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度4月份的“大家评诗”尘埃落定。“批评家诗人”吴投文教授的诗再次引起大家广泛争论。
在讨论中,嘉宾和网友各抒己见,坦诚相对;吴投文老师虚怀若谷,耐心倾听。这种不同于俗套式的评论,真正体现着诗歌批评的精神。在一团和气、没有批评的当下诗坛,我们向那些敢于批评和被批评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诗评媒“大家评诗”探索着新的评论方式,也在呼唤和倡导着新的文风。
一、个人诗观的争锋
吴投文:诗歌从来不是对于生活的断章取义,它的简洁不是要删除所有的细节,而是要说出生活的全部混沌。这是摆在诗人面前的难题,他们不能从简单的真实性出发对生活的全部混沌作箴言式的处理,而是要用一种同样混沌的言说方式去领受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因此,诗歌对现实的处理不是删除、复制和改写,而是呈现、抵达和唤醒,是在混沌中保持思想的张力和对诗意的领受。
林荣(嘉宾):在阅读吴投文先生的这组诗歌作品前,我认真阅读了他的诗观,他说:诗歌对现实的处理不是删除、复制和改写,而是呈现、抵达和唤醒,是在混沌中保持思想的张力和对诗意的领受。对此,我深感认同。
吴投文先生有诗人的柔肠与激情,当然更有一个人文学者的锐利与智慧。我特别注意到吴先生对于但丁的钟爱,显然吴先生精神世界的质素受到了但丁的深刻影响,也影响到了他的诗歌作品。吴先生的诗的确让我想到了但丁的《神曲》,其诗作也同样有着《神曲》的隐喻性、象征性,同时又洋溢着鲜明的现实性和精神倾向性。但丁借贝阿特丽切对他的谈话表示了其写作《神曲》的主旨,是"为了对万恶的社会有所裨益"。我亦认为,吴先生的作品通过对于个人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深层叩问与挖掘,通过对于自我的省察,旨在烛照现实,启迪人心,让自己也令更多有缘的读者通过这些庄重严肃的诗行,走出缠绕自己的混沌和重重迷误,更大限度地让精神臻于善和真,走出现实和心灵世界的苦难,努力实现个人精神历程的拨乱反正,进而为这个现实世界的清明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作为一位有强烈精神倾向的诗人,吴投文先生当然希望自己的生命之路是明亮的、开阔的,尽管他也承认无论现实境况还是精神生活常常是混沌的,像《秋风起》、《在路上》、《闪烁》等作品都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中的这种混沌感,但显而易见的是,他有着自己的精神理想与抱负。他在诗中写道:“我需要火把照亮内心的暗角”,“我需要一本书讲述命运之谜”(《虚构的书房》),他鼓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应该也必须坚定不移地遵循理性,遵循可称高尚的精神追求,在《夏日林中漫步》一诗的最末一节中,诗人郑重地写道:
我与世俗终有所隔
那么多的欲望都已经放下
又被阳光的睡眠轻轻埋住
从这些诗句中,我看到诗人并不否认和拒绝歌颂现世生活的意义,显然他也有其很乐观的一面,他认为现世生活自有其本身存在的价值和必然性。诗人于混沌和困惑中依然有着明晰的思路和前进方向,他说“我喜爱林中的寂静/没有路的地方全是路”,表达了诗人抽象而又精辟的生命哲学和社会学观点,这充满了禅意悟道的诗句指引着诗人并不迟疑的脚步,虽然生命中有着诸多的困惑,虽然某种混沌感常常充斥于诗人敏感的内心世界,但他并不茫然,他的心中有着一盏光明的蜡烛——他并不游移,而是有着坚定的方向感,那便是善和真!
纳兰(嘉宾):看到吴投文这样的诗观,我颇为费解,因为它不指向清晰,而是要指向混沌。混沌的诗观导致混沌的诗歌写作。作者声称“要说出生活的全部混沌”,“要用一种同样混沌的言说方式去领受生活的全部复杂性”。混沌成了他诗歌写作的核心词,生活的混沌加上混沌的言说方式,我想只会呈现“混沌”的诗歌。我提倡“要有光”的生活和清晰的有光的言说方式。 “诗歌对现实的处理不是删除、复制和改写,而是呈现、抵达和唤醒”。 在吴投文的不是……而是……的句式中,他否定了一些,肯定了另一些。似乎在他的“而是”的转弯中,找到了真理。依照作者的观点,诗歌是呈现、抵达和唤醒,再具体而言,诗歌是呈现混沌,抵达混沌和唤醒混沌。 与其在在混沌中保持思想的张力,不如用思想的张力驱散混沌;与其说是对诗意的领受,不如说是对混沌的领受。
李晓宏(嘉宾):如果认为世界是混乱的,那是现象,认定现象为出发点,必然造成思想与诗意的混乱,宁可认为是人类认知能力有待发展,不可认为世界是混乱的,那是庸人自扰。引力造成星球塌陷,形成黑洞,有点乱,但说清引力这个问题,乱就是秩序。从引力角度是秩序,从坠物角度才叫混乱。
二、诗中的“我”是不是多了?
纳兰(嘉宾):整体看这一组诗,我发现每一首诗中都有“我”。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我觉得这是一些主观性很强的诗。读吴投文的诗,与读那种多角度、结构复杂的诗不同,他的诗不是那种歧义性和多指向性的诗,也不具有隐喻义、道德义和属灵的含义。换句话说,他的诗不拒绝读者的进入,不是有难度的写作,因此,他的诗满足一部分读者,而失去另一部分对诗的感受力、想象力和智性有高要求的读者。“我”在诗中,是一个高频词,如以下所引用的诗句中所示:
我直接走到黑暗中去
我只有爱,只有爱的履历
——《履历》
——《停住》
这是我一个人的所在
我喜爱林中的寂静
——《夏日林中漫步》
——《暴风雨》
我猜我是谁
我穿着谁的身体走在这个世界上
——《在路上》
我咳出带血的果核,只有寂静吹过风
——《只有寂静吹过风》
我没有听见
我诀别内心的闪烁,只有永久的静寂
——《海兽》
我一个人坐在茶馆里
——《正午的茶馆》
我需要火把
我需要一本书讲述命运之谜,却不是月亮
——《虚构的书房》
我被黑暗抓住站在黑暗中
我站成黑暗本身的一部分
——《我站在黑暗中》
当一个人更多的关注自我,而把世界遗忘于背后,这也是很高的境界了。如《楞严经》所说,内无身心,外遗世界,离尘销垢,清净法眼,得阿罗汉。姑且不论诗人吴投文了悟怎样的智慧,达到怎样的境界,他的这种直面自我多了更多的明心见性的机会。无论是“我直接走到黑暗中去”,还是“我被黑暗抓住站在黑暗中/我站成黑暗本身的一部分”,这都是一种修行,其目的是“火把照亮内心的暗角”。在他的诗中,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坐在茶馆里/听音乐的素洁轻微地流淌”的耳朵外观于物,也有“我捂住胸口,敞开尘世的隐秘”的内心对外界的赤裸敞开与回应;不仅仅是简单的黑暗与光明之间的此消彼长,还有更多的哲理层面的思考“我猜我是谁/我穿着谁的身体走在这个世界上”。在与自我的面对面的审视与打量之下,我对我的身份提出了质疑,“我猜我是谁?”,在作者说出“我穿着谁的身体走在这个世界上”之时,他的精神已经得到提升与净化而不满于精神被任意一个身体所囚禁与束缚。
半个诗人(谢拒加群)
吴投文老师的诗,对灵魂深处的反思是主旋律,对生活中人性的思考是旁敲侧击!诗有一定高度,只是每一首都似乎同一个模式,少了变化,以我为中心,毫无新奇可言。耐读的诗歌不是围绕你的情绪,而是每首都会出现崭新的语言及思想的爆发!
爱恒大
我字太多。看得出在努力寻求诗意,但效果不大。多有句无篇。而句出彩得也不够。
剃须刀
主观的“我”介入较多,强调下,不是“我”不能是主观的“我”不能介入。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做到诗中“无我”。
胡来
关于他的为了跳跃出现很多“我”的,我举个不恰当的例子。 书法!有的人写毛笔字,有个毛病,就是顿笔过重,或者收笔习惯性过长,一个字不太明显,一副字就会看到,整体有很多尾巴,或者很多浓浓的顿笔,看着毛毛糙糙,跌跌撞撞,影响整体的连贯性,流畅性,尤其抒情的更是大忌。
三、诗写风格的探讨
荷戟寻仇:
诗有多种写法,哪一种更好并无定论。吴投文的写法并不跟风当下,也不妥协读者。这很可贵的。
夏吟(嘉宾):
吴老师的诗要遇见和他对应的读者。需要有心灵追问的读者方能与之产生更多共鸣。
林荣(嘉宾):
我个人以为,吴投文先生的作品暗合了但丁的诗学主张,但丁说诗有四义:字面义、隐喻义、道德义和神秘义。他十分重视他诗歌所包含的多重意蕴,在《致斯加拉大亲王书》中谈到《神曲》的意义时,但丁说道:“必须知道,我这部作品的意义不是简单的,反之可以说是'多义的'。就是说,含有多种意义,第一种意义是照文字上的意义;第二种意义是照文字所表示的事物的意义。第一种可以称为自己的意义,第二种可以称为讽喻的或神秘的意义。为了更清楚地阐明这种论法,可以把它运用到如下诗句:‘以色列出了埃及,雅各宾离开了说异言之民,那时犹大是主的圣所,以色列是他的领土’。如果只看字义,这句诗对我们说的是摩西时代以色列的儿女离开埃及;如果看它的讽喻意义,它说的是基督为我们赎罪;如果看它的道德意义,它说的是灵魂从罪恶的哀伤悲惨中转入蒙恩状态;如果看它的神秘意义,它说的是神圣的灵魂摆脱尘躯的奴役而享受永光的自由。”我也很愿意按着这样的理解方法来理解吴投文先生的诗歌作品,虽然,吴先生的诗带有比较强烈的抒情色彩,但这些作品的抒情并非来自于虚构和虚空,我注意到这些作品中诸多形而上的指向其实是来自于对现实境况的思考和观照。当然,我这里所说的现实境况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对现实的叙述或叙事,而是经过诗人的诗意提炼的带有抽象性现实,是比较具有隐蔽性的现实提炼。如果读者具备足够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生命经验,并不难体会到诗人的所指和能指。
四、对整组诗的争论
纳兰(嘉宾):
从吴投文的诗中,我读出了他面对自我时候的真实与真诚,他的诗也没有如他说的混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他的诗是对他混沌诗学的背叛。但在这种诗对诗歌观的背叛中,他获得了对内心的忠诚和对诗意的忠实。
李前锋:
这是一组对生命思考的诗作;这是一组通过“生活碎片化”来进行生命思考的诗作。
写这种诗很难,第一个难点:是如何“进去”的问题;第二个难点,是如何“出来”的问题。
走进事物内部,才能走进诗歌内部。所要走进去的,无非一个是意象,一个是情愫。它是事物本身或事物本身的折射,它是真挚情感的深刻注入。
而要出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它存在一个思想深度即系统化的问题,又存在一个言辞必须达意的问题。因为“出来”后的诗歌,是一定要高于生活的。生活的真谛必能让读者窥知一二。
这一组诗歌思想深刻而缜密。它之具体,它之细腻,是伪思想者所难极的。虽其思想跨度和表现张力,某些地方还有待提升,但这已经很难得了。
王东晓:
诗歌在现实生活中自由发声。诗人吴投文无疑把诗意和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与思考,放在了灵魂的最深处!生活向我们张开大口,如同“事物都是瞬间的夜晚,眨眼之间,都变得虚无……”诗人吴投文感知自己很小,却能感知到悲剧的力量!诗歌在诗人吴投文内心深处如同“一颗药丸的黑暗内部/有一个新鲜胎记/是的,胎记——黑暗的烙印”。诗人吴投文善于在各种似乎不相关的事物中去表达内心深处的感情重力,使诗行间能够自主自由呼吸。诗人把自我的内部听到的语言自身,通过节奏来传达这些不同物体的相近性。给读者事物与事物间无缝对接的阅读想象美感。诗人吴投文的诗行能够把事物松散的两端在现象世界相互交织,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建立起他们自己独特的感受力去丈量这个世界并完成精神世界的自我洗练!诗人吴投文在个我于它物的艺术诗歌化道路上的造诣,无疑是我不断学习的榜样和诗歌艺术化前进的方向。
幽林石子:
这次讨论会吴老师展示了他另外的二十首诗歌精品。读吴投文老师的诗一如读晨曦里一缕深思的烟,有众多茂盛的枝叶必定会拨动沉淀的灵魂。他的诗歌想象力超凡,空灵、隐忍、深刻,充满人生哲理和神秘性。他善于吊诡,诗歌语言中有一股强烈的陌生化泉流,水至深,没有一定鉴赏能力的人阅读可能会有些困难。可以肯定,吴投文教授用汉语汁液提炼生活的功力是很强的。在他的诗中,孤独的情绪占据了很大的比率,我想这种孤独实质是文化孤旅的肢体。创作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呈现,它必须要与喧嚣背道而驰。我们诗歌创作者的文本经常携手吟唱,或许常常汇成一条条动荡的艺术泉流,但每一个创作个体都是独立的,也就是孤独的,具体要深入作者的内心与情感世界。一首小诗,它可能就是作者生活中的一滴水,一个涟漪,或清澈,或混沌。但只要说出了,我们内心释然,有莫名的轻松感。这样的孤独便成为灵魂的纸张,成为精神文化的沃土,于是创作就成为一种艺术享受。享受的同时能覆盖生活的残缺,释放现实阴影,过滤生活中的浊流。吴投文教授的诗歌在纯粹的基石上添加了多层面的智性表达,思想迂回,语言奇特。他的诗中有表现社会生活或人性阳光、温暖、灿烂的一面,也常抒发内心苦痛、伤感及无奈。他善于深挖人性细小的一隅,掏出沉重、混浊而充满异味的某种东西。
读他的诗,我们能读出生命中美的尺度,也能读出爱的容颜与背影。吴投文老师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做学问都非常的严谨,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他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宽泛的表达与研究空间。且呈现的气质很独特,而这种严谨的气质也自然融入了他诗中,向他学习和受他影响的学生与文字爱好者非常多。且大都是安静地跟随,不会传出喧哗的声响,这是真诚的诗写者独立创作的惯常形象与艺术品质。他的诗内核起爆力很强,诗如其人,诗歌语言内敛、深沉。他在诗中表达情感的方式很特别,含而不露。那些爱着的人儿总是一言不发,心儿清澈、宁静。情感深沉,语词也舒展出安静的小涟漪。他把情深万丈的大波浪摁倒在寂静的心灵焦点,使诗歌韵味无穷。
荷戟寻仇:
诗评家吴投文的这组诗,恰如策划者所言,受到了读者较多地“批评”。这是预料之中的。评诗要理性,写诗得感性。一个在评诗上倾注了过多心力的人,写诗时气息自然会弱一些。这是一般规律。当然个别大家除外。但这样的写作并非没有意义。至少可以让诗评家时刻保持对诗歌风向的敏感和警惕。不写诗的诗评家是值得怀疑的。
具体到这组诗,有几个粗略印象。一是“朦胧”。作者在个人诗见中说到“混沌”,意思差不多,算是升级版。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诗歌特征。这种诗歌惯性对80后以前的诗人的写作,影响是致命的,没有人可以超然物外。但这组诗里的“朦胧”并不是“晦涩”,而是埋藏在语言的通透与坦白之中的。诗人并不想隐瞒什么。二是“倾述”。诗人在抒情的基调上,渲泄着个人对眼前世界的感知、追问和思索。这种“倾述”追求的是思想的痛点,而不是语言的亮点,背后有着独特的职业性生命体验。这种个体经验与读者可能隔着孙悟空的一个跟斗,不受读者待见是必然的。个人更愿意把这些诗看作是诗人的“思想秘史”或“灵魂梦呓”。从这个角度理解,诗人应该获得读者的尊重。因为,没有必要非得跟风写作以从众。做自己就挺好。三是“冲撞”。作为诗评家,作者对中西方诗歌作品和理论一定颇多涉猎,并力求为己所用,形成自己的那一个。因此,我看到在许多作品里,句式、语法、用词和意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异化的倾向。好象一位武者,一下拿到很多秘笈,学到很多招式,在企图博采众长独创一种心法的前期,难免会给人一种“冲撞、拥堵或割裂”之感。
情绪化的“责骂”简单,智性化的写作不易。作为诗歌爱好者,受制于流行的阅读“惯性”是难免的。如果能静下心来,放弃偏见,摆脱窠臼,用心地去感知诗歌内部的声音,就一定会有所获益。比如,这组诗里的《秋风起》《海兽》《我站在黑暗中》《闪烁》等,我就比较喜欢。
五、坐下来让寂静隐隐作痛——细读吴投文诗歌
庞涓
(一)
通过诗人诗作的棱镜,可以观察了解一位诗人。诗人吴投文是文学博士,是人文学院教授。他的诗歌总体是语言缺少雕琢,但是也越是接近真实。语言就是无生命者向生命者诠释关于自身的第一行信息,其实语言就是物的稀释形态。诗人通过一种自己的语言在诠释一种生活和箴言,诗歌中,心思缜密的诗人的语言视力好像远远优于语言听力,而视力远不及思想。其实不管是听力或是视力,最终是为思想服务的。
《暴风雨》(节选)
我被突然而至的暴风雨打击
看哪,我的身体里流着一条岩浆的河
看哪,岩浆在慢慢冷却
看哪,是我的泪在流,在冷却
我的悲哀被火焰固定,却没有冷却
诗人的视力占据最高阵地,感观进行融合或是交换,“看”到的是“冷却”,那么赋予视力以情感,当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悲哀正被火焰固定。诗人在一种感观中对世界进行思考,“我对这个世界怀着紧张和仰望”。诗中一系列的语言如:“沧桑、晦暗、冻住、哭泣、熄灭、湮灭、背叛”等,语言的亮度呈现出诗人的情绪,在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容纳了太多的过往和失望。甚至是诗人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关注。这是双重方面的,一方面是对整个世界的绝望,一方面是对自我精神上的高度要求,也是一种精神的无畏和探索。世界的一些因素存在的不可征服性,不可逃避性以及不可预见性,让诗人的内心是不安的。诗歌从外部世界的感悟,到内心一种探索,完成了一种精神敞开隐秘的历程。
在诗歌《在路上》中,诗人又是将自己安置在世界之中,“夏天的雨幕、恐怖的回声、碾碎的世界、心园被雷雨崩塌......”,诗人又在自然万物中思考,也许这只是一种虚构,真实的是嘈杂世界,各种带着面具的脸孔,各种让人窒息的话语,滚滚车轮夹杂着不断变换的恐怖之脸,冲刺着一个人寂静的心园,甚至破坏和践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被摧残,被抛弃在深渊或是去漂泊,湮灭在虚幻中,仿佛诗人自己也穿着一件不属于自己的外套,带着一张不属于自己的面具,甚至对自我产生一种怀疑,“我猜我是谁?”,“我穿着谁的身体走在这个世界上?”这是一种无需回答的征询,也是对自我精神上的一种审视、批判和逃离。
诗人善于制造一种外部的环境,然后呈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完成一次探索和精神上的审视。在十八首诗歌中,诗人不断让自我出现在一个现场,然后又逃离现场。诗人在《在路上》逃离了,在《暴风雨》中逃离了,在《初冬的早晨》逃离了。逃离既是诗人精神世界上的一种感知成熟,又是对自然万物的一种敏感性的天赋。他逃离的不是真实的一种自然万物,恰恰相反,是最自然的一种悲哀的沉迷,甚至不可自拔。诗人将自己的真实情绪作为一种隐秘的日记,潜伏在一个暗角,在某一个可以打开的夜晚,解开一个紧锁的扣子,让灵魂脱壳,飞翔。就如托马斯·哈代的一句描写画眉的诗,“决定就这样把它的灵魂,投向越来越浓的黑暗”。
《我站在黑暗中》(节选)
我站在黑暗中,却被自己推开
一切都不存在,甚至我自己
也不存在,只有黑暗
我被黑暗抓住站在黑暗中
这一次,诗人将自己安置在黑暗的现场,完全不再逃避。黑暗中,一切都不存在,只有黑暗,而且是诗人被捆绑在黑暗中。这是一种完全的融合统一,诗人就是黑暗的一部分。这既是诗人对现实的态度,不仅仅是一种妥协,更是一种对现实的讽刺。亮剑的精神和妥协的精神,是互相转化的。诗人站在黑暗中,被自己推开,那么只是肉身的一种存在,灵魂始终在一种光和真理之处繁衍。灵魂这样轻飘飘,而又无形的事物谁能捆缚呢?有时灵魂的载体也无能为力,外壳只是一种外套时,是肉身的死亡,精神灵魂是永恒的。这首诗,是一种最深度的哲学,是一种对人生的深度感知和醒悟。
(二)
诗人吴投文说:“诗歌从来不是对于生活的断章取义。它的简洁不是要删除所有的细节,而是要说出生活的全部混沌。”我认为诗人有些谦虚敏感了,诗歌不是对生活的断章取义,其实有时就是一种断章取义,有时也可以删除所有的细节,勾勒一种虚假的细节,甚至有时候不比小说的虚构情节少,诗人可以轻松自如地让自己出现在任何一个可以出现的角角落落,街道上、雨中、舞会、田野、商场、桃园、山川、雪地,甚至墓穴之中等等,任何现场都有诗人的痕迹,他通过一种不能约束的想象和虚拟天赋,打破一个世界,建立另外一个世界,让自己的精神甚至肉身到达现场。诗歌是简洁的,但是不仅仅是简洁的,删除的不是所有的细节,而是在删除过程中,又建造一种新的生活细节,不是生活的全部混沌,是一个新世界对一个旧世界的隐喻。我们读这首《但丁的夜晚》。
《但丁的夜晚》(节选)
我们回到但丁的夜晚
我们相互拥抱着颤抖
为共同的罪孽而忏悔
不管是天堂还是地狱
罪恶的阴影覆盖我们
镣铐发出冷冽的光泽
.......
回到但丁的夜晚,互相拥抱。这不是诗人的一种幻想吗?当然诗人也许在和亡魂的一种精神上的拥抱,企图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同一和话题,然后在互相对话中,达到一种共性。“罪孽、忏悔......”在召唤灵魂的回归,死亡的苏醒,是对内心自己的洗涤和净化,也是对自我的完善和提升。在夜里,什么也看不到,唯有看到透明的肉身,灵魂在那里游走,虚构一种新的世界,让自我自由出入,死亡或是醒来,诗人让自己出现在了天堂或地域的现场。
《虚构的书房》(节选)
我已经习惯沉默,变得猜不透自己
但丁的铁石头像使我恍惚,我看不见他
只看见他的地狱在波动,难道我需要
他的流亡而变成铁石心肠?我哽住呜咽……
“曲愈高,和愈寡”。想起了朱光潜的《诗人的孤寂》中写到:“他心中本有若饥若渴的热望,要天下人都能同他在一块地赞叹感泣。可是,在心灵探险的途程上,诗人不得不独自踯躅了。”,其实不仅仅是诗人,吴投文先生是孤寂的,他作为博士,作为一名教授,在星空之上,需要另外一个思想与自己相匹配者对话,其实很难拥有精神上的共鸣人。有时候不是我们不愿和外界联系交换思想,而是在整个沟通交流时,寻求不到精神上的那个点,那怕仅仅是微小的点。书房作为一个人精神上的栖息之地,在这里,每个作家和诗人都在企图在自己和书的作者之间打开一条精神通道,可以自由互动,完成一种精神灵魂上的感应和交流,不分年代和地域。有些诗人和作家总体有这样一种感受,大多时候,自己的精神灵魂是在和亡魂漫步会话。走出那个精神的家园,回归到现实,便是孤寂。诗人吴投文是高级知识分子,我们在理解一首诗时,未免到回到他的现实中去感知他精神上的苛求和回归。
一个人坐在黑暗中,听到先哲的脚步声,内心激动,这是一种精神上满足的一种愉悦。“我需要一本书讲述命运之谜,”这是诗人精神上的需求,谁能和他一起解开生命的隐秘?一本书,也只有一本书,不是窗外的月亮星星,甚至是风。诗人在独自寻求一种精神上的秘钥,孤寂地沉默,和书桌上的但丁铁石头像对话,这样的细节是真实而虚幻的,诗人打通了和大师的思想通道,互相触摸到生活的真实悲哀,突然哽咽降临。两首诗多提到了但丁,可窥见但丁对诗人的影响,甚至在精神上互相交流时,达到了一种灵魂上的相溶。
(三)
诗人不论是站在诗歌背后,还是走在诗歌前面,都脱离不了现实的印记,甚至有时候诗歌就是日记。日记呈现出来的大多是诗人精神上的感知,通过一些移景,让诗歌具有流动性以及丰盈的灵魂。吴投文先生也在自己的诗歌中注入了日记的情愫。他将诗歌和日常生活相互揉碎,而后重新组体,注入血液和营养,让诗歌发出一种宁静之光,让夜色更加浓厚,让风和风更加枯萎,让词语带来的孤独照亮一个夜晚,更点燃了诗歌的心。
《三月的默祷》(节选)
......
三月,我缅怀过去的欢乐
在一颗药丸的黑暗内部
有一个新鲜的胎记
是的,胎记——黑暗的烙印
三月,追忆,又是一种对失去的追悼。诗人运用诗歌语言回忆一种过往,“镜子”里全是一种影像,一切虚幻。往事回到三月的现场,诗人的情愫是瞬间的夜晚,清晰记得轮廓,新鲜的胎记,都是黑暗的烙印。当然诗人也通过这样的祈祷,在试图忘记一些事,又要重温一些过往。
《夏日林中漫步》诗中有一句:“远处的鸟鸣弹起我身体里的灰尘,又被阳光的睡眠轻轻埋住。”午后的夏日,漫步在林中,寂静之时,审视自己,又不断挖空卸载自己的欲望,让自己纯洁如狐,敬慕这个纯洁的世界。这是诗人对世事的一种理想解救,也是对世俗的一种远离。诗人袒露自己的情绪,敢于呈现自己的贪欲,在森林中,不断吸氧净化自己,让鸟鸣洗去身上的灰尘。面对世俗之尘,诗人采取不是沉沦,而是一种自我的净化,同时也是一种感召,呼唤更多的人净化自我。一首简单的诗中蕴含了一种大的境界,是对世俗救赎的一种宗教情怀。
《正午的茶馆》是一篇温暖的日记,阳光、音乐足矣。因为音乐可以洗去尘世之尘,阳光可以洗去尘世之黑,让一个人干净轻盈。《秋风起》诗中,有叹息,有迟疑,有发黄的草木,有蚂蚁的心,诗人在万物之中寄托自己肉身和灵魂,和蝴蝶共舞,在沉默中不断滋生草木之心,诗人的心灵不断接受一种洗礼。于是《走在冬日和煦的阳光下》,心灵的暗角被照亮,解开了身上所有的镣铐,脱下厚棉,在暴风雪之时,建造自己的宫殿,远离窒息的人群,没有什么使诗人孤独。
(四)
一首诗在一张纸上的蔓延,也就意味着诗人的精神向上腾升。诗人吴投文的诗歌语言是真诚的,而且感情大于理性,十八首诗歌中融入很多的自然万物,其实诗人也是自然的产物。整个诗歌的语言并非难懂,甚至有时很通俗,而且有时很容易就释放了自己的感性,诗人是敏感的,尤其善于将自己的灵魂放置在黑夜里游荡,这是一种石头式的挣扎和呐喊。当然,有时,诗歌的语言对于思想及价值来讲,是微不足道的,我们通过其诗歌读出一些生活的感知,以及对生活的哲思,并引发一些共鸣,这些对于读者很是重要。采取这样生活化的情节的显性记录,缩短了诗人和读诗人之间的距离,这是值得每一个诗人思考的。
他的诗歌就如一个一个场景,在碎片化语言中进行一种箴言的处理,生活是简单而又复杂的。诗人通过一种场景或生活的呈现,达到一种唤醒。
吴投文先生的诗歌里多布满感性思索,而且总在一种不自觉的偏爱中,让自己披上灰色的外套,这是令人担忧的。一件事情或一件事物的都有其存在无处不在的价值,但是我们终归都要理性面对,诗人一边在逃离和沉沦,一边又在唤醒,双面性的情感共存在一个人的思想内,互相抢占地盘,又谈判交换意见,而又在雪中冒出头来,这也许就是诗人所说的混沌吧,一种完美的诠释永远是无力的。诗歌中隐藏的压力永远大于纯碎的事物,甚至大于任何一种意志和情感。诗人完成了诗歌作为一种运输工具的功效,很多的思索我们可以当真,他有时是悲观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牢记诗人洞察的敏感性,他在对世俗的远离和亲近中探究,他追求的是而非自我的纯碎表现,而是在假借中解开隐秘。写诗并不是吴投文先生的目标,但是他的诗歌中,人类和无生命者之间存在很多的相似性,超出了人文和哲学的思想,他为我们呈现了非常精彩的教材,让我们的思想在是诗歌里来回奔跑,而后坐下来让寂静隐隐作痛。
六、诗的不足与期待
胡来:
他的诗,每一句语言比较完整自然。但是整体看意象密集,句与句之间,意象之间通汇有些生硬,发散,给人感觉急促。这主要是修辞过重,语言之间融会贯通生硬。
不信的话可以看文本,他的很多地方跳跃过大,但为了逻辑性严谨性连贯性,大多数用了(我)这个词作为跳跃之间连接。也因此给人感觉,刻意,重复。
整体读完会觉得里面的意象各自为政,好多条线,无法汇通,很多表达成为无效表达。好东西没有用到实处。如果你把句子单个看,每一句都不错,这就关系到大格局的问题。
可能作者意识到了大格局这个问题,但是整体把控不好,最后散架了。
易生诗梦
正在读《洛夫全集》,所以看吴投文的诗,就觉得平平。他的诗缺少洛夫诗那种视觉和灵魂的冲击力,同时也缺少洛夫诗那种奇特的想象力和艺术的创作力。 我个人认为,洛夫是中国现代诗的旗帜,要达到洛夫的高度,如果没有洛夫持之以恒的追求,探索,实验,自我反思和修正的能力,是不可能与之比肩的。 洛夫把西方的现代主义和中国固有的传统,很巧妙的糅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条独创和独特的现代诗写作技巧和法度。 如果现代诗的写作,没有开拓,没有独创,想达到或超越古诗的高度,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洛夫的诗,已经构建和提供了现代诗创作的理论和艺术体系,为我们创作现代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典范。 如果我们想在古诗的基础上,缔造出现代汉语诗写的辉煌,高举起洛夫这面旗帜,是必须的。诗人们,要不急不躁,认真研读洛夫,齐心协力,构建起现代诗的传统和典律。 唯有如此,现代诗方可能成就自己辉煌!
夏吟(嘉宾)
他的诗问题在于有许多地方还停留于抽象化,未能具象化。形式上的单一也是我读他的诗时的一个遗憾。总体上能感受他情感和思绪的搏动,但给人留下的鲜明意象不足。诗的境界高与雅和诗的感染力是两个概念。但我们可以把高雅写得更有生命质感。
李晓宏(嘉宾):
读吴投文兄诗的意见与建议:一、吴兄诗有深厚的现代主义诗派功底。但在走向后现代的意图中,意象使用意图飘忽。象可模糊,意不能迷胡,否则,就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诗意与思想塌陷成一堆烂泥。二、是将诗歌创作与诗歌研究分开。研究诗歌理论,一定使学者按自己的理论写诗,这样就会出现,研究得越清,诗越不会写,越放不开。其实写诗与研诗,两码诗。写诗是诗人的写作实践,不但要走在诗论之前,而且也要超越自己理论研究与理论认知的局限,大胆去写,就象急行军的人不要象模特走台那样走姿标准。表情达意至淋漓尽致即成好诗。
幽林石子:
如果硬要指出缺点的话,我只能说:他的诗歌脱离了灵感创作的初期轨道,言语娴熟、精湛,似乎呈现理性化的智性表达,感性化的成分退居其后,所以他的诗歌不会爆发瞬时的细碎火花与昙花式的言语浪头,是一种非常理智的思想艺术呈现。
李仪
我的感觉是主观宣泄太明显,感情外溢得厉害,节制不够。个人建议吴老师尝试一下诗歌叙事,适当有一些场面感,这样引导情感的发展可能更好。
林荣(嘉宾)
话题进行到这里,请吴先生恕我冒昧地提一点个人建议,“阳春白雪”虽然并不完全意味着曲高和寡,如果能“下里巴人”一些,适当减少或弱化诗中某些抒情色彩强烈的诗句份额,在诗歌的叙事性和细节描述上再多一些比例,多花一些笔墨在具体呈现上,或许,吴先生的这些诗作能够触动和影响到更多的读者。期待吴先生更多佳作!祝福!
【吴投文代表作品】
三月的默祷
哀悼的风雨绝无休止的迹象
隔着窗帘,一生的爱像螺旋桨加速
三月,我缅怀过去的欢乐
沉重的果实降临在镜子里
一切都不可靠,埋住坚固的腥味
恍然那是你的隐秘和你的破绽
此刻,所有的事物都是瞬间的夜晚
眨眼之间,都变得虚无
我认识你的眼睑,认识草木分泌的汁液
在一颗药丸的黑暗内部
有一个新鲜的胎记
是的,胎记——黑暗的烙印
2017年3月21日
但丁的夜晚
我们回到但丁的夜晚
唯一的灯盏已经熄灭
我们相互拥抱着颤抖
为共同的罪孽而忏悔
不管是天堂还是地狱
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地
罪恶的阴影覆盖我们
镣铐发出冷冽的光泽
喑哑的宇宙没有星光
死者在天上召唤我们
直到伟大的灵魂醒来
为爱的所有放弃所有
我们被赋予光的影子
看守家园的人被看守
2017年3月27日
履历
还有什么可以比生命里的纪念更重要
我只是作为一个人行走在这世上
我所走过的地方都有爱
和爱的远方
在蓝天下
我的孤独是如此的蔚蓝
大地上的草木
都向我张开亲切的面孔
我在一处墓园停下来
和逝者留在墓碑上的阴影低语
此刻属于我的隐秘
我安静在此,为逝者与我的隔离轻轻哭泣
我还要走到更远的地方去
带着我的盔甲和盔甲里的悲愤
我的狭隘是另一种宽阔
我祭奠微弱的光芒,而我向往更低处的大海
在我看不见的远方,我的影子
在行走,为一个虚妄的下午
我直接走到黑暗中去
我只有爱,只有爱的履历
2017年4月3日
停住
我坐下来静思生命中的美丽邂逅
音乐低徊在命运的转折上
隔着窗扉
月迹缀满珍珠似的蓓蕾
我有过生命中历历可数的痛苦
我有过天才面孔上的奇异
还有什么使我接受流水的平静
像接受巨石滚下来稳稳地挺住像风暴
我只有站起
久久地亢奋于悲哀的闪烁
生命中的欢乐何其短暂
像饥饿啃啮喃喃自语的孤独
哦,我接受尘埃漂浮中的时光倒流
一切都在停住,只有停住
2017年4月7日
夏日林中漫步
午后,夏日的热烈
果实分泌蝉声透明的羽翅
林中充满恍惚的兽迹
我踏着地上的积叶
这是我一个人的所在
我喜爱林中的寂静
没有路的地方全是路
所有的欲望都是身体的废墟
我的四周全是树木的眉眼
鸟雀隐藏在液态的巢穴
我纯洁得像一只野狐
脚下有天空中无尽的仰望
我与世俗终有所隔
那么多的欲望都已经放下
远处的鸟鸣弹起我身体里的灰尘
又被阳光的睡眠轻轻埋住
2017年5月6日
暴风雨
我被突然而至的暴风雨打击
看哪,我的身体里流着一条岩浆的河
看哪,岩浆在慢慢冷却
看哪,是我的泪在流,在冷却
我的悲哀被火焰固定,却没有冷却
我被猛烈的暴风雨打击
我对这个世界怀着紧张的仰望
我为心中的诗意露出沧桑
我唯有身体抵住晦暗的流言
暴风雨被我的心冻住在岩浆里
我还能祈求什么呢?堤岸在增高
夏天的河流哭泣,熄灭瞬间的黑暗
使光芒再一次闪烁又湮灭
悲伤被照亮在持续的背叛中
我捂住胸口,敞开尘世的隐秘
2017年5月24日
在路上
我被夏天的雨幕隔离在山上的亭子里
四周都是恐怖的回声
又像是全部的静寂都聚集于此
我唯有掌握被碾碎的世界
我走到此处
没有打算作长久的安憩
我看高天上的云变换着无数面孔
心里的乐园被突然而至的雷雨崩塌
我为爱过的风景痛苦着度过漫漫长夜
记忆已经褪去漂泊的剧情
这一切都是我的快乐和悲哀
泪水的灰烬浮起来又被按下深渊
有什么低语着在我的心里而无法抑制
我猜我是谁
我穿着谁的身体走在这个世界上
大雨在雷电的光芒中一次次照亮我的沉默
2017年6月15日
只有寂静吹过风
我抚着我的胸,我是有灵魂的吗?
夜空划过陨石的光焰
我接住光焰里被灼伤的碎片
只有风吹过。此刻,我远离窒息的人群
一切都已经静止,没有什么使我孤独
把露滴埋进手掌,我的心隐隐作痛
为瞬间的恍惚震动身体里的翅膀
我咳出带血的果核,只有寂静吹过风
明月在高天上照着我的头顶
我听见幽灵的脚步在渐次熄灭星光
我承受悲哀的余烬,走过长夜里的漫途
月亮为我抬出死者的灵柩
2017年6月30日
海兽
风暴已经过去,我坐在礁石上
暗夜一点点降临,我裹紧风的外衣
取火的人一直没有回来
诸神在天上低语
我没有听见
我诀别内心的闪烁,只有永久的静寂
海兽扑打着音乐会的节奏
游向远方
最后看不见大海的波动
2017年7月18日
正午的茶馆
我一个人坐在茶馆里
听音乐的素洁轻微地流淌
这是正午
热闹还没有开始
一杯茶里有尘世的面孔
也有尘世的陷阱
我看着自己的眼睛
再一次掩饰生活的嘲弄
我忍住一个影子的颤栗
而往事像陌生的邻居
我撩开窗帘的一角
顿时阳光耀眼
2017年8月15日
初冬的早晨
初冬的天气显得如此喑哑,低垂在
早晨布满霜花的门扣上,我离开庭院
走向远处的河流,人们步履匆匆
一切真好,而一切都是枯萎的
我在桥上逗留片刻,心神宁静
河水泛着清澄的暗影叹息着流去
夜晚的噩梦已经过去,阳光隐藏在
云层的缝隙里,没有留下时间的犹豫
我消失在一片丛林的背景中,我的来路
和去路都已经模糊,唯有背影里的真实
我还能说出什么?我茫然于我的沉默——
我爱这初冬的雾霭沁入骨髓的寒冷
2017年11月19日
秋风起
秋风起,我从阁楼里下来
敲钟,一下两下叮当
蝉声的羽翼稀薄
西风来得早哇
有人撞上南墙不回头
独自叹息
草木抵住最后的凋零
却是一个恍惚,又一个恍惚
掩饰果实的迟疑
我钟爱这些发黄的草木
那么脆,天空晴朗
少妇走过庭园里落叶的嘀咕
我和一只蝴蝶的魂有什么区别呢?
舞一下,又一下
河水在远处静静地闪光
梯子已成朽木,我只有沉默
蚂蚁爬上一节
就有一节的恐慌
2017年11月23日
宁静
我在夜晚的忧愁随夜色渐渐加浓
而心跳在远处的容器里安于奇妙的渴求
火焰再一次醒来,又慢慢熄灭漂泊的旅程
当你的背影闪入春天的花蕾,我按住
时间对命运的测度。一切都是美的摇曳
在瞬间劫持又放弃虚无的露滴
你戴着荆棘的花冠,抬出黎明的灵柩
一步步靠近夏天的蝉翼,用喑哑的歌唱
制造风和风的枯萎!我走向你圆形的坟茔
为黑暗中的羽翅低垂内心的哀悼
我知道唯有词语所带来的孤独
说出词语的空白,唯有安魂曲的颤音
说出琴弦的希冀。夜晚突然间变得明亮……
而我有亵渎的确信,拥抱永久的烟尘
2017年12月9日
虚构的书房
在书山的埋伏中,我露出头顶
这是岁月强加给我的萎谢
白雪堆积在我的头额上
我扛住星空之上先哲的低语
我是一个小老头,与人群隔离
当黑夜降临我的枯槁,我关上灯
独自坐在黑暗中,听见先哲的步履
轻轻响起,我抑制内心的激动如空旷的原野
这就是我沉闷的日常生活吗?我需要火把
照亮内心的暗角,却不是一百只天鹅的歌唱
我需要一本书讲述命运之谜,却不是月亮
照在窗棂上的神迹,其他的我都不需要
我已经习惯沉默,变得猜不透自己
但丁的铁石头像使我恍惚,我看不见他
只看见他的地狱在波动,难道我需要
他的流亡而变成铁石心肠?我哽住呜咽……
2017年12月19日
临窗记
只有真实的愿望才有记忆的情愫
夜晚已经冰凉
正是我灵魂出窍的时候
我望向窗外
在长街走向人流的寂寞里
分明有你的背影
我想喊出一声
又克制内心的荒芜
我无法在你的重生里再一次转世
我多么欢喜过,又多么忧郁过
我们单纯的心灵都曾经赤裸
护住低吟的伤口轻轻颤栗
一切过去的都是时间的沉积
恍然中陷进身体里的废墟
我静静地立在窗前
一束光照着虚构的画框
2017年12月29日
走在冬日和煦的阳光下
走在冬日和煦的阳光下
我的脚步轻捷快意
像已解开身上的镣铐
心灵的暗角被突然照亮
我想脱下厚重的棉袍
风从远处吹来丝丝凉意
心里一个声音响起:
暴风雪将要来临
我走向阳光下萎谢的荷池
心中的暴风雪已经来临
我在岸边裹紧棉袍
忍住微微冒汗的滚烫
我预感到将要来临的一切
清澈的池水漾起微波
枯荷的倒影里有最深的宫殿
一阵骤然的紧张使我颤栗
2018年2月3日
我站在黑暗中
夜降临,巨大而虚无的实体
我靠近窗子,却被黑暗推开
没有光,屋子里也没有光
我站在黑暗中,却被自己推开
我站在黑暗中,却被自己推开
一切都不存在,甚至我自己
也不存在,只有黑暗
我被黑暗抓住站在黑暗中
我被黑暗抓住站在黑暗中
我站成黑暗本身的一部分
我对黑暗说,连恐惧也没有
黑暗说,恐惧在我的手掌上
2018年2月7日
闪烁
天黑后,植物们隐在暗处
我走在一片暗影中
风吹着花朵
记忆中的花朵
带着霉变的甜蜜和幽暗
我需要凝固的孤独
我想起我有一只隐秘的抽屉——
我走过的地方
渐次打开花朵的凋零
这是我内心的闪烁
像一个人醒来
重又睡去
2017年10月6日
媒编辑部信箱:shipingmei001@163.com
法律顾问: 河南有道律师事务所主任 马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