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威尼斯之死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威尼斯之死读后感10篇

  《威尼斯之死》是一本由(德)托马斯·曼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2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威尼斯之死》读后感(一):浦图的邂逅

  魔山是多年前我初识作者的名片,至今仍未拜读过也算不小遗憾 改天有机会找来看看

  今天偶然中邂逅了作者的这个中篇 也算管窥了曼的行文

  威尼斯之于我们来说应该算有意境的 甚至有些许浪漫 对于小说主人公来说更是如此 找到所谓纯近的美 完全有悖于当时主流社会主人公的种种‘看法’ 似乎威尼斯禁忌的感情美给他带来了莫大的快感 谁说只有女性是美的化身 其实男性完全也可以有纯洁完美形象男生也成为媒体的主流吧 天天美女美女的要审美疲劳了 大卫 Narcissus 年轻的梅兰芳(作为女生你会嫉妒的 - -) 。。。

  当然主人公也有过抉择的困境 但是托马斯·曼让一个偶发事件使我们的模范作家重新陷入到无节制情感的这段爱恋中 其中有句话很吸引我 “求爱的人比被爱的人更加神圣,因为神在求爱的人那儿,不在被爱的人那儿”

  其实真正的美是不能付之于文字的 再美的赞词也是枉然 主人公毕生的文字都敌不过少年的美 最后的结尾意料之中切合书名

  其实所有人都在学习如何认识死亡 塔齐奥 就是阿申巴赫的选择

  另外作者有段景色描写异常优美 摘录在这里

  天际开始展现一片玫瑰色,焕发出明灿灿的瑰丽得难以形容的华光,一朵朵初生的云彩被霞光染得亮亮的,飘浮在玫瑰色与淡蓝色的薄雾中,象一个个伫立在旁的丘比特爱神。海面上泛起一阵紫色的光,漫射的光辉似乎在滚滚的海浪上面翻腾;从地平线到天顶,似乎有无数金色的长矛忽上忽下,闪烁不定——这时,熹微的曙光已变成耀眼光芒,一团烈焰似的火球显示出天神般的威力,悄悄地向上升腾,终于,太阳神驾着疾驰的骏马,在大地上冉冉升起。

  《威尼斯之死》读后感(二):《威尼斯之死》评论

  决定每个周末读一本小说,延续着这个习惯——留出一定时间做让自己觉得快乐的事。

  本周阅读的是托马斯•曼的《威尼斯之死》。四个中篇小说。翻译得很好。在愉悦感受下,流畅地读完了它。

  托马斯•曼是一个为自我写作的作家,他所写的东西大都基于自己的经历、感受和欲望

  威尼斯之死:以英俊少年为载体,对青春、男性美的渴望情欲

  托尼奥•克律格:敏感纤细、与众不同、甚至病态的作家对平凡幸福、庸俗而正常人们和他们的生活向往,像漫长艰辛旅程之后对足不出户的宅居突然产生的憧憬

  特里斯坦:对杰出人物沉沦于世俗生活、艺术天赋被无情消耗的愤怒与抵抗,和那无奈的必然失败

  菲利克斯•克鲁尔:童年生活的追忆。作家现实生活中笔下虚拟情境中的一切特质的最初起源。敏感,纤细,自恋,渴望关爱独特情欲……

  《威尼斯之死》读后感(三):超越一切的美

  个人很喜欢这本书.当我们去质疑一些东西的时候,总有一些是永恒不变的.就像美.当我们试图去定义,去创造,却忘了真正的美,是看了就让人心动到恍然,它可以是一种声音,一处景色,一缕阳光,无需定义,无需修饰,就像黑色白色那样一目了然.

  所以当我看到作家看到塔基奥的强烈情感,淫乱的梦境,和无数次无法控制的跟踪,尽管是那么荒谬,不可理喻,却又那么自然真实,盖过一切所谓的情理道德.

  不恰当的比喻,就像夸父追日思想上的燃尽与重生.我看到的是大片的日落黄,就像在太阳下,冰河泛着光,融化时发出的响声.

  作家在看到美少年的笑容后,回到自己的座位,颤抖着说:“我爱你.”

  《威尼斯之死》读后感(四):每一个字都在挣扎,却又每一个字都像要妥协

  托马斯·曼在他很多作品中都表现了他对美少年的迷恋。对于同性恋这个问题,他从未明说,可也没有隐藏。但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人本身的思想观念使得他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种情感或说这种迷恋可以说是呈一种压制态度的。最后,这种情感,这种倾慕的出口就只剩下文学了,如《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四部曲中的主人公约瑟夫的人物原型就是他生活中十分迷恋的美少年。

  《威尼斯之死》中正正赤裸裸的诉说着这种无望而又迫切的爱慕。作品开篇就充斥着压抑绝望气息,乌黑的贡多拉犹如死神的渡船,丢失了属于威尼斯的浪漫,奇怪的船夫,魔鬼般无声息徘徊着的瘟疫。整个场景都是让人窒息的。直至那位让人迷醉的少年出现,才让人在字句见感受到一点点希望与光彩。主人公跟踪少年,穿街过巷,像是要抓住着青春灵动的痕迹,也像是迷醉于这一份热烈的感情中无法自拔,他甚至希望逃离或死亡会带走周围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到头来岛上只剩下他自己和这个美少年。这一切都被描述得如梦似幻,可抓不住的真实美好比恶梦更让人无法承受,字里行间有主人公热烈的感情,还有作家自身难以言表无奈。书中有大量的冲突对比,作家的年老体衰,少年的青春活泼;作家的克制与理性和到威尼斯遇见少年后的痴迷;威尼斯美好的城市形象与其实质上腐烂的本质与堕落。仿佛每一个字都在挣扎,却又每一个字都像要妥协。

  《威尼斯之死》读后感(五):艺术家爱情

  最喜欢的作家里又多了一个名叫托马斯曼的家伙

  第一则故事,“老”艺术家在中年时期终于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期间看上了一个美少年,并且为此不惜呆在已成为疫区的威尼斯。里面的心理描写很美,托马斯曼有没有爱过这样的美少年我不知道,但他一定真的有过这样的爱情。唯有经历过才能写出这样小心翼翼的情感。在美少年对他微笑的时候他甚至像个孩子一样惊慌失措,甚是有趣

  故事的结局富有戏剧性和荒诞性,躺在威尼斯沙滩的躺椅上与世界告别,死前最后一眼,看到的依旧是自己的爱人

  第三则故事有一段话很值得摘抄:

  “作家谈话的话题不应该是最重要的东西,那只是一些本身没有任何感觉得素材,作家在冷静和超然的心态下,从这些素材中挑选精华,创作出艺术作品。如果你过于关心你不得不说的话,如果你对它寄于过多的热情,你肯定无法创作出好作品,注定要走向失败。你会变得可怜,你会变得脆弱伤感,你的作品就会沉闷无趣、空虚无聊。没有根基外形,松散混乱,也没有幽默感——你的作品变得无趣空洞,你的读者会对它表示冷淡,而你自己只会感到失望惆怅。”

  这段话应该送给所有文字艺术家。

  《威尼斯之死》读后感(六):身为作家的生活

  作家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也许对于大多普通的正常的人来说,是个被藏在云里雾里的迷,正像托马斯在《威尼斯之死》中写道的:“谁能揭开艺术家的内心感受和外在表现之谜呢?谁能理解艺术家这种能够将作为基础的自律与放纵的两种秉性根深蒂固融为一体呢?”(P45)托马斯的这本关于作家的中篇小说集使我们怀着惊讶心情走进了作家的生活。

  在《托尼奥 克律格》中,托马斯表达了对文学爱好者的鄙视:“我们艺术家最瞧不起业余文学爱好者,他们过着现实的生活,却总是想获得机会成为艺术家。”(P102)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感觉当头一棒!说到底,像我这种年轻人,又要顾及父母稳定生活的渴望,又要顾及自己在正常人中的面子,要找工作,却又想写作,简直就像托马斯所指责的业余文学爱好者的痴心妄想。而无论是阿申巴赫、托尼奥还是史平奈尔,都是以写作为生,并且他们是抛弃了作为一个平常人所能获得的平庸的幸福。他们过的是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为人显得不近情理,有些古怪。但是,纵使鄙视作为平常人的文学爱好者还是其他平常人,他依然是既爱着那样平庸的快乐的生活,又嫉妒不已。爱与嫉妒是一张纸的两面,嫉妒使他精疲力竭,而爱则使他饱受折磨。说到底,艺术家作为一个旁观者,实际有用行动实施了占有。三篇小说似乎都描写了一种带有欣赏的爱恋之情。(由于没有表现出来,我们称之为暗恋。)虽然这三个作家都以他们特有的方式默默打扰了他们爱恋的对象的生活,如阿申巴赫的关注似乎使美少年有所察觉,并向他报以甜美的一笑;如托尼奥想让汉斯读《唐 卡洛斯》;如史平奈尔鼓励科勒特杨夫人重拾父亲的姓氏以及重新坐上钢琴弹奏乐曲,这些看似和求爱不搭边的举动,正是作家有别于常人的方式。而最突出并拿来做对比的就是科勒特杨先生的占有了。科勒特杨作为一个正常男人,看见漂亮女人就想切切实实地看清对方容貌并想办法将对方占有,而古怪的作家史平奈尔却写封信指出一个庸人的要害,表达他对科勒特杨的憎恨,反过来,科勒特杨也上门反击了这个多管闲事的作家,并且嘲笑他不敢看美女的容貌还偏要说成是对美的尊重。这就犹如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许多庸人用“装B”来形容文人和其他艺术家一样。只因为这两种人是站在对立面上,彼此不溶,彼此憎恨,一个是对美表现出敬畏与尊重,一个是对美的事物要切实的占有;一个显得虚幻,一个显得现实;虚幻的人认为他们看到了美的本质,生活的本质,人性的本质,而现实的人认为他们得到了美,得到了生活,得到了人性应该享有的快乐和痛苦

  “懂得一切就会原谅一切吗?我不知道。有一种什么东西,我把它叫做知识的厌恶,丽莎维塔,就是当你看穿了某一桩事物,就会觉得厌倦得快要死了,却丝毫没有妥协的情绪。”这段托尼奥的独白非常精彩,表现了托马斯一贯在小说中表达的对知识的看法。 “当然,他并不从这些经验中获取行动的指南,也不从中吸取任何实际的好处。他总是这样:他认为这类经验教训远比在学校里要他学的知识重要得多,也有趣得多。”托马斯拿知识和经历作对比,也体现了作家与常人的价值观不同。平常人,认为知识比较重要,并且有用,这是最关键的。知识就是力量,这是响彻在每个人心中的名言。知识的多少衡量了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高低。(文盲总是最低等级的人。)但作家却不关注“实际的好处”,所以作家做出来的事情总是无法使人理解,因为人们考虑问题首先是从一个人的动机出发,而动机又往往是利益的驱使。没有物质利益,而只为了增加经历,这不显得很傻吗?因为不同选择下的各种经历未必都会带来“好”结果。但对于作家来说,为了探索本质而去经历是对他有利的。所以叫作家去从事一项工作,他过了新鲜阶段后,观察到本质后,他就会厌倦地要死,因为他已经看穿了这桩事物。例如作家去做会计,学完了会计的知识,以及从事这行一段时间后,他就会领悟出会计的本质:会计在整个公司中的作用影响,身为会计和老板员工是如何打交道的,身为会计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会计们的整体形象,然后他就会在脑中描述出一个生动真实的会计师形象,虽然这个形象是虚幻的,不实际存在的,但对他来说,他却抓住了一个会计师的灵魂和本质。而若要作家永远做一个实在而称职的会计,他的思想就会枯竭。说不定他会抑郁或狂躁得发疯。

  而小说中的爱情,则显得微不足道了。我是说在小说的分量上。充其量只能称为是作家的爱情。无所谓跌宕的情节,因为情节基本就是在一条线上。所以我反驳了有的吹牛者说这本书是通俗小说。通俗小说的本质就是以情节取胜。而托马斯的小说显然也有现代小说的一个特征意识流。作家的意识是贯穿于整部小说的。而平常人的意识却没有一点描述。小说里的其他人,都只是从作家之眼看出来的。这仿佛是一部小说中的小说,一个作家在写的作家眼中的世界。因此这几篇小说都带有自我剖析的意味,显得直白,真诚,不娇柔做作。无疑,知道托马斯生平的话,也能明显看出他笔下的作家就如他的不同分身。古老家族中产阶级背景,严谨的父亲和有艺术气息和异国情调的母亲。也因此,他仿佛是一个鉴于纯粹艺术家和平常人之间的艺术家。虽然他的文笔明显表达出自己是个货真价实的作家,而且借用科勒杨特夫人描述她父亲的话来肯定这一点:“确实,我的父亲跟一些自称艺术家并以此为荣的人相比,确实更像一个艺术家。”而她的父亲实际也和托马斯本人以及他笔下的作家一样,拥有双重身份,既是中产阶级(商人),也是艺术家。并且,怎样才能证明他们更像艺术家呢?“他拉小提琴……问题在于他拉的怎么样!有时,我一听见某些音调,总会热泪盈眶心潮澎湃,从来没有什么事物能让我感觉这样,你不会相信——”噢,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它让人感受到了美,感受到了灵魂,感受到了心灵的震动!而贴艺术家的标签显然不足以说明一个人是否真正是个艺术家。不过在这里,我感受到,托马斯的确是鉴于纯粹艺术与现实世界的人。他的小说之所以会被人认为是通俗小说正可以证明这一点。因为他的书不是让人看完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的。相反,是思路清晰,故事明了,人物的情感和性格也很分明。总之,就是完全能理解的。也就是说,被我们这些庸人,这些业余爱好者所理解。

  我感到很惊讶的是,托马斯居然能用这么迷人的笔触描写身为作家的生活。说点丑事,我本也尝试写带剖析自我的暗恋的故事。但是,一个故事全部写自我的心理过程,也就是意识流的手法,而故事却全然没有起伏,因为暗恋的过程,除了主人公本人的内心起伏外,还真没实际上的情节起伏。我尝试了几下,都以失败告终,因为别人看了一两章后就觉得看不下去。但托马斯的文笔却非常节制,也因此很耐看,意识流也没有外溢泛滥。相反,他的意识流帮助我们了解艺术家的思想,而在写到“正事”时,他又停止意识流,客观地描述发生的场景,作家客观的实际发生的举动。简直让人欲罢不能!这正是托马斯的高明之处,几乎没有废话。意识流的交代使主人公形象丰满,因为从文章的其他人——平常人那里我们是得不到对这些作家主人公的公平看待的。平常人不懂也不屑于观察那总是游离于他们之外显得朴素古怪的家伙。当然,这是关于写作的手法。托马斯的这种写法使得我们的作家们也能成为主人公了。唉,可恶的是,除了他们自己,还有谁能描写作家呢?

  作家或许没有生活,确切的说是没有世俗生活,生活中不是以油盐酱醋,时尚打扮,升职失业等普通人关心的东西为主。托马斯借托尼奥表白过,他是热爱生活的。若不是对生活中的美的热爱之情,又哪来动听的旋律和优美的文章呢?所以说,作家的生活,要以另一种眼光来看待,因为他生活在美的世界中,若非要用庸人的眼光来看待的话,他生活在死亡中。

  《威尼斯之死》读后感(七):惘然若失

  Visconti出生自贵族世家,镜头和布景间无疑再现了那一派奢靡的景象。但电影依然局限于视觉画面,无法沟通Thomas Mann更深刻的思考。

  似乎一切都源自“斐多”的寓言:

  “我们可以拒绝坠入深渊,获得荣誉,但即便如此,它依然吸引着我们。我们还是抛弃掉最后的知识吧,因为斐多,知识是谈不上什么尊严的,也不是什么严肃的事情:它只是叫人通晓、理解、原谅,但没有态度。它对人所陷入的深渊寄予同情,它本身就是深渊。”

  印象中的威尼斯并没那么阴森恐怖,涉关生死。而它的魔力是在不经意间已将你折服,渗入骨髓,直到离开后才惘然若失。

  《威尼斯之死》读后感(八):纯文学之死

  多数人都喜欢听音乐,不同的只是类型,但是有个普遍的规律,流行的难以持久,万人空巷之后是万籁俱寂,于一个时代不被多数人接受的,辗转到另一个时代却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种现象对于图书亦然!

  我是个酷爱纯文学书的人,有人不屑的质疑我,何为纯文学?我就会忍不住告诉他,是那种纵然时空交替,也会读出感悟的作品。其实这是我精练之后的话,纯文学的东西总是小众的,这个时代流行的是大众的文化,所以难免被看不过眼的人骂成装逼的文艺青年,就像我们这些喜欢纯文学类书的也很会鄙视一下那些热爱青春文学和娱乐文学的人,有些人过犹不及的话,就会被称为愤青,无法调和和永远对立将一直持续下去。可能谁都会去读通俗文学,但是不见得有多少人能够读的下去纯文学的东西,不当饭不当吃,不减压不快乐,纯文学的东西只是让人多了一些思想的共鸣或者说是思想的拓展,喜欢上了是机缘巧合,不喜欢本也无可厚非,强扭的瓜向来不甜,托马斯•曼的《威尼斯之死》就是这样的一本书,读的酣畅淋漓的如获至宝,读的索然无味的弃之如敝履,事实上我想说的是这是一本很好的界定纯文学及非文学作品的范本,他不像一些小说过于油滑的让人忽视了思想性,也不像另一些小说晦涩的让人难以下咽,就作家本身的命题之内,让人自然的体会着许多延展的外围,纵然不同的时代,不同国籍的人,都会在里面汲取到自己的养分,这应该就是所谓的纯文学吧。

  《威尼斯之死》里面一共有四个中篇小说,讲的都是作家的故事,分别用了不同的视觉和人称,第一篇《威尼斯之死》讲的是一个迟暮的知名作家在人生最后阶段对于美的追求,通篇采用了第三人称的手法,却是从主人公内心的角度写起,更多的自我的思想倾泻,最旷世的作品,必然有着最隐晦的内心,最华丽的文字,必然有着最辗转的反侧,读一本书,一千个人里面有900个人看的是内容,只有100人会关注作者,当作家超越作品的时候,已然上升为大家,这样的人就像许多艺术家一样,必然是有着奇才,或者是与世俗拧巴的人,所谓的曲高和寡和高处不胜寒,在他人眼里行为举止的乖张和心里的扭曲,总是要得到释放和纾解。晚年的阿巴申赫,迷恋上了一个如雕塑般苍白孱弱的小男孩,为此断送了自己的生命,客死异乡,我总是在想作家的一生耗尽了脑力和心力,虽然换得了功成名就,却依然是孑然一身,内心的疏离和空洞永远无法填补,看着《威尼斯之死》,总会想起才情备致的王尔德,阿巴申赫对美的追求,是他人生最后的一点挣扎,王尔德对那个背叛他的男友的不渝,是他一生的枷锁,是否作家注定孤独呢,至少我认为在精神的领地上,永远有一块别人无法企及之所。

  《托尼奥•克律克》是我最爱的一篇,虽然是第三人称,但是视角似远时近,从童年懵懂的暗恋到最后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一些片断的叠加讲述了一个作家的心路历程,无论是天性的敏感,还是性格上的怯懦,都让我们从他对家庭的讲述中找到了答案,如果《威尼斯之死》是关于孤单,那么这一篇就是关于挣扎,身份和行为的挣扎,无法道明却在内心燃烧的激情,那段长篇累牍的关于作家的无力,关于文学的定性,关于人性的矛盾,读来是那样的感同身受和畅快淋漓,“我站在两个世界之间,对哪个世界都不自在,因此倍受折磨。”这也正是我内心的惶恐,如何在两极之间为自己搭一座桥梁呢,虽然介质不同,无法全情投入,却又深刻眷恋,总是很茫然的否定了,又于挣扎中看出了希望,就像喜欢读书的人,当开始动笔的时候,却被枯燥包围,一个作家满怀热情的时候,却发现最终要走向另一种极端。对于自己作家身份的质疑,是这篇作品的核心,经过无数次的挣扎和剖析,托马斯•曼给出了答案:“不要再责骂这种‘爱’,它是美好的,也是丰硕的,里面有渴望,也有温和的嫉妒,还有些蔑视和许多天真的祝福。”

  《特里斯坦》依然是以第三人称来写的,但是就视觉上来说,有了一种维度,多数时候是透过他人来展现主人公的特质,一个在他人眼中离群奇怪的作家,在疗养院里面和一位病入膏肓的美丽的夫人产生了爱情。本来司空见惯的故事,在托马斯•曼的笔下,因为主人公作家的身份,被寓意了不同的内延。制造美,留住美,你可以办到,如果你是一个作家的话,可以是暴风骤雨,也可以是瞬间的永恒,你可以让摧毁来的很壮烈,但却无法接受生活的流逝,作为女人,对于主人公写给科勒特扬夫人丈夫的那封信深有体会,这世上没有永恒,欲望可以吞噬一切,其实史平奈尔的冠冕堂皇也只不过是因为他站了远处的原因,又加上具备了作家的敏感和细致,所以他感受到了,即便很可能只是稍纵即逝,作家的不同,就在于他记录了很多美丽,抒发了很多感悟,但是生活依然是生活,谁也逃不开。

  《菲利克斯•克鲁尔》是唯一一篇以第一人称写作的故事,我的回忆是断断续续的,伴随着跳跃,带着自传性质的讲述,我记得帕慕克的《寂静的房子》里面几乎玩转了所有的写作方式,其中有一部分就与此相同,而前不久我刚看完的《水泥花园》也是这样的方式,这样的作品就好像:亲爱的读者,我决定与你们分享我自己的故事。所以这部作品很纯粹的在讲一个故事,有些零碎,实际上最后一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作家写作的状态上面。但是故事里的故事依然充满亮点,集中表现在那段讲述全国人为之着迷的演员米勒•罗塞身上,潜规则,艳照门,你都可以引用到上面,人前的闪亮光耀是你看到的,痴迷的,人后的龌龊肮脏是属于他一个人的。另一种考量,正如主人公随后的议论,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

  以上浮光掠影的一些感触只不过是属于我的,每一个读完后并喜欢这本书的人,也能在其中留下自己的浮想联翩,有的人不善于表达,只是单纯的触动,有的人喜欢归纳,附上自己的文字,显然我是个属于后者的人,也因为如此,对这样一本以作家为主题的作品,就又多了些自我的偏好。

  最后不得不说唯一让人无比遗憾的事情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向比较糙,这次也不例外,纸张的劣质,校对的不严谨,都让这本书抹上了一层阴影,至于翻译肯定不是最好,但是还算尚可,一个好媳妇没有遇上一个好婆家,舍?不舍?还是你自己决定。

  《威尼斯之死》读后感(九):如果让我遇见你

  “如果让我遇见你,而我正当年轻,……”看到这文,突然就冒出来这些歌词来,倒是贴切的很。又一个老男人末路花开的故事,全书始终在YY。美人,有谁不爱,有许多时候,只能远观而已。像这样突如其来的炙热的暗恋,换谁都受不了。只是作者的意图并不在此,借树开花。

  同样的故事里,融入作者的对时代的调侃,对流行的讥讽,对世俗的嘲笑,对美的真知灼见。

  将它看成同性恋故事,实在是亵渎了它。因为它谈到理想,谈到创作,谈到审美,独独与爱情无关。

  功成名就才思枯竭的大叔早就打造一身刀枪不入的顶级装备,游刃有余的在自己的领域果敢杀伐,显赫的家世,早就的名声,妻环子绕,偏偏不愿游戏下去。幽居山林,大自然的美已无法将之打动,重游威尼斯,曾经为之倾心过的旧地,也变得灰暗肮脏。作为艺术家来说,再也感受不到美,感受不到创造的激情,感受不到平庸的悲哀,甚至一切无法再激怒你的时候,是不是很可怕?比之失去更感伤的是得不到。或者从未遇见。

  他崇拜高雅形式的艺术,美的表象以及深刻的内涵;“美是感受者通向灵性的一种途径”作者对于现实中丑陋暗面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主题美的本质,但反过来讲,这不是一种爱。他坚信万物有灵且美。他爱上的美的本身,对于美的载体不存偏见。我们看到了他的挣扎,对于灵性的美的痴迷,以及为着这美所诱发出的情欲感到的无能为力,受制于感官的不可控与思维的可控性。因为坚信美的绝对性,于是他死亡,死于见而不得的绝望中,死于渴望与美融合的痴狂中。“因为激情像罪恶一样,与既定秩序和千篇一律,平淡而舒适的生活不能共存;它欢迎对于平庸社会结构的一切削弱瓦解以及世界上各种混乱和苦难,因为它确信能从中获益。”

  他说 “在命运面前能自我克制,在痛苦中仍能保持风雅,并非只是一种屈从”

  他说“知识谈不上什么尊严,它只叫人通宵,理解,原谅,它没有立场,也没有形式,它对人们陷入的深渊寄予同情,但它本身就是深渊”...

  他还说“我们的文章写得道貌岸然,其实都是虚妄与胡扯;我们的名誉不过是谎言......当一个人在内在驱动下坠入深渊时,他怎能为人师表”

  《威尼斯之死》读后感(十):作家的自省

  “托马斯·曼于1875年出生在德国北部商业城镇吕贝克的一个世袭商人贵族家庭,父亲是经营谷物的能干商人,母亲是巴西大庄园主的女儿,酷爱音乐。托马斯·曼及兄弟亨利希·曼颇受母亲的艺术气质的影响。其父病逝后,家族的商号随之倒闭。这对托马斯·曼的思想发展形成具有刺激作用,他看到了整个历史的发展趋势,家族的悲剧不过是德国市民社会衰败的象征。”

  从白先勇的《树犹如此》追寻到托马斯曼,不敢说自己能够深刻地理解这本书,只觉得这是作者真诚而富有勇气的自省。

  作家自省清高与世俗的矛盾,自命不凡和市民阶层的融合;接受观察力上的敏锐和道德上不完美的本质相通(就像那个犯罪的银行家作家);

  他讨厌庸俗(“为什么你要来破坏它,给它一个结局,让它进入丑陋和平凡的生活呢?这是一个平静的典范,一个感人的场景,沉浸在颓废,衰退和死亡的落日之美中…”),

  而又妒忌平凡人的“真实”(我尤其热爱那些单纯、美好、充分正常、平凡、没有天赋的令人尊重的人…妒忌使他精疲力尽,没有加入的快乐气氛让他疲惫不堪…);

  他看得清艺术家的“表演”,坦然面对被藐视的可能(无论是《特里斯坦》还是《菲利克斯克鲁尔》作者都并不用褒奖的态度来描写自我的化身,而是坦然地从平常人、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

  他热爱美,同时也接受一意孤行地追寻美所可能付出的代价(如同《死于威尼斯》顾名思义的结局,抑或是《特里斯坦》里被臭骂一顿而“懦弱”无语的形象)……

  《特里斯坦》里的作家说不想“贪求真实”而不愿去正视美好,正怕看清楚会带来瑕疵,似乎是呼应了最后一篇《菲利克斯克鲁尔》中,舞台上美得惊心动魄的米勒罗塞幕后的丑陋所带来年幼的作家的震撼。(“哪一种形态是萤火虫的真是形态:是当它作为无足轻重的小生物蜷缩在我们的手心时,还是闪烁着充满诗意的荧光在夏夜之中翻飞时?”)

  我其实想起了那个自命不凡、常常觉得自己不被理解的男孩子,想起他人前的表演,也想起他大部分时候隐藏着的诗人气质。

  想起有他的威尼斯画面,是一个很美的存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威尼斯之死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