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像的黄昏》是一本由[法]米歇尔·翁福雷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6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偶像的黄昏》读后感(一):对弗洛伊德的祛魅
与其把翁福雷对弗洛伊德的批判看作是锱铢必较地讨论百年前的人物的思想,不如看成是他以此警示世人不要再次创立出类似精神分析教条的“伪科学、真宗教”。对于弗洛伊德这样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过重大影响的学者,批判地继承才是正确态度。因此翁福雷警示的是不批判、光靠听名气就全盘继承的非思辨态度,他提倡将思想家的作品同他的个人生活和政治立场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思考局限性,避免盲目崇拜。读弗洛伊德给了人们一个堂而皇之谈性的理由,是弗洛伊德如此吸引人的原因。
《一个偶像的黄昏》读后感(二):一个前所未闻的弗洛依德
弗洛依德,一个被神化的名字,提起他的名字第一反应就是精神分析法,就是《梦的解析》,但到底什么是精神分析法,它是怎么诞生的,它诞生的背景又是如何,对于这些疑问多年来一直无法寻求到明确的答案。以前只是大概知道弗洛依德在西方心理学的地位其实与他的名气并不匹配,至于其中奥秘自然也是无处寻求。带着以上种种的疑惑,我翻开了这本《一个偶像的黄昏》。
这本书容易读通,但不容易读得很精,原因在于:它引用的资料太多了,它所涉及的范围也太广了,想要彻底理解书中的内容需要非常强大的知识储备,包括但不仅限于:医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当然还有历史。但这并不影响本书的精彩程度,因为这是头一回见到把吐槽、撕逼、手撕写的如此精彩绝伦而又让人无法反驳的。作者DISS的不仅仅是弗洛依德的理论,还有他推导出这套理论的方方面面的细节,无一例外的都惨遭唾弃,没错我用的是唾弃。
书中每一处反驳都有明确的资料来源作为佐证。弗洛依德自诩为科学家,作者认为他本质上是哲学家,而且深受尼采影响,但弗洛依德刻意抹去尼采对自己的影响,通过烧毁书信的方法把自己与哲学彻底划分开来。弗洛依德的理论都是通过他自己幼年的经理推导而来,通俗的来说:他个人的经历在他的眼中就是具有全世界普遍共性的经历。而他自己产生这些变态心理的缘由更是源自有他混乱不堪的家族生活,乱伦、臆想症,包括他自己成婚后仍旧深受此影响,长期和她妻妹有染。如此种种的信息令人大跌眼镜,但是每处信息都有据可查,这也是作者最让人佩服的地方。
弗洛依德的现存的书信保存在华盛顿图书馆,书信解封的期限是2053年……没错确实是2053年……也许只有到了那个时候才能让世界更加清晰的了解弗洛依德吧。
《一个偶像的黄昏》读后感(三):不是书评(我没兴趣继续考证对或错)
甲骨文书系 #啃骨头# 001《一个偶像的黄昏 弗洛伊德的谎言》全书看完 #抄书# 1.弗洛伊德既不喜欢哲学家也不喜欢哲学:他不相信人性本善——在《为什么有战争?》中,他在说明这点时丝毫没有拐弯抹角,我稍后会对此做出具体解释。他对任何认为人性会进步或完善的理论都抱有绝对的不赞成。他不相信历史,而且拒绝理性因果逻辑,他膜拜的是魔法因果逻辑,维护的是与生物学常识相反的种系遗传思想:俄狄浦斯情结,弑父,原始场景 父母交合,分食生父,这些场景对弗洛伊德而言就像是基督教原罪一样在人类身上代代相传。 2.孩子们忽视现实原则,秉持着快乐原则,但快乐原则最终必将让位于意味着放弃,牺牲,丧失,克己,即挫折感的现实原则……岁月不饶人,人们不再像孩童那样寻求简单单纯的快乐。 3.在弗洛伊德眼中,同性恋者没有能力爱上别人,即爱上一个与他自己性别不同的第三者,因为他爱的是他自己。 参考书籍 《弗洛伊德一家的日常生活:葆拉.菲赫特尔的回忆》 《安娜.欧的回忆:一场百年骗局》《弗洛伊德档案:对精神分析历史的调查》 《给威廉.弗利斯的信(1887-1904)》 《我们心向南方》弗洛伊德1895-1923年写成的旅行信件。 《信件(1908-1938年)》 《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通信(1912-1936年)》 《一年的日记(1912-1913年)》 弗洛伊德与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通信《信件(1906-1914年)》 《存在与虚无:现象学的本体论》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读后感:学海茫茫,继续埋头苦读,把抱怨留给抱怨者们。
《一个偶像的黄昏》读后感(四):一部剧
全书587页,半砖厚度,但是作者的逻辑很清晰,读起来很是流畅。作为无任何基础的我,四天时间基本足够。
不能说是书评,只能说是读后感。按照作者对弗洛伊德解构的形容,像一支奏鸣曲、一幅画或者一出戏那样去解构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编剧并导演了一部剧,一部希望所有人参与并希望给予肯定的剧,一部将个人经历外推出一种普遍理论的剧,一部关于精神分析的剧,一部希望快速致富且声名鹊起的人的尼采式的心理传记的剧。
在这部剧中,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觊觎母亲,嫉妒父亲)是将弗洛伊德一生中发生的所有事情串联起来的线索。
剧中,弗洛伊德及其守护者们采取一切手段,比如弗洛伊德自己毁掉1907~1908年与弗利斯的信件(每一封信都能揭露一些事情的内情、真相);守护者们购买并删改信件(并出版);将信件封存于档案馆中,甚至设置2057年才能解封,等等,来维护他们一起编造的神话——精神分析是一门科学,并发现了一种技术手段,可以通过治疗和治疗躺椅治疗且治愈精神疾病。
弗洛伊德是一个思维缜密的编剧,他拒绝观众、演员否定他的“逻辑”(精神分析的结果),为达到此目的,通过诡辩来封锁一切对精神分析的质疑:没接受过精神分析的人的反对意见无效;对精神分析采取了“抑制”态度的人都是神经症患者,因为,他们的话无效;批评精神分析的都是反犹主义;除了参与精神分析的分析师/被分析者外的第三者批评都是无效的。换句话说:就是分析师的话都是对的,无论哪种情况下,因为他的身份是分析师。咦,等等,如果是被分析者说这次分析是失败的怎么办呢?嗯~那是因为有时候,人们会无意识的维持生病状态,以期获得比痊愈时获得更多的好处,比如更多的关心、经济上的救助……或者是,被分析者已经治好,重新出现的症状与已经治愈的那部分没有任何关系,新的症状必然是属于另一种疾病。还是上面那句话:分析师的话都是对的,无论哪种情况下。
无论是舞台剧,还是电视剧,总有剧终。彩蛋来了:这个关于精神分析的科学神话只是一种幻觉,它并非万能,也无法彻底治疗人。
《一个偶像的黄昏》读后感(五):弗洛伊德的心理传记
或许你没听说过精神分析,但是很难不知道弗洛伊德。虽然弗洛伊德八十年前就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虽然精神分析、心理学等等这些名词让人望而却步,但也并不影响他的大名在书本里、电影里和我们的生活里经常被人提及。我就是仅仅带着对“弗洛伊德”这个名字的认知打开了这本书。
全书并没有十分难懂的专业语言,很少大段的哲学论述,对于我这种专业基础为零的读者没有太大压力。作者对于节奏的把握恰到好处,随着每部分提出的论点,整本书的讨论逐步渗入,让一本本来可能很晦涩难懂的书给人一种读小说的感觉。相较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弗洛伊德这个人。合上书,弗洛伊德的形象可以立马出现在我的脑海中,甚至可以去脑补他说话的语气和表情,以及他对病人、对精神分析师、对他的“敌人”的态度。这里不得不夸甲骨文系列的制作,这本书的内容配上这个封面,仿佛弗洛伊德就在和你面对面。所以弗洛伊德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给出了很明确的答案:“ 我们看到了一个没有诚意的人…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一个贪婪的人…一个有着顽固心理的人…一个十分迷信的人…一个会去详述精神紊乱躯体化的环性精神障碍患者…一个抑郁的人…患有焦虑症和恐惧症…可卡因瘾君子…” 翁福雷通过对五个部分的五个论点的论证,对弗洛伊德进行了完整的刻画,所以作者会在全书的结尾提出,这是一本尼采式的关于弗洛伊德的心理传记。
对于全书的内容就不再“剧透”,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这方面有兴趣的非专业读者可以大胆尝试来看,这本书是可以带来不一样的思考的。
《一个偶像的黄昏》读后感(六):一篇对佛洛依德以及精神分析学的檄文
在打开本书之前,我没想到会如此的刺激
在打开本书之前,我没想到会如此的刺激。
除了前言部分,作者对佛洛依德以及精神分析学派聊表敬意之外,之后的全书,从佛洛依德的人品、精神分析学以及其忠实追随者的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妙的是,作者的论据基本都来自佛洛依德本人及其追随者撰写的日记、私人信件、论文以及专著,可谓是一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讨伐雄文。
首先,佛洛依德的人品堪忧。对自己的父亲怀有恶意以及充满污蔑,对自己的女性亲属怀有非分之想,对资助、引导过自己的前辈、老师忘恩负义,对自己的同辈以及学术异见者百般诋毁。
其次,精神分析学本身立不住脚。第一、它的哲学理论基础来自于叔本华以及尼采甚至包括古希腊古罗马的先贤,心理学基础来自于十九世纪中后期欧洲心理学家、脑神经科学家的科研工作,而非佛洛依德原创;第二、它的并非建立在严谨的临床试验或调查的基础上,而是立足在佛洛依德自身的心灵体验以及哲学思辨上;第三、它的疗效并没有得到有力的证明,治疗方法野蛮、粗陋且不断被打脸,同时出发点也不是患者的福祉,而是学科的发展以及医生的收入。
第三,精神分析学派犹如宗教。整个学派组织严密、等级森严、排除异己、独尊佛氏,这个学派否认自己有源头,也否认自己有局限,坚定认为本学派因为圣人而凭空产生,且万世不朽,这最终也导致了它从内部分崩离析。
以上种种不过是本书的一部分论点。作者翁福雷语言犀利、论据充足、逻辑严谨、雄辩滔滔,本书虽厚,但是由于作者总会在恰当的时机把之前的论点再次捡起,且语调常常在轻松的嘲讽以及严厉的批驳之间切换自如,所以并不会有阅读上的困难感。阅读的时候常常让我想起官渡之战前陈群替袁绍所写的檄文,在立论以及文笔上都属上佳之作。
不过从个人角度出发,本书也并非尽善尽美,作者并没有对现代精神病学家对于精神分析学进行的学习、改造、去粗取精的过程进行讨论,当然,这更多是由于题材以及体量的限制。不过由于这一部分的缺失,使得本书通篇皆是批判,阅读时情绪流始终是负向的,批斗意味浓烈,仿佛打倒在地还要踏上一万只脚,使得本身论据扎实客观的本书显得有些歇斯底里以及略施偏颇。个人认为是美中不足的一点。
《一个偶像的黄昏》读后感(七):推倒弗洛伊德的雕像(从著作批判到人物研究)
笔者初拿到这本书时,预期是一场来自相对立场的对话。在人人遇事皆言“潜意识分析”的时代,弗洛伊德真的颇有“偶像”的意味。
事实上是一场走向极端的批判,当然这也是本书的魅力所在。他从著作内容上无情地指出弗洛伊德的思想体系与前面的哲学家的思想有何种的继承关系、强调了“科学神话”的深厚意蕴。谈到尼采不言而喻的影响(作者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都进行了论证),这一定会让身后世界的弗洛伊德暴跳如雷。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也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因为作者除了从弗洛伊德的著作和思想体系出发,更通过各种方式探索了弗洛伊德的内心世界。书的一切就像是一个叫嚣着“以眼还眼”的复仇者一样——事实上作者与弗洛伊德并不会有什么生命的交集。我们可以看到在揭穿“弗洛伊德的谎言”的过程中,作者毫不留情地用弗洛伊德最卖力经营的“精神分析”剖析弗洛伊德本身。我们知道弗洛伊德研究的自传性,但是作者偏偏去挖掘弗洛伊德隐晦的表达,或者他和其门徒避开的话语。我一直在滥用“无情”,事实上这正是我最强烈的感受。作者不仅仅批驳了作品,更重要的是完全的解析了弗洛伊德心中半公开的或隐秘的角落。至于书中那些细节的、极有冲击的思想角落,请允许笔者保留,留给各位读者进一步挖掘。
另外关于对于人物的理解,卡夫卡及其相关思想的研究者Helen Zhang极力反对通过阅读人物传记,而是应该阅读他留下的作品(经过包装的思想载体),结合书信(内隐的思想载体),用“放大镜”来考察他。在《佛洛依德的谎言》中,作者做了几近相同的工夫。这一点我认为甚至可以作为人物研究的模范之一。他引用佛洛依德留下的学术经典,并且结合与朋友的书信进一步的解读其中的字眼。另一方面讲,作者在书中同时批判了弗洛伊德人物传记,将其比作圣徒传记来加以解构他的“苦心经营”这件事本身让笔者倍感新鲜。他认为这是一种“自传体的文学作品”,当然没有因循“信徒们的说辞”,也没有只基于文学工具来批判。最后他用了更加激进的工具来进一步解读佛洛依德,那就是他把上述的经典作品比作一种心理传记,这既是一种很灵巧的手段——反施于他,又很有效的解读了他的内容。
第十四章剪影《一个偶像的黄昏》读后感(八):解构弗洛伊德
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正好读了《巨婴国》这本书,书中用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来进行阐述,这本书被人追捧,但是我读起来却觉得不严谨,没有很大的说服力,许多说话看似合乎事实,细思却没有依据。
读完《弗洛伊德的谎言》这本书,明白了为何觉得空洞和想当然。弗洛伊德的《梦的解释》《性学三论》《精神分析引论》一直都在我的读书单中,但是《弗洛伊德的谎言》读完后,弗洛伊德被作者解构,走下神坛,这三本书也被我移除了书单,不知道这本书的出现是否会影响弗洛伊德著作的销量。
话归正题,作者在本书开票就用了无稽之谈概括了弗洛伊德观点,其观点都是建立在个人的臆想和试图证明非正常心理的角度,用三十二章的解构,将弗洛伊德批判的体无完肤。对于他提出的影响了一个世纪的观点,用个人的经历,书信的内容证实了本身的非科学性。弗洛伊德用抄袭引用篡改的方式建构了一个心理学大厦,并影响了后世的研究。 在读弗洛伊德理论的时候,会觉得言之有理的感觉,好像是在看星座性格一样,但是会发现这种理论的提出,并非是实验或是论证出来的,本书的作者也论证了这个事实。
最后,我不禁在想,在上个世纪,我们都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深信不疑,但是这却是臆想或者假设的结果,那么我们面对当下认为正确的理论,是否也应该抱有一丝怀疑呢?
《一个偶像的黄昏》读后感(九):《一个偶像的黄昏》:弗洛伊德的神话解构
1939年,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伦敦逝世。尽管对大多数人来说,逝世往往意味着盖棺定论,不过在弗洛伊德这里情形恰好相反,逝世反而是旷日持久的争论的开端,而这场争论至今仍未结束,以至于我们很难说已经进入了“后弗洛伊德时代”。除了《梦的解析》《超越快乐原则》《性学三论》《图腾与禁忌》等频繁被人提及的著作外,弗洛伊德还留下了不少我们依旧使用的概念:力比多、潜意识(无意识)、快乐原则、本我、超我等等。
在这个意义上,弗洛伊德毫无疑问是伟大的思想者,因为他拓宽了看待人及其历史的视角,打开了讨论性这个此前为卫道士所不齿的话题的大门。不仅如此,弗洛伊德并非只是提出了人格的可能来源,而且建构了自己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其中包括我们熟悉的“俄狄浦斯情结”、“阉割焦虑”、“阳具妒羡”等观念,为理解复杂的人性本身提供了方便。然而,弗洛伊德的争议也部分在此,真的存在类似的普遍的人格形成过程吗?
在《一个偶像的黄昏》中,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翁弗雷分析了弗洛伊德何以最终神化为今天这般不可企及的思想家形象,并毫不留情地予以解构。尽管很早便通过弗洛伊德的著作与之认同,甚至承认,弗洛伊德是其“精神苦恼但又奔腾不止的青春期大海中的三座灯塔”之一,但是,通过自己的研究(对弗洛伊德“作品的诞生、对他概念的生产和对他学科的谱系进行历史性解读”),翁弗雷还是认定,弗洛伊德的概念是对其自身的思考,也是“对自己身体的阐释过程”,是个人的哲学而非科学,因而完成了(对弗洛伊德的)“弑父”。
有人曾说,就影响世界的程度来说,弗洛伊德的意义丝毫不亚于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乍看之下有夸大之嫌,但不可否认确有一定道理。跟这些伟人一样,弗洛伊德给人的印象,几乎是横空出世般的天才,是突然拔地而起的一座高峰。这种印象并非空穴来风。翁弗雷的研究认为,这与弗洛伊德29岁那年毁掉了自己“14年来工作、思考和沉思的所有痕迹”,以及“自己的日记、笔记、信件以及一切记录了他科学评论的文档”有关。换而言之,弗洛伊德自觉参与了个人神话的建构。
这种自觉,还体现在弗洛伊德否认其思想来源的态度上。就像叔本华等思想家,弗洛伊德在生前拒不承认其他人影响了自己,无论那些人是莱布尼茨、叔本华,还是斯宾诺莎、谢林。翁弗雷给出了这些哲学家的著述中接近“无意识”的表述,可见无意识理论是可以找到理论渊源的;弗洛伊德几乎对所有哲学家开战,因为他们对“他的重大发现——无意识——视而不见”,却不知,尼采和叔本华的观点与其最为亲和,很难想象他根本没有读到他们。
更具有挑衅意味的是,翁弗雷勾勒了弗洛伊德的人生经历,认为他建构的人格形成理论体系,与其说是有普遍意义,不如认为是弗洛伊德本人的镜像:各式各样的焦虑症与恐惧症、癔症、恋母情结、弑父冲动……最终得出的结论“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的哲学”,是“一个由自传得来的文学心理学”(这或许部分解释了为何弗洛伊德的理论至今依旧在文学研究中闪耀,即便是经过拉康等后现代理论家重新阐释之后的那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确实,正如翁弗雷所言,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是先验的,而且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他本人的心路历程,因而很难说可以贴切地运用于每一个人。但是,也许弗洛伊德的部分意义就在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因而涵盖了更为深层次的人性;作为理解人格形成的理论工具,弗洛伊德的观点还是颇具启发性的,无论是对理解家庭关系,还是文明的形成而言。弗洛伊德的神话,当然应该解构并已经解构,不过,通过弗洛伊德及其指出的方向理解我们自己,才刚刚开始。
《一个偶像的黄昏》读后感(十):学术偶像的人设崩塌
初次接触精神分析学,是中学的时候信心满满购买了《梦的解析》,从此,每次翻阅从未超过前十页。
再次接触,是有了孩子之后,读了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了解到这本书是传承自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后面又接触了《被讨厌的勇气》,依然是阿德勒的思想在现实中的实践。于是对于个体心理学和原生家庭的理念非常好奇,进而对精神分析学开始产生了好奇,先后读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和荣格的《心理类型》,本想一鼓作气阅读《梦的解析》,正巧收到甲骨文的样书《一个偶像的黄昏——弗洛伊德的谎言》,于是先从一个反对者的视角了解一下弗洛伊德的理论和相关史料。
这是一本完全颠覆了认知的书。作者米歇尔·翁福雷花了600页的篇幅,从多个维度、多个层次diss了弗洛伊德。无论是弗洛伊德的学术还是医术,抑或是道德品质或者政治取向,都无一例外被批到体无完肤。
作者并不是凭空构陷,几乎所有的批判都有理有据,从弗洛伊德的书信中、著作中,还有朋友的评价中,反复印证并强化着作者的观点——弗洛伊德一辈子都在撒谎。
这得有多大的仇怨,才能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寻寻觅觅,辗转考证,细致分析,得出这么一篇煌煌巨著。而从前言看,米歇尔·翁福雷在年少时,其实是拜入弗洛伊德门下,点燃了理性之火,一度对弗洛伊德高山仰止。然而随着对资料的考证,少时的偶像幻灭,散作尘土——或许是爱之深,责之切。
虽然弗洛伊德的“泛性论”有很大的争议,包括弗洛伊德最得意的继承人阿德勒和荣格,都先后背弃了这个理论,另立山头。然而弗洛伊德好歹以一己之力,开辟了精神分析学整个学科,作为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真的如米歇尔·翁福雷所说的那么不堪么?
米歇尔·翁福雷分五个部分进行了论证,分别是:症状学、谱系学、方法论、治疗奇术、意识形态。
2.1 症状学
精神分析学是一门哲学。虽然弗洛伊德不愿意承认,并且焚烧了大量的手稿,以切断和尼采等哲学家之间的联系。然而,米歇尔·翁福雷依然论证了弗洛伊德沿着哲学道路的进程,他并不是开疆辟土的宗师,而是踩了若干人的肩膀。
2.2 谱系学
精神分析学不是科学。弗洛伊德一直希望成为天文界的哥白尼、生物界的达尔文,然而他创立的精神分析确实无法证伪的,很多都是个人经历的无厘头地普遍化。特别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情节”,正是他求而为得的无意识的反馈。
2.3 方法论
精神分析学是七拼八凑的。弗洛伊德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很多时候他只是在不停碰运气,最后甚至因为身体治疗容易露馅而拒绝了身体,专攻比较含糊的精神领域。
2.4 治疗奇术
精神分析术是魔法。它并不能治愈任何人,也从未治愈任何人,只能提供安慰剂的效果。书中特别列出了弗洛伊德报告过的所有著名的病例,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2.5 意识形态
精神分析学是保守主义的。弗洛伊德的思想甚至是偏纳粹的,他偏爱“超人”领袖,却对强权下受压迫的人视而不见。
书中的例证相当丰富,几乎360度无死角透视了弗洛伊德。看完本书确实会让弗洛伊德高大的形象轰然倒塌,甚至会觉得有些猥琐和龌龊。然而还有很多弗洛伊德的档案并未解密,期待会有为弗洛伊德正名的作品,好让我们吃瓜群众继续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