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的妈妈去旅行了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3-22 01:21: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的妈妈去旅行了读后感摘抄

  《我的妈妈去旅行了》是一本由[法] 让·勒尼奥 编 / 埃米尔·布拉沃 绘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1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妈妈去旅行了》读后感(一):爱,从未缺席,却需学习——读《我的妈妈去旅行了》

  每个人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都想方设法给予孩子最好的爱与关怀。可是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我们如何做对孩子来说才是最好的。比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亲友的别离,甚至亲人的死亡。当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对孩子解释“分离”,诉说“死亡”呢?这本由法国作家让·勒尼奥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而编写,法国漫画家、插画大师埃米尔·布拉沃绘制的《我的妈妈去旅行了》是一本温暖中又充满淡淡忧伤的绘本。其中没有呆板的说教,有的只是作者娓娓道来的一段童年的经历。

  故事的小主人公——让在很小的时候便失去了妈妈,让与他的爸爸和弟弟相依为命。亲人们为了不让孩子过早的承受失去妈妈的痛苦。为了保护孩子,编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妈妈去旅行了。让在憧憬、疑问和谎言中成长。邻家小姑娘米歇尔知道这件事后,开始以“让的妈妈”的名义给让写明信片,然后读给还不识字的让听,而且对让说:这是个秘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秘密越来越可疑,最终,让对妈妈的去向得出了自己的答案:“妈妈就像是圣诞老人……现在我已经长大了,已经不再相信这些了……”我们相信,长大了的让不仅知道了妈妈的去向,知道了送给自己和弟弟圣诞礼物的圣诞老人就是爸爸,我们还相信,长大了的让一定能够感受到家人对他的关心和爱护。

  《我的妈妈去旅行了》除了就“当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时,对孩子应该如实相告还是善意隐瞒”这一严肃而重要的话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还恰如其分的展现了大人和孩子两个世界的巨大不同。它让读者清楚地看到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从而力图填补那些让成人和孩童的心渐行渐远的裂痕。大人认为的“好”未必真的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在孩子出现一些极其微小的创伤的时候,家长希望借助于“心理咨询”或者“儿童精神病诊所”,而孩子需要的也许仅仅是和家人、和小伙伴在一起,只要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享受“爱”,他们便能从“爱”中汲取力量,慢慢成长。

  这是一部用心的作品。作者以一个7岁孩子的视角,描述了生活中的若干片段,真实呈现孩子的私密世界和内心独白,有笑有泪,语言充满童趣。故事现实而温柔,风趣又忧伤。在故事的构思上,作者也颇下了一番工夫。故事的开篇上小学的第一天,看起来不太讨人喜欢的班主任就伤心的告诉他们到圣诞节她就要退休了,而故事的结尾处,“一月份开学的时候,我认识了我们的新班主任”“她看起来很讨人喜欢”。一直照顾着让和弟弟的保姆也因为结婚而离开了让所居住的城市。小读者们也似乎能够明白,除了亲人的离去,我们的身边上演着不同的相聚与别离。也是这些经历,这些有爱相伴的岁月,让我们变得勇敢和坚强。

  生活无法尽如人意,但爱和成长就是最好的慰藉。生活中,爱,从未缺席,却需要用心去学习。

  《我的妈妈去旅行了》读后感(二):和孩子讨论死亡

  《我的妈妈去旅行了》是根据作者让·勒尼奥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的。看到后浪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面对至亲离世,我们该怎样和孩子沟通? 小学开学第一天,老师就问了一个让让紧张的问题:爸爸妈妈的职业。然而让并不知道她的妈妈是做什么的。别的小朋友放学是爸爸妈妈来接,而来接让的是伊薇特,照顾让和弟弟保罗的也是伊薇特,可是伊薇特不是妈妈。爸爸是个老板,总是很晚下班,常常皱着眉头,很不开心。让的邻居米歇尔甚至以让妈妈的身份给让写明信片。度假的时候爸爸把他们送到西蒙娜外婆、皮埃罗外公家,外公外婆家有一张妈妈的画,他们看着画对让欲言又止,外婆的朋友们总是用了可怜的眼神看着让。在商场看到一件和妈妈身上穿的一模一样的衣服,故意哭闹想要一件。也许这样就能离妈妈更近一点吧。 让身边的所有人都知道他的妈妈去世了,他的爸爸、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外婆的朋友们,他们都知道。可是没有一个人告诉他,我想他们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告诉他,该怎么守护一颗童心不让它受到伤害。

  然后当米歇尔生气的对让说那些明信片都是她编的,你的妈妈已经死了的时候,看到让的眼泪,看到他悲伤的跑回家时,我想他心中的信念轰然倒塌了,他长大了。最后的最后他还是知道了,如同圣诞老人是不存在的,她的妈妈并不是去旅行的。

  我有一个外甥,在他五岁的时候,他的大姥爷,也就是我的大伯去世了。外甥是他大姥爷和姥姥带大的。他姥姥身体不好,我怕她伤心,就让他不要在姥姥面前提起姥爷。他也就真的没提过,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那个时候对于死亡我也不知道该怎样面对,只是急于照顾另一个老人,完全忘了其实他只是一个五六岁的小孩。也许面对看不到大姥爷这件事,他是很恐慌的。 其实在小外甥六个多月的时候他的爸爸就去世了,现在已经六岁的他从来没有提起过他的爸爸也没有叫过爸爸,他也从来没有提起过他的爸爸。我想也许是因为生活在农村的缘故,身边的好多小朋友都是留守儿童,有的小朋友也是一年甚至几年都见不到自己的爸爸,所以他也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和别的小朋友有什么不同的。然后总有一天他会长大,会问起他的爸爸,这个问题盘旋在我脑中很久,我们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在我脑中盘旋很久,仍然不得解。 而看完这本书后,让我反思我想我之前的做法是不是错误的,也许小外甥和让一样,也在试图找出他的爸爸,也许在他的心中充满了无数的疑问,也许他的心中也有一个信念呢?大人可能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他们的心里明镜着呢!

  《我的妈妈去旅行了》读后感(三):童年无法尽如人意,爱和成长是最好的慰藉

  收到绘本《我的妈妈去旅行了》,女儿先看的,看的时候笑了几次,看完以后却有些伤心,“让的妈妈去世了。”她说。

  我之后看的,看的过程中情绪也不由得起伏波动,我理解了女儿的感受,这个根据作者让.勒尼奥亲身经历改编的故事,真挚感人,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笑中带泪的童年。

  刚上小学的让和爸爸、弟弟还有保姆伊薇特生活在一起,他的妈妈去世了,可是家人不愿意把这个事实告诉让和他的弟弟,让一直认为,自己的妈妈在做一次漫长的环球旅行。邻居小小女孩米歇尔比让大两岁,她知道这件事,为了给让一些安慰,她以让妈妈的名义给让写明信片,读给让听,而且告诉让这是个秘密,要保守秘密。但是随着让一天天长大,这个秘密越来越可疑,周围人的表现也越来越可疑,最后,他终于知道,其实自己的妈妈去世了。

  在这个故事中,家人的善意隐瞒,并没有给孩子带来太多慰藉,让内心的创痛依然产生了。正如这本书的另一位作者说的,让.勒尼奥要等上30年才能带着优雅、诙谐和超然的态度写下这个故事。可见,即便被隐瞒,但母亲的去世这个事实,依然给他的童年以伤痛,他内心的裂痕久久未能弥合。

  但是,谁的童年又是完美的呢。让的邻居米歇尔,有一个暴躁的父亲,让的伙伴阿兰,是个被收养的孩子,每个人的生活似乎都有点不尽人意,但是不完美的童年依然可以被爱照亮。比如阿兰,说到自己被收养这件事,语气特快乐,就像他说的是“我特爱吃巧克力饼干”一样。可见,养父母的爱,弥补了很多遗憾,温暖着这个孩子的童年,这是一个生活在爱当中的孩子。

  让也是,虽然母亲去世,这是个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无论是不苟言笑的父亲、还是慈祥的奶奶、擅长厨艺的好脾气的保姆,以及生活中的很多人,都给了他很多爱,他的生活有泪水,但也充满童趣,充满欢笑,充满期盼和希望。

  这本书以叙事方式展开,没有过多写人物内心感受,但是我们却能通过文字与画面体察人物的感受。它从孩子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展现一个孩子的日常,没有刻意的治愈,却能给人带来慰藉,让人感到释然;它没有进行说教,只是通过故事,直达我们的内心,带给我们很多思考。

  这本《我的妈妈去旅行了》,正如编者所说,它带我们回到童年,重温成长中的快乐与悲伤,告诉我们生活无法尽如人意,但爱和成长就是最好的慰藉。

  《我的妈妈去旅行了》读后感(四):一份真挚的童年记忆

  与本书的两位作者让·勒尼奥先生和埃米尔·布拉沃先生的对话

  后浪漫:让·勒尼奥先生,您是怎么想到创作这样一个故事的呢?书中的主人公让和您的名字一样,他的故事和您的个人经历有什么联系吗?

  让·勒尼奥: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常问自己:我的妈妈去哪了,为什么谁也不跟我说这件事?于是等我长大了,就有了这本书,它基本上可以说是我的自传。我只是基于叙事需要,对真实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做了几个相对自由的处理,比如对个别人物略作修改。在真实生活中,我还有一个姐姐,而且我的祖父母其实并没有那么温柔。

  后浪漫:埃米尔·布拉沃先生,是什么促使您画出这个故事的呢?首次读勒尼奥先生的剧本时,您有怎样的感受呢?

  埃米尔·布拉沃:我决定画这个故事是因为让·勒尼奥是我童年时期的朋友,而且这个故事就是他自己的真实经历。我知道他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但我不知道他是通过什么途径得知这件事的,他之前从没有对我说过。他要等上30年才能带着优雅、诙谐和超然的态度写下这个故事。当我首次读他的手稿时,我被深深地震动了,之后他就问我要不要把它画出来。

  后浪漫:对两位来讲,这个故事是写给孩子看的还是写给成年人看的呢?

  让·勒尼奥:这个故事起初是为孩子们创作的。但让我感到特别幸运的是,这个故事在无意中也得到了成年人的喜爱。而且成年人在读这本书时,通常要比孩子更有感触。我想是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死亡还不是一件特别了不得的事。

  埃米尔·布拉沃:这个以6岁孩子的口吻写下的故事是给所有人看的,包括孩子,也包括成人。它带着充沛的情感把孩子和大人两个世界之间的互不理解非常清晰地展现了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它能够带着大人回到他们稚嫩的童年。说到底,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后浪漫:埃米尔·布拉沃先生,您的画作生动鲜活,可以说完美地烘托了故事的情节,您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些您的创作心得吗?

  埃米尔·布拉沃:我画的时候会把自己当成书中的人物,我会在想象中扮演他们,去经历他们的故事,去体会他们的感受。正是因为这样,这些人物才会鲜活。其实,我只是把让·勒尼奥在文字中想表达的东西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仅此而已。

  后浪漫:当一个家庭中发生了重大的变故,两位认为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实情吗?大人要怎么做才能保护好他们的孩子呢?

  让·勒尼奥:在20世纪60到70年代,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交流几乎是不存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交流变成了“精神层面”上的。在我们西方文化中,即使是出现最微小的创伤,家长也会把孩子送到儿童精神病诊所去。说真的,我并不知道和孩子沟通重大的问题时采用什么样的态度才是最适当的。我已经注意到,我很难和自己的孩子就某些特定的话题展开有益的对话。在这个问题上,这本书不是一个范例,它并不是要给人上一课。它只是一个简单的展示,它提出了很多自身没有给出答案的问题。

  埃米尔·布拉沃:对于某个人不会再出现在我们生活里这类事情,我认为我们不该向孩子隐瞒,尤其是当这个人是孩子亲近的家人时。这也正是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碰到的情况。我相信在现实中,大人都会想方设法避免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为了保护孩子,大人宁愿选择说谎,可是我们不应该让孩子在疑问和谎言中成长。这个故事的结局处理得很好:虽然事实是残酷的,但是最终得知了事实的让能够接受它并继续成长下去。此外,这本书鼓励孩子识字的效果也很棒:因为让不识字,所以他才会轻易相信小伙伴的计谋。正所谓无知造就弱小。

  后浪漫:最后,两位作者有什么话想对中国读者说吗?

  让·勒尼奥:这本书能拥有中国读者令我感到非常自豪。之前我一直认为这个故事只能让西方大众感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这本书的几个译本的出现,我意识到这个故事和它所表达的情感在世界范围内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这也很正常,毕竟我们都是人类,而且我们都是由妈妈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埃米尔·布拉沃:我希望中国读者能够喜欢这个自传式的故事。它是用心写就的,这颗成年人的心没有忘记他的童年,正因如此,它能填补那些让成人和孩童的心渐行渐远的裂痕。

  《我的妈妈去旅行了》读后感(五):这本书会勾起你的童年回忆:《我的妈妈去旅行了》

  记得小时候,家里发生重大的事时,大人们都会神神秘秘的,表情紧张,小声说话,引得小孩子很好奇,若是多嘴问一句,大人又会说:“小孩子懂什么呢?一边玩去!”于是我们又会带着诚惶诚恐的心情,玩不知味。渐渐长大以后,偶尔听大人谈起小时候那些事,才知道原来不过如此。其实,当时大人们如实相告,或许我们就不会跟着瞎操心了。

  所以,当我看到《我的妈妈去旅行了》这本书的时候,勾起了很多童年的回忆,也更加明确有什么事不必刻意隐瞒孩子,只需要告诉他们实情,并且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就好,绝对不能让孩子在疑问和谎言中长大。

  作者让·勒尼奥既是法国作家、漫画编剧,同时也为动画片和广播剧写故事,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这本书是根据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的,基本上属于自传。

  绘者埃米尔·布拉沃是法国漫画家、插画师,从小喜爱用画笔讲述故事,是作者的童年好友,所以他决定画下这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这本书起初是创作给小孩子看的,但是无意中也得到了成年人的喜爱,因为书中的很多场景也会勾起大人们的童年回忆,让人读完忍俊不禁。

  比如翻到这本书的第六章,作者的爸爸不让他们看电视,但他们想到了一个窍门,就是趁爸爸还没下班而保姆正在做饭的时候,把电视的音量关掉,偷偷看一会。而他们的爸爸也有办法知道他们有没有看电视,那就是摸一摸电视机后面是是还热着。

  作者的这一个细节描写,并没有刻意安排,却让我们看到了他真实而有趣的童年经历。其实这两个场景(第50、51页),不就是70、80年代很多朋友的童年经历吗?看来,天下儿童都一样狡猾,而父母也一样的机智。插画很精致,特别是爸爸的表情,刻画的入木三分。文字和插图有着共同的风格,感情非常细腻又透露着幽默的生活方式。

  书中谈到作者的邻居米歇尔,她出于好心自己写了一些明信片,假装是让的妈妈在国外旅行时抽空寄回来的,还振振有词地念给让听。由于让才上小学一年级,认的字不多,所以即使同样认字不多的米歇米写了错别字他也不知道。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虽然无心插柳,但还是鼓励了孩子要识字,不识字容易中别人的计,因为无知造就弱小。

  书中还写到外婆的朋友们,每次遇到作者就会揉乱他的头发,然后用忧伤的表情看着他们,就好像他们生病了一样。外公外婆也是经常触景生情,欲言又止。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童年时的一个好友,她的妈妈很早就去世了,爸爸给她找了一个后妈,但是后妈对她不是很好,经常打骂她,于是每次有大人见到她都说她很可怜,可是她本来和我们玩的很好的呀,听到别人这样说就默默走开了。我问起大人为什么这样说的时候,他们就说你不懂,不要乱说话就好。

  最后,因为让和弟弟偷拍圣诞老人的照片,把照片给米歇尔看的时候,两个人吵架了,米歇米情急之下说出了明信片是假的,还说出了大人们刻意隐瞒了那么久的秘密——让的妈妈早就死了。结局虽然很残酷,但是让知道事实之后,反而坦然接受了。他知道圣诞老人是不存在的,妈妈也不存在了,但是他还能继续成长。这一夜之后,他长大了。

  书中也描述了父母和子女的沟通问题。让的爸爸每天工作到很晚,经常皱着眉头,每次问话都是在说教,让的心里有问题也不敢问他。在上个世纪,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几乎是不存在的。现在只要提到教育,就会提到沟通。阅读这本书,也能给父母一个提示,跟孩子之间需要好好沟通。如果让的家人在他小时候就告诉他事实,那么他就不会受到米歇尔的伤害了。但是,正如作者所说的,很多事情本身并没有答案,就算现在他也不知道如何和自己的孩子沟通。

  《我的妈妈去旅行了》这本书,没有说教,也不是什么范例,它就是作者用心写就的,希望能够填补那些让成人和孩子的心渐行渐远的裂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故事的译本也越来越多,或许是因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在全世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和思考吧!

  《我的妈妈去旅行了》读后感(六):当父母有一方要离场,我们该如何呵护孩子的童年?

  30年后,你还记得自己6岁时第一天上小学的样子吗?

  我的记忆是模糊的,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让我记住。

  但是,如果你面对老师问你的爸爸妈妈职业,你却不知如何回答紧张得喘不过气来时,那么,你会不会记忆犹新呢?

  想必是肯定的。因为,你发现了,你和别的小朋友有所不同——我妈妈是干什么的呢?你并不知道。

  这是绘本《我的妈妈去旅行了》一上来就讲的故事,并且是以作者真实经历而改编的故事。

  如果你要和自己的孩子分别,你会怎么办?

  如果你的孩子问你,我的妈妈在哪儿呢?你该怎么回答?

  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对某些人来讲,却是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

  如果身为父母的你不知道该如何去回应,那么,来《我的妈妈去旅行了》寻找答案。

  《我的妈妈去旅行了》是写给孩子的,也是写给成人的;既是“一份真挚的童年记忆”,又是一份启迪成年人思索的礼物。

  起初看到这个书名时,我有些不忍心打开,这会不会是一个催人泪点的故事?然而,当我用短短的半个小时翻完,却不觉得有半点悲伤,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

  因为,有什么让你感到悲伤呢?

  作为法国小有名气的作家、漫画编剧,作者让•勒尼奥以出人意料的轻松和幽默,和他的童年伙伴、插画师埃米尔•布拉沃,共同展现了一个孩子的世界,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似曾相识的童年趣事:和小伙伴玩玻璃球,趁爸爸不在偷看动画片,用洗衣粉和水混搅吹泡泡,玩电动碰碰车……并且每章节后面附配一页“小插曲”,更为动态地描画出主人公让的调皮,这些淘气之事像是把我们带回了曾经的童年。你不由地感叹:嘿,原来我们的童年都差不多!

  这大概也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我的妈妈去旅行了》这本书斩获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重要作品奖”,书中所传递的情感价值超越了国界,让我们内心产生了强大的共鸣。作者让•勒尼奥在采访中提到:“之前我一直认为这个故事只能让西方大众感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这本书的几个译本的出现,我意识到这个故事和它所表达的情感在世界范围内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这也很正常,毕竟我们都是人类,而且我们都是由妈妈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亲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和爱情一样,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一幕幕悲欢离合。《我的妈妈去旅行了》的主人公让的妈妈不幸去世,家人以善意的谎言隐瞒了这件事。但于他而言,他心里的疑问一直无法解答:我的妈妈去哪了,为什么谁也不跟我说这件事?

  在这段充满童趣的幼年记忆里,《我的妈妈去旅行了》也引发我们深思:

  当家庭发生变故时,是如实相告还是善意隐瞒?

  ——虽然事实是残酷的,但是最终得知了事实的让能够接受它并继续成长下去。

  前不久,看到一则新闻,沈阳的一位六岁男孩写给天堂里爸爸的信催泪朋友圈。男孩的母亲和《我的妈妈去旅行了》的主人公让的父亲一样,选择了善意的谎言:“孩子还小,我不知道如何告诉他这个事实。我就告诉他,爸爸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叫天堂。”

  孩子在父母的眼里总是长不大的,父母又心疼孩子,总不愿把如此残酷的事实让孩子去背负,选择用诸如“旅行”“天堂”的委婉方式告知孩子,也不失为一种处理办法。但孩子终归要长大,终究会得知真相,到时怎么办?

  亲子教育专家认为:“和孩子谈死亡的问题时要细分年龄段,7岁以上的孩子对死亡的真实意义的理解更深,7岁以下的孩子对死亡意义的理解更模糊。”

  《我的妈妈去旅行了》的主人公让正处于六七岁这个年龄界限,他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妈妈去旅行了,可为什么迟迟不归呢?让在过圣诞节之时发现圣诞老人并不存在,在与邻居小伙伴米歇尔争执中得知妈妈已经死了,伤心欲绝。“妈妈就像是圣诞老人……”在淡淡的忧伤中,让躲在被子里,对自己说:“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我不再相信这些了。”

  所以,在孩子能承受的范围内,告知他真相,既是对他知情权的一种保护,也有利于他的心理健康。大人往往低估孩子的承受力,其实大不可担心,《我的妈妈去旅行了》的作者让•勒尼奥在采访中讲:“在孩子的世界里,死亡还不是一件特别了不得的事。”

  这其实也适应父母离异的情况。打破原有的家庭秩序,总有一方要放弃孩子的抚养权,另外一方在孩子面前是隐瞒事实阻断其见面,还是坦诚相告依然让他得到爱?在离婚率居高不下的今天,《我的妈妈去旅行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读方式。

  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如何尽最大的努力呵护孩子?

  ——生活不总是尽人如意,但爱足以抚慰我们成长。

  生活哪能事事如意,月有阴晴圆缺,花有盛衰绽落。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你觉得《我的妈妈去旅行了》的主人公让的遭遇很悲惨,可你看,让的好邻居米歇尔生活在一个时刻争吵的家庭里,“这简直就像地狱里的吵闹一样”;而让的同学阿兰是收养的,他的爸爸是残疾人……你能说,这样的家庭比让好一些吗?

  可是,生活总是要继续的,不是吗?

  《我的妈妈去旅行了》告知我们:生活不总是尽人如意,但爱足以抚慰我们成长。从《我的妈妈去旅行了》,我提炼了几种爱的方式,供大家参考:

  写信

  让的邻居米歇尔假扮他的妈妈给他写信,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让的思母之情。

  儿童问题专家表示:“让孩子写信,可以帮孩子释放内心对失去父亲或母亲的恐惧、焦虑和无助感。”

  求助心理医生

  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历程较为成熟,求助心理医生并不像我们这样忌讳,它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从《我的妈妈去旅行了》可以看到,心理医生会来校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交谈。

  遇到一位好教师

  好教师是什么概念呢?《我的妈妈去旅行了》在开头和结尾提到两位老师:

  一位是要求“说出自己的名字和爸爸妈妈的职业”的看起来一点儿也不讨人喜欢的丑老师,一位是“只要我们的名字”的看起来很可亲的老师。

  你会怎么选择呢?自然是后者。

  教师如此,父母亦如此。

  尊重孩子的意愿,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实,而不是愁眉苦脸,板起面孔训人的父母,即便是离异家庭,相信孩子也会快乐健康地成长。

  当然,《我的妈妈去旅行了》还提供了其他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比如,孩子喜欢什么样的老人,如何让孩子喜欢上吃饭……

  如果为人父母的你想要知道答案,抽个时间,找一处无人之地,尽兴阅读吧。

  《我的妈妈去旅行了》读后感(七):妈妈已经离开,但爱会一直在

  不知道你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

如果有一天,你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故,你会告诉孩子真相,还是善意地隐瞒?

  以前我从未想过这个问题,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观念都是“孩子什么都不懂”,所以大家大多都会采取“隐瞒”的方式。

  我记得,十年前,爷爷去世时,家里有个堂妹才三四岁,她成天问家里人:“爷爷去哪儿了?”家里人不是说“走了”,就是说“出远门了”,很少有人会直言相告说“爷爷死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慢慢的,她就再也不问了,是她明白什么是死亡了吗,还是她开始体谅大人们的心情?或者,只是在她心里埋下了“不能谈论死亡”的种子。

  年初,我的妈妈去世了,全家都陷入了巨大的悲恸之中。如今,几个月过后,我才开始回想,当我们这些大人都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时,我那只有七岁的小妹妹,她的心情是怎样的?

  或许,她并不能完全理解“死亡”的含义,但她一定知道,妈妈再也不会回来了。作为成年人的我们,面临至亲至爱的突然离去,都会失去理智甚至很长时间都沉浸在悲伤和痛苦里。而她才七岁,那幼小的心灵该如何去承受这么巨大的失去呢?

  很多次,我都想跟小妹聊聊妈妈。这些年,我在外地求学、工作、成家,陪在妈妈身边的日子屈指可数,而小妹几乎和妈妈朝夕相处。我也想听她说一说,那些我不在家的日子,他们是过着怎样的生活?

  然而,看着小妹那双深到看不清情绪的眼睛,我开不了口,似乎只要我一提妈妈,她就会哭出来。真是心疼啊。

  怎么办呢?

  我咨询了几个朋友,有人向我推荐了生命教育的绘本。其中之一,就是这本《我的妈妈去旅行了》。

《我的妈妈去旅行了》

  这是一本关于生命教育的绘本。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让的小男孩,他刚上小学,和爸爸、弟弟、保姆生活在一起。如果你问他,“你的的妈妈呢?”他会回答:“我的妈妈去旅行了。”

  事实上,让的妈妈已经去世了,可是家人并没有告诉他和弟弟。

  邻居的小姐姐知道这件事后,开始以让的妈妈的名义给他写明信片,然后读给还不识字的让听。小姐姐叮嘱让说,“这是我们俩之间的秘密,不能告诉任何人!”

  随着时间的一天天过去,让也一点点长大了。最终,关于妈妈的去向,他有了自己的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让·勒尼奥来自法国,是一位作家、漫画编剧,同时他也为动画片和广播剧编写故事。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我的妈妈去旅行了》的主人公和作者同名,因为,这本书就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书中以一个7岁男孩的视角,描述了生活中的若干片段:很晚才下班回家的爸爸,会做巧克力牛奶冰淇淋的保姆,邻居家的小姐姐和她爱嚷嚷的爸爸……

  让的妈妈从未在书中出现过,但她却一直存在于书中:上学第一天老师会问爸爸妈妈的职业,邻居家的小姐姐会念妈妈写来的明信片,去同学家玩时会聊起妈妈的去向,去外公外婆家时会看到妈妈的照片……

  尽管妈妈不在身边,但让和弟弟从未怀疑过妈妈的存在,他们一直以为,妈妈是去做环球旅行了。

  圣诞节前夜,让和弟弟拿相机拍到了存在于想象中的圣诞老人,让兴冲冲地拿去给邻居家的小姐姐看,却被小姐姐无情地告知“圣诞老人根本不存在!”

  随后,他从小姐姐口中听到了那个残酷的事实——

  “你的妈妈,她已经死了!”

  “死”意味着什么?对于让而言,死亡或许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当他意识到,妈妈就像圣诞老人一样并不存在时,他就彻底长大了。

  整个故事既心酸,又充满了温情,还充满了童趣的幽默。每一个知道妈妈去世的人,都对让和弟弟充满了怜惜。他们一边同情着这对兄弟的遭遇,一边又绝口不提妈妈不会再回来的事。于是,让只得通过自己的方式摸索着去发现真相。

  不得不说,尽管这不过是一本绘本,但它却具有一种抚慰人心的作用。我们这一生,需要面临无数的离别,那些重要的人离开了,但并不代表他们就不存在。他们会永远存在于我们的血液里,给我们前行的力量。

  我希望,这本温暖的书能够给小妹妹带去一点安慰。尽管童年无法尽如人意,尽管妈妈已经离开了,但我们的爱会一直陪伴着她。

  作者:十七君,80后非典型全职妈妈。爱读书爱写作,爱美食爱旅行。充满好奇,乐于尝试,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相信“时间看得见”,践行“努力要趁早”的效率手册二年生。喜欢用文字分享看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见过的人和欣赏过的风景。

  《我的妈妈去旅行了》读后感(八):米歇尔家是养狗的,米歇尔就是狗脾气。

  如果没看过书的话,别往下面看了,忍忍去看书吧,这本书真的不适合剧透。

  看封面,咱一定猜到,这小孩儿的妈妈大概挂了。怕是个俗套故事,有点不想看。看到第4页,穆瓦诺老师那个长相,让自己继续忍;第18页,小让的父亲下班回家,简直“触霉头”,真是得使劲忍了,因为爸爸的形象太丧,又有点想看了,整顿心情一口气读完,特别喜欢,这是一个好好的好故事,给五星一点不掺水。

  开篇第一个镜头是小让的小学第一天,老师问到“爸爸妈妈”的时候,他的脚紧张的出汗了,整个脚泡在汗水中,小汗脚?对呀,遗传自他外公。小让和同桌阿兰成了朋友,后来还去阿兰家玩,阿兰的妈妈好漂亮,大胡子爸爸坐在轮椅上,是做锡兵的工匠,阿兰告诉小让,他是被收养的,还问小让是不是也是被收养的,小让说,她的妈妈去旅行了——“她是秘书,正在旅行的秘书……”

  小让妈妈去旅行的事,邻居们都知道,邻居小姑娘米歇尔比小让大两岁,她家是开狗场的,那些狗吼起来就像地狱里一样吵闹。因为没有别的小朋友可玩,这俩小孩儿偶尔玩在一起,小让给米歇尔梳棕垫一样厚密的头发,(画面好温馨)米歇尔虽然瞧不起这个小屁孩儿,还是帮小让转来“妈妈”寄给他的明信片,并读给大字不识的小让听:

  这本书,每过一章就有一段小插曲,米歇尔把小让和小让的弟弟关到狗舍里了,幸亏大人及时发现,不然成狗的点心了。最后,米歇尔跟小让对圣诞老人是否存在大吵一架,米歇尔说:

  看到这里,不扶老太太也得服作者,作者太懂小孩儿了,小孩儿之间就是这样没有理智,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从头到尾的好心,米歇尔家是养狗的,米歇尔就是狗脾气,高兴时陪伴你,舔舔你,惹了她,像惹了一条小狗,就用真相来折磨你,让你哭死,还能让你长大呢。

  就算剧透到结尾,这本图像小说,还有精彩的小配角、数不清的小细节、小心思等读者去挖掘去品味,外公的脚臭呛鼻子,小让和弟弟为此躲进柜子;外婆的那些朋友,行贴面礼的时候,小孩儿的脸颊被硌疼了;小让的越南籍同学;心理咨询老师;小让哭闹着让外婆买了一件红条纹的T恤衫,为什么呢?

  人类小孩儿的养成真难,看得人心里酸酸,但眼泪不用掉下来。

  这本书让我想起1991年的一部电影,《青青校树》。捷克斯洛伐克电影,父子档,有点小众,豆瓣评分8.4,按说不该低于9分,因为年代有点久,很难找到片源,网上有无字幕版,只能猜着看,但是和这本书一样,没有波澜跌宕的情节设计,讲小孩儿的长大,小孩儿眼中大人的世界,细节为王,每个细节都抓人,都禁得住回味,特别好看。

青青校树 (1991)8.41991 / 捷克斯洛伐克 / 喜剧 剧情 战争 / 扬·斯维拉克 / 兹旦内克·斯维拉克 利布谢·赛文卡娃

  《我的妈妈去旅行了》读后感(九):就算看到了故事的结局,还要细细品味故事人的心境

  我还记得,中考之后的一天,母亲和我饭后散步。就在一条斜坡道路处,母亲停下了脚步,跟我说前段时间她与父亲去成都是去看病的。我说我知道,并询问是不是很严重。母亲说:“中考前就确诊了,之前去成都就是去治疗的,只是考虑到你临近中考,所以我抗住压力想等你考完试再跟你说。现在,你有什么想问的就问吧。”记忆很清晰,那时的我很平静,或许早已在心里做好了准备,就像谈论其他事一样,和母亲讨论起父亲的病情。

  想必,这事儿之后的走向和结局你已经猜到,但故事的经过却是谁也预测不了的。就像是《我的妈妈去旅行了》这本书一样,当你看到这个名字时,或许你和我一样,知道书中的母亲已经去世,只是对不曾看过此书的人来说,却不清楚书中的小男孩是否了解自己的母亲。

  《我的妈妈去旅行了》这本书虽然篇章不多,且都以漫画展现,但书中的小男孩就像是生活中的我和你,书中的父亲或许就是生活中面临抉择的众多父母。在面临是否告知孩子一切真相时,父母们都会犹豫不决;会考虑孩子的接受程度;会担心孩子的未来成长;还有的就是父母自身不知如何诉说。《我的妈妈去旅行了》这本书是以一位七岁的小男孩的视角,来观摩身边发生的一切。父母的表现看似完美,但在孩童眼中却无比异常。作者让.勒尼奥以母亲缺失为切入口,讲述小男孩的心理疑惑和不解,也展现了纯粹的童真。此外,以小见大,通过《我的妈妈去旅行了》这本书让读者们去思考沟通、思考死亡、思考亲子关系。

  《我的妈妈去旅行了》是一本由法国漫画编剧让.勒尼奥和法国插画家埃米尔.布拉沃共同完成的作品,并且是根据编剧让.勒尼奥的亲身经历改变而成的作品。在正式讲述书中内容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两位作者。

  让.勒尼奥,1964年出生于法国西南部的贝尔热拉克,法国著名的作家和漫画编剧,经常为法国动画片和广播剧编写故事。埃米尔.布拉沃,1964年出生巴黎,法国著名的漫画家和插画师。所绘画的《朱勒的非凡冒险》是布拉沃的全球畅销书,布拉沃与作家让.勒尼奥从小认识,并且合作多次,在读到让.勒尼奥所构思的《我的妈妈去旅行了》的手稿时,布拉沃便被深深震撼并决定将其画下来。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作者让.勒尼奥的幼小世界,去了解曾经的他是怎么度过没有妈妈的日子的。

  小时候的我们总是敏感的,大人们的任何一句话或一个举动都会让我们浮现连篇,抑或惴惴不安。对到新学校的让小朋友来说,既紧张又兴奋,想要与小伙伴们一同玩耍,又怕新来的自己无法融入集体;尤其是当班主任老师提到要介绍自己介绍父母时,让更是忐忑不安的。他不知道如何讲述妈妈,这位他许久不见的家人,不知道她在哪儿、也不知道她在干什么。尽管让希望老师可以能够看不见自己,直接pass掉他,但这也只是奢望。无奈之下,让只能编造一个谎言,说自己的妈妈是秘书。好在,老师没有察觉到自己的满头大汗,话题也传递到下一个同学那里,让松了一口气,但也加深了对妈妈在哪里的疑惑。

  小时候的我们也是胆小的,哪怕内心有种种疑问,但依然很难开口去询问,尤其是当身边所有人对某事都绝口不提的时候,自己更是无法开口。在让的心中,父亲总是忙碌的,家里请了一个专门照顾自己的人,虽然人很好,做的饭也很好吃,但让依然忍不住去想妈妈。父亲的严肃和刻板,让也不敢去询问更多,很多话还没说出口就被咽下去了,但心中的疑惑却是越积越多。

  小时候的我们还是善良的,面对他人对自己说的话,我们很少去怀疑其真实性。当让的小伙伴米歇尔拿出一张所谓妈妈寄来的明信片时,让是很开心的;但让也有疑惑,为何米歇尔不许让把明信片的事告诉别人,包括自己的弟弟。虽然让有疑惑,但米歇尔一句“这是你和妈妈之间的秘密”就使让不再疑惑了。从此,让开心了,有了妈妈的明信片,知道妈妈在旅游;但让也加深了自己的疑惑,也需要让更仔细地保守秘密。

  《我的妈妈去旅游了》一书中还穿插着其他小场景,其中最触动自己的要属第十三章圣诞老人了。在这一章节里,因好奇圣诞老人是谁,让拍了一张照片,被小伙伴米歇尔无情地揭穿世上本无圣诞老人的事实,随即再揭穿明信片真假的事,自己的母亲已经不在的事。一天,三重打击发生在让的身上,让开始奔溃、开始大哭、开始歇斯底里,当让告知父亲内心想法时,父亲的话点醒了让,纵使没有提到自己妈妈的事,但让也从圣诞老人联想到自己的妈妈,知道妈妈就像圣诞老人那样,消失不见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小朋友让不再执着于妈妈,那些疑惑也随之消失。

  《我的妈妈去旅游了》一书的作者让.勒尼奥在亲身经历这些事件后,发现,父母与子女之间永远都存在着一些无法开启的话题。这些话题,父母不知如何说起;子女也不知从哪里问起。虽然当下,西方一些国家的家庭已经开始重视这些“精神层面”的话题了,但对于我们来说,依然还是有很多的家庭、无数对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无法倾吐的话题。

  《我的妈妈去旅游了》这本书让我想到了苏珊.福沃德所写的《原生家庭-如何修护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在苏珊所著的《原生家庭》这本书中,作者苏珊讲述了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成因及影响,偏重理性知识;而《我的妈妈去旅游了》这本书则从相对感性的角度来引发读者的思考,并且《我的妈妈去旅游了》这本书的结局也处理地很好,让在面对事实时,虽然残酷,但有圣诞老人的过渡,最后也接受了事实,并继续成长下去。

  《我的妈妈去旅游了》这本书,于我而言,算是时光穿梭机,带我回到中考那个时候,回想起母亲告诉我事实的那一刻。庆幸当初的沟通、自己的坚强、和对未来依然保持期许。

  《我的妈妈去旅游了》这本书,对你们而言,或许是引发思考的契机,当身边的某人不再出现时,隐瞒并不是最好的选择;采取适当的方式来告知,或许才是相对适宜的抉择。当然,《我的妈妈去旅游了》这本书的内容并不是一个标准答案、也不是要给我们上一课,只是告知我们众多未能给出答案的情况的发展趋势。

  《我的妈妈去旅游了》这本书应该算是一把钥匙,打开我们忽略的领域,让我们去正视身边的一切,去弥补成人与孩童之间渐行渐远的裂痕。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的妈妈去旅行了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