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法语文学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3-21 01:41: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法语文学读后感精选

  《法语文学》是一本由[美]约翰·D.莱昂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语文学》读后感(一):作为“通识”的文学盛宴

  

对法兰西民族,人民总赋予其浪漫气质,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却又让人心生无数的狐疑:既然是浪漫气质,缘何又暴力迸发。或许,呈现在文学的世界中,更能够让我们感悟到这浪漫和暴力的交相辉映吧!这,大概就是《法语文学》能够掀起如此多波澜的缘由了。

作为牛津通识读本,《法语文学》旨在传递给读者以法语书写文学的历史,尽管这个描述并没有穷尽一切,只是描述了几个历史片段的碎片罢了。比如将一千年的法语文学历史分为前后五百年的分割,让读者看到前后五百年作为文艺复兴的一个点位的故事。

每个人都能够列举出耳熟能详的法语文学的经典作品,《红与黑》《巨人传》《约翰克里斯多夫》,这些作品中,都将会带给我们一个主人公。正如《法语文学》这本通识书籍要赋予我们的那样,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才是能够引发读者共鸣的,也成为文学高峰上不能逾越的内容。

所谓通识,即是大概的意思,也是宏观层面上的解读。对于文学盛宴来说,通识的法语文学,通识的法语教育,这些都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们欣赏到的法语文学作品,无论是前五百年,还是后五百年,都是文学世界的璀璨明珠。

短短的《法语文学》,在牛津通识读本中到底占据怎样的分量呢?我想,就像是灿若晨星那样吧!对于读者来说,只有瞻仰的份。但对于阅读者来说,却能够从这样的通识读本中找寻出属于自己想要找寻的内容,也正是这样的内容,能够带给人们思考和前行的动力。

这或许就是法语的魅力,法语文学的魅力所在!

  《法语文学》读后感(二):过去千年与未来千年的文学

  

杜拉斯的剧本《广岛之恋》当中,有一句台词:“你害了我,你对我真好。”这句话用来表述文学,似乎也十分恰当。从《堂·吉诃德》以来,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叙事文学——文学对读者的戕害,仿佛已经成了作品批判内容的常用手段。不管是堂·吉诃德发疯似地向往英勇的骑士生活,还是爱玛近乎没有理智地憧憬着传奇爱情,文学仿佛成了害人不浅的东西,让所有人敬而远之,就像中国古典小说,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闲书”,被读书人弃之如敝屣。

被批评最多的,当然是许多读者会模仿小说中主人公的行为。当他们试图构建自己理想中的世界时,往往遭遇到诸多困难,甚至身陷囹圄。这时,大家才会领悟,原来现实与虚幻之间隔着巨大的鸿沟。文学作品似乎还有足够多的能量让人丧失理智,但丁对地狱的恐怖描绘,促使民众趋之若鹜地皈依基督,奥威尔的政治寓言,让许多人对集权社会产生恐惧。

我想起了卡尔维诺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当然,在它的中文版,译名是《美国讲稿》。让我感到奇怪的是,既然文学对人的影响如此之大,可它已经绵延数千年之久,而在卡尔维诺和其他作家来看,它仍将延展到千年之后。文学到底是什么呢?翻开八十多年前的《局外人》,这件事丝毫不会影响你想到一百年前的《追忆似水年华》,更不会影响你去回顾莎士比亚的戏剧,还有二十年前的《耻》。过去已经被容纳在当下,也无怪卡尔维诺会将未来千年也收容在自己的讲稿中。

在文学阅读当中,我找到了一种本雅明所说的弥赛亚时间的概念。人类过去的经验都被包容在这些作品当中。这是文学作品的真正魅力。我不能否认,在敲钟人卡西莫多身上可以看见制度对人的把控,然而把目光投去法国的外省,就可以发现,原来爱玛身上闪烁着人类对天性的释放;我们还可以看见《局外人》当中默尔索的自我意识觉醒,也可以看见《等待戈多》里,两个被戈多一次又一次爽约的人,被无形的网笼罩住,不能走开。我们更可以看到从千年前的英雄赞歌,到对平民生活的书写,再到人类内心意识与信仰的探索,历史的车轮滚滚,的的确确,在我面前走过。

其实,任何读者都有机会真切地感受到文学带给我们的力量,但是这种力量却不是电影那么直观,它的动作往往是暧昧的,甚至是与我们调情,而在一些关键时刻,文学总是离我们很远,百十年后,读者才有机缘发现它是有多爱我们,因为它让我们在当下瞥见历史,窥探人类的自身。

  《法语文学》读后感(三):《法语文学》:诺奖委员会缘何偏爱法语文学?

  

自1901年苏利·普吕多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法国作家就一直深受评选委员会的青睐,无论委员会的内部构成如何,至今已有15位得主(截至2014年,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获奖),而且大有势头不减的趋势。如果将“French”一词作“法语”理解,而非“法国的”,那么,这份长长的荣耀名单至少还要加上终生以法语写作的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不过,委员会为何偏爱法国或法语作家?又或者说,法国或法语作家究竟为何屡屡征服委员会呢?

鉴于委员会成员很少接受采访,即便参与访谈,也对评选过程严格保密,要探究类似的问题,恐怕不得其所。但是,仅就文学本身而言,法语文学的的确确值得密切关注,部分作家作品也经得起一读再读。从第一部文学文本《亚勒叔一生的意义》(1050年)开始,将近千年的法国文学史上,杰作数不胜数,光是列出阅读书目都足以成书。如何以百来页的篇幅勾勒出这般辉煌而灿烂的历史,同时吸引读者走进法国文学或法语文学大花园呢?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法语教授、法国荣誉军团骑士约翰·D. 莱昂斯(John D. Lyons)的做法是,以文学主人公串联出一部法语文学史。换言之,他关注的是作家们如何为文学万神殿中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创造出独具一格的人物,因而,法语文学的历史就是一部新鲜人物不断涌现的历史,从史诗中的罗兰到《狼人之诗》中的毕斯克拉弗莱,到巨人庞大固埃、高乃依的贺拉斯、拉法耶特夫人的克莱芙王妃、包法利夫人、默而索……

在聚焦这些“主人公”的时候,莱昂斯还将历史变革、政治局势和文学传统纳入考量之中,因而丰富了这本《法语文学》的深度:中世纪的忠诚观念下,才更可能出现亚勒叔这种集体英雄;文艺复兴时期对人自身的关注,才让集中“对自我”的“内省研究”的蒙田大放异彩;启蒙主义盛行的17世纪,高乃依笔下的安德洛玛克和拉法耶特夫人的克莱芙王妃,以道德主义而非情感主义打动人心;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时代,对阶级和品德是否相称的问题,才在博马舍的剧作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世纪末的那段岁月中,层出不穷的思潮才让普鲁斯特、安德烈·布勒东横空出世。

当然,莱昂斯并非传播一种文学还原论,将复杂的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简化为历史对应物。相反,他传达的只是一种有待普及的常识。作家们显然不是脱离特定时间和空间的“超人”,他们也会受到“时代精神”(不管怎样理解黑格尔强调的概念)的影响,有些作家还是特定思潮的积极参与者和理论构建者(比如布勒东之于超现实主义),他们用自己的创作与世界对话,表现并试着解答自己的困惑。

不可否认,由于体量和书写范式的限制,很多作家作品在本书中只能局限于一笔带过,无法深入展开,毕竟,萨特、加缪、波伏瓦、普鲁斯特这些名字就足以支撑一本又一本皇皇巨著。但对一本导论性质的作品来说,过于求全难免显得苛责。作者简要而富有启发意味的叙述,已经足以吸引读者拾起法语译本或法语课本,邂逅一位又一位或充满哲思,或善于感悟世界和自我的法国作家。

(链接:http://www.cbbr.com.cn/article/137488.html)

  《法语文学》读后感(四):另一种观察与对待世界的视角

不知何故,我一向对宏大叙事保持警惕,或许是因为其只关注宏观历史车轮碾过的车辙,或许是因为其飘浮在空看不到地上的芸芸众生,或许也是出于对微观个体生存情境的怜悯和同情,毕竟自己就是喧嚣尘世中无名静默的一员。

《法语文学》这本书,某种意义上也属于宏大叙事,不管是“法语”,还是“文学”,都不能说是内涵狭小的集合。

但它打动我的,令我耳目一新的,恰是它选择了从各个时代文学作品主角的视角来解读法语文学、介绍不同的社会主流意识、阐述法语作家对法国及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还分析了文学与历史学、社会学、哲学、法学的关系,界定了法语文学的研究范围。

最初的法语文学作品中心人物,是以圣人、狼人及骑士为代表的英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刻画和描述的对象逐渐从殉道以及违反规则的英雄主义转为恪守社会规范、自我意识平庸的人,然后变成资产阶级粗俗的、享乐主义的人物,最后转向普通而被实际问题支配的人,或是现实的,或是超现实的,或是成功者、局内人,或是失败者、局外人。

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英雄(hero)向主角(hero男主角,heroine女主角)的转变,既反应了神圣存在与精神的堕落与下沉,却也表明文学提升了对世俗力量及个体生命经验的重视程度。

18世纪的时候,《费加罗的婚礼》的作者博马舍创作的喜剧“已成为导致大革命的文化因素的象征”,但博马舍在《费加罗的婚礼》中指出,这一时期的文学已打破了喜剧和悲剧的二元结构。“亚里士多德将喜剧定义为描述低于我们自身的人,而悲剧则被定义为描述高于我们的人。”不谈作者本身对喜剧和悲剧的看法如何,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观点倒是流露出高高在上、随意指摘他人的优越感。

而不同区域的文学分野,也值得思量几分。巴黎,作为法国人,尤其是法国“外乡人”心目中的圣地,在法国文学,尤其是19世纪法国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与巴黎相对的,就是“乏味的、乡村的、无趣的外省生活”,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便是对这些生活图景细致而忠实的刻画。波德莱尔却热衷寻找“世界之外的任何地方”的力量,也就是“别处”的力量——“今生是一所医院,每个病人都被换床位的欲望所困扰”,渴望抵达充满爱的他时他地。最后,战争摧毁了地域的间隔,却也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樊篱。

于我而言,本书另一个闪光点,却是对女性智慧、女性魅力与女性力量的客观评述。12世纪晚期克雷蒂安·德·特鲁瓦的《艾莱克与埃尼德》,大革命时期奥兰普·德古热的《女权与女性公民权宣言》、杜拉斯公爵夫人的《欧丽卡》,19世纪乔治·桑的《康素爱萝》,到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第二性》,从不同方面彰显了女性智慧、魅力和力量。

不同区域、性别、阶级、种族、宗教、政治派别的作者,用同一种语言创作的文学存在不同的精神内核,但同一时期的作品总会存在某些相同之处,这或许就是语言的力量。阅读这本书,或许能为你提供另一种观察与对待世界的视角。

  《法语文学》读后感(五):《法语文学》:开拓、回响与文学的新生命力

  

世界文学的河流,流过了各个国家。文学作品源远流长的创作背后,是历史的沉淀和时代的变迁。早在几千年以前,在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就已然孕育出人类最初的文学瑰宝。在往后的岁月当中,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民族,都涌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文学巨匠。

人们热爱和珍视这些来之不易的文学作品,因为它们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体现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凸显了我们生而为人对精神层面的不断追求和塑造,并且,为我们带来了非同凡响的审美愉悦。

在世界文学中,我们对其主要的划分是按照语言文字的不同,除了我们常见的汉语文学、英语文学,还有其他类似于法语文学、拉丁语文学、阿拉伯语文学等。美国作家约翰·D.莱昂斯以时间为线索,在《法语文学》中构建了文学的演变空间,通过对法语文学作品的赏析,展示了语言、文学与历史相互勾连的独特魅力。

作为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法语教授,法国荣誉军团骑士,约翰·D.莱昂斯为我们生动地表现了法语文学的独特魅力,同时还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认知和思考空间。

《法语文学》作为牛津通识读本,同步收录英文原文内容,方便更多的读者进行阅读,以求打破中文阅读的界限。

《法语文学》思维导图—制作:秦浅(未经允许请勿使用)

那么,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法语文学的发展时间线。

约翰·D.莱昂斯为法语文学划分成两个时间段。其中,文艺复兴作为欧洲文明的分水岭,自然而然的,其前五百年属于中世纪文学,后五百年(即16世纪以来)属于“现代文学”。

历史上,文艺复兴作为西欧思想解放文化运动,无论是从人的思想还是文学创作上,都在经历这“再生”与“复兴”。因此,对于法语文学而言,文艺复兴奠定了文学发展的基础。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法语文学》了解到法语文学的研究方向。

在这里,可以简单概括一下约翰·D.莱昂斯对研究方向的三个切入点:

对作品当中主人公的分析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诉求的分析对人的天性的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法语文学的研究方向,是以时代发展的顺序,采用比较和串联的方式作为主线。当我们将眼光放在关注重大历史事件上时,你会发现,《法语文学》极大地打开了我们的文学视野,并跟随着约翰·D.莱昂斯的步伐,将对文学的研究逐步转移到文化研究的范畴。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看看约翰·D.莱昂斯是如何讲述法语文学这个活跃的文学世界。

那些关于法语文学的开拓和回响,以及进程当中涌现出来的新的生命力,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一、隐藏在“社会”当中的法语文学

片段一

在这里,首先你需要知道,约翰·D.莱昂斯提到的法语文学究竟是什么?

法语文学是区别于“法国文学”的新概念。对于它的定义,其概念涵盖得更广。我们甚至可以这样来理解它:法国文学从来不把别国的法语作家当外人,他们很少以国籍来划分作家,对他们来说,凡是用法语创作的作家都是自己人。

由于其涵盖的内容比较的广,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这是对大部分使用法语进行创作的作家产生着包容和接纳。

在广阔的法语世界里,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阶段所产生的文学作品皆不相同。

回顾前面提到的关于研究法语文学的切入点,我们能知道,社会的进程对于人们主流意识的差异是会产生一定影响的。

在约翰·D.莱昂斯的《法语文学》中,法语文学都在随着时代发展的进程不断变化。

从中世纪开始到古典与复兴,我们可以看到圣人、狼人、骑士等形象活跃在文学创作中,这些形象各自代表的美好品格与中世纪的英雄、英雄身上的忠诚,是脱离不开的。无论是戏剧的创作,还是小说、诗歌中的描摹,忠诚和品格正在散发独特的魅力。

而古典与复兴阶段,约翰·D.莱昂斯直接举例薄伽丘的《十日谈》,在文学主题与社会阶级关系的对立矛盾中,表现创作者(薄伽丘)始终以真实为先,而非虚无地描写。

从11世纪开始,约翰·D.莱昂斯提到岌岌可危之下的和平与新风尚,再到导火索“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为讲述“法国大革命”对法语文学的重要影响,还列举了博马舍的喜剧、费加罗的作品和雨果《巴黎圣母院》,以求带我们感受这场空前绝世的大动荡之下,作家与作品激发出的灵感。

而后到19世纪、20世纪,“超现实主义”下的小说和诗歌,让法语文学再次焕发新生。从马塞尔到萝丝·瑟拉薇,对文学的创作更贴近社会发展,无论是反战小说还是超现实主义的思想,法语文学都得到了新的刺激。

二、法语文学中对“人”的研究

片段二

《法语文学》带领着我们从切入点入手去研究法语文学的魅力。当中对“人”的研究,其实就是在大的社会背景之下去看人物的发展。

人依托社会生存,作品当中的主人公也同样。当我们了解完时代的诉求之后,再回过头研究作品当中的主人公,才能更好地深入其中,探寻关于人本身的意义。

因此,我们可以稍作归纳出 约翰·D.莱昂斯 关于 法语文学 对“人”的研究中 的 三点信息:

第一,探寻天性与人性的联系;第二,关注从英雄到男人和女人的变化,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女权主义的崛起;第三,关于作品中主人公的自我中心意识。

喜爱文学的人都知道,所有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和探究均从主人公开始,约翰·D.莱昂斯认为,主人公必须遇到问题。他提到:

如果他们没有(遇见问题),那就不会有故事,不会有探索,不会有需要克服的困难,不会有待解开的谜团,不会有需满足的欲望,也不会有要打败的敌人。

所以,当举例加缪的《局外人》、贝克特《等待戈多》的黑色幽默时,恰如其分地补充了法语文学在后期的创作、表现上对作品主人公的“忽视”。不在是“问题英雄”,而是以另一种诙谐的形式存在。这也使得我们从关注主人公本身慢慢放眼关注周遭世界,思考人生的真实意义。

三、重塑法语文学的概念及对它的认知

片段三

我们对法语文学的认知,将随着约翰·D.莱昂斯的讲述逐步刷新。《法语文学》当中巧妙地利用11世纪到20世纪的名篇巨作,从作品本身开始分析,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诉求和社会变迁,让我们充分感受这个活跃的文学世界。

《法语文学》开拓了我们对文学史的视野,带领我们重新关注法语写就的小说、戏剧和诗歌等文本,进而跟随这些文本的主角们的冒险和冲突,揭示文学、社会实践和价值观的转变,进而了解到广阔的法语世界里,作家和读者们究竟对什么感兴趣。

因此,如果说 约翰·D.莱昂斯 的《法语文学》究竟从哪些方面给我们带来文学、文化上的冲击,这里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法语文学作者在作品当中表现出法语文学矛盾的收缩与扩张;法语文学当中女主人公完成蜕变(女权主义的产生);法语文学当中产生对西方社会和东方的批判性;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法语文学带来了巨大影响。

就像 约翰·D.莱昂斯 说的:

法语文学传统提供了一个受欢迎的看待世纪的新视角,无论过去还是未来的世界。在一个受到相同威胁的世界里,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法语的差异。

世界文学因为众多文学的相互融合和包容,才能异彩纷呈,各领风骚。因为有了开拓的视野,文学作品才能在几千年的文学河流中回响着时代的声音。而那些新生命力的注入,终将让我们感受到来自经典传统与新时代的思维碰撞,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与未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法语文学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