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黑暗的心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2-18 03:01: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黑暗的心读后感100字

  《黑暗的心》是一本由约瑟夫·康拉德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元,页数:2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暗的心》精选点评:

  ●“对世界的征服,如果你仔细地看一看,就不觉得是什么光彩的事了。它首先意味着从那些与我们肤色不同、或鼻子稍扁的人手中夺取土地。只有观念能作为托词,一种居于其后的观念;不是什么感情上的表现,而是一种观念;以及对这种观念的无私的信念--你可以把它供奉起来,向它膜拜,为它牺牲.....”

  ●召唤出那潜在的死亡,隐藏的邪恶和深邃的黑暗。

  ●看过电影再看小说趣味大减

  ●章汝雯的译本。#打游戏爆的#

  ●《现代启示录》的灵感源泉,匠心独运的叙事手法,人性的犀利剖析,不过阅读时容易走神

  ●重读仍然是极其有益的。

  ●找不到我看的那个版本,姑且用这个吧

  ●我愧对作者

  ●库尔兹先生,库尔兹先生!

  ●不喜欢第一人称

  《黑暗的心》读后感(一):短评写不下?

  为了作业硬着头皮读了两遍。第一遍读得十分艰难,搞不清人物,一直在纠结马洛的叙事态度,并且觉得语言不是很有生命力。第二遍读,整理了几个白人的特征以及他们话语中折射出的库尔茨,才发现康拉德对殖民体系的批判编织得很丰满,语言也是讽刺的。(但是萨义德说康拉德是反帝国主义者,又是帝国主义者……好吧) 马洛一行人溯流而上去寻找库尔茨的过程像是满怀期许地挖开一个洞穴,却发现里面没有宝藏,只有更深的黑暗。 在本书的前两部,库尔茨一直是作为其他殖民者的对立面出现的;然而,从木屋外面那一排头骨开始,库尔茨的骷髅形象也开始浮现:除了罄竹难书的蚂蝗行为以外,更有对人心的催眠,被殖民者已经被愚弄到了替殖民者辩白的地步了。 这种殖民行为不仅弄碎了荒野的心,也腐蚀了库尔茨自己,临死前他才忏悔地大喊:“The horror! The horror!” 他是一个凶残的开拓者,也是一个偏执的守财奴。 一直疑惑康拉德为什么要用这种直接引语层层嵌套的方式讲述故事,略显混乱。老师给的一个解释我觉得很合理:马洛在叙述他的非洲之行时重复并证实了库尔茨的行动,也将非洲笼罩在欧洲的阴影之下。(就有一种马洛的双引号钳制住了非洲的感觉,我觉得有内味了!)

  《黑暗的心》读后感(二):黑暗之心:一部血泪殖民史

  三层叙事:首为内利号某位船员,次为马洛,然后是非洲遭遇的回忆。这里王丽亚搞错了,即便话语空间指叙述行动所处空间,叙述人也应该先指那位船员。

  如杨傲霜以语象叙事切入的分析,这个黑暗不仅指非洲环境的恶劣,更指罪孽的殖民,非洲原著居民的悲惨,殖民者的血淋淋的侵害与压迫,就像库尔茨屋子前面的人头。小说中的环境与场景描写充满着象征和隐喻色彩。

  我们不仅要注意到作为被殖民的非洲人,同时像库尔茨一方面作为非洲方面的管理者,另一方面处于白人底层受着欧洲高层的压迫,他具有双重性,他也属于整个黑暗殖民体制的牺牲者。就像他为欧洲方面不负任何代价将他辛苦得来的象牙据为己有,使他怒言不公,直到生命最后关头依旧喊着:可怕,可怕啊!可马洛面对库尔茨的未婚妻却言他生命最后唤着她的名字,给她留下生命的希望,也给整个小说留下一丝希望。

  《黑暗的心》读后感(三):那个说着改变世界的人被世界改变了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少,不少人都是嘴上的梦想家,说着自己要成为怎样怎样的人,信心十足,可后来,渐渐地,当初挂在嘴边的话消失了。 开始于一段船上水手们交流故事,人们聚在一起总是需要一些话题来促进彼此的交流了解。马洛是一个阅历丰富的人,这一点无论从他的外貌还是他开口说话透露的信息。他走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的人和事,但这次不是要讲他的故事,他要讲的是库尔兹,一个我看完这本书基本算是活在别人嘴里印象中的人。 曾经的那个年代,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几乎在全球都有属于它的殖民地。殖民者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但在最初,或许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被派到外国去到底是做什么的。就如马洛一般,他开始觉得自己是文明的使者,是为了给那些落后地区带来开化进步。 船缓缓行驶,马洛的眼睛不会骗人,他看到了沿途的风景,也见到了一些同事和当地人。马洛是一个不会撒谎的人,从他向库尔兹的未婚妻传达遗言时的纠结蹩脚表现,嘴唇颤抖,最后艰难地说出他最后说的是您……您的名字。 所以,他看到了,受苦的当地人,那些被折磨地奄奄一息在烈日下挣扎求生的黑色躯体,这就是所谓的文明进步吗?他也听到了库尔兹的事,他是最“优秀”的。没有人的业绩比他强,但业绩,是建立在压榨的程度。 越是如此,他越是想要见到库尔兹,我也希望他们快些碰面。 殖民对哪个国家都不是好事,我们国家也曾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已经让多少人失去生命,让整个国家都在苦苦挣扎。 人的内心都有着恶念,但我们通过道德内心的力量讲他束缚驱除,可若你到了一个没有道德观念,没有约束的地带呢?你还能保持原来的想法吗?本书为你呈现了两种不同的选择,有的人抛弃了自己的想法,开始肆意暴虐。 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是不太容易理解的,因为他的视角总是在切换,还有一些莫名的对话,但看到中半部就明白这是一明一暗的两条推动情节发展的线。 我们不会再历经那样的时代背景,但我觉得书里传达的观念在现代也不落伍。 现在社会不也有着各种形形色色的诱惑,你能做到坚持自己的本心,不受他们的侵扰吗?答案只有自己清楚,闲暇思考思考,或许有些想法。

  《黑暗的心》读后感(四):《黑暗的心》的语言与叙事

  康拉德的法语比英语好,当时据说英语写作更利于出版,他在20岁时开始学习英语。

  F.R.利维斯在《伟大的传统》中列举大量的例子批评康拉德的英语:

  The same vocabulary, the same adjective insistence upon inexpressible and incomprehensible mystery, is applied to the evocation of human profundities and spiritual horrors; to magnifying a thrilled sense of the unspeakable potentialities of the human soul. The actual effect is not to magnify but rather to muffle.

  初读到前两三页,就能很快发现这种用词的重复性。

  不过,有的学者将康拉德语言上的不足视作“The Failure of Imagination”(James Guetti),康拉德的语言未支撑起小说的宏大想象,这一点不同意。

  小说发表于1902年,具有鲜明的革命性。从两点来看:

  1. 人物与叙事

  让小说人物的出场并不困难,但细想,大多采用空降式,少有铺垫,让他先声夺人。库兹这个人物塑造手法具有革新性,主要是通过康拉德的嵌套叙事:表层现实是始终未露面的叙述者在听马洛说话。深层现实在马洛的叙述中,库兹就藏在这里,并在小说过三分之二时,才正式出场,使小说犹如一场通往黑暗之中心的探寻之旅。

  2. 主旨

  18、9世纪的很多小说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黑暗的心》虽然是在探讨善恶黑白,但却从外部环境指向了人物的内心深处和自我意识。这是小说的永恒魅力之一,纵然每次看都觉得马洛的话有点多,这样monologue叙述时间线清晰、情绪饱满、实在是……有点不合逻辑。(哈哈果然,不久之后,有位女作家说了一句话,

  “In December 1910,all human relations changed.”

  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浪潮来袭……)

  《黑暗的心》读后感(五):康拉德的黑暗,生命的黑暗

  1889年到90年期间,康拉德受一家比利时贸易公司之托前往刚果河一带,身份是一艘蒸汽船的船长---然而即使没有这段背景,我也总不由自主地把故事的第二讲述者---马洛---等同于作者:原因在于,我实在无法想象一位从来没有见识过河流和丛林、没有体验过神秘凄凉的黑暗、没有呼应过原始悲戚的呼唤的人,能够写出如此微妙的文字。

  当提到康拉德这本薄薄的小书时,最常见的解说是关于对野蛮殖民的思考,我觉得这样的分析非常正统、正确,但是,当读完一本书,除开看到书中的背景历史和“进步意义”,我希望自己还能有些其他感觉:那些既是私人的,也是属于隐藏在人类共同命运背后的通感---对此书而言,我指的是虚无。

  马洛的旅程更像是一个粘稠的梦。“这故事似乎不是借了人的嘴,而是在河上这重浊的夜空中自己形成的。”梦境令人恐惧、漫长得仿佛是梦中的梦,你在静穆的河流里起伏着,穿越模糊的浓雾,周围的一切都在把你拉回你内心最原始的那部分......此刻的感受应该是悲哀的,就像面对回不去的童年,你永远迷失在了所不能理解的世界里。无论是多么冠冕堂皇的殖民者,还是把其当作神灵般敬畏的原始人,在这莽莽丛林里,都是失去了方向的旅人。自然有其无可阻挡的决心,沉默、耐心地在等待着结束这场人类的闹剧。生命是虚无的,这体现在它在大起大落之后所(几乎是唯一地)呈现的悲哀感。“悲哀”“忧伤”“凄凉”…这样的字眼在书中反复出现,次数多到让我几乎已经确切地感受到,这样的情感是属于所有生命黑暗的命运的...但是即使如此,作者的语言与其说是有感染力,不如说是相当克制的。首先,马洛作为讲述者,故事却是通过第一人称的“我”纪录下来的,因此读者并不能看清楚马洛的形象;语言可以说是不流畅的,作者不是顺着讲故事的逻辑,而是遵循回忆的逻辑---跳跃,模糊,遥远。因此在我的感受中,即使有大量描述感觉的词汇出现在文本里,整本书的基调却是异常安静的,黑暗,把一切声响---人类存在的痕迹---都吸收了进去,剩下的只是微弱的回音:“她低沉的语音仿佛伴随着我所曾听见过的其他所有那些充满神秘、凄凉和悲哀的声音——那条河的潺潺声、风中摇摆的树木的飒飒声、人群的嘁喳声,以及来自远方的不可理解的叫喊的隐隐的回响声,一种永恒的黑暗之外传出来的悄悄低语声。”

  康拉德并没有试图去引领读者遵从某种价值观,比如文中没有出现过任何对愚昧的原始人或者野蛮殖民的评价,他只是在回忆,他构造了这样的回忆,而不是解释它。马洛的旅程有点像是一次探索,问题是他在寻找什么?英雄又是谁?康拉德没有给出答案(这不是他的目的),很有可能,他根本没有答案。 “……不,不可能。你是不可能把你一生中某个时期的生命的感觉——那构成你的生命的真实性的意义——你一生的微妙而贯穿一切的本质——的东西传达出来的。不可能。我们在生活中,和在梦境里,都是孤独的……” ---在某种意义上,康拉德道出了生命虚无的本质。还有比这更让人感到怅然若失的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黑暗的心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