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批评家之死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3-20 03:32: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批评家之死读后感精选

  《批评家之死》是一本由[德] 马丁·瓦尔泽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批评家之死》读后感(一):一本不该评价的小说

  豆瓣70+的评论量,也算是一本小众的书。 很少看译本的我,实在是不懂德文,无奈选了浙江文艺出版社的译本。让我惊喜的是第一次对读了译本感到庆幸,译者渊博的学识和资料的准确引证,甚至在译注里写了自己对作品的猜想,再加上更加精彩的译者序,给对德国文学不是很了解的人提供了一条捷径。 《批评家之死》仿佛就在说我们这些天天逛豆瓣,自以为懂文学瞎写书评的人。随便翻翻都是作者乱七八糟的呓语,但就像史蒂芬金高潮前面冗长的铺垫一样,这些似乎没用的呓语正是整本书的精华。作者通过对主线的探索,逐渐向读者展示了那个善恶分明的文学帝国。 书中人物性格分明,没有通俗小说中常常存在那种弱智人物。书中的一切都不该用善恶区分,人们对善的评判仅仅是对恶的判决。 《批评家之死》更像是一本披着小说外衣的“哲学”书籍,阅读过程中,总会出现几句话能让你思考一些善恶好坏的大道理,反复阅读又有不同的体验。这是唯一一本不是那么小说的小说让我不厌其烦的反复阅读,因为它太难以评价所以这篇书评也是一拖再拖。

  .S.译者的文笔也是很有趣,第一次有译本这么出色。

  《批评家之死》读后感(二):勉力而为

  这本书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描绘了一幅写作界与批评界众生相,因为用了强烈的讽刺口吻,所以并不是最能感动我的那一类,好在作者一开始就以第一人称声明自己对神秘主义和炼金术的兴趣,让我有了读下去的冲动。读完整个故事,除了对受害人汉斯·拉赫的同情,更多是对批评界的失望,在读此书之前看前人的评论,说因读了此书而对自己不想写作或者不想进入写作界找到了更多借口。

  一个文中屡次提到“具有真诚待人的天赋”的作家汉斯拉赫以莫须有的罪名被人指为杀了批评家安德烈埃尔柯尼希,理由是批评家在言语中对他的作品有侮辱之嫌,推断因此批评家的死的起因是汉斯拉赫出于仇恨与嫉妒,未免有些不负责任,然而小说中的“我”自始至终都坚信作家的无辜,多少给整部书所描绘的人性带了一点希望。作者对汉斯拉赫妻子的描绘也多少有些美好,所以也连带产生了美好的情愫。对汉斯拉赫自始至终的沉默,不为自己辩解,不配合,多少让人感觉是一个谜,然而也激起了“我”的同情,和坚信他的无辜。作者揭露了一个名利社会:“名人可以为所欲为,他永远正确。”

  《批评家之死》读后感(三):书评 | 电视的悲剧:《批评家之死》

  电视媒体本身的优越性已经确立了它在信息传播中的优势地位。这种优势很快就转变成了一种垄断的霸权。没有什么可以和电视的威力相抗衡,几乎所有的人都臣服于其下。即使有少部分的顽固者竭力抵御着电视传播对于生活的压迫,但是终究无济于事。   伴随这种电视霸权产生的,便是借助电视的威风扶摇直上的话语霸权。依靠电视媒体来展示的陈述相比借助其他媒体而言,诱惑力要大得多。于是,许多历来隶属于书本的东西,也渐渐投向了电视传播的阵营,譬如文学,譬如批评。连当代作家、批评家也是通过电视机而非文字为人所知。这不禁令人疑心,究竟是创作造就了他们,还是电视传播造就了他们?   德国作家瓦尔泽的新作《批评家之死》描绘的便是这样一个在电视媒体主宰下的文坛现状。在这里,没有人讨论文学本质,人们关心的是一种电视化的娱乐方式,一切无非只是娱乐。古代宫廷中的戏子往往扮演着诤臣的角色,但是在如今,就连最严肃的论说也承担着煽情的职责。   《批评家之死》的那一套电视批评节目的名称叫做“门诊时间”,暗示着“病人”和“医生”这对概念的对立。无疑节目的设计者愿意将自身放置在拥有治疗疾病之大权者的位置之下,来治疗他们视角里的文化顽疾。而为他们戴上这顶王冠的,正是电视这个媒体霸主。因此,《批评家之死》不过是另外一个角度的《1984》,电视的垄断式繁荣塑造出了一层欢乐的泡沫,令所有人沉醉于其中。然而,无非是一场悲剧。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张斌璐

  《批评家之死》读后感(四):【访谈】《外滩画报》专访海德堡大学德语系教授迪特-博希迈耶,谈《批评家之死》

  本文为节选《外滩画报》对海德堡大学德语系教授迪特-博希迈耶所作的专访中,关于《批评家之死》的一段精彩问答。

  《外滩画报》:2002 年《批评家之死》出版后,遭到了一些“反犹”的指责,有人说这本书的主角影射的正是犹太批评家赖希-拉尼茨基。你也觉得这本书是针对拉尼茨基的吗?   迪特-博希迈耶:瓦尔泽写这本小说其实是讽刺媒体,同时讽刺那些在媒体中安身的文学批评家。他之所以以赖希-拉尼茨基为原型,是因为赖希-拉尼茨基很典型,他是一个很强势的批评家,但是我们不能把虚构的人物和真实的人物等同。其实小说中的批评家和赖希-拉尼茨基本人根本不同。在小说中,瓦尔泽根本没有说批评家是犹太人。那都是现实中批评界自发的、没有依据的联想。   在《批评家之死》出版前,《 法兰克福汇报》拒绝选载,并且公开批评《批评家之死》充满了对犹太人的仇恨。我那时为《法兰克福汇报》写文章已有十年之久。我就这事写了一篇文章,批评《法兰克福汇报》,指出了他们的误解。这篇文章刊登在另一家报纸上。后来,《法兰克福汇报》就终止了和我的合作。   有趣的是,中国读者的观点和德国读者完全不同。黄燎宇曾把这本书给一些中国学者看,他们对小说中的批评家评价很高,黄燎宇认为这本小说是瓦尔泽写给赖希的“爱的宣言”。 来源:《外滩画报》

  《批评家之死》读后感(五):以笔杀人

  整本书的宗旨是批评家辛辣的全方位的嘲弄和批判。举国著名的批评家是个对作者充满恶意的自大狂,所有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的扬名立万,像是踩着作者们的心血之作往上爬;自己毫无原创性,那些绝妙的被传送的言论大多拾人牙慧,本身不如说是浮夸的表演者,只为博人眼球,所以昨天还是密友的作家下一天就被他在节目中公然羞辱——大概密友的身份也是为着这戏剧性自导自演。于是作家密友变成了杀死批评家的头号疑犯,而唯一相信作家清白的人为此探访各方,那些虚情假意的人啊。急于讨好批评家的落魄诗人、批评家的幕后智囊、出版商,生前来往甚密得人都对批评家之死没有丝毫惋惜。他们不意外作者杀了他,是意外为什么这么久之后才杀了他。

  瓦尔泽用这本小说给批评家树了个耻辱柱,展示他们的自私、无知和残忍。峰值是 “当人们终于把普通身体转变为干细胞,并由此生产出第一个没有大肠的人的时候,E(射精)-O(高潮)文化诞生了”,把当代的文学评论描述为一个极端荒谬的场景,无耻无知的评判和一群乌合之众主宰了文学和作家的命运,文学欣赏等同于性欲的本能释放,无比尖锐荒谬。而最后,批评家结束故弄玄虚完整归来,继续站在文学食物链顶端,名利双收;作家等待灵感来临再度开始写作。

  有些书一读便知作家的智识远在读者之上,这本书绝对如此。大量的引用和戏仿,自如地带入不同风格使小说如变奏曲,随着角色时而癫狂时而绝望。难怪这本书一出版便石破天惊,没有哪个评论家能坐得住这样得辛辣鞭笞。 我只用跟着瓦尔泽的步伐,可信不可信地看完这个故事,觉得不可思议。

  《批评家之死》读后感(六):新京报书评周刊评《批评家之死》

  

新京报书评周刊 | 一周新书推荐 评《批评家之死》

马丁·瓦尔泽是当代德语小说创作的尊严,但2002年,这本《批评家之死》问世时,他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舆论抨击。大众争论的焦点在于故事开始时两个人物的身份,一个是犹太人,而另一个是德国人。马丁·瓦尔泽在写小说的时候,就给这两个人的名字设置了许多隐喻,如埃尔-柯尼希,这个组合式的名字在德语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批评家莱希-兰尼斯基,同时还有“魔王”之意,这个被称为“文学教皇”的犹太批评家是德国的文艺明星、电视名人,如果他批评哪个作家的小说不好,就基本等于在业界宣判死刑。德国评论界借此认定瓦尔泽在用《批评家之死》向兰尼斯基进行报复。而汉斯·拉赫在德语中又有着“大笑”的含义。

  其实,说马丁·瓦尔泽写这本书的时候完全没有影射之意也不太可能,但绝对不至于“反犹”的地步,他所思考的是一个文学内部的、关于作品与批评关系的问题,参考他在书中的一段人物独白:

我越来越多地发现,跟我说话的人在交谈的过程中变得高大起来……众目睽睽的时候最令人难堪。或者——这个最糟糕——在电视演播室。当别人以某种方式谈论我的时候,我也会矮一截。而且即便我不跟这些人在一起,也不知道他们正好在谈论我,这种情况照样会发生……夜里——我感觉这是最重要和最奇妙的事情——我的身高将得以恢复。自从有了这种萎缩和重新长高的经验,我天天都给自己量身高……现在我是早晚量一次。

  而《批评家之死》出版后遭遇的舆论攻击,民族主义论调的谩骂,也恰好讽刺性地印证了马丁·瓦尔泽所写的内容。

  《批评家之死》读后感(七):好人一下台,我们就上场

  □书评人阎海东

  瞧瞧这些热热闹闹的事儿吧,我是个外行。但是让我这个外行来说两句。这本相当好看的书,用他们国内的批评家阿希姆·凯泽的话说,写得“很漂亮,很恶毒,很放肆”,而且,我觉得读起来很好玩,妙,非常智慧。里头的精神病患者充满了天才的表达。疯疯癫癫的有趣和深刻。

  我喜欢刻薄和疯疯癫癫的天才语言。

  马丁·瓦尔泽在书中说,一个让人觉得罪该万死的人,他果真死了,那么这就是现实主义!借着书中不止一个人物的口,他说了多少遍,我没有数。

  实际上这是一本旨在表达“对电视时代文化界的权力运作的体验”的作品,而且在我看来是对后现代性的文明和文化处境及困境深刻揭露和反思的作品,但是,据本书译者序称:因为书中所写的批评家埃尔·柯尼希是犹太人(还不是很确定),以及一些敏感的话语,此书被扣上了“反犹”的帽子,使作者遭受了长时间的猛烈抨击和诅咒,甚至引起了政界的高度注意。一个因犯过罪而战战兢兢的民族,在道德面前如履薄冰。

  呵呵,瞧这热热闹闹的事儿,幸亏我是个旁观者。我一口气读完了它。

  作为一本按照畅销书的架势写的书,《批评家之死》被结构成为一个侦探小说的模式:开篇,不可一世的批评界风云人物、电视文学节目批评家主持人、大众传媒时代的明星埃尔·柯尼希突然不见了,显然是被人谋杀了,凶手是谁?汉斯·拉赫成为头号嫌疑人被警察传讯和拘留,因为柯尼希刚在他的电视节目《门诊时间》里无情地践踏和棒杀了拉赫。然后“我”(兰多尔夫)作为他的朋友,因为坚信他不是凶手,开始马不停蹄地为拉赫寻找不在场的证据。

  “我”的寻找使我进入了圈子,进入了一个在大众视野之外的内幕,所谓“恶毒放肆”的揭发开始了,“我”所找到的人物无不与埃尔·柯尼希程度不同地密切相关,这些人都“出卖”了他,对他恨之入骨,欲其速死而后快,包括他的幕后导演人(大脑)

  RHH,他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在长达107页的《涉案》一章里,马丁·瓦尔泽爆发了他的全面的快意。关于埃尔·柯尼希在电视节目里的表现,看,要多有趣有多有趣,足足显示作者本人对电视文化的憎恶和对电视观众的无知的怜悯到了什么程度,而且所有谈论埃尔·柯尼希的人都非常尖刻有力地刻画了柯尼希:丑陋浅薄无知,不可一世,狡猾夸张地玩弄手中的话语权力的大小丑。他的底细,他的丑闻。

  但是,瓦尔泽所呈现的事实和其犀利的见解也足足使人深刻反思他的命题。

  然后他就把我们带到了拉赫遭殃的现场,在《招供》一章里,拉赫在审讯面前的无声抵抗最终导致自己精神崩溃,拉赫最终被认定为精神病患者,拉赫的现场是一个受迫害着的集体现场,此刻,马丁·瓦尔泽让我们聆听了拉赫本人和另一个患者马尼·马尼的疯疯癫癫的长篇大论,这些疯子的言语表现了陀斯妥耶夫斯基式的对人类精神、文明、社会人性的全面的体验和否定。

  面临如此堕落的人类现场,马尼自杀了,但是,最终,埃尔·柯尼希出现了,原来他是去玩了,这个不可一世的话语霸权把持者又一次玩弄了大众甚至国家机器,但是大众依然对他欢呼。然后是《粉饰太平》,此章写到,获得自由的拉赫选择了逃离这个要多龌龊有多龌龊的现场和是是非非。

  作者还在结尾通过拉赫给我们展示了人类文化的前景:即E-O文化的诞生,E代表射精,O代表性高潮,一切以制造低级快感为准则。唉,看看作者为我们勾画的文化前景有多黯淡!

  来源:新京报

  《批评家之死》读后感(八):是与非的协奏曲

  “……她当时在练习第二首哀歌,但与其说是练习,不如说是演奏。我还告诉她我听见她如何堆砌密集的和弦,让声音的轻纱婆娑起舞。”如果不是为了那个莫比乌斯环式的结尾,我认为《批评家之死》应该停在这一个镜头(或许可以通过电影实现)。马丁·瓦尔泽的文字有那样一种神奇的魔力,好像起舞的不是音节而是词语本身。堆砌,推进,跃动。简洁的短句和精确的感受。思维在和弦所组成的波涛上滑行,踩着可爱的小碎步。就像他这样描述六神无主:

“跟她描述我的六神无主。六神无主将逐渐成为我的一个保留节目。请原谅,我是一个六神无主的人。”

  真正的作曲家总能掌握他作品中情绪的连贯性。在文学作品中,词汇和句式则取代了音符和节拍,将整个故事调理成一部交响乐。瓦尔泽在代表作《惊马奔逃》里对空弹钢琴的描写恰可以反映他对写作的态度——“她不忽略每个音节,并且准确地说出自己的意思。”虚构以其精确反过来吞噬了存在空间。一切都可以是音乐。音乐可以是一切。

  《批评家之死》正是以三段钢琴曲把握了三个章节的基调。在第一部《涉案》中,主人公登门拜访勃克林大街的拉赫夫人,遇到她正在弹巴托克,“是那穿不透的和弦”,“巴托克的音砸得那么突然,尔后又让人觉得只能如此”,紧张的琴音烘托出事件初始的混乱,观点从四面八方响起,所有人都对扑朔迷离的案情感到迷茫。而在第二部中,当在勃克林大街散步的主人公又一次听见拉赫夫人练习巴托克,听见“这些失重的经过句,这些紧紧咬住的和弦,应当从手指里面出来,或者说像泉水一般涌出来”,音乐如此自由地流淌着,涉案人戏剧性的招供和案件出乎意料的真相无疑诠释了什么叫做随心所欲——“乐谱上注明:Quasi impovisand”。最后一章《粉饰乾坤》里那“演奏意味大于练习意味”的钢琴曲,则一边昭示着整个故事已经暴露出其表演性质的本来面目,一边又戏谑地落入“非此即彼”的窠臼中。

  没错,“非此即彼”的论断正是《批评家之死》中关键的弦外之音。小说中充斥着这样“非此即彼”的陷阱:失踪的批评家被断定为被谋杀的“死者”,沉默的汉斯·拉赫被断定为只差证据证词的“凶手”,作家汉斯·拉赫的新作被断定为“坏书”……

“我用《门诊时间》结束了此亦是非,彼亦是非的可悲的文学传统,我被拥戴为非此即彼的领袖,此后便不断有人称我是捍卫基督理想的第一人……”

  大言不惭的批评家在他主持的文学评论节目《门诊时间》中以对《马太福音》的戏仿甄别着好书与坏书:“书嘛,不是好,就是坏。说别的,就是腐败。”而他自己,却又无疑正是腐败本身:虚荣、势利、狂妄自大、厚颜无耻、荒淫下流……但批评家埃尔-柯尼希并不全然是坏人——糟糕的是他所代表的观念,他那将审美转化成教义问答的迷惑性技巧,和那抛弃了思考去信仰非此即彼的判决式启蒙。

  当马丁·瓦尔泽在小说中“杀死”批评家,这一行为及其后果却恰恰印证了这一点:“非此即彼”绝非某个批评家的罪过。真正有问题的其实是这种站队文化,这种“人们需要判决”的文化,也正是这种文化令小说《批评家之死》深陷反犹风波。所谓的政治正确实际上正是作家所批判的道德式审美。当现实中的舆论界为小说中的政治立场争论不休,这场“联邦德国文学史上的头号丑闻”实际上成为了虚构情节的延续,使得小说的第一句话成为了对现实的预言:

“既然大家并不期望我来撰写我自己觉得非写不可的东西,我就必须谈谈我为什么要插手一件即便我不插手似乎也已闹得沸沸扬扬的事情。”

  是是非非绝非文学的全部。当对死亡的戏谑在观点的交锋中激起尖锐哨音,强权和沉默尽皆化解为噪响,化解为勃克林大街门外熙熙攘攘的嘈杂人声。马丁·瓦尔泽那精巧迷人的小快板适时响起:

“我很高兴,您理解吧。人一高兴,话就特别地多。不高兴的时候也一样。”

  《批评家之死》读后感(九):德国“文穴”里的一只蝴蝶

  在南美洲的一只蝴蝶不经意间的一次翅膀扇动,竟然能使得两周后美国德克萨斯的龙卷风。当然瓦尔泽也没想到,他的一部《批评家之死》,就像德国文学史上的那只蝴蝶,只是微微震了震翅膀,就引起了如此轩然大波。

  一个身为犹太人的批评家埃尔柯尼希,还有他的女助手玛莎·弗莱迪,他们两个在舞台上一唱一和,把作家们辛辛苦苦创作的作品拿出来当做一种娱乐消费品在大众媒体上娱乐观众,他们娱乐观众的方式就像小丑玩弄手里的悠悠球一样,自鸣得意。他们或嘲讽,或挖苦,或赞美,或批判,或蹂躏,或者糟践。就是这样一位蹩脚的批评家,竟然还特别受到大众的喜欢和崇拜,把他奉为德国文学的一座丰碑。

  有一天这位老批评家无故身亡,并离奇失踪。他的死亡就像蝴蝶效应一样,搅动了整个文坛,这座死气沉沉的文坛忽然一下子活了过来,并为之沸腾。人们分为好几波,一波纯属于凑热闹的,久久平静的生活因为这颗石子起了涟漪;还有一波人是为批评家的死鸣不平的,他们心中的丰碑没了;另有一波人是猜测凶手是谁的人,他们最终把嫌疑人确定为作家汉斯.拉赫,只因为汉斯.拉赫的作品是批评家死亡当天糟践的最惨的,所以毫无疑问他成了众矢之的。当然拉赫的朋友米歇尔先生绝不相信这件事是拉赫干的,所以他一直在四处奔走,为拉赫寻找他犯罪不在场的证据,而这场文坛的闹剧也由此掀起序幕。

  这场闹剧最后如何收场的呢?当然还是由这位蹩脚的批评家结束咯。因为从一开始他就是幕后的导演,他用自己无形的手在暗中操控着这一切,并在阴暗中默默的观察着人们的反应和神态。就像一直在舞台上当小丑的他,突然躲到灯光照不到的地方暗戳戳的看着下一个小丑登场,并时不时的发出声声冷笑。最后自己觉得满意了,自己战斗结束了,便拉下了帷幕,打开闪光灯,重新粉墨登场,做回自己小丑的本色。一切都回归正轨,仿佛都没有发生过。

  但是这期间那些大众们暗戳戳的阴暗心理却暴露无遗,他们为了维护老批评家埃尔柯尼希,宁愿去费尽心思去冤枉一个无辜的好人,而那个好人还是作家。我当然认为汉斯.拉赫是个好人,却被关进了警察局,最后甚至换到了精神病院,还给他强制使用安定剂。这是一个怎样畸形的社会?人们只愿意相信自己想要的结果,却无视真正的现实,就像一群吸了鸦片的人,活在梦幻世界中,而一个正常的人却被迫送进精神病院!

  让人好笑的是,作家汉斯.拉赫的作品在此之前一直无人问津,然而批评家之死却让人们对他的作品津津乐道,尤其对他的《犯罪的愿望》一书更是深度挖掘,一字一句的解读,目的就是为了证明这位作家的杀人动机和方式,好像这本书因为他的名字和内容,就成了他成为犯罪嫌疑人的原罪一样。这可真是让拉赫先生没有意料到的。当米歇尔先生去看他时,他起初眼神空洞,始终沉默,最后他如同喃喃自语,又像是在控诉,“他不是在说话,他在吼叫。他觉得他离我们或者我们离他离得太远”。他那时候定然觉得这个世界很离谱,且又非常陌生,对于这个世界产生了极大的质疑和不解。想一想,一个蹩脚的批评家离奇死亡,而作家却锒铛入狱,这确实让人觉得很无语了。然而除过他的朋友米歇尔先生外,其他人都认为这一切理所当然,甚至连拉赫的妻子也这么认为。

  瓦尔泽的讽刺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把这位蹩脚的批评家送上神坛,他最后被奉为爵士,并且成功成为贵族。我想,这一刻,这位蹩脚的批评家,通过消费作家的作品来娱乐大众的行为,竟然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和崇拜,可谓是成功的给这个舞台上的猴子披了一件华丽的外衣,看着实在滑稽极了。

  这让我想到了在《圆桌派》中蒋方舟说的一句话,“现代大多数人已经缺乏了一种阅读能力,一种读经典小说作品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还在迅速退化!”我想这便是为何大众如此崇尚娱乐消费的原因吧,因为缺乏所以无知,因为无知所以向往,因为向往所以崇拜,因为崇拜所以盲目,因为盲目所以被愚弄,以及被蒙蔽,被欺骗。想到此处,实在有些可悲。

  现代社会实在有太多的埃尔柯尼希这样的人,他们打着“批评家”的幌子,或者“教父”的旗帜,给无知的人们强行喂食灌输,而这些傻呵呵的群众还以为自己在享受美食,殊不知自己咽下去的都是别人咀嚼过数次的没营养的糟粕。

  《批评家之死》读后感(十):悲怆预言

  《批评家之死》的发表就像一声惊雷,将德国文坛炸的面目全非,然而在前言中大段关于反犹主义的争议的表现,在阅读过后却产生了一种本末倒置的感觉。忽略这有关政治影射和种族主义的无聊争论点,即便“死去的”评论家埃尔–柯尼希并非犹太人,对于这种权力浸染的德国文穴的反击依旧是重中之重,揪着权力的象征不放的行为不免太过愚蠢。

  故事很简单,却又很复杂,在这个事件的漩涡中心有许多人物:在他著名的节目《门诊时间》抨击作家汉斯·拉赫之后留下沾血毛衣消失的文坛的权力神话埃尔–柯尼希;因为其动机和不在场证明缺失被关押的疑犯作家汉斯·拉赫;唯一一个相信拉赫无罪的友人“我”——米夏埃尔·兰多尔夫;信仰否定一切的萨图恩思想的出版商夫人尤莉亚·佩尔茨;像镜子一样反射和修饰柯尼希的作家RHH;被拉赫认为是文学家的狱友马尼·马尼;不断练习着巴托克的钢琴曲的沉默的拉赫夫人……在阅读到末章《粉饰乾坤》,瓦尔泽先锋的写作处理比假死讯更加冲击:兰多尔夫与拉赫的分裂在此时得到了整合统一,兰多尔夫坚定而“无理由”的相信成为了最真实的供词。好像所有人都在猜测这个轰动的“谋杀案”,但所有人都确信了同一个“真相”。

  这个狭小却复杂的人物关系圈提示了复杂纠缠的思想内容。“死者”埃尔–柯尼希无疑是这个文坛政治群体关系的核心,他的意见是绝对的“非此即彼”,将任何模糊摇摆不定的可能性全部抹杀。而他的权力也是极端性的,用绝对的判断与能力(不管是真实还是谣言)营造神话,并接受世人的崇敬:“他是权力的化身,什么时候这权力轰然倒塌只会剩下那个嘴巴偏大的矮胖子”。

  在之后的故事里,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被本书中与柯尼希最大的冲突人物拉赫视为文学家的狱友马尼,几乎是相反的柯尼希。马尼说“受迫害”应该以“受迫害的幻觉”的形式出现,在录音带中,他说:“我可以培养幻觉。永远盛开的思想之花。如果它不能永远盛开,我们就继续栽种。优化。什么都给优化。人们可以看出我培养的幻觉针对什么。针对苦难。包括我的苦难。”这无疑是对柯尼希的行为模式的最精确的总结,他培养着大众的审美幻觉,用极度唯我的审美来将大众审美固化成为真理,绝对的服从。他们有着同样散播思想的途径,也同样有着“非此即彼”的绝对思维,互为相反的理想主义者。马尼和柯尼希又是那么不同,马尼是弱者,是被控制者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付出全部的爱;柯尼希是强者,是控制者托尔斯泰,他接受全部的爱。于是,柯尼希主动成为伟人,而马尼则被动地在焚烧自己一千首诗歌的大桥上跳河自杀以达到显示自己存在的目的。“批评家之死”里死的不是批评家,而是“代人自杀”的马尼,马尼就像柯尼希在水中的倒影,投下石子马上就变得破碎。

  而尤莉亚所推崇的萨图恩思想则是另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针锋相对:“两个乌托邦,一个结果。”“萨图恩是时间之前的时间,也是时间之后的时间。是乌托邦的死敌。”“道德是谎言的同义词”……在尤莉亚的眼中,任何能导致糟糕结果的原因都是错误的,被否定的,这种思想的力量也是对道德的否定,在这里则针对柯尼希用审美和娱乐营造的“道德”。

  作为事件观察者和叙述者的兰多尔夫则将几股冲突柔和地弱化下来,将音符片段谱写成曲。兰多尔夫是拉赫观察这个世界的窗户,而拉赫本人的思想表达则主要集中在众人引用他的《犯罪的愿望》中(并由此给他“定罪”)。拉赫沉默,兰多尔夫旁观,他在柯尼希咄咄逼人的压迫下像马尼一样撤退战场,只不过并不像马尼一样决绝地用生命来获胜。而对于尤莉亚对道德的不屑,他也已经用沉默作出了回应,他之所以不为自己辩护,是因为“凶案”发生时他在情人的家里。道德不是拉赫眼中的主观审美,主观审美也不应该成为道德(虽然他无法控制),他选择沉默,是对妻子表达的最大的歉意。因此在兰多尔夫见拉赫夫人的时候也是沉默的,拉赫夫人弹奏的巴托克贯穿始终,是丈夫进行的思想交汇伴奏。

  闹剧结束,柯尼希又回到文坛横行霸道,拉赫退出战场躲了起来,真正死去的只有可怜的马尼。即便不断揭露这“暴政”,结果却永远不会改变。在这个全民公决的时代,他们早已被选定成为被消灭的失败者。在尤莉亚和拉赫共读的《2084》中,娱乐与专制同时达到高潮,作家在玻璃房中表演作品,评论家则表演着非此即彼的权威选择。瓦尔泽的悲观预言将两种看似不兼容的特性糅合起来,再用相同的开头与结尾将我们带回那轮回的地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批评家之死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