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雨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3-22 04:15: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雨读后感100字

  《雨》是一本由[马来西亚] 黄锦树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雨》读后感(一):《雨》摘抄

  那时很多事还没发生。但有的事还是提早发生了。你还不懂得时间的微妙。它不是只会流逝,还会回卷,像涨潮时的浪。

  山影像巨大的盆沿,盆水盛着绿树的倒影,枯树的前生。水里盛着的是一个颠倒的世界。那前生也只不过是回忆。

  也许是条被遗弃的路,早已被野草收复,只隐约留下路的痕迹,也许更像是路的回忆。

  树下的枯叶好似在等待火,隐然有股燃烧的欲望。

  《雨》读后感(二):第一次走进南洋文学

  对抗日战争时期南方中国人远迁南洋,在马来西亚扎根的历史实在太缺乏,读起来难免觉得吃力,历史的模糊带来的是难以共鸣,但魔幻般的文字还是很令人震撼。

  经常会有一片龙舟,龙舟隐藏了一个巨大的秘密。有家族里的秘闻,和热带植物,以及一刻未停的雨幕。一些细节很深刻。

  那是异乡人对故乡的思念,又有身份割裂的痛楚。对历史,伦理,人性的思考在与神性的穿插中无限放大。

  《雨》读后感(三):随记

  迷幻朦胧的马来绵雨,比汗水潮热,洒落在不见烟火的柑榜里,如烟如雾,是生老病死的嘤嘤宣泄,是得失轮回的絮絮念念。欲望和雨气缠绵,没有偷情的刺激,也不如婚姻的坦荡。然而我们泡在温热的沼泽地仰望阴冷夜空,不舍得起身却也会期盼黎明的刺眼。暧昧、迷醉、又免不了被原始的孤独感袭击。慢慢的我们变成了随风婀娜的氤氲。这世界只剩一个被雨蒙住的潘多拉魔盒,铰链生锈,温和无害。放不出深仇大恨,也不会有炙热的情爱。偶尔远处戾声鬼啸,时常近塌不知所梦。

  《雨》读后感(四):评《雨》

  遥远如梦的南方以南,大雨滂沱,梦境纠葛,藤蔓蜿蜒怒长,深林与雨季都似乎积蓄百年千年的洪荒之力,把生命拧成可能之外的一个眼花缭乱光怪陆离的梦,流着血,张着嘴,露着牙齿,眼睛里有骨头的光。沉浸其中,潮湿,喧哗,又有种绝望的沉寂,像是一条巨大的深陷泥泞的鱼……

  《南方小镇》篇恍惚有点东方的奈保尔,只是更轻盈幽深,但是无意逗留,似乎临门一脚缩回去了,毕竟,生命最初的种子发芽在雨林。

  一定要一路奔跑呼啸下去,告诉我们那些故事啊。

  《雨》读后感(五):初读《雨》

  初读一半,才发现是短篇小说...完全被简介误导了,以为是迷幻长篇,直到回去细看了一遍推荐序...

  南国文学确实很有味道,加上黄锦树笔墨功力,画面感很深,场面和环境描写无可挑剔,似有身处热带

  雨林般的体验感。

  每一篇都很紧凑,就是...读完总是感觉太短,意犹未尽,很想知道写下去的发展,如果写下去可能会很好看。很吸引人的一点,黄锦树的写实能力真强,读起来仿佛一段话就是一段短片。

  还有前两章交代的情节太多太乱,看的吃力,不太适应这种铺天盖地的迅速转切画面的写法...

  《雨》读后感(六):《雨》:疏离且精妙,南洋华人的记忆之雨

  

黄锦树钟情于为雨塑像。八个有关雨的故事,不断变幻着生死别离的排列组合。深深郁郁的漫长雨季里,胶民的平静生活遍布死亡的入口,变迁、无常、不安、执着、封闭,大雨吞噬铁皮木屋,人也似乎化成鱼。看书的时候难免在异域和陌生感里逡巡,但总能在时间、思乡这些似曾相识的母题中找到共鸣。

马华文学因身处华文文学边缘所以迷人,因文学资产匮乏所以珍贵。黄锦树继承的,正是马华文学的“没有”。他的疏离与精妙,正源于独特的边缘感。雨是时间之雨,谎言之雨,历史之雨,也是关于南洋华人的记忆和言说之雨。

  《雨》读后感(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归来’这一章的情节

  

在这篇总体上说作者的二舅 和舅妈在那个年代年轻的时候谈恋爱发生的甜蜜的事情

我每次都拿全班第二名"。二舅总是喜滋滋地指着舅妈,‘她第一名‘。听他重述这些话时,舅妈即使中风后疲惫不堪,脸上还是会露出一股说不出的得意神情。那妩媚的回眸,年轻时必伴以辫发轻扬的吧。但那笑容,一直保留到风烛残年,脸皮皱了,目光依然美丽动人,好像是个什么信物似的。我摘写的这一段很明显的表明了,二舅二舅妈深深地思念让我很触动也是主要,我也是很作者很相似的在南方广东的那个逃离了战争的伤害,让人们对亲情更加的珍贵。

  《雨》读后感(八):小说暴露的都是作者自己内心的恐惧

  深夜无事把这本书捡起来读,发现黄锦树老师最担忧而强烈的意象就是母亲失贞,并且失贞的对象是白头枯瘦的老头子。

  黄锦树老师小时候因为目睹过这一幕,久久难忘,对母亲乳头的洁净度的关切转化为对母亲乳房问题的关切,于是这个问题成了小说反复演绎的母题。

  还有那个无聊的鱼船,应该也是作者童年真实存在的一样东西,但我觉得挺无聊的。

  另一样真实存在于作者童年的应该就是马共,而不是作者特意去引用别人书里的日军形象。马共和日军,哪个是作者亲身体验过的恐惧,哪个是生硬的文学硬造,简直一目了然。

  其余的都是作者在作品中幻化出来的意象,木有什么讨论价值了。

  《雨》读后感(九):黄锦树的努力值得尊敬与拜读

  *文学水准一般,正如作者所称“中品”。 这是我阅读的第一本马华作家作品,对了解马来西亚的风土人情、马来西亚华人的生存发展历程、二战时日军侵略占领马来西亚后的状况,是很有帮助的。 20200115 *“小说课”一篇写得不错,人物刻画得好,有情节有心理描写,能吸引人看下去。 小说的特质就是要好看,能吸引人,否则任你什么先锋手法也白搭。 20200124 *“南方小镇”一篇也很好,天马行空,气势恢宏,行文流畅。 20200125

  *作者黄锦树很谦虚,他自己明白在华语写作上的不足,但仍不放弃为马华文学、马共文学在华语文学史上谋得一席之地而努力,值得尊敬与拜读。 20200126

  《雨》读后感(十):把故事,一梦再梦

  迷人,这是我看完雨的感受。

  相互独立却又在相同背景,用不同的角度出现相同的人叙说一个背景下的故事集。

  每一个故事的主角都是"你",读过两篇后就能自然而然明白"我"是谁。

  文笔和故事都很迷人,浑然天成的热带雨林湿漉漉感,燥热又熟悉。

  死去的人在每一个故事里有不一样的死法

  梦与现实交错,没有想区分开。

  用其中一篇文章<小说课>里的句子来描述,就是相似元素的不寻常密集堆叠。这些故事都是换着不寻常的方式来讲述的。

  把故事写出来,是因为忘不了,一写再写,就像做梦,一梦再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雨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