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的心》是一本由康拉德著作,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暗的心》精选点评:
●现代启示录的本心,最后一段女人出现不知道代表什么?
●总算是读完了一遍,能写得出论文么?尽力吧,为了写论文而读的书,即便小说本身真有传说中那么好,目的不纯时,也读不出其中的好,姑且给个60分吧
●无感 看了黑暗的心部分
●“可怕啊!”“可怕啊!”
●这本书又一次让我感到自己的阅读能力实在是差啊。看得非常混乱。。。语言复杂纠结,根本不口语化,虽然是一个人在口述故事,用了极多的比喻。英语是作者的第四语言,相比写得晦涩,翻译的的不太好。。
●为了罗杰的《不朽》去看的这本书。借书的过程一波三折,几本都无法接触,最后找了这个老版的,但这样的书竟然是少儿区的,却放在了三楼.......
●喜欢
●有点不明觉厉
●以前读过《黑暗的心》,今天把其余三篇也读了
●我的启蒙。
《黑暗的心》读后感(一):P43
“这时你会纳闷自己居然想起往事,毕竟,你正为这个由植物、水和寂静组成的奇异世界的压倒一切的现实所围绕。这种生命的静寂并不代表安宁,这是一种难以平息的力量所表现出来的静寂,而这种力量正沉思着某种捉摸不透的动力,它以种复仇的神态注视着你,后来我渐渐习惯了,不再察觉到它,也没时间去体会。”
这就是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对抗啊,还有人性之恶在无意识之间投射到大自然又反映到人类自己身上的不安
《黑暗的心》读后感(二):美中不足
原著要是多一条主线,以库尔兹的视角写一些段落就好了。小说的好小说,甚至是伟大的小说,文笔也是好文笔,故事也是好故事。可惜读起来有点不过瘾。故事上不如现代启示录。。。。。。。。。。。。。。。。。。。。。。。。。。。。。。。。。。。。。。。。。。。。。。。。。。。。。。。。。。。。。。。。。。。。。。。。。。。。。。。。。。。。。。。。。。。。。。。。。。。。。。。。。。。。。。。。。。。。。。。。。。。。。。。。。。。。。。。。。。。。。。。。。。。。。。。。。。。。。。。。。。。。。。。。。。。。。
《黑暗的心》读后感(三):性恶的启蒙
如果还有人争论人性恶或性善说,那可以来看看《黑暗的心脏》。
一个名叫kurtz船长,在19世纪殖民狂热的驱动下,来到了非洲原始森林的最深处,试图想要用文明驯服这些野蛮未开花的部落人。
然而,已经记不得是谁,在面对野蛮文化中的自由且暴力的特性所散发出的愉悦感,让来自文明世界的船长们迷失了。脱掉衣服,带上骷髅项链,轻松地,人就可以变得残暴、独裁、无理性,在一个没有秩序和道理的丛林深入,人性的丑恶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伊甸园”。
从那一刻,开始相信“黑暗的心脏”即是人性本恶,最最黑暗的丛林,也比不上人性在迷失那一刻、奔向堕落的无法拯救与邪恶。因此,不是黑暗的丛林让人们变的迷失,而是黑暗的丛林,帮助人们找回了自己的本性——人性,远比丛林的险恶更加黑暗。
《黑暗的心》读后感(四):两个“幸亏”——脱离当今“骨中骨”的代价
“当你不得不专心致志于这类事情,专心致志于一些表面上的小事情的时候,现实——现实,我告诉你们——就消失了。内在的真理从不显山露水——幸亏是这样,幸亏。”
我很有幸,找到了两个幸亏,这些短小而幽深的词语,带着难以言语的前因后果,与悲怆而疲惫的心惊,这才这让我与作者的心紧紧的捆扎在一起,明白了他的深邃与懦弱。显而易见,作者常常感觉到来自世界,或是来自彼岸的一种凝视,这种凝视让他对周遭的一切无法做道德上的判断,他只能靠奉献一颗完整的心灵和半成品的灵魂去评判他自己的人生——而这评判,便融在这短小的“幸亏”里。在这样伟大的著作之下,殖民,种族,利益关系……不管后人怎么提拔,最多也只能充当素材的位置。本文真正不朽的——却是它在筋疲力尽地展现给我们一种人类在这片土地上永远固着的状态的一种探讨。
说白了,人是注定孤独的,人是要过窄门的,这一点,在城市之中忙忙碌碌的人是不会懂得的,因为他们在专心致志于一些表面上的小事情,而与此同时,他们的现实就消失了。这现实便是作为一个人,在这宇宙下,土地上的位置。
但当人在黑暗深处探索的时候,面对寂静飘渺的幽暗,他也便失去了真实的存在感。在被自然如此笼罩,如此剥夺的情况下,只有三种属人的力量可以供近于疯魔的航行者使用,让他们作为“人”而继续存在着——分别摘下三段话。
“他因说话而具有真实存在感——说话具有时而让人困惑,时而醒悟的能力,那最高尚也最卑鄙的才能,那规则律动的光芒之词或是从无法穿透的黑暗之心培育出的欺诈之流。”
“直到这种联系忽然中断,我才意识到它的存在,他受伤时看着我的眼光中,包容着一种深不可测的亲密感,我至今仍记得——仿佛在要求临终时确定一种远亲关系。”
“女孩?她们可都是局外人,也应该这样。我们必须帮助她们留在她们自己那个美丽的世界中,不然我们的世界就更糟糕了。”“他最后说的是——是你的名字。”
这第一种力量,是语言的力量。
这第二种力量,是人与人之间亲密感的力量。
这第三种力量,是留在那个美丽世界里的女孩们所发出的美好的探望。
这三种是人最原始的,最宁静的力量了。而我们早已遗忘我们最擅长的这份技能。
我们如今生活在嘈杂的社会里,人的出生,经历,似乎就像流水线一样已经定制好了。安稳,安全,安宁,成为了我们寻求的目标。我们脚下是水泥地,四周是钢筋水泥,头顶是玻璃白灯。我们身为人,有人的骨架——这灵与肉的冲突已经不可避免。但我们有了人的骨架,还要被前人建构的社会骨架束缚?骨中骨如此树立在人们面前,我们只需用自己看似不同的生活来填补肉中肉了。而这建构肉中肉的小小的自由——已经够所有人琢磨一辈子了——在表象中折腾翻滚一辈子。“被判死刑的囚犯有权自由选择最后一餐的大豆吃甜的还是吃酸的。”而在这个社会骨架中人——还要受到一层骨架——它是由教导所得的“情理”搭建而成的。“他爱她,所以他应该怎么怎么做。”“作为一个某某,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因果关系是表象控制人们的手段,而“应该”“所以”也应该背负经验限制本性的种种罪责。在这重重重叠的建构与指引下,我们只为人与人们的事情的奔波——我告诉你们,现实——就消失了。
主人公只是抛开了尘世中的骨中骨的假象,在纯粹空白的自然世界本真里去寻求意义。他自己并未坑坑洼洼地走完这全程,他只是体会到了死亡的意义,但在结论中他已经充满无力与疲惫,他对这样被黑暗深处俘虏,对大地的一切张力与未知顶礼膜拜,用残破肉体身躯去承担天地一切阴暗重量的路途,渐渐的失去信心,甘愿承认生命是一个无法被琢磨的谜语。
“我同死神斗争过。那是你能想象的最无趣的竞赛。这种竞赛在一片看不见摸不着的灰色中进行,两脚踩不到任何东西,四周空无一物,没有观众,没有掌声,没有荣耀,没有取胜的强烈欲望,也没有对失败的巨大恐惧,处在一个乏味的怀疑论的病态氛围里,对自己没有多大信心,更不相信你的对手。假如这就是最高的智慧,那么生命就是一个谜,一个币我们当中有些人想象的要大得多的谜。”
但是他看到他敬佩的那个人走完了这条路,并且死去了。——“我几乎又要嫉妒他了,嫉妒他能有这个谦逊而明了的火一样的热情。这把火像是燃尽了一切私心,燃烧得如此彻底,让他跟你说话的时候,你会忘掉这是他——是你眼前的这个人——是这个人经历了这一切?”——“我再也没能够靠近这个杰出的人,这个给他的那颗灵魂在世上的冒险经历下了断语的人”——“可怕啊,可怕啊”
“可怕啊。”便是这趟灵魂探索最大的结果——而主人公相信他,相信这样的结果。他回到了城市里。因为他“下意识当中的一种忠诚感的冲动,或则只是满足一下人的生存中隐藏真的一种可笑的需要罢了”,去找了那位库尔兹的女孩,编造了一个弥天大谎。在这里,我毫不犹豫地觉得只有“弥天大谎”这个词语才能匹配。我在这里,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花费最大代价的浪漫。
“我们必须帮助她们留在她们自己那个美丽的世界中,不然我们的世界就更糟糕了。”
黑暗的心,作为题目的原意,在我看来更接近于隐喻。它的“黑暗”两字,并不处于我们如今认为的道德伦理关系里,也不能完全说是心理的一些感受。它是一种偌大的,土地的,景物的黑暗,是久久不去,永恒存在的寂寥和阴霾。黑暗的心,也并不是指“人的黑暗之心”,而是“在这片黑暗的大地上生活和探索的人的心”或是“在这片地球的黑暗之心下的种种故事”。若这黑暗之心一定要属于某一个人,反到不属于那些精疲力竭的探索者——他们的灵魂因为这黑暗大地的反射而闪着尖锐的白光,而是属于探索者眼中的那些在城市里生活的无知的人们。
我感受到了一个文学工作者的悲哀。他们必须是要有上帝的笔触,才能把这样精彩的画作,这样类似通灵的一次次仪式,才变成白纸黑字上的另一个相似的小小的专题。
我看完这本书,便像自己做完了一个梦寐以求,但结果却是震撼无力的旅行。这种感触力与权威度,是我从未想象的。这要有赖于作者敏锐的共感,已经把他们描绘的如诗如画的笔法。这也要有赖于作者是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来完成劝诫的。这无法不让人想到本雅明曾经谈到过的其高明之处与原始之处:故事的主体大多是水手,流浪汉和农民,每一个故事都有人生的劝诫,故事是自足的,有凝聚力的题材,有人生的体验有生活的智慧。而小说不需要去经历,有对书本的依赖。其主体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失去了集体,共同体的宗教文化心理:因为无法经历,才渴望这种生活,显示了当代人的困惑。这题材属于故事与小说的合体——不仅充满劝诫,原始,权威,自足,而且还隐射了那孤独的个体,无法抹去的悲伤。
在这个时代里,逃离骨中骨,以人的名义在黑暗的虚无中乘风破浪的代价,也许已经被一语成谶了——可怕啊,可怕啊。幸亏有这些被建构起来的骨中骨,才消除了你对于放逐灵魂的渴望,幸亏,幸亏。
但我想让自己记住——勿忘初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本书从情理上其实都已经给了我一个悲怆而神圣的答案。早就已经是幻想在支撑我们欢笑与生活了——抬头看看太阳罢。
“我知道阳光是会给人造成错觉的,但是没人会认为光线或者摆一个什么姿势就能使一个人的脸上透出如此细微的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