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心理学》是一本由鞠强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绪管理心理学》读后感(一):消解焦虑,不如多读书,尝试理解多元价值观。
现在的人很少有不焦虑,走仕途的人担心没有伯乐无法实现人生价值,经商的企业家担心市场风吹草动导致财富缩水,农民伯伯担心风不调雨不顺耽误了收成,都市里的打工人担心每天996反而挣不着钱,更可悲的是家长,担心孩子没有一个良号的未来从而把心里安慰寄托在学习竞赛上,没有人在乎孩子快不快乐。
同著名的哲学三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样,“你为何焦虑”成为生活中永恒不变的追问与沉思,只不过这个问题暂时没有答案,大部分所做,无非是接受焦虑,或者听听相声、段子以及吐槽大会来缓解焦虑,用自欺欺人的快乐来麻醉自己。
当然,还有一些人,选择在书中找寻答案,不管是心灵鸡汤还是微言大义,总之读了比没读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碎片内容,声称自己顺利抵达心之彼岸。只不过,这些自以为是从传播的角度看,“你以为你以为就是你以为的”是自己想象出来的世界,根本就不是真实的世界。
比如说,你觉得这个世界是平等的,抱歉,还真有不少反例,但你以为这个世界是功利黑暗的,但总能看到太多光明与小确幸,你以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不过总有人生活里充满了正能量。
所以,如何不焦虑,如何达到幸福,我比较赞同一句话:拥有多元价值观的人更幸福。很简单,因为包容。最简单的例子,便是蔡元培时代的北大,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热热闹闹的校园带来的是百花竞放,让蔡先生很有成就感,不会担心北大的没落,所以,他是幸福的。假如,蔡先生只青睐新文化运动干将,把治传统经学的黄侃等拒之门外,把校园变成一家学术门派之校园,大师们又哪来那么多上进心,学生们又哪来那么多朝气呢?
校园如此,人也一样,我们焦虑,无外乎一叶障目,不见世界之大、天空之广阔,选择一条道走到黑,没有相应的备选之路,心情当然不洒脱。倘若此路不通,我及时止损,重新再来也为时未晚,又何必心急忐忑、不知所以呢?倘若知道人生的意义是多元的,为自己的未来做多元的准备,出圈跨界或者斜杠青年,心灵哪能被束缚,哪又能急躁焦虑呢?
希腊德尔菲神庙上的那句话永远不过时: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就已经迈出了摆脱焦虑、管理情绪的第一步。至于后面如何,那就只能看缘分了。
《情绪管理心理学》读后感(二):懂得管理情绪才是成熟的标志
村上春树曾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听话,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这句话就给我们定义了一个大人的情绪特征——不能表露的很明显。在我们大众的认知里,常常形容一个喜怒形于色的人为孩子,那成年人真的就不能表露情绪吗,表露情绪就是错误的吗?我想要知道答案,我们首先应该知道到底有哪些情绪?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有这些情绪,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管理情绪。
收到这本《情绪管理心理学》的时候,我是有些意外的,我大学也是学的管理,它的封面像极了我的大学教科书,我下意识地想,这本书里面干货应该不少。
作者鞠强,复旦大学硕士,任多个大学的特聘或者客座教授,同时是多个公司的董事长,有着多年的管理经验,从其经历可以看出,作者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都非常丰富和扎实,写出来的东西应该是非常具有应用性的。
《情绪管理心理学》这本书针对的是普通大众,是一本难得的情绪管理入门书籍,从情绪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到导致个体主观幸福度下降的认知错误,再到批判具体导致个体和周边环境人群产生负面情绪的几种人格,内容层层递进,让读者不仅能认识到情绪管理心理学到底是怎么回事,更能从书中发现自己的问题,认识到导致自己性格缺陷的原因。
从书中内容可见,作者的知识是非常渊博的,并且对心理学层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从中西文化中汲取最精华的部分为我所用,去分析人的心理,兼收并蓄,探讨最理想的治疗方式。
比如在分析心理问题的时候,作者最多提到的就是阴阳二元平衡论,万物都有阴阳,阴阳失衡就会导致问题,阴阳平衡论不同于矛盾分析学说,前者更多的是侧重于双方的共生共长,而后者则侧重于对立和斗争;而在疾病学说上,作者也吸收了国外先进理论,认为有些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心理因素占主导,而从实验数据看,也确实验证了作者的理论,比如有些高压力人群容易偏头痛,而这一理论的发展可以直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治疗疾病,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生活中的认知陷阱,比如视角大小论、黑箱心理效应、攀比论、面子论等,不但说出了这些陷阱的问题,同时也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其中这些场景都是非常的贴近生活,很容易让我们根据自身的生活情况去对号入座,然后对标改正,我认为这一部分是非常棒的。
而介绍的5种负面人格和10种身心疾病,更是让读者有恍然大悟之感,对于自己的一些行为或者身边人的一些行为和疾病都找到了源出处,这也更利于个人去改善本身的身体情况和情绪问题。
总之,如果你想了解自己的情绪问题,那么这本书值得一读。
《情绪管理心理学》读后感(三):管好你的小情绪,做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不知道大家留心观察或总结过这种现象没有:你高不高兴、开不开心,有时候并不取决于事情本身,而是取决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这种看法,左右着你的情绪,影响着你的心情。
比如这样一个例子。周末,老太太看到儿媳妇在睡懒觉,九点半还没起床,于是心里就想:“真是个懒媳妇,九点半了还不起床,气死我了!”为什么她会这么想?那是因为在她的观念里,媳妇就应该九点前起床。但如果她换种想法:媳妇平时上班很辛苦,周末多睡一会也没关系,哪怕睡到十点都行。如果她这样想,自然就不会生气了。
所以,与其说是媳妇九点半没起床把她气坏了,不如说是她觉得媳妇应该九点半起床的观念把她气坏了。从这个角度上讲,只要这位婆婆转换一下自己的思想观念,也就不会对媳妇睡懒觉这件事情这么生气了。
可见,“自我情绪管理和个体的主观幸福密切相关,并影响到家庭幸福,也影响到职场和事业成功。”只要我们及时调整认知偏差,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认知观念,就能最大限度化解负面情绪,久而久之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而蕴含其中的科学理论,就是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只有一句话:人的情绪是由人的认知方式决定的。
这句话,既深刻揭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众多不开心的重要原因,也垫起了《清晰管理心理学》一书的理论基石。作为管理心理学专家,鞠强教授以兼容并包、开创探索的学术研究精神,集众多心理学理论精神为体,结合个人工作实际和经验总结,开创了以人本主义哲学为价值观,以二元相对平衡哲学与开放系统哲学为方法论,以心理学为技术主线的管理心理学体系。
在《情绪管理心理学》一书中,鞠教授着眼当代人生活的痛点,以帮助大众建立正确的幸福观为落点,运用独创的管理心理学观点,集中阐述了导致个人主观幸福感下降的错误认知。这些错误认知涉及到生活的诸多方面,比如生活中到底该不该分清对错,该不该攀比,需不需讲面子,要不要追求公平,能不能接受不完美,等等。每个人的一生,总要遇到其中一种或若干种情形。
针对每一个情形,鞠教授首先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并列出具体案例增强读者的直观感受,尔后提出解决此种心理情绪的方法策略。相比较一般的情绪困境来说,指责型、牛角尖型、计较型、回避型、和(恶性控制型负面人格对人的生活观念影响更大。因为这些类型人格在认知方面的极端偏执,简单的思想解释无法改变其固有观念,必要时应采取专业手段进行干预和调整。
看起来,本书似乎只是一种简单的心理开导手册,但因为有了心理学知识的积淀,无形中增强了这种“开导”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比起空口说白话的心灵鸡汤来说,鞠教授的药方可谓货真价值、干货不少。
这些方法之所以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在于鞠教授对人生幸福的心理学知识简明扼要地阐释。不管是潜意识,还是认知心理学,抑或是鞠教授极度推崇的二元相对平衡哲学,都构成了本书的理论基础。这是破解现实生活中情绪难题的金钥匙,掌握了这些知识,并能够在生活中正确运用,你离幸福的生活也就不远了。
《情绪管理心理学》读后感(四):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学做情绪的主人!
我们常说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选择开心的活着呢?是啊,但是大多数人都没办法乐观的面对,常常把我心态崩了,我抑郁了挂在嘴边。 微博上曾有一段话,击中了很多人的内心: 现代人的崩溃是一种默不作声的崩溃。看起来很正常,会说笑、会打闹、会社交,表面平静,实际上心里的糟心事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了。 这些话,精准地写出了成年人在情绪表达上的困境。当我看到这本《情绪管理心理学》的时候,仿佛和开启了一段自我治愈的旅程一般。
书封其实,人们大多数情绪都是因为某种诉求难以满足所导致的。因为太过想要,太过追求所以导致了一个负面的结果。就好比我们跟喜欢某件东西,但是这件物品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范围,我们如果坚持要购买我们一定会陷入负债情况。当我们得到这件物品的时候是开心的,但是一旦当我们要为购买这件物品承担相对应的“代价”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犯难,头疼不已。因为我们的欲望已经从本质上掌控了我们的情绪。 再者,我们也很容易因为社会性的暗示导致情绪崩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的经济压力也不太攀升。我们总是能在网络上隔三差五的看到说xx崩溃大哭,小姑娘深夜加班刚坐上回家的车又被通知需要修改。这样的新闻时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生活真的好难,但是再难我们也需要坦诚的去面对。当我们接受到来自社会的负面暗示时,请多想一些正面的东西,思考一些今天有发生了哪些美好的事情,这样你的情绪会好很多。
内容剪影内容剪影在豆瓣的话题榜里有一个话题是这样的“在睡之前写下你觉得今天还不错让你感到幸福的三件小事”,在广场上我看到了友邻各种各样的回复。其实,生活本就复杂,简单一点,别把坏情绪自我代入到生活中,也就不会觉得日子那么难熬。要相信,比我们惨淡的人还有很多,我们已经算是幸运的那一波儿了。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遇到各种各样的事儿,在操心别人事情的同时请率先确保自己的情绪管理没有任何问题,请确保自己身边没有指责型,钻牛角尖型,斤斤计较型,回避型,控制型,高压人群的朋友,远离以上几种负面性人格的朋友,你的情绪会加倍的治愈。
要相信相信的力量!其实,我们只要尽量的避免生活中的认知陷阱,少管一些和我们没有一毛钱关系的事情,日子啊会快乐加倍。真正意义上关你啥事,和你有啥关系真的可以解决很多麻烦也可以避免自己受别人的情绪影响。
《情绪管理心理学》读后感(五):要想过得开心,别让情绪成为你生活的负累
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都有“喜怒哀乐惧”。
正是情绪的存在,给我们的生活涂抹上了不同的色彩。
要想每一天都过得开心快乐,那么,请不要让情绪成为你生活的负累,多让积极乐观的光芒照进生活,温暖自己和身边的人。
01
在《情绪管理心理学》这本书中,管理心理学专家鞠强教授说:“人的情绪是由人的认知方式决定的。不同的情绪取决于你看待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面对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看问题的方式不同,就会造成完全不同的情绪反应。”相信很多人听过老哭婆这个故事。
有一个老太太,她膝下育有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长大后,其中一个嫁给了一家洗衣店的老板,另一个则嫁给了一家雨伞店的老板。
每到阳光灿烂的日子,老太太就发愁,担心嫁给雨伞店老板的女儿生意不好,生活困难;可是,每到下雨的时候,老太太仍然发愁,生怕嫁给洗衣店老板的女儿生意不好,日子难过。
于是,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天气晴朗,老太太整天都生活在痛苦之中,闷闷不乐。
在这个故事中,老太太愁眉不展的苦闷状态都是由于她自己的固有认知导致的。
如果老太太稍加改变心中的观念,就会觉得无论是天晴还是雨天,她们家从来不缺生意。
晴天的时候,嫁给洗衣店老板的女儿生意兴隆;而雨天的时候,嫁给雨伞店老板的女儿财源广进。一年四季,两个女儿都财源滚滚来。这么一想,老太太每天都笑得合不拢嘴。
由此可见,面对同一件事情,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不同,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情绪反应。
因而,我们要学会转变认知模式,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日子才会过得舒心又快乐。
02
既然认知对一个人的情绪产生如此大的影响,那么,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认知观念呢?又该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呢?
在书中,鞠强教授提到:“人的认知和情绪要从根本上变化不仅要调整意识层面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要调整潜意识层面的认知。”什么是潜意识呢?
潜意识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理论,它影响人的心理、认知、情绪、行为,但自己不知道的心理活动。 外界对个体反复多次的信息暗示或明示输入,会沉淀在人的潜意识里。心理研究表明,情绪是由潜意识主管的。因此,要想调整我们的情绪,不妨从潜意识的角度入手,有针对性地反复做积极的自我暗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有关婆媳矛盾的事情。
同在一个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婆媳之间存在小摩擦、小矛盾在所难免。
比如,辛苦工作了一个星期后,媳妇便想趁着周末多睡会,一觉睡到了九点、甚至十点。通过睡懒觉,媳妇得以恢复元气,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全新的一周,去应对工作上的各种问题。
然而,这样的举动却把婆婆气坏了。婆婆觉得媳妇太懒了,心生怨言,不断地给媳妇摆脸色,从而导致婆媳关系变得很微妙。
如果婆婆能改变看法,想到媳妇平日里早出晚归,加班加点,是该趁着周末好好休息。婆媳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03 写在文末
塞缪尔曾经说过:“生活如一面镜子: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很多时候,大部分的负面情绪与认知观念有关。在生活中,我们不妨学习鞠强教授的方法,不断地在心中默念:
人生气主要不是外部环境造成的! 人生气主要是自己的观念造成的!我们要学会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看待问题,凡事多想好的一面,同时也不断地自省,从而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END-
欢迎关注@三姐爱读书,分享更多好书、更多人生感悟!跟我一起爱看书、爱写作,每天进步一点点!《情绪管理心理学》读后感(六):《情绪管理心理学》其实是要做的
“有情绪问题的读者,要多读几次本书,读得越多,效果越好。” “把本书仔细阅读8至10遍”
我不知道你知不知道为何会一见钟情?我不知道你知不知道为什么思想教育的收效甚微?我不知道你知不知道为何民粹主义危害大?我不知道你知不知道为何集团内最好要有“小人”? 如果你想知道,接下来就随着我一起走进《情绪管理心理学》来了解它们吧!
一见钟情思想教育民粹主义小人《情绪管理心理学》是一本很简单很容易读懂的心理学,它不似专业书籍那样晦涩难懂,但却比专业书籍更适合我们非专业的人阅读。什么,你不信?那你先看看!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情绪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举个例子。什么是潜意识?它是理解心理现象的关键,是影响人的心理、认知、情绪、行为,但自己不知道的心理活动,它不是我们自己可以知道的意识,潜意识可以让你觉得熊猫的眼睛大大的萌萌的,但是实际却不是这样。什么是催眠?它可不是睡眠,也不会让你醒不过来,更不会让你在被催眠的时候被控制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或者说出自己的隐私,它只是一种潜意识的沟通,而且在催眠的时候,你的潜意识也会保护你不说出你的隐私,只是会让你说出一些你醒着时不好意思说出来的事情从而对你进行相应的治疗。除此之外,还有认知心理学,二元相对平衡,阴阳,社会暗示,态度等等的概念。第二部分就是在“颠覆你的三观”啦!它从“对与错”的角度分析了人的自私;从视角大小论分析了我们该如何拓宽眼界,从而开心,放松;从“黑箱效应理论”告诉你你的忧虑可能放大了······还有很多,主要是从你平时以为的一些常识入手,向你分析,然后打破你的常识,让你有醍醐灌顶之感。第三部分就具体的指出了5种负面人格,以及一些可能由情绪带来的疾病。
潜意识对与错的角度的人的一种自私其实,我最开始是有点抗拒这本书的,因为它居然长得像教科书,后来才知道,它就是教科书。由于上学很多年了,对于教材会有点莫名的抗拒,。可是我最后只用了几个小时就将它读完了,这是因为这本书很薄,只有202页,当然不只是因为它薄啦!还有就是它的可读性真的非常强,非常容易读懂,虽然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专业术语,但是非常少,并且都有特殊标注的。而且有些章节设置的案例读来就像是在读笑话一样,十分有趣。你想,一个老奶奶为了省钱,居然让自己的老伴和自己同用一副型号都不同的假牙。所以不知不觉这本书就看完啦!
最后,这本书不止可以用来看,而且是可以用来做的,因为里面设计了一些很简单但是却很实用的方法可以帮助你缓解一些情绪问题,我归纳了它们,可能会不全,但是应该是差不多的。
《情绪管理心理学》读后感(七):你的坏情绪,正在杀死你
管理情绪就是管理人生
01 情绪不好,人会生病
人民日报曾报道过一项研究结果,该结果表明,人类70%的疾病和情绪有关。
比如,“癌症”与长时间的怨恨有关,常受批评的人爱得关节炎。恐惧、焦虑会导致腹部疼痛;压抑导致哮喘;经常愤怒的人容易有口臭,还爱发生脓肿;恐惧会引发晕车和痛经。紧张时头皮发痒、烦躁时头皮屑增加、睡不好狂掉头发,还有反复无常的荨麻疹、湿疹、痤疮,都可能是长期不良情绪带来的后果。
大量临床医学研究表明,小到感冒,大到冠心病和癌症,都与情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有人对此不屑一顾,情绪能有这么大的危害性吗?
《黄帝内经》中说过: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恐则气下,惊则气卵,悲则气消,思则气结。
从字面上看,它说了人类常有的七种情绪,分别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只要这些情绪急剧爆发,就会给我们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思伤脾,过悲伤肺,过恐伤肾。
正常来说,情绪只要适度,就不会对健康有负面影响,我们这里讨论的情绪引发疾病,指的是极端的情绪,所以如何控制情绪,不让情绪走极端,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每个人都需要学会情绪管理,利用情绪为健康保驾护航。
如何管理情绪呢?
复旦大学硕士、管理心理学专家鞠强教授在著作《情绪管理心理学》中指出:人类常有15个错误认知,这些错误认知导致我们容易感受不到幸福,总是带着批判和不满的眼光看待身边人和身边事,情绪经常处于负面波动中。除此之外,还有五种负面人格,也容易给我们带来巨大的负面情绪,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事业,给健康埋下了隐患。
要想管理情绪,就要改变我们潜意识中的错误认知,换个态度看待事件,同时,省视自己的人格,尽可能修正人格中存在的问题,减少负面情绪。
02 改变认知,才能改变情绪
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决定了我们的情绪。
如果看法不同,情绪也就不同。
要改变认知,就需要了解什么是认知心理学,对此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人的情绪是由人的认知方式决定的。
外部事件和刺激(A),引发我们的评价方式(B),最后导致了我们的情绪(C)。
对于那些总处于负面消极情绪的人来,及时改变看法,改变自己对事物的认知,才能真正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这些错误的认知:
l 凡事讲对错,所有事都是对错二元论。
比如,很多夫妻会为了挤牙膏是从尾巴还是中间开始,吵得不可开交,离婚的都有。
上厕所到底是关起马桶盖再冲水,还是直接冲水,也能引发对错之争。
其实,这些事情根本不存在是非对错,无所谓对错,全看个人习惯。要是我们过于纠结是非论,每件事不按自己的习惯做,就是错的,然后跟人家置气发火,我们的情绪就会一直不好。
l 攀比就是自寻痛苦
还有的人爱攀比,比如跟朋友比谁买的房子大,谁开的车好,谁的孩子读书棒,谁家赚钱多。一旦不如别人,就觉得自己处于下风,内心充满了强烈的负面情绪,要么妒忌,要么不平衡,总之不高兴。
我们听过一句老话:人比人气死人,爱去攀比的人,内心通常抑郁痛苦,甚至绝望,这些不仅影响自己的幸福感,走极端的人也容易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以求平衡。
l 要面子,就是活受罪
所谓要面子,就是特别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他人评价高,我们就觉得自己很棒,感到很快乐幸福,如果评价差,就觉得自己很差劲,内心不快乐,没有幸福感可言。
当一个人把面子看得太重,他就丧失了自我,情绪就会因为他人一句话,一个眼神而高低起伏。
l 过分在意公平
公平是一种很主观的东西,世上是没有绝对的公平的。如果我们凡事都讲究公平,就等于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比如公司里,总觉得自己进公司好几年,工资却比不过新来的人;自己的孩子成绩不错,为什么老师却选了一个成绩一般的孩子当班长。
这些事情背后,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原因,如果单纯追求公平与否,就会陷入痛苦的漩涡。每个人的资源背景都不一样,没有哪个机制能真正做到公平,既然公平不存在,我们何必苦苦追求,自寻烦恼?
l 抱怨越多,烦恼越多
不知道你是否留意过,抱怨和牢骚越多的人,他的痛苦反而愈多。
鞠强教授对此解释说,当一个人总是抱怨,他的情绪就是抱怨的,时间长了,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苦命的人,负面体验越深,从而走不出来的,严重的会得抑郁症。
我们之所以要抱怨,一是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二是希望寻求他人的认可,觉得我们的不满是有原因的,我们是对的,不对的是这个世界。
偶尔抱怨一次两次,无可厚非,但是碰到任何事儿,都爱抱怨,就是一种病态。
何况,就知道嘴上抱怨,不知道采取行动改变,结果当然是抱怨得越多,情绪越差,最后捞不到好果子吃。
鞠强教授在《情绪管理心理学》一书中还提到很多错误的认知,比如:格局小眼光局限,凡事追求求完美,不知感恩,爱的需求高等。
这些认知都会导致情绪问题,要想避免情绪出现问题,我们就要从根儿上改变自己的认知,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式,情绪问题才能不治而愈。
鞠强教授给自己的学生写过一段话,让他们每天大声朗读几次,这段话是:
人生气主要不是外部环境造成的!人生气主要是自己的观点造成的!我以后一定要少说“你气死我了!”我知道主要是“我自己气死我了!”
建议每个想改变错误认知的人,把这段话打印三份,分别贴在床边,卫生间和办公桌上,每天见到就默念一次,情绪就会得到疏解。
03 当心这五种负面人格
《情绪管理心理学》中,鞠强教授还罗列了五种负面人格:
第一种,指责型人格,他碰到事儿了,一定会指责他人,认为都是别人的错。
第二种,牛角尖人格,遇事爱抬扛。
第三种,计较型人格,斤斤计较,只关注利益。
第四种,回避型人格,他爱逃避现实,逃避问题。
第五种,恶性控制型人格,他的控制欲太强,什么事都要操控。
拥有这些负面人格的人,更容易得“情绪病”,鞠强教授也称这些人为高危人群。他们比起正常人,会存在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会对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破坏。
如果你也有这些人格特征,该怎么办呢?
比如有恶性控制型人格的你,控制欲太强,凡事总要占据主动地位,你更容易患上高血压和各种疾病。想要修正,你可以选择养宠物,选择养狗等,通过管理宠物,缓解自己的控制欲。还有一部分人,则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治疗,因为他们的控制欲来自基因,无法根治。
鞠强教授在书中说到:70%的恶性控制型人格是模仿同性别的父母的结果,父母好胜要强,控制欲太强,孩子就容易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形成根深蒂固的习惯,难以扭转。
如果你是这五种人格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不妨先了解一下这些人格是如何形成的,然后从源头上找到方法去解决情绪问题。
比如回避型人格,鞠强教授认为这种人格大多数是后天原因造成的,比如,你对同性别父母的模仿,父母中有一个是回避型人格,孩子就容易在童年时期模仿父母。再者,这种人在人生经验中,曾经因为回避问题,最后得到好处,他就会默认回避是有益处的,他以后就容易采取回避的态度解决问题。
他碰到事情后会消极对待,假装看不到问题,选择逃避方式,或是拖延行为,这种人格的人不能及时处理问题,让问题堆积,最后形成重大问题,而他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被负面情绪影响,容易抑郁,患病率高于常人。
从源头上发现这两个因素后,我们要做的就是针对性解决,来源父母的部分,我们要努力告诫自己,现在开始改正,为时不晚,碰到事情,不拖延不回避,直面问题,尽最大努力去解决,哪怕曾经因为回避问题,侥幸让问题解决了,将来也不应该拿这个个例当行动指南,活在当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正确的。
人都七情六欲,情绪和欲望决定了我们的心理状态,而心理状态又和健康紧密关联。
了解的情绪,了解自己的欲望,情绪不极端,欲望不过度,一生都平安。
《情绪管理心理学》中,鞠强教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简单的方法和心理学理论,是一本可以轻松读懂的教材。
如果你想更为深刻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如果你想成为管理情绪的高手,是时候学点心理学了。
《情绪管理心理学》读后感(八):心理学:你是这五种负面人格吗?如果是,请学会改变!
生活压力大,工作烦恼多,过得不如意,会让人产生负面情绪。
如果这种负面情绪长时间困扰着你,就会形成负面人格。
所谓人格,是指个人的相对比较稳定的一般性对外反应的方式,其来源于潜意识的层次原因。
那么,一旦形成负面人格,将会给个体带来很多身心疾病,更糟糕的是,负面型人格会给你周围亲密关系的人带来极其强烈的负面情绪体验。
那么,什么样的人格算是负面人格呢?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种类型。
指责型人格的定义:个体潜意识关注的焦点在他人的缺点,并且潜意识当中有一个深刻的观念,就是认为评判他人是为了他人好。
按照潜意识安全感的不同,又可细分为安全感较强型,这种人会对周边的人群,特别是亲密人群进行大量的批评。
另一种是安全感较弱型,这种人对周边人群的批评埋在心里。
这种人格特征非常稳定,它不是潜意识层面的观念问题,,而是深层潜意识问题,不做大量的深度催眠是很难缓解的。
一般情况下,造成这种人格的主要原因归结于父母的影响,过往生活经验的影响以及工作环境的影响。
和有着指责型人格的朋友相处是很痛苦的,甚至说是很倒霉的。
因为他们经常要面对这种人格的人的长期的无穷无尽的批评。
甚至批评的角度五花八门,让人匪夷所思,做这种人的朋友,自己也很容易产生抑郁。
打几个比方,比如你的手机掉在地上没有摔坏,你会感到很高兴。
当你的朋友如果是指责型人格,她就会告诉你说,手机掉在地上没有摔坏,是因为你个子矮!
在年会上你们进行宣誓发言,你会说,我今年一定要努力,争取咸鱼翻身。
指责型人格者会很真诚的告诉你:咸鱼翻身,还是咸鱼!
师弟问指责型人格的师兄:“有人说我闷骚,你觉得呢?”师兄回复:“你不闷!”
牛角尖人格定义:牛角尖人格是指责型人格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除了具备指责型人格 的共性特征之外,还拥有特殊的个性特征,即批评他人的内容多数集中于小概率事件。
这样的人喜欢抬杠,凡事喜欢钻牛角尖。最爱说的话就是,“这不一定哦”。
这样的人就是天生一杠精。
你说学习有用,必须接受高等教育,他会说,比尔盖茨大学没毕业。
你说上海这座城市很现代化,很漂亮,他会说,上海也有贫民窟。
你说敬业奉献是人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要求和条件,他会说,某某公司员工累得跳楼了......
这种人除了喜欢抬杠,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上,也是冰火两重天。
对你好的时候,热情如火,想尽各种办法对你好,但可能因为一个意想不到的原因,突然就会变得冷若冰霜,前后反差非常大。
这种人爱你的时候,会为你抛弃一切,不爱你的时候,也会抛弃你,而且做得十分绝,让你想不到的绝。
这种人做任何事都要钻牛角尖,打破沙锅问到底,让你难以应付。
计较型人格的定义:对微小的物质利益和微小的精神利益的得失,看得很重。
凡事都计较的人,容易产生烦恼,进而容易患上抑郁症等各种慢性疾病。
斤斤计较不仅是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计较,还包括面子、亲近程度、安全感、权力、机会、地位等方面的计较。
很多人都属于这种类型。
你挣得工资比他多,他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想办法,把自己工资提高上去,而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把你的工资拉下来。
这种人爱贪小便宜,却容易吃大亏。
这种人无所不用其极,比如,他们会这样教育孩子,如果家里来了客人菜不够怎么办?加盐!
这种人心眼很小,愿意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总之,他们凡事都计较,只要觉得自己吃亏了,就会计较,时间长了,什么都看不惯,生活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多,更容易患病。
回避型人格的定义:在遇到困难、问题与挫折的时候,会习惯性地、本能地、大量地以回避的方式应对,因此,回避型人格者与周围环境会造成严重的不适应。
由于回避型人格者 不能及时处理生活问题,使问题堆积发酵,最后通常会造成极强的负面情绪体验,并且抑郁症及其他身心疾病的发病率比一般人高。
这种人回避问题的主要方式有自我欺骗、宏大理想、工作计划、嗜睡、行动拖延、归因朝外、随意撒谎、象征行为、电子游戏成瘾、答非所问、过度乐观、形式主义等等。
当然,具备以上特征的不一定都是回避型人格,但同时具备几种的,一定是回避型人格。
造成这种原因的主要是来自对同性别父母的模仿,或者在他们的人生体验中,又过以回避方式应对的问题而获得好处的重大经历。
当然,这种回避型人格也有这好处,比如与世无争,我行我素,在体制内工作的人还容易得到提拔,因为他很有可能被标上成熟的标签。
控制型人格的定义:领导欲望特别强,喜欢当家做主。
控制型人格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是领导欲望强烈,又有着与领导欲望相匹配的领导才能,这样的人就是优质人才啊!
但不好的一面就是恶性控制型人格,这种人领导欲望特别强,但是没有领导才能。
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得不到认可,就把领导欲望发挥在身边亲密的人身上。
比如,强势的母亲,妻子和丈夫,这都是控制型人格。
这种人喜欢把自己的喜好向亲密人群推广,喜欢把自己的生活细节当成世界真理向亲人普及,喜欢在自己不懂的领域做决定,永远把子女当成小孩子。
这种人格的形成,来源于父母的基因因素,也有后天教育因素。
但第一点是主因,后一点是次要因素。
这样的人只会控制亲人,不是亲人的他也不敢去控制。
有人提议让这样的人养狗,正好可以满足他的控制欲。
这五种负面人格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要想转变,难度很大,但也不是没有办法,我们可以通过高强度、高数量的重复信息输入、被动催眠、主动催眠和创伤性改变的方法来调整和治疗。
这五种人格如果处理不得当,还容易产生各种身心疾病。所以,我们必须要加以重视,重新认识,及时干预和调整。
自我情绪的管理和个体的主观幸福密切相关,并影响到家庭幸福,也影响到职场和事业成功。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会管理情绪。
鞠强是管理心理学专家,是北京理工大学学士,复旦大学硕士,他开设的心理学研究影响了很多人,其中包括7万名以上的学生和企业高管。
他强调心理调整、健康调整、知识调整、能力调整四调合一,拥有着将近3亿的受众者。
他为了帮助更多的人摆脱负面情绪,特意写了一本《情绪管理心理学》,这本书开创的是一个以人本主义哲学为价值观,以心理学为主线,包含个人身心健康管理、家庭管理、组织管理、社会管理相统一的系统学术体系。
如果你不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我推荐你看看这本书,战胜情绪影响的人,才是最强大的人。
只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的人,才能活得精彩,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要想学会控制情绪,就从这本书开始。
我是专注感情生活,每天分享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