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断威尼斯》是一本由[德] 托马斯·曼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魂断威尼斯》读后感(一):谁敢用眼睛直视美
一轮大理石的玫瑰,纯净而肃穆。没读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会爱上这个故事,读的时候,我看着梦中世界徐徐展开。《魂断威尼斯》就是《魂断威尼斯》应有的样子,洗练、高贵,就像作家笔下的作家所追求的那样,就连堕落也是高贵的。故事不疾不徐地前进,在无与伦比的技巧下,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只在一个微笑中崩溃。威尼斯的影子,虚无的海,熟透的草莓,美得过界的少年,成为一艘通往冥府的船。说到底,美就是无我,是泯灭,是凡人不可逾越的界限。可是身为凡人,就会去拥抱威尼斯的幽魂……托马斯·曼悬崖勒马,笔下的作家代替他死去。
《特里斯坦》像中世纪的凡人剧,带着瓦格纳的华彩。
《魂断威尼斯》读后感(二):美、死亡、距离
【因短评超过字数转战长评。作者逻辑混乱、词不达意,写下此篇的目的仅在于对阅后情绪的记录。】
两篇小说都在讨论美,美与死亡的关系,美与欣赏者的距离。
托马斯曼好像过度钟情于美的形式,与其期限之短暂了:
《魂断威尼斯》里,阿申巴赫多次经由达秋苍白的神色而得出的“他不会活太久”的欣慰的推测。
《特利斯坦》中史频奈尔怒斥商人过早的求婚打破萧索的死亡气息中包裹的美,摘掉嘉勃利尔头顶上的金色皇冠的粗野与愚昧。
同时,无论是阿申巴赫还是史频奈尔,对于美的观赏都处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状态:
面对达秋的跟班对美少年的粗鲁之举,阿申巴赫涌出了上前阻拦的欲望;面对嘉勃利尔在世俗商人家庭里美的消损,史频奈尔写下一封长信斥责她的丈夫。
可是,他们无一例外又都是胆小鬼。对美如此的疼惜如此的钟情,结局却始终徘徊在戳中自身痛点的边际线上——觊觎美、呼唤美、接近美,最终选择死亡与落败。
总之,这两个故事像硬币双面,一个讲美含苞欲放未遭染指时的状态,一个讲美沦落入健康却荒芜的平庸之中的状态。
托马斯曼那么那么那么地爱美,爱他的不可触碰性,爱他与死亡的关系。故事里的男主人公恰巧又都是作家,谁知会不会是在映射自己呢?
《魂断威尼斯》读后感(三):幻想延伸与情书
魂断威尼斯…可能就是发乎情 而未止乎礼吧…真情是美的…然而痴迷以致难以自拔……即是逾越了,当断不断,必受其乱。Thomas Mann如果写的是自己的感受,真实故事必然是在感到不适症状就挥手告别了,然而他幻想中自己却因为行李出错而留下…选择放纵在深陷狂热中…(也是他渴望的,让他感到激动的狂热体验)
理智尚存的人都不可能如幻想般…因为活着对他们来说是唯一选择。但世上不乏因幻想的刺激而沉浸在兴奋与极乐中的艺术家。 在极端的痛苦和快感中与人生之美擦肩;他们是自身艺术的表演者。我不想讨论这种艺术的价值,凡是存在于世上的东西都有其必然的产生和对后世的影响;是作为个人难以谬断的。 而Thomas Mann这样的“聪明人”,却在幻想与写作中让思想去试探,发乎情 止乎礼,然后写出一首情诗。
伟大的作家有时也像变戏法的魔术师,我们从中体验到的复杂与神奇其实也只是受到视觉的感染。这是我最终在“曲终人散” 而魔法渐渐失效后感受到的,这本书把人缠绕其间,让读者也迷失到这复杂的幻境,感受唯美与坠落。引导人去思考艺术,人生,真正的美。而在走出其中后发现它确实只是“一首情诗”。
正如Thomas Mann自己说的那样 “我希望这篇小说被理解为将世上唯美的情诗译成的散文,那首诗的最后一节如此开始:思想深刻者,爱那生意盎然之物,深谙世故者,懂得青春之美,最终,智者依恋美的事物……” (印于此中文译本书封的背面)
,
不管怎么说,阅读这本书是个不错的体验,然而个人建议不要过度思考;尤其是往“艺术家之宿命” “艺术是天造之美还是努力创造之美” “什么是伟大的艺术” 等等方面过度纠结。须知此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和西方艺术理解。
《魂断威尼斯》读后感(四):曾是无知的少年
本书的作者托马斯曼是一位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作家,这本《魂断威尼斯》也是他笔下及具代表性的中篇小说,1912年在德国首次出版,如今已经过了一个多世纪,这个故事依然不过时。一部能够被称为经典的作品,首先就是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人性是固有的,如果虚构得太离谱很容易会引来读者的厌恶,尤其情感方面的描述如果参杂了非主流因素就更不可能流传下去。那么同性恋题材则成了作者的一大挑战,这在当时就是一种非主流,但是这种情感不会消失,如今社会变得更加开放了,所以此类作品逐渐浮现出来。
托马斯的高超之处在于,他在描写感情的时候有一种朦胧感,这就很接近现实,人在面临爱情的时候,首先就会迷失自我。当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对方的吸引力就大过于自己,所以在爱情中的人才会魂不守舍,连自己陷入了爱情之中都没有发现。在故事中我总有一种感觉是作者在把主人公塑造成自己,产生这种感觉是有原因的,他们都是作家,而且好像都有同性恋倾向,虽然结局并不完满,但是这种对爱情的执着的确打动了我。
社会处处存在着不公平,所以人们如果不去顺从,大多数迎来的都是灭亡。虽说同性恋在如今不足为奇,但是当街上出现一对这样奇怪的组合,人们也总是会投去异样的目光。但是他们天生如此,人的欲望影响着行为,很有可能他们都已经预料到了结果,可仍抱有一丝侥幸的心理,甚至满不在乎。这些人的想法我们不懂,就像艺术家的行为不让人理解一样,我们不能够选择完美,在追求心中理想的美时,就是要牺牲正常的生活,这种对立是无处不在的。
那些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笔下的作品,我都发现了一点共通性,那就是真实,在写人的时候,确实能够写活。虽然作为读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理解这种行为,但是在故事中,一切都变得合理,我们甚至开始同情这种不理解的行为,作者真正通过文字得到了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与信息传达。性是对情感最直接的表达,而作者并没有利用这点,这就是他的特点,我喜欢这类作家。之前看过朋友推荐的冯唐的作品,我个人认为就是低俗,只有对情感与人性不够了解时才会寻找捷径。
《魂断威尼斯》读后感(五):低能预警,评论字数超了索性放到书评中去
对美的精妙探讨。
《魂断威尼斯》:迷醉。纯粹而又庄严的古典希腊式的美——散发着神性,和永恒的青春之美。阿申巴赫的尊严、贵族意识、对知识崇高的尊敬,以及对美学的深切的哲思便使这一切现形于他封尘已久的感官知觉。美对于阿申巴赫来说犹如一个黑洞,他逃不掉,他也深知自己注定逃不掉并且早就沉醉于其中的事实。痴迷美的进程是多么连绵,到最后逐渐变得癫狂——他接连摈弃理智、冷静、自律,走向坐落于深渊的放荡之祭祀神坛。他将自己献祭于那存在于他意识里的神坛,那个只属于达秋的神坛。在盛大虚无的狂欢之后,他消亡、跌落了:他的肉体在那一时刻跌落,而他的灵魂和圣徒般的意识则是一点一点归于了虚无。那一段描述orgy的完全颠覆了我对阿申巴赫一直以来的概念(“多亏了”维斯康蒂的电影),电影中的他不像最后书中的他那样癫狂,死去的时候也没有像书中那样无比痛苦。无论怎样这个故事从去年一直销我的魂销到现在。
《特利斯坦》:是放荡情圣唐璜,还是忠贞爱人特利斯坦?无论史频奈尔先生歌颂何者,他也始终沉浸在对他自己构建的虚幻之物(金皇冠)的崇拜之中,其本质是一种忘我的自我崇拜。史频奈尔先生是美的追捧者、特利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悲情故事的崇拜者,和“有意掩饰自己精神上仓皇逃遁”的爬行者。他所要面对的现实的自我和他脑内沉重的所谓的“神圣的美”的巨大悬殊使史频奈尔先生行动不便,而他一贯的逃避作风使他更加拙劣、懦弱。请问谁读到这样一个角色不会投射自我,立马被无比的羞耻感击败呢?史频奈尔先生就是我,我读史频奈尔先生仿佛就在照镜子,自渐形秽,清清楚楚地再次认识到了自己是个可悲、可笑的伪君子。当然,克罗特扬先生也可能是一个伪君子(我认为描述史频奈尔的部分大于描述克罗特扬的部分,而描述史频奈尔的美化对象——克罗特扬夫人的部分更是占了一大部分,这就不难解释克罗特扬先生在反击史频奈尔先生时我为什么会觉得十分在理),只不过这里重点并不是这位先生,而是另外一位令人又恨又可怜的作家先生。自怜自艾、企图将溃烂的现实用自创出来的梦境和幻象盖住、诅咒生活和我们所达不到的高度、self-mythologising,这都是我本人、史频奈尔先生,还有Miss G等等的pathetic comfort zone。
《魂断威尼斯》读后感(六):情感与理智的斗争
魂断威尼斯这部电影,很久就听说过,但没有观看过,不知道是样的题材,看了书的封面人物,脑子自动脑扑这样美丽的女子是不是在威尼斯经历XXX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而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不幸的意外身亡了,没想到看了书内容让我大跌眼镜,更没想到的是封面人物居然是一位美少年,而不是美少女,不得不说他真的很“美”,让人赏心悦目。
托马斯·曼是德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散文家,并在1929年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魔山》发表之后更是震撼世界文坛 , 是德国现代小说的里程碑 。虽然他有着同性的倾向,在坊间流传着《魂断威尼斯》是他本人的自传,无论是否真实,也不妨碍他在世界文学的影响力。
人在这世界上总会追求美的东西,一件物品,男人,女人,艺术品,装饰品,钻石,等等, 用康德的话讲:美就是一种无利害的自由的愉悦。没错追求美丽的东西心情是愉快的,一切都是很美好的, 审视美是人们生活中一部分。当然如果疯狂无理智的追求这样的举动会导致给自己带来灾难,下场注定是自己无法预料到的。
威尼斯是意大利东北部著名的旅游与工业城市,堪称世界最浪漫的城市之一。 威尼斯的风情总离不开“水”,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百岛城”等等美称。小说里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座城市,然而这本描述威尼斯场景和印象里的城市不一样,压抑的天气,遇到的人都是乱糟糟的,给阿申巴赫本来想着里放松旅行的心情计划打乱了,他一度的想要逃离。
可是当他在威尼斯的饭店遇到了一个孩童般天使纯洁脸,美得仿佛不属于人间, 塔齐奥惊世骇俗的美彻底打乱了阿申巴赫内心世界,让这位作家失去了理智,内心渐渐被情感所占据,直到完全吞没了理智,阿申巴赫一直内心斗争中,然而没有战胜内心的世界,彻底被塔齐奥雕塑般的魅力所吸引,正所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阿申巴赫并没有做出过分的行为,他只是默默注视,不敢靠近,之后又尾随跟踪,在瘟疫的恐惧下依旧不愿离开,最后在死于海滩边 。
在这种“美”的魔力吸引下,阿申巴赫最终付出了性命的代价,对这样的"美”他没用勇气去触碰,欲望和理性在他的内心挣扎着,但魔力般的少年让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魂断威尼斯》读后感(七):那一回眸的狡黠
很短的小说,两个小时内就可以阅读完毕,故事情节很简单,因为爱恋,因为喜爱,50岁的男作家不顾一切爱上了十四岁的美少年。因为涉及到同性恋的题材,不由得让读者联想起《自深深处》(王尔德写给他的同性恋伙伴道格拉斯的长信)和电影《断背山》。小说中充满了柔情画意,文笔极度优美,透露着作者的写作风采。
作为有影响力的作家阿申巴赫,在慕尼黑郊区散步之际,在某座建筑的门廊上看到位来自外地的男子,不由地暗想,他会主动上前与陌生人搭话么?他是阿申巴赫的心爱男人么?因为在翻看此书前早已知晓这是部讲述同性恋的图书。两人间会发生怎样的关系呢?然而啥事也没发生,事情就主要过去了。
不过也正由于与这位异域男子的邂逅,让阿申巴赫产生了想要出去看看这个世界的想法,其突发奇想又来到了威尼斯。直至在威尼斯看到这位来自波兰的美少年,再看看书名,威尼斯呀,这才焕然大悟。原来发生艳遇的地方是在这座美丽的水城之上。在这儿阿申巴赫和美少年到底会发生啥呢?会和断背山里的人物,或是与王尔德相似么?阅读中不断期待着,猜想象着他们间的有趣故事。
小说中,阿申巴赫巧遇到美少年,就有一见钟情的感触,心情异常激动,不断观察着他,跟随着他,尝试着两人间的交流。到了晚间,见不到面时,就不断想念着美少年,想象着希腊艺术极盛时代的雕塑,想象着众神的爱情故事。因身体不适想要逃离威尼斯,临走前却愈发不舍这里的一切,阴差阳错行李寄错,又回到了那个海滨酒店,又回到了美少年的身旁。两人之间没有任何的肉体接触,没有言语中流露的感情交流,只有眼神间的互视。即便当传染病到来,周围的来客纷纷离开之际,阿申巴赫还是不愿主动离开威尼斯,还是时刻想着和年轻男人待在一起,看到他的身影,听到他的声音。
两情相悦,也不知美少年是否能感受到来自作家阿申巴赫的爱意眼神,美少年对爱的反馈也不知是不是阿申巴赫心中的幻想。直至疾病最终悄然抵达阿申巴赫,让他在丽都岛沙滩的躺椅上欣赏美少年身姿时,离开了人间,最终的爱情也就这样平淡的结束。
游客如织的威尼斯丽都岛假日海滩
看着丽都岛这美丽的沙滩,不知还有多少游客会联系到阿申巴赫,估计想到的多是每年在这儿进行的威尼斯电影节。
《魂断威尼斯》读后感(八):虽然有些伤感,却已曾经惊艳
作为192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集德国小说家和散文家,20世纪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和人道主义者,托马斯·曼的写作中经常会存在的两个主题是“疾病”与“死亡”,这一点在他的《魂断威尼斯》中也没有例外。只不过,《魂断威尼斯》中不止有“疾病”与“死亡”,还有一种艺术般精致与经典的美。在剧情并不复杂的情况下,托马斯·曼的一双“巧手”到底还是尽可能做出了一顿大餐。最终的结果虽然未免有些黯然,却已曾经惊艳。
在文学界享有不小名望的作家古斯塔夫·冯·阿申巴赫,作为一位追求极致美的艺术家,在对于自己长年投身于写作生涯而感到身心俱疲之时,急切地盼望通过一场旅行来求得身心的舒缓。他把自己的旅游目的地设定为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却未曾想到,在这儿他会邂逅一个长得与古希腊神祇一般的波兰美少年达秋。一段极具细腻的描写显示了达秋第一次出现时,在阿申巴赫的内心中留下的极为深刻的“第一印象”:“他走路的样子异常优雅,不管是上半身的姿态、膝盖的晃动,还是穿着白鞋的脚踩下的动作,步伐很轻,既温柔又自豪由于那种孩子气的害羞而显得很美……”由此,阿申巴赫立刻对达秋产生了一种不可抑制的情愫。这次邂逅,真可谓是一次“致命邂逅”。
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浪漫的城市之一,素有“水城”之称,享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美誉,在这里到处都有画家、作家、音乐家的足迹,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氛。阿申巴赫选定了这里,并且认为只有在威尼斯他才能找回在生活中失去的美好。但在前往威尼斯的途中,托马斯·曼却极尽能事,渲染了一路上的种种“不顺”,譬如灰暗阴郁的天空、潮湿发霉的船板、邋遢驼背的水手、陈旧昏暗的意大利老船、假扮年轻人的丑陋老人以及野蛮凶狠的贡多拉船夫;这与后来达秋的惊艳般的出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俩人几乎从未有过语言上的交流,更不曾发生实质性的身体接触,但已胜过了一切,颇有点北宋词人秦观笔下“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描写的情境。简单的剧情并没有掩盖了小说得以广为流传并成为经典。虽然难免有同性题材小说的嫌疑,但很显然,托马斯·曼不仅不在意这一点,甚至他根本就没想到要回避这一点。
对于阿申巴赫来说,威尼斯成了他再也不想离开的地方,一切的一切只是因为有了达秋,正是达秋击溃了他所有的理性、尊严与知识,让他在对美和情感的追求中不由地迷失了方向;尽管存在误入歧途的巨大可能性,但在他的内心中,他更愿意做一名“感情的冒险家”。最终,他选择留在了存在瘟疫巨大威胁的威尼斯,也因此而客死他乡,可谓是“求仁得仁”、得其所哉。
事实上,对于托马斯·曼来说,威尼斯对于他来说也具有一种意义。或者说,《魂断威尼斯》中的阿申巴赫,就是在写他自己,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一段往事。这无异于一段情景再现——难怪托马斯·曼在书中的心理描写都充满了某种情不自禁、热情洋溢。阿申巴赫最终慷然赴死,描写得如此唯美,也就不难理解了。
《魂断威尼斯》读后感(九):对于美,该远远欣赏还是牢牢掌握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解读与欣赏,这一点在解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的《魂断威尼斯》中得到了充分的论证。有人论证这是一部同性恋文学的开山之作,有人认为这是文学互文性的典范之笔,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部死亡主题文学的再现。而作者托马斯·曼本人也认为:“《魂断威尼斯》的确是实至名归的水晶多棱体,它是一个结构,一个映像,通过如此难以穷尽的回光返照的性质,从如此之多的切面放射出光芒,以至于当它成型时,我自己也会被它弄得目眩神迷。”
《魂断威尼斯》并没有任何性行为的描述,也没有明确的提及同性恋,但却并不影响其名列“百部最佳同性恋小说”榜首,尤其在被著名导演维斯康蒂拍成电影后,成了同志们的教材,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它不凡的艺术魅力以及对爱与美与性的探讨。
小说中,主人公阿申巴赫是一名上了年纪的德国作家,他庄严又严格自律,常年用其对艺术的热爱压抑住内心的情感。然而繁重的写作让他精疲力竭,数年来第一次放纵自己来到了威尼斯度假,并遇到了让他疯狂爱上并追踪至生命最后一刻的美少年达秋。为了多看他一眼,阿申巴赫甚至不舍得离开霍乱笼罩的威尼斯,最终,他怀着无以名状的渴望,死在了威尼斯。
纵观阿申巴赫的一生,从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到一个为爱痴狂而最终送命的老人,阿申巴赫完成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蜕变,艺术家曾是他头上美艳无比的光环,为了一份不被世人所理解和接受的恋情,阿申巴赫抛弃了他的艺术,也葬送了他的生命。宛如美神降临的达秋发掘了阿申巴赫人性的弱点,使他这个作为社会存在的人的本质欲望淹没了理智,最终孤身一人惨死他乡。
阿申巴赫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把握好对“美”的奢求程度。小说从头至尾都是讲述阿申巴赫从爱己的本能出发,来寻求精神与肉体上的满足。他看似是一个成熟独立的个体,但透过表象不难发现,阿申巴赫从看到少年达秋的第一眼起就一直在索取,想从达秋那里获取对“美”的享受,得到精神上的满足。阿申巴赫为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充实而不断夺取外部世界,把少年达秋摄入到自己的性情之内,没有掌握好一个“度”的问题。
尽管现如今,同性恋渐渐被人接受和认可,仍然有相当多数的人认为这是一种异类在社会中存在,它被认为是一种病态的、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性取向。尤其在托马斯·曼生活的那个时代,他的这种性取向可以说是与当时社会主流思想出现了重大差异——他生活在由基督教和现代文明控制的时代,他的性取向就必须符合他所处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要求。时至今日我们无法去断定阿申巴赫的这种爱是否非道德或不正常,他的爱没有危及任何人,但我们可以断定的是,阿申巴赫由这份爱情直接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
《魂断威尼斯》可以说是托马斯·曼对理性与欲望思考的过程,小说告诉我们,当一个艺术家在面对美的事物时,如果无法抵御本能欲望的诱惑,必将走向覆灭。而这,恰恰是托马斯·曼的一种类似总结式的自我拷问。一九一二年,托马斯·曼的《魂断威尼斯》问世时,不少热爱他的评论家出来替他掩饰:就算托马斯·曼有同性恋倾向,他的同性爱也完全干净,柏拉图式;他实践同性恋,只是为了多一种体验,为了艺术。他的一个朋友也说,托马斯·曼曾经在信里对他讲:“啊,我痛恨‘这样的性爱',这种性爱表面是美,其实窝藏着毒药。”而托马斯·曼自己在日记中写道:“《魂断威尼斯》完全真实。”
无论是否像坊间传说的那样,《魂断威尼斯》是托马斯·曼的自传,这部作品都应该是写给一切热爱生活并执着于追求美的人看的。在静谧的时刻,倘若真正静下心来细细欣赏品读,便可以抚慰尘世中的某些丑恶、卑劣之物所带来的情感障碍与心理阴影,在美的引领下进入那遥远充满希望的浩大之野,获得精神的安宁。
《魂断威尼斯》读后感(十):对于美,该远远欣赏还是牢牢掌握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解读与欣赏,这一点在解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的《魂断威尼斯》中得到了充分的论证。有人论证这是一部同性恋文学的开山之作,有人认为这是文学互文性的典范之笔,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部死亡主题文学的再现。而作者托马斯·曼本人也认为:“《魂断威尼斯》的确是实至名归的水晶多棱体,它是一个结构,一个映像,通过如此难以穷尽的回光返照的性质,从如此之多的切面放射出光芒,以至于当它成型时,我自己也会被它弄得目眩神迷。”
《魂断威尼斯》并没有任何性行为的描述,也没有明确的提及同性恋,但却并不影响其名列“百部最佳同性恋小说”榜首,尤其在被著名导演维斯康蒂拍成电影后,成了同志们的教材,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它不凡的艺术魅力以及对爱与美与性的探讨。
小说中,主人公阿申巴赫是一名上了年纪的德国作家,他庄严又严格自律,常年用其对艺术的热爱压抑住内心的情感。然而繁重的写作让他精疲力竭,数年来第一次放纵自己来到了威尼斯度假,并遇到了让他疯狂爱上并追踪至生命最后一刻的美少年达秋。为了多看他一眼,阿申巴赫甚至不舍得离开霍乱笼罩的威尼斯,最终,他怀着无以名状的渴望,死在了威尼斯。
纵观阿申巴赫的一生,从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到一个为爱痴狂而最终送命的老人,阿申巴赫完成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蜕变,艺术家曾是他头上美艳无比的光环,为了一份不被世人所理解和接受的恋情,阿申巴赫抛弃了他的艺术,也葬送了他的生命。宛如美神降临的达秋发掘了阿申巴赫人性的弱点,使他这个作为社会存在的人的本质欲望淹没了理智,最终孤身一人惨死他乡。
阿申巴赫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把握好对“美”的奢求程度。小说从头至尾都是讲述阿申巴赫从爱己的本能出发,来寻求精神与肉体上的满足。他看似是一个成熟独立的个体,但透过表象不难发现,阿申巴赫从看到少年达秋的第一眼起就一直在索取,想从达秋那里获取对“美”的享受,得到精神上的满足。阿申巴赫为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充实而不断夺取外部世界,把少年达秋摄入到自己的性情之内,没有掌握好一个“度”的问题。
尽管现如今,同性恋渐渐被人接受和认可,仍然有相当多数的人认为这是一种异类在社会中存在,它被认为是一种病态的、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性取向。尤其在托马斯·曼生活的那个时代,他的这种性取向可以说是与当时社会主流思想出现了重大差异——他生活在由基督教和现代文明控制的时代,他的性取向就必须符合他所处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要求。时至今日我们无法去断定阿申巴赫的这种爱是否非道德或不正常,他的爱没有危及任何人,但我们可以断定的是,阿申巴赫由这份爱情直接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
《魂断威尼斯》可以说是托马斯·曼对理性与欲望思考的过程,小说告诉我们,当一个艺术家在面对美的事物时,如果无法抵御本能欲望的诱惑,必将走向覆灭。而这,恰恰是托马斯·曼的一种类似总结式的自我拷问。一九一二年,托马斯·曼的《魂断威尼斯》问世时,不少热爱他的评论家出来替他掩饰:就算托马斯·曼有同性恋倾向,他的同性爱也完全干净,柏拉图式;他实践同性恋,只是为了多一种体验,为了艺术。他的一个朋友也说,托马斯·曼曾经在信里对他讲:“啊,我痛恨‘这样的性爱',这种性爱表面是美,其实窝藏着毒药。”而托马斯·曼自己在日记中写道:“《魂断威尼斯》完全真实。”
无论是否像坊间传说的那样,《魂断威尼斯》是托马斯·曼的自传,这部作品都应该是写给一切热爱生活并执着于追求美的人看的。在静谧的时刻,倘若真正静下心来细细欣赏品读,便可以抚慰尘世中的某些丑恶、卑劣之物所带来的情感障碍与心理阴影,在美的引领下进入那遥远充满希望的浩大之野,获得精神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