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纳齐斯与戈德蒙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3-22 02:10: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纳齐斯与戈德蒙读后感精选

  《纳齐斯与戈德蒙》是一本由[德]黑塞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纳齐斯与戈德蒙》精选点评:

  ●表面上是一个恋母情结的渣男在历经各种女人后最终回到基友怀抱,实际上是人类理性与感性如何从对立面达到融合统一的过程,只是这最后的统一来得略显仓促。黑塞真是个诗人,翻译也挺好的。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阅读心态。最后一本黑塞,以后不会再读了。

  ●读的黑塞的第一本书,也是九月第一本,2019年到现在,除了《当尼采哭泣》,就数《纳齐斯与戈德蒙》对我影响巨大。读过此书,久久不能平静。在我的感知里,纳齐斯是行走于俗世的假我,逢场作戏,名利双收,戈德蒙是存在于内心深处的本我,放浪形骸,渴望自由。而人是矛盾与统一的有机整体。如何抉择作为,成为了一生的难题。思想与艺术,有用的人生,与无用的人生。唤醒真自我。

  ●补记。感觉黑塞作品的大陆译本普遍不如台湾译本。

  ●大學時曾讀過老早的版本,那時非常喜歡,算是大學最受啟發書之一吧。————不知現在的我若再重讀,會作何感想。

  ●“你这种本性的人眼聪目明,情感充沛,是幻想家、诗人、多情种子,几乎总是强于其他人,强于我们这些精神至上的人。你们源自母性。你们生活丰盈,天生有爱的力量,有感受体验的力量。而我们这些精神至上的人,尽管似乎常常在引领和管辖你们,生活状况却不是丰盈,而是干涸。生活的富足属于你们,果实的汁液属于你们,爱的花园属于你们,美丽的艺术土壤属于你们。你们的故乡是大地,而我们的故乡是理念。你们的危险是溺毙于感官的世界,我们的危险是窒息于真空的所在。你是艺术家,我是思想者。你酣睡在母怀,我清醒于荒野。照耀着我的是太阳,辉映着你的是月亮和繁星,你的梦是少女之梦,我的梦是少年之梦……”

  ●超五星

  ●有两星是给译者的。黑塞的几部长篇小说中译得最美的一部。

  ●黑塞读过尼采吗?

  ●重读,这次觉得是有点恶心的概念化意淫。无论是吃饭、喝水、创作还是调情,都想着自己其实是在“体验真理”、追逐“永恒的母亲”什么的,岂不令人生厌?意义太想给行为赋值,像野狗一样寸步不离。爱反复想象同一种“提升”进程的黑塞大概可以说是作家中的傻白甜?

  《纳齐斯与戈德蒙》读后感(一):无爱的永生

  姬友推的这本,交流时她说,纳齐斯和戈德蒙整合起来就像完整的人。书里对戈德蒙的描述已经足够丰富,因此更想说纳齐斯。

  关于始母的追逐,和理性的维护,戈德蒙无疑在精神世界出走了太久,但他同时也是亲历者,流浪寄居勾引姑娘也杀过人。纳齐斯是极度自我严苛的人,无爱也无泪,就如终页这句话:“可你呢,纳齐斯,你是没有母亲的,你又会怎样死呢?没有母亲,人便无法去爱;没有母亲,人也无法去死。”

  回读时发现,最让我感触的是纳齐斯对戈德蒙的评述,看似冷酷无情,实则鞭辟入里,以至于戈德蒙昏倒在廊亭中。人在面对一直回避着的真相时永远是脆弱不堪的,但也因此才有了巨大的潜力。可纳齐斯不是,他天生智者,却在戈德蒙流浪的年岁里,守着不肯承认的爱和欣喜,直到其生命的终点,被宣告了无爱的永生——这才是悲剧,我永远爱看悲剧。

  《纳齐斯与戈德蒙》读后感(二):矛盾造就统一

  花了两天读完的一本书,可能开始期待太高,读完之后反而有点恍惚,觉得是不是还差什么没讲完。最后再想来,是自己把期待投射了书本中,没有得到想要的反馈,所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回归到书本身,对我触动颇深也同时验证自己想法的是戈得蒙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沉浸到生活里去,去观察,去体验,去感受,去理解,去反思,去总结。这也是我的生存之道。只是我觉得他的结局让我有点失望,因为总觉得还差了一个升华,他能把他对生活感受到的本质体现在艺术上,但对生命本身,对他自己个人成长本身避而不见。我不觉得只有极度放纵生活才能体验到极度深刻的情感,这当然是最快捷的途径之一,但为此也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失掉内心的平静,不断去追寻,终有一天,等到年华老去,筋疲力竭,会变得愈加愤懑不平。书本其实在很多方面都强调了矛盾冲突造就和谐统一的主题。圣母像以及母亲形象的反复出现和描述都在说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邪恶和仁慈是统一的,诱惑和同情也可以是并存的,我们所知的情感绝不单一,一个人也不能是纯粹的理性或感性,极度突出强调某一方面都没办法达到和谐。戈得蒙深知这点,但是却没办法应用到他自身成长中去。在我看来,那其斯和戈得蒙本该就是一个人的正反面,两人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个体,所以双方互相怜惜,互相寻找,互相欣羡。

  《纳齐斯与戈德蒙》读后感(三):生之欢愉与痛苦,与死亡何其相似

  作为对立面存在的纳齐斯与戈德蒙,分别代表理性与感性,精神与肉体,思想与艺术。黑塞更倾向于后者,花了很大篇幅描写戈德蒙的漫游流浪。 纳齐斯引导戈德蒙认识自己的命运,听从心灵深处被忘却的童年的召唤,走向世界,亲历爱欲的欢乐与痛苦,感受瘟疫的死亡与震撼,也手染鲜血,身犯奸淫。黑塞给他深入世界的经历,在万有之中看见始母形象,领悟「生之欢愉与痛苦,与死亡何其相似」。这些经历赋予了戈德蒙本质的感性以丰沛的生命,使之完善,从而达到超越感性世界的艺术境地。一切皆如过眼云烟,肉体速朽,苦难亦如是,艺术却能化短暂为永恒,戈德蒙被尼克劳斯师傅的圣母像打动,踏上雕塑之路,将痛苦与快乐、思想与灵魂、青春与衰老……化入作品里,以纳齐斯为原型的约翰神像、丹尼尔神父像和以莉迪亚为原型的圣母像,皆出于所敬所爱,无一不带有看似对立矛盾的两面。正因苦乐相似,生死同源。 不过戈德蒙流浪生涯中一切都被概念化为“追求真理”“寻找始母”,包括引诱女人和杀人,这些事本身都轻描淡写,完全在心理化的层面完成戈德蒙的“成熟”。或因作者意不在此世俗之事的世俗之意,又偏偏要让戈德蒙经此一切来达到完善感官、升华本性的目的。如果纯粹精神未免太空洞,经由世俗生活而达到的艺术境界、又怎么能完全脱离其所来之地呢?此外我感到略讽刺的是,与作为父性象征的纳齐斯相对照的戈德蒙,是代表母性的,最后也在幻觉和梦境中看到“始母”,接受母亲的指引走向死亡,但他“万花丛中过”,却从未与谁相爱至深,吉卜赛女郎、农妇、骑士的女儿……他只是经过她们,他的求欢更像是以追逐“永恒的母亲”的理念放纵于爱欲。 人的一生,最难的是认识真正的自己。即便与戈德蒙相比,纳齐斯着墨不多,更多是作为引领者的形象,但他是唯一一个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天性与命运,也看清他人命运的人。

  《纳齐斯与戈德蒙》读后感(四):形象终结之处,即为哲学开始之时?

  这本书中充满了理性与感性的冲撞,父性和母性的相互感染与轮回。作品结构的对称性极具美感,行文中对心灵的不断探索像清流般澄净。

  “世间一切真正的奥秘,一切千真万确的内心图像,皆似这水下的小小谜团一般;它们都无形无状,朦胧难辨,含糊多义,只如一种遥远而美妙的可能,任人猜度推想。幽绿的河水深处,隐约有一点说不出是金是银的光芒闪动,转瞬即逝,那闪光恍若无物,却又含着至福的应许;正如有些时候,一个模糊的人影,从斜后方看去,也会散发出无限的优美或难言的悲凉。”

  在戈德蒙的旅途中,作者用大量笔墨描绘了他的内心世界,渲染出一个多情而迷茫的感性人物。而谈及纳齐斯,他的活动范围几乎没有超过圣母泉修道院,但他思想中的理性和智慧是另一个充沛而丰满的精神世界。

  正如亚当用自己的肋骨创造出夏娃,在小说开篇,纳齐斯身上的父性令戈德蒙的母性重生。戈德蒙自此踏上了追寻感官极乐的流浪生活。他的内心住着可望而不可即的始母,想来戈德蒙所有的拈花惹草都是对“母亲”柏拉图式的追求。戈德蒙对女子始乱终弃,行为极尽恶劣,他易怒,杀人,完全失去了在修道院之时的信仰。但在他激烈又饱满的情绪和欲望之下,戈德蒙的内心仍然纯真至善。他所经历的一切极苦和极乐,都作为感性的食粮不断积累在戈德蒙的心中,以雕像为媒介得以表现出来。作者认为艺术家皆如此,用充沛的感性世界创造永恒的艺术品。“那作品不是言语,不是训导,不是阐释,不是告诫,而是真正高扬的生命。”这是戈德蒙与纳齐斯的对立矛盾所在。

  起先纳齐斯唤醒了戈德蒙,而当戈德蒙成熟之时,他又点燃了纳齐斯的世界。当戈德蒙垂垂老矣,遵循内心始母的召唤迎接死亡之时,他重重地撼动了纳齐斯。“戈德蒙最后的话在他心中灼烧,宛若一团火焰。”文字在戈德蒙生命的最后戛然而止,留下纳齐斯和我怅然不知所措。

  这本书中的理性与感性处在两个对立的角度,虽然二者在冲突中相互影响,却没能共存。但正如西方古典哲学对于真理之源的探讨一样,理性的思索和感性的探寻从来都是交融的。

  想到阿西莫夫在《神们自己》中创造出的外星生命家庭:理者奥登象征理性,情者杜阿象征感性,有些笨拙的抚育者崔特作为协调二者的存在。三位一体,他们意志的融合诞生了长者伊斯特伍德。

  想来一些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在这样感性和理性的交融之中诞生的。最突出的是物理学,我们运用感官认识世界,借助理性和内心先验的理想型去剖析纷繁的自然现象,从形而上的思辨到对美的追寻。作者说“形象终结之处,即为哲学开始之时。”但我想二者并不完全是对立的,正是在它们交汇之处,我们探索到了自然万物与人类理性共存之美。

  《纳齐斯与戈德蒙》读后感(五):“你酣睡在母怀,我清醒于荒野。”

  每次都是短评字数太多放不下才改成长评,其实我不怎么喜欢写长评,因为一旦如此,便不免落入所谓“读后感”的窠臼中,还要加上一个剧情梗概,实在是麻烦,今天,我决定放弃剧情简介,直入主题。

  之所以借用译序的这个标题,一半原因是我起名废,另一半是感觉这句话翻译得太美(比起杨版“你酣睡在母亲的怀抱中,我清醒在沙漠里。”)。

  先说语句方面,黑塞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作家,因此读他的书,不会感到什么阅读困难,是一种“间关莺语花底滑”的流畅。语言一如既往有着天然的诗性,就像尚未经打磨的荆山之玉,浑然天成而又光彩流溢,动人之极。翻译也好,对比了几段,个人认为强于杨版。

  再说内容,Narziss und Goldmund,是理智与情感、精神与肉体、意志与欲望、思考与想象、抽象与形象、父性和母性,是磁铁的两极,更能看做存在于同一人身上对立的两种矛盾,他们彼此独立又紧紧依存好似一体,如同始母身上和谐共处的多重悖异,并非不可调和,在这些相反元素的不断冲突和挣扎之中才造就了一个真正的“人”,因为现实生活的人不是扁平的空壳,不可能仅存在一对矛盾中的某一方。虽然黑塞借Narziss之口说“一个人要以自己的方式,尽力去接近完美,做自己,努力去实现自我”,再次重申《德米安》中的观点。这当然没错,但Narziss真如自己所言,通过修道院一成不变的禁欲苦修这种精神生活实现自我了吗?不见得。我们或可在Goldmund再次离开他以后他的内心剖白和对方死前的诉说中窥见一斑:通过Goldmund以前女友(也算是初恋情人)为形象创作的圣母像,他看到了朋友对艺术的巨大热忱,以及他身上的灵性与神恩,从而感到自己修道院生活的死板贫乏,及至Goldmund弥留之际,他才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他始终爱着朋友,没有朋友,他的心田便会干涸。还有从Goldmund临终前所说“没有母亲,人便无法去爱;没有母亲,人也无法去死”在Narziss心中的震动也能看出,不仅仅是Narziss引导Goldmund走上寻找自我之路——使他认识到了童年母亲的缺失和对母亲的依恋,开始流浪,又在漂泊之途体悟到了爱欲、死亡、苦痛、恐惧、孤寂、青春易逝、欢乐短暂等等,最终经由雕塑形式的艺术得到自我实现,同时,Goldmund也深刻影响着Narziss,让他看到了自己潜意识里的另一种真实想法,点燃了他内心的火焰,所以说,他们互相帮助,互相补充,同时得到了灵魂的升华。我们无法想象,没有了Goldmund的Narziss将何去何从,甚至于换一种生活方式也未可知。

  除了青春与爱情、生存与死亡以及人生意义这些恒常的命题之外,艺术也是黑塞作品中一个经常出现的主题,从《罗斯哈尔德》中的画家,到《盖特露德》中的音乐家,再到《纳齐斯与戈德蒙》,不难看出,黑塞的笔法愈益娴熟,思想亦更为深刻。

  下次写黑塞的书评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珍惜机会。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纳齐斯与戈德蒙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