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茶问道》是一本由白子一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2017-12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茶问道》精选点评:
●我喜欢爱一件事物就寻根到底的那种劲;我也喜欢不同的茶在作者笔下被描出来的那种味。
●俗。
●分地理位置讲茶 不过没有江西
●喜欢白子一
●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
●很一般
●因为喜欢喝茶,便读了不少关于茶的书。但终究没能抵挡住此书的诱惑:精美的封面,清晰的目录,通俗易懂的内容,了解茶的点点滴滴。从绿茶、红茶、普洱茶到茶道、茶艺、茶史,品出你的格调生活。
●我快要被新书的油墨味晕死了
●抒情散文流水纪录片式茶产地记录。认识了不少有名的云南普洱茶产地。安徽黄山毛峰、祁红。铁观音。有的配图纯粹凑数
●1⃣️5⃣️对于我这种入门级选手来讲这真是一本好书。
《寻茶问道》读后感(一):白子一的茶和远方
小时候,我不爱喝茶,只觉得茶苦苦的。十岁多偶尔喝茉莉花茶,只觉得唇齿留香,神清气爽。于是,我宣布自己爱喝茉莉花茶。后来,久慕龙井之名,刚好家里有,觉得虽入口不强,胜在回味甘香。少年时代,我只喝花茶和龙井。后来年纪渐长,慢慢开始喝些别的,普洱、祁红、铁观音。。。。。。我喜欢在一个同学家蹭茶喝,一是因为同学处总有好茶,另外是喜欢同学处喝茶的仪式感,看着同学烧水、洗茶、分茶,凭空增添几分茶香。而平时上班,在办公室,我很少喝茶,多是咖啡,或者白水。因为,在办公室少了一些品茶的意境,要求的只是解渴的功能。
我一直的理想生活是,在一个阳光温暖的午后,蜷在一个能晒到太阳的沙发上,捧着一杯清茶,读自己喜欢的书。
只是,这个理想已经很多年了,现在依然是我的“理想”。
本书的作者白子一,中央财经大学的高材生,曾经投行的从业者,有着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但她却因热爱茶,辞去工作,专门从事茶事。每年行走于各个茶区,研究茶、制茶。而本书则是她十多年来,问道、寻茶的游历集结,她用图片记录下她在各个茶区的见闻,她用文字记录下她对各种茶的感悟。
因是问道、寻茶的集子,书的编排并不像通常介绍茶的书一样是按照茶的红茶、绿茶、黑茶之类的分类而来,而是按照茶的产地分类:她遍历祖国著名的茶区云南、安徽、福建、岭南、江浙、四川、湖北,还有不那么闻名的茶区新疆、湖南、山东,以及大吉岭、英国和日本。
这是一本能够让人大开眼界的书。跟着她,我知道了原来中国的茶多源于云南;跟着她,我知道了老茶树可以是长得几人合抱的高大乔木,而不是我主观偏见中江南的小灌木;跟着她,我目睹了茶由嫩叶,逐渐脱水,进而变成我们所熟悉的茶叶;跟着她,我想象热普洱如何能喝出冰冰凉凉的感觉;跟着她,我见识到深谷幽兰一般的武夷茶花;跟着她,我在思考,少年时代爱喝花茶是不是源自祖先传下来的基因。。。。
一路走来,白子一且行且品且歌,看她的照片、读她的文字,满眼都是无忧的幸福感。其实,都不用真正深入到中国的西南大山,任何一个去过中国农村的人,都可以大约想象一下大山里的艰辛,但从白子一的文字和图片里,你读不到任何苦趣,这必然是真爱。我猜想,看着漫山遍野的茶树,白子一一定是觉得幸福感满怀。能把爱好做为职业,理想过成生活,是一件幸福而幸运的事情。愿她永远幸运、幸福!
《寻茶问道》读后感(二):《寻茶问道》--当时只“道”是寻“茶”
“当时只道是寻常”,讲的是失去后无比遗憾的心情,即使当时看起来一切平淡无奇。而一旦将生命里这种因失去引发的特别的感悟提炼出来,向他人述说,“说道”这样一个动作,自然也就变成了“大道”本身的一部分。茶,早就成了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不光是因为其自身的饮用功能和健康价值,更代表了一种传承已久的文化,是一些以茶为生、学茶修身、爱茶如命的人,最想从更多角度去探寻一切与之有关知识和秘密的美丽造物。
东南西北,国内国外,作者的足迹踏遍诸多地方,寻的,是茶,却又不只有茶。眼中能看到的,是千年的茶树,色泽迷人的茶汤,勤恳多能的茶人;口中品味的,是传承已久的故事和乡俗,是悠悠不尽的岁月和人生情怀,是尝到的不尽滋味--每个人的偏好、口味都有不同之处,所以,把美景、美味这样,既能触动所有人、又会让人各自产生不同体验的事物,写的不脱离实际,又能囊括大众的情感体验,最是难得。而作者白子一不光是在用专业的角度、细腻的感受、真挚的心灵去体悟去描述每一种茶本真的气味和天然“形貌”,尽力用“舌尖”说话,更附上一张张装着茶、泡着茶、晒着茶、长着茶······的美图,试图寻根溯源地把每一种茶的独特性和源起用历史与传说的意蕴补足,达到了升华茶之美的目的。就说云南的布朗山,名叫“老曼峨”的苦茶,初尝味如烈酒,细品绵绵生津,“霸道”而令人难忘;云南景迈古茶园的茶,则可能是源于对久远生活方式的尊重和保护,故而茶园中满枝的青绿、祭茶树奇崛的枝干中,似乎都意味着此处的茶里也会“流淌着这里的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而远在新疆,茯砖自从流入,便再也未曾离开过人们的杯中,一条绵延的茶道,也从古丝绸之路的南线,径直牵引到如今--茯砖茶也就此在新疆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菌花”的作用下,在味道中点染进了多重的含义,即“日日存在却很古老,单纯却又融合,貌不惊人却蕴含丰富”······
一杯茶,不同的人,想要得的“味”不同,心中的感悟也自会不同:有人想从中品出“淡”,口感到茶味淡薄,心知晓“人淡如菊”,似乎就能顺势放下一些事物了;有的人想从中品出“厚”点的味道,一如故人,早料到人生道路千万迂回,回头望仍总有人见我,知我;还有的莫不是专门要去一心求“苦”,如心有问道执念的人,明知人生归宿无非是同一条路,但偏要孜孜以求,以正己身,以警来者,以告世人。向茶中问道,看着一杯茶与人“说道说道”,不是数行文字,几句介绍就能概括的了。唯有从“味”中想到人生,从人生中提炼出“道”,才是寻茶道路上,当时寻常,别人又怎么都羡慕不来的“得道”。
《寻茶问道》读后感(三):寻茶遇人生
看到作者,走访每一个地方,对每一种茶的说明,我觉得她很厉害。 首先,遇见这本书,是一种缘分,我们自己家里就在种茶,做茶。我想看看其他地方的茶和我们家的茶有何不同。遇见这本书,更美妙的是,不仅仅是茶的相会,而是遇见人生中的某些点点滴滴,遇见那些看似人人都懂的大道理。遇见这本书,让我的认识,让我对于茶的制作过程进一步的了解。 说到茶,我总感觉自己有说不完的话。我开始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就开始种茶了。从那以后,我的生活就冲刺着茶,简直是根本就是占据着我的生活。慢慢地,茶的价值不断被人们发现,价钱也是飞涨,我妈妈看着茶叶那么好的市场,就将家里所有的土地都拿来种茶叶了。这就意味着,我们家的经济主要来源就压在茶叶的身上了。 从初中到高中,我最讨厌的就是摘茶,我感觉这是一件特别让我痛苦的事。尤其是刚刚开始摘头茶的时候,一个一个的茶包去揪,对于耐心本来就不怎么的我去做这件事,真的是一种折磨。可是,妈妈监督着我,我又不得不去摘茶。我经常问母亲,你自己在地里摘茶,不无聊吗?一直做一件事不累吗?那么小的茶包摘得多闹心呀! 后来,渐渐地懂了,我还是个孩子,我的性子里就没有安静这一因素的存在,我带着孩子的躁动不安去看待、对待这一切,母亲已经经历过太多的事情,经过岁月的洗礼,她已经学会如何去适应?如何去接受? 对于茶,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炒茶了。说到炒茶,我就不由地想起自己做的蠢事。有一次,自己在家,我就把自己摘得大叶茶放在锅里炒,就像平时炒菜那么炒,结果,浪费了一大堆大叶茶,母亲回来生气极了。不过,她没打我,她教了我如何炒茶,可是,年少无知的我,觉得那是多么简单的一件事,还需要学吗?根本就没怎么用心去学。但是,在过程的体验中,我却有着很深的感受。那是对劳动的一种敬畏,母亲在高温的锅上弄着茶,满头的汗水,但是,那茶叶发出的阵阵清香,真的沁人心脾。看着母亲的操作,我明白了每一种食物的制作都是不容易的,每一种美味的背后都带着人们的辛劳。我们应该学会珍惜不浪费。 这本书带给我的东西很多。不仅为我科普了茶叶方面的知识,还为我找到了一下人生的道理。我觉得这本书值得我的收藏。
《寻茶问道》读后感(四):走更多的路,喝更多的茶
作为一名知名的茶艺培训学校资深讲师、高级茶艺师、评茶员,再加上幼年时在云南茶区长大的经历,白子一懂得这么多的茶不足为奇,难能可贵的倒是在于她十一年来在茶山一路游历、一路见闻的那一种坚持不懈和乐此不疲。因为爱所以才爱,一定是这样的。不然,世界上喜欢茶的人太多了,谈茶论道者也有之,从茶叶说到茶具,再说到茶道,即便说得天花乱坠,也不算多么稀奇;但如白子一这样,中央财经大学毕业之后本来已经进入了投行工作,后来却更愿意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走上了爱茶、做茶、研究茶的这一条实在不能说是轻松的旅程——如果不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喜欢,又何苦来折磨自己呢?!更何况,她不仅是坐而论道,更是在且行且品呢!
苏轼在《定风波·三月七日》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知为什么,看白子一的《寻茶问道》一书的时候,印入头脑中的却是这一首词。料想,白子一行走于各个茶区的时候,虽然没有“穿林打叶声”,却一定可以听到风吹过茶园的声音。茶园多半处于山区,路虽然不至于那么难行,虽然未必非得需要一路披荆斩棘,却肯定是经历了一番“十年辛苦不寻常”,才赢得了那悠然自得的此刻芬芳!而且,一定是这样的!
从云南到安徽,再到福建、岭南、江浙、四川、湖北、新疆、湖南、山东,再到印度、日本以及英国,白子一还真是能喜欢茶,还真是能走!而且,她不仅是边走边看茶,边行边品茶,还记下了那么多的见闻。无论是在勐库大雪山追寻1号野生古茶树,还是在景迈山地区听布朗族人唱《帕哎冷颂歌》,或者是在黄山见识和品尝那在绿茶江湖中长得并不漂亮,蓬松的外形略有点随意和不修边幅,像刚睡醒还没有梳理头发的毛丫头的黄山毛峰……走的是路、喝的是花,但内心中却又何止是这路、这茶!一杯碧螺春里,不仅能够喝到太湖的远山近水、苏州文人诗意的江南、东西山的茶果飘香,更足见采茶人的辛勤与制茶师父的精湛手艺呢!无论哪一种茶,但凡经历了一番精心付出,都自有一种说不出的悠长而又悠长的茶香,直沁心脾!
因为是如此的喜欢茶,甚至达到了如《寻茶问道》中所记载的这样对茶如痴如醉的程度,相信白子一肯定对“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这一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她自己就觉得,别人肯定觉得她是在发神经了:从光鲜的投行辞职变成一个茶艺老师,整天往茶山里跑,而且一跑就是十一年!她一定是沉心于茶杯中那“一抹温暖的香甜”而无法自拔,所以才到处留下了她寻茶的身影、喝茶的芳踪、人生的感悟以及用心的考证。在知名茶人静清怡看来,一个年轻人能够做到这样的程度,已足见她的那份不懈努力,更感受到了一种后生可畏!
通往茶园的路有一条、两条、三条……而白子一选择的,是她自己愿意去为之走了十一年,而且一定会一直走下去的那一条路,有时平坦,有时曲折!在她看来,这些也许真的算不了什么!只要喜欢,只要其中有她苦苦追寻的那一种“道”,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