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历史学十二讲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3-22 00:13: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历史学十二讲读后感精选

  《历史学十二讲》是一本由[法]安托万·普罗斯特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学十二讲》精选点评:

  ●历史学啊历史学,你不要被过去的发生和科学的要求压死了,我们这些苦逼的本科生我快烦死了。历史学学生应该人手一本,当砖头。

  ●准确地讲,是“法国历史学十二讲”

  ●虽然翻的烂,但应该是本年度最佳了:“历史学家也应该构建描绘,但这和社会学的描绘不同,因为历史学家如果不考察那些迟早会使结构变化的东西,就无法对结构进行思考,不管这结构多么结实。结构稳定性是成问题的,稳定性在历史学家眼中是可疑的。”

  ●失望。稍微精彩一些的论述全是引用别人的,不如直接去读布洛赫、科林武德、费弗尔的书。理论读厌了,还是多读史料吧。

  ●理想的入门/普及读物,太好了,虽然是基于法国现实,但与中国两相对照甚至更有收获

  ●让人激动也给人感动的书,尤其喜欢前八讲。作者立论的“法国”背景着实有些突出了。讲到历史学对历史学家的反向塑造那段真是百感交集“历史学反对命定,但也不相信只要有政治意愿就足以克服障碍,他也比别人更明白,社会中没有哪个进步不是靠妥协得来的”

  ●历史学专业书,棒!

  ●“幸福的人没有历史”

  ●历史在维持其自身的学科独立性的时候,不得不为借用而来的概念和方法的不稳定而保持焦虑,客观主义、建构论、解构论纷纷入场继而退场,留下意识的断层和空白,“问题”何以产生也成为一个根源性的问题…

  ●极好

  《历史学十二讲》读后感(一):龙小李谈历史学十二讲

  普罗斯特的这本小书应该是目前国内市面上最好的史学理论导读性质的著作了吧,也是法国历史系本科生的必读书目!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无疑是探讨社会学方法和社会史的部分(也许是因为著者早期的研究重心就是一战老兵这样题材的社会史),以及对“概念”、“指标”和历史时间的阐述。我们当然可以批评他的文字里仍有浓厚的方法学派色彩,但是作为一代深受年鉴学派影响的史学家,以及考虑到法国史学天然的拒斥理论空谈注重史学实践的色彩,我们便不难理解他对于叙述主义史学有颇多保留之处。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普罗斯特虽然是法国人,但对欧陆和英美的史学理论传统有很深的理解,从他对历史学的现实关怀中可以看出爱德华·卡尔的影响,对历史时间的论述有浓厚的科泽勒克色彩,他还屡屡引用柯林武德的作品并不讳言对他的喜爱,还有海登怀特的相关作品也论述颇多……当然,我个人最有感触的是他对于拉布鲁斯社会史研究模式未经严肃反思和继承而迅速衰落的惋惜之情。

  2020-04-25 于家中

  《历史学十二讲》读后感(二):历史学家的真假之辨

  

历史学家考证、写作方法:

一、实证主义史学家的方法:考证分为内证和外证,前者是针对资料的物质特性:纸张、墨水、字迹决定材料真伪;后者根据整个文本是否符合逻辑,比如这份资料标注的时间信息与所讲的事实是否一致。

局限性:参考的资料有局限性,只看档案文献等资料。

二、年鉴学派的方法:

1.除了内证外证之外还要根据事实、资料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把涉及问题的不同因素联系起来。

2.强调真实性和准确性考证。学习语言学,需要明白相同词语表达的概念在不同时代的含义。

3.强调整体上把握经济和社会,所以反对传记这种形式。

4.第二代年鉴学派开始使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

局限性:第二代年鉴学派有可能简化原因,把社会问题都归结为经济原因。而且理论不能覆盖所有事实。

三、新经济史学派

1.新经济史将想象另一种历史的方法系统化,重新建构没有某项因素,历史会怎么样,比如没有铁路20世纪的美国会是怎么样。使用统计学。

四、裁剪史料方法

根据事件本身选择史料,选择适合史料的时间跨度;以及可以解释这件事的原因,保证文本是连贯的。

对历史学的质疑:1.福柯强调历史学家的话语存在树立权威的举动。2.海登.怀特根据语言学、心理分析强调,事实只是语言上的存在,没有绝对的事实。

五、考证方法的真实度:

1.真实度最低的是例证化:引用材料支撑自己,有效性在于例证的数量和多样性。

局限性,有时候可能碰到审查的历史,就会遇到人不公开表达自己想法的问题

2.真实度最高的是统计学方法,有效性取决于指标的有效性。

  《历史学十二讲》读后感(三):历史哲学的意义(历史的价值)

  谈一谈总体感受,这本书在我看来,可以称作历史哲学,我的意思是关于历史的哲学思考。因为本书所谈的内容和文字都快飘到天上去了,读起来相当生涩,吃力,纵然会碰到几句话觉得相当经典,但综合全章,就不知道他在讲什么了。 为什么说这本书是历史哲学,因为历史方法论应该是《治史三书》之类的教你具体做研究的书。而本书谈考证的重要性却不涉及考证的方法,诸如此类,所以我称之为历史哲学类的书。 这本书是不应该被称作入门作的,这要是入门作,直接就把好多人拒之门外了。但已入门的人读起来就很合适,已有史学实践经验可以促进理解,书的内容也可以坚定自己的史学信仰。我更愿意把这本书当成进阶读物。 历史哲学与历史方法论读物是史家两板斧。历史哲学让我们思考历史的哲学性,明白历史的价值,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历史等于文学等错误想法,让我们用系统的历史观反思自己的史学实践,而历史方法论则真切的教我们做研究,写论文。 本书后面也有书目指南,这种安排在新出版的历史书里更为常见,也算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吧。 就本书的具体来讲:历史在法国的地位还是让我有点吃惊,结果如此重视历史的国家竟然在二战光速投降,成为日后辱法的重大依据。但我们貌似忽略了一个东西。我们在开玩笑辱法时,却选择性忽略了戴高乐主义,忽略了法国是欧洲最独立的大国这个事实。我想戴高乐主义应该是与历史认同有关系的。 历史学家是一个职业,史家组成类似于行会的一个东西,他们捍卫历史,捍卫自己的领地。在考据这一内容部分,也提到,史家们互相引用,互为权威。这个行业里虽有不同的门派,却遵循几乎一样的史学方法,只是有侧重上的区别。史家对历史有一种迷之自信,他们企图通过用其他学科的概念与内容的途径来统领其他学科,以成为社会科学的皇冠。这既是历史的强大,也是历史的脆弱所在,学文学史的汉语言专业的学生,究竟是代表了谁统治谁。是历史学统合了其他社会科学,还是其他社会科学把历史学撕成了碎片。史家试图证明历史的科学性,以捍卫历史学的地位。可是历史学不具有理科意义上的科学性,而只有通过科学的史学方法产生的相对局部真相性。这是历史存在的最大的底气。 史学研究离不开问题意识,即历史摆脱不了主观,但史家的修养是尽力保持客观。我们敢于与不可能改变的现状(即史学主观性)相抗争,有什么觉得不好意思的呢。只要我们有史家的自律,甩不开的主观属性反而是衬托史家价值的光环。 史家经常切割时间,然后就要面临概念上的难题,所以我们要建立属于自己的规范的语境、话语体系,来避免概念上的混乱。 有好多章节其实都是在讲历史是主观的,历史是需要想象的,历史是可理解的。这是作者的良苦用心,历史学硬要去符合理科意义上的科学,无异于飞蛾扑火,或者说用流行语叫舔狗不得house。不如通过去承认历史本来的特性,来赋予历史本身独一无二的价值。 社会史叙述部分则强调史学可从社会学领域学到的教训和方法。 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总结:读史使人明智,促进社会发展。 我还是依然对生涩的文字耿耿于怀,哈哈哈哈,抱歉,实在是读者内力不够。期待指正与交流。

  《历史学十二讲》读后感(四):札记

  先放个幕布链接...似乎直接看幕布要比图片好很多TAT。

  #读书笔记# 安托万·普罗斯特:《历史学十二讲》(增订本),王春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https://mubu.com/doc/kiHbKeCB30?from=singlemessage

读书笔记

  瑟诺博司:获得关于政治的基本观念,养成准确使用政治词汇的的习惯,这使学生更能理解社会,即更能了解将构成社会的人互相相联结起来的关系:阶级的分野,,政府的组织,个人的征招,任务的分配职能的机制。.....

  受过历史学教育的人在过去之中看到了如此众多的变迁,其至是革命,那么当他在现实中遇到一次的时候,就不再会惊情慌失措了。他看到有许多社会发生过深刻变化,有资格发表意见的人们曾宣称这些变化是致命的,而社会却没有因此而更不好。 这已经足以治愈对变化的恐惧,治愈英国托利党人式的顽固的保守主义。

  受过历史学教育的人还能学会,一个社会和政治体制中的不同部分并不同等程度地趋向于变迁。...他能学会,社会组织和个人权利比中央政府的体制更为稳定,变更起来更缓慢。当他参与公共生活的时候,他会知道,哪些能迅速改变,哪些只能逐渐变更。...对变迁的研究能使我们摆脱两种截然相反,却对现实活动同样有害的感觉。一种是觉得个体无力撼动由大量人所组成的社会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这种无力感导向了气馁和不作为。另一种是觉得人类自行演变,进步不可避免:于是就得出结论说,个体无需为此操心;其结果便是社会寂静主义与不作为。

  与之相反,受过历史学教育的人知道能够通过舆论来改变社会,舆论不会自行改变,单个的人无力改变舆论。然而他知道,如果许多人一起往同一个方向努力,就能改变舆论。这种认知使他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意识到自己的义务及活动的准则,这有助于使社会往他认为最有利的方向变化。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历史学十二讲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