《人之彼岸》是一本由郝景芳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之彼岸》读后感(一):法律基础知识堪忧
作为博士,能否写书时做一点研究,在中国,提起公诉的只能是检察院,虽然是科幻,但《永生医院》里那些法律名词用错得太碍眼。
有些段落太莫名其妙,比如女儿昏迷了,又怎样知道爸爸来了很高兴?
有些段落情节进展得很快,有些如果很慢。
《你在哪里》结尾结得很仓促,不知为什么就嘠然而止了。
其它的以后看了再来发表意见
《人之彼岸》读后感(二):20180516顺从的机器人不懂得会愤怒的人类
机器人第一法则,是服从主人。因此,它没有办法表达愤怒的情绪,更无法理解愤怒的情绪。
在《人之彼岸》的男女朋友故事里,女朋友抱怨机器人替代的男友永远不会生气。在后面的机器人管家故事里,机器人无法理解人类的愤怒。它只会测量人类的激素水平,却无法使用同情的方式,让人类最原始的愤怒情绪平息下来。
This is the key difference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robots。顺从的机器人不懂得会愤怒的人类。
《人之彼岸》读后感(三):清明节假期配合西部世界一起看才更棒
好:
她最大的优点是比别的科幻作家对人的描绘更丰满,比如阿西莫夫阿瑟卡拉克。尽管是短篇也对人物塑造下了笔墨,另外两位大师的短篇要么在塑造世界观要么在讲逻辑演绎。综上,她的书对我更具可读性。
坏:
不够过瘾,几个想法并没有特别震撼到我,可能是科幻看多了撸点太高吧。把好看的放在头尾,感觉被套路了。第一篇视角太中国女性化,不符合女权主义潮流,难获国际好评。
建议:
科普文和小说我觉得应该分开两册打包卖,而不是合二为一。小说能永垂不朽,科普文难。不过这样的定位的确易于被大众接受,特别是女性。
《人之彼岸》读后感(四):如何打败人工智障?
人工智能?不存在的,仅仅根据概率寻求最优解,没有综合认知的能力,没有理解他人的共情能力,没有自我表征的能力,人工智能不可能凌驾在人类之上。
书中提到,最可怕的事情,不是人工智能学习人,而是人向人工智能学习,主动放弃自身优势,把数字化看成更高级的形式往这个方向迭代。就像李牧野与一众留下来的人类,没有情绪,不会选择,只跟随宙斯给出的概率最优解。那样还有何意义?
人毕竟是意义生物,那些让我们痛苦的,也让我们更加高贵。
郝景芳对于人类的认知心理信手拈来,又对人类的自我教育提出可行的深刻见解,体现在书中字里行间都是一位知识分子的良心。
总之这并不是一本硬核科幻书,不要老批评鸟不会游泳。
《人之彼岸》读后感(五):从三星到五星,非科幻思考亮了
前面6个故事分别讲述了,人工智能在未来,对我们人类在爱情,亲情,杀人,自相残杀,教育和战争六个方面的可能影响,有的好看有的一般。作者是有科学家气质的学霸,果然最后两篇关于人工智能的非科幻思考才是全书核心
一篇阐述超级人工智能时代到来有多远,是白话版科普论文,另一篇关于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要如何学习,是论文腔的内心独白。这两篇作者见解独到,引人深思,最让人惊喜的是干货很多,做为小说家,前六个故事需要这两篇解释说明,无疑是尴尬的失败,但是全书整体来看,故事和解读相辅相成,前后呼应,很是完整而深刻。
写作,尤其是诚意之作,看似简单,却是作者掏空自己拆解自己呈现给读者的一切,像向这样有诚意的作品致敬,向这样有社会责任感的作者致敬!
《人之彼岸》读后感(六):一个中差评
全书有六篇短篇和两篇思考分析,主题都是人工智能。
小说有点踩雷的感觉,不是主题单调,故事情节老套那种不好看,是文笔太弱,像中学生文选,看得一阵一阵尴尬那种不好看。其实脑洞开得蛮大,故事设定也挺新颖,就是被写烂了。
真的好久没看过写得这么看不下去的科幻了。
———————————————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最后那两篇关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可圈可点:离超级人工智能到来还有多远?人工智能时代应该如何学习?
让我感触比较深的一个思考是:人类总但心硅基生命会威胁到碳基生命的安全,担心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全面对抗,人类文明受到根本威胁。
但其实最应该担心的是人类越来越不重视自身的情感化特征,将自己的一切都划归到数字世界,将自己彻底数字化,用数据记录代表一个人的一切,这时不是人工智能像人,而是人像人工智能。
《人之彼岸》读后感(七):读的过程也是对自己洗礼的过程
对本书有几个阶段的认知变化:
1.得到的推荐,因为看过北京折叠,想着应该挺有意思,先买电子书吧。
2.查了下豆瓣评分,咦?不到8?看了下短评,有些人说不如北京折叠,心里想:难道写的不行?
3.当做消遣时光的读物,飞机上开始读。最开始的短篇觉得还不错,但也没啥惊艳!
4.我靠!不对,怎么对人工智能与人的相处模式说的非常刻骨和让人不寒而栗。特别是人类全被机器思维控制后的理性化无情感判断机会选择,突然惊呆了!
5.最后郝景芳说了对人工智能和当前人类教育的发展,判断分析和思考总结。卧槽!经典,透彻,易懂!给了我很多新的视角。
正好结合到梁宁的原点思维,有了一些模糊的思考!非常棒!
而且我也对郝景芳的童行计划有进一步了解的强大兴趣。你说这么一个懂人工智能和孩子心智发展的人,给的课程能没有针对性么?
《人之彼岸》读后感(八):精品小品文加上半篇科普文
看完了今年的第2本书,郝景芳的《人之彼岸》,关注这本书有两个月了,有了机会,就放下手上正在读的书,用了大概两天的时间读完了,前面的几个故事给人印象深刻的其实不多,虽然在最后还用了将近30%的篇幅来表明作者对于AI与人为敌这样的未来并不以为然,但前面的故事中,还是用大篇幅构造了一个AI和人之间对立,对抗以及人类社会在这种情况下的困惑和伦理难题问题。如果说前面几篇还多多少少表明了作者自己的AI 并不会成为社会决定性力量的倾向,在谋杀案一文中,则彻底倒向了AI黑化和阴谋论的惯常场景。作者的文笔还是一如既往的好,然而在科幻世界的构造上,还是略微显得有点格局过小(当然,是和一流大师们比)。如果将来作者走向日系科幻的路子,应该也不会奇怪吧。然而最后一部分的论述,则将作者扎实的理科逻辑展现出来,对于AI未来的判定的一些理由,清晰而明确,层次渐进,说服力很强。正好最近也在听鸿观中关于人工智能的一些论断,对于其中的一些论点,有很多相似之处。也许是英雄所见吧。
《人之彼岸》读后感(九):冷眼观彼岸
雨果奖得主郝景芳的短篇小说和人工智能科普文章合集,既幻想人工智能的彼岸,也理性分析彼岸可能在何处。
无论是6篇科幻小说,还是两篇科普文章,其亮点都不仅在于人工智能天马行空、无所不能的想象,而且更多是思考了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人工智能时代人与人的关系、人是否具备超越人工智能的能力等关乎智能社会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问题。
作者的理科功底以及初为人母对孩子心智发展的细腻观察,使书中充满了人工智能严肃的理性逻辑与人类意识丰富的感性判断之间的矛盾与融合。
作者在书中不同部分都包含了一个有趣的论断:对于人工智能发展而言,与学习人类的优点相比,如何学到人类的缺点,不仅对人工智能能够真正挑战人类至关重要,而且也是人类能否永远掌控人工智能的关键。正如作者所言:“对于未来,我并不太担心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全面对抗,也不担心人类文明受到根本威胁,但是我担心人类越来越不重视自身的情感化特征,将自己的一切都划归数字世界,将自己彻底数字化。”
由此看来,如果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当真如此,将不是人工智能像人,而是人像人工智能。本书既是科学幻想,更是人工智能热潮中很有价值的冷眼一观,值得一读。
《人之彼岸》读后感(十):给时间多点时间
对人工智能的思考其实是对人类的反思。
人和机器之间的差异是什么?人类的生存法则、情感动机是怎样运作?
人是怎样做出判断?
人与人之间是怎样产生情感?怎样去爱?
这众声喧哗的时代,是否还是要多些真切的注视、温暖的拥抱、面对面的欢笑,去沟通、 交流。手机网络机器背后的每个人,到底是怎样的面孔,需要让它清晰。
自己是谁?社会、世界是怎样的?他人又是怎样的?
我们要用双手去触摸、感知,用眼睛去看、耳朵去听、鼻子去闻。闭上眼睛去感受,感受风如何吹过你的脸庞、细雨在怎样鸣奏、雪花怎样飘落,感受一朵花开的声音和节奏。 慢下来、蹲下去,去等待,多点耐心。
让我们给时间多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