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哲学的后楼梯》是一本由[德]威廉·魏施德(Wilhelm Weischedel)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读后感(一):5-5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
作者:[德]威廉.魏施德 李文潮 译 后浪出版社 2018年4月第1版
作者尽量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34位哲学家的生平和其学说思想的要旨,因此就如作者在前言中介绍而论,这是一本哲学入门读物,是去了解诸位青史留名的哲学家们的思想体系的“后门”捷径。
而通过阅读感受到的,是哲学自诞生开始,与宗教和人的关系即结下不解之缘。众多哲学家们难以避开的核心是如何解释上帝,如何解释世界,如何理解人与他们的关系。逻辑打底,宗教内核,求源生命,这些问题光是提到已经觉得宏大而却步。因此,虽然作者已经用通俗话的语言来介绍,但如果对哲学本身未能了解过的读者来说,读起来还是颇为费力。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读后感(二):一本还不错的西哲史入门读物
正如标题所言,还行吧!通过讲述哲学家的生平轶事过渡到他的哲学思想,宛然一部简化版的西方哲学史(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止)
作者用语简单而深刻,没有认真读过哲学家本人著作的人是写不出这种通俗文章的,每个哲学家主要的思想基本都囊括其中了!
作为一个哲学爱好者,本来就觉得不该把哲学搞得那么严肃,毕恭毕敬的,哲学也可以轻松活泼接地气,正因为哲学探讨的都是一些人们习以为常而漠视的问题,所以人们反而觉得哲学高深莫测,想来也是蛮搞笑的事情
哲学是什么?这是任何一个接触哲学的人要搞明白的第一个问题,与我而言,哲学是人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思考方式,所以它才会被称为学科中的学科!
附上书中的一段文字,完美地阐述了学习哲学的意义所在。我在故我思!生命不息,思考不止。思考也是会上瘾的,哈哈
吾将上下而求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孤独有助于思考,切身体会!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读后感(三):为什么读哲学
不朽者的精神具有生育能力。
为什么读哲学?我也在一直问自己。哲学关注的问题看起来稀奇古怪,哲学家看起来也都是幼稚可笑,但这一点任何人都知道,甚至哲学家自身比你更觉得自己这样可笑。
那为什么还要这样做的?
伟大的思想之所以令人精神怀孕,是因为,哪怕它们犯起错来,都显得那么伟大。
而“后楼梯”,给了我们另一种进入哲学的可能,若只是关注思想,很难进入哲学的枯燥,但“后楼梯”让我们看到思想的另一层面。
你或许以为,哲学只属于深奥的书桌,然而事实是,哲学作为一种思考事物的方式,属于任何人。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进入这种状态,对周遭的事物、人物产生类似的思考。而哲学家只是将这些思考的火花,进一步燃烧了下去。
您或许会在每日的劳作中,主动掐掉一千个随便冒出来的胡思乱想。然而哲学的意义在于,它告诉你,每一个胡思乱想都有意义,每一个幼稚的想法都可以得到最好的辩护,甚至成为理论。
这或许正是哲学不为人知的魅力所在。无关于高深的结论,却可以从日常的点点滴滴,窥见世界的奥秘。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说,读哲学的意义在于,保护自己心中对这个世界最原初的看法,保护自己心中那些哪怕是弱小而幼稚的闪念。
你可以从哲学家们的日常中很轻易的看到,哲学可不是史诗,是个人的生活,是日积月累的坚持,而这些事情,是任何一个凡夫俗子都可以学习并且努力做到的。这不是闲情逸致,不是远在天边,是我们可以接触到的日常,只是我们不善于保护,只好任这些思考随意溜走了。
而哲学家如同最为尽职尽责的监护人,总是用尽一切辩护方法保护自己的想法。我不清楚哪些哲学观点是否会有人记得,但他们为自己的生活作出的辩护,或许也是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生活所做的。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读后感(四):有趣的简介和目录对于开启文艺之旅有多重要
对于一部电影而言,或许简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观影过程。但观影过程是否愉快,一定取决于这部电影本身的题材和其技术手段以及它所传达的价值观是否符合观影者的审美。那么,有时候适当的阅读简介或许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即将进入的观影过程。当然,这对简介本身还是有要求的,盗版影碟上的完全无法读通的蹩脚中文翻译连万分之一电影的精髓都无法展现。
但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每一部电影都恰好存在一段恰如其分的不带有欺骗色彩也能够等额的反映电影水平和内容的简介呢?
再来说目录,目录之余书本,似乎无论对闲庭信步偶尔翻书的伪读书爱好者们而言还是对各种学霸、研究者们而言,都十分重要。对于前者,目录引导他们究竟翻到哪一页。而对于后者,目录简直就是他们建构知识体系的神器,比起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的思维导图,目录简直又朴素又实用,居家旅游必备良品。
而这本《通向哲学的后楼梯》简直就是我们开启哲学世界的目录和简介,而且,它真的就是我们给了若干假设之后似乎很难在现实里存在的真实存在。它既有趣,涉及面又足够大,对于想要开始涉足哲学领域但又满脑壳问号的人类很友好。读完这本书,你一定能够知道你更想去深入地了解哪几位哲学家,去购买哪几位哲学家的著作。成就有大有小,但凡心里有了目标,离成就就不远了。一旦心里有了想法,你就已经沾上了哲学世界的海水,是否选择浸入,当然全看你个人。
也许会有同学举起小手反驳我说:请问,哲学教材或简介小册子难道不能同样具备你说的功能吗?
我只想用一句话回答:啥都不知道的你如果能读得下去,我佩服!
教材这种充满了浓缩语句与考点的知识密集型储备干粮,只适用于教材或已翻越过重重哲学大山的阅历者们进行大脑备份——偶尔读取功能出现毛病的时候再现一下。
综上,我认为此书无比适合对哲学感兴趣而又无头绪的人进行第一步的探索。以上。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读后感(五):作为“正道”的后楼梯
了解一门学科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读这门学科的“学科史”,所以我们会有文学史、史学史以及哲学史等等。但每个学科的“学科史”,无论在叙述方式还是编排类型上都有着相当大的差别。这本书以34位哲学家评传展开,作者在自序里强调,这是一条“后楼梯”,言外之意就是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史”,而是一部哲学家评传集。我翻开手边的两本较为专业的哲学史的书,一本是斯通普夫的《西方哲学史》,这是美国本科生的教材。另一本是赵林、邓晓芒的《西方哲学史》,这是部分国内高校的教材。这两本哲学史都是在哲学发展过程中,先理出发展的脉络和哲学学派,再根据这个框架叙述其中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所以从本质上来看,无论是哪种哲学史,其实都是哲学家的评传,只不过哲学史对它们加以整理和分类。如此,这本《通向哲学的后楼梯》是一部更为本质的哲学史,它并不像作者所自述的那样,只是一条小道,一条后楼梯。
相比于文学史的书写特点,哲学史的书写更加在意哲学家的哲学主张。顾颉刚曾经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说法,如果把这个逻辑放到哲学史书写的研究中,我觉得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哲学的发展是基于后来的哲学家对先前哲学家的批判。比如说,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是对柏拉图学说的发展;康德是对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的统合;黑格尔则又是基于对康德哲学的批判……也就是说,哲学的发展必然是一层累积一层的,我们不可能抛弃康德之前的哲学思想,单独将康德拎出来研究,这是无效且行不通的。反观文学史,我们可以说宋词的很多手法和艺术形式是出于唐诗,甚至更早的文学表达,但并不是说脱离了宋词之前的文学表达,就无法研究宋词。每种文体都可以单独拿出来研究,而不必特别考虑延续性和继承性的问题。而哲学史则不同,没有延续和继承,哲学史根本无法下笔。所以说,哲学史本质上就是哲学家评传的顺序集合,哲学家不断批判的历史,就是哲学史。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作者威廉·魏施德的《通向哲学的后楼梯》也是一种哲学史,它不必成为阴暗的小路,它也可以成为登堂入室的正道。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读后感(六):世界急需的是认识
2020年02月02日20点20分,读完了这本书,很有纪念意义。
“哲学是干什么的?”人们经常会用门卫直击心灵的问题来给哲学开玩笑“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 这是唯心主义关于人生意义的3个最根本问题,让苏格拉底、康德等大哲学家们皓首穷经,的确是深奥的……
这本自1966年出版的著作,作为哲学启蒙读物,独辟蹊径,以后楼梯作为进入哲学的通道,不再是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和正襟危坐的教条,而是从34位哲学家的生平轶事出发,有哲学思想,有形成的背景,有内在理论成长的逻辑,有外在社会环境的变革,如同老友聊天,作者娓娓道来,让读者能有登堂入室的期盼,还有思辨溯源的启蒙。
哲学讨论的是宇宙、人生最基本的道理,因为这种最基本的思考离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太远,反而成了高不可攀的无用之学。我们或许都会忘记,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起源才是哲学的中心任务,正应了那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阅读体验是轻松的,译者的文笔流畅,但阅读本身并不轻松,与每一位哲学家的小邂逅都不会轻松,都是初窥后留下偌大的思想森林等着探索。
哲学家们大都是生活和思想分离的矛盾体,这是最大的印象,那个在巴黎娱乐快活后又隐居撰写《沉思录》的笛卡尔;那位在米兰追逐放荡肉体欢愉,返回非洲后写巨著《忏悔录》的奥古斯丁;那位风流艳事接二连三,肉体和灵魂纷乱的伏尔泰;那位把孩子送去孤儿院却被称为教育理论家的卢梭,他还有公众暴露癖好;被叔本华骂作江湖骗子,却和他老师康德一样严肃认真的黑格尔;对女性恐惧,但爱慕瓦格纳妻子的尼采……这些时代的力量,在拷问人性和神性的世界里,给人类文明的星空带来的是漫天繁星璀璨。
罗素是个有趣的人,他总是和世界闹矛盾,他写的《数学原理》成为现代数学的基础教材,他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获得了英国最高级别的功勋奖章……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赞许罗素的观点“更值得追求的,是爱而不是恨,是合作而不是竞争,是和平而不是战争。”
为了幸福,世界急需的是认识!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读后感(七):内容节选•书评
要想了解一个学科,先了解其学科史。对于我来说,《通往哲学的后楼梯》这本书是哲学简史,虽然面面俱到,但又意犹未尽,刚勾出你好奇心又孑然而止,无法痛快一饮甘霖;译者文笔颇为归化,理解起来并无难度,算是一本比较一般的通识书。但难得可贵的是,对我这种哲学小白,门槛低,有利于引起对哲学的兴趣并且了解哲学家的思想概况和历史走向,于是想着也不必当作闲书,还是认认真真对待吧。
今天看的是关于斯宾诺莎。他是我目前为止看到的哲学家里面作者对他名誉和个人经历着墨最多的一位哲学家,我觉得,他的坎坷的人生之路和他对待此种命运的云淡风轻比他的哲学思想更能给人以启迪。
个人著作:《神学政治论》《知性改进论》《伦理学》(这本书是最为声名远扬的)
个人生平与思想:斯宾诺莎毁誉参半,生前易受多人诘难和道德指摘。诸如伏尔泰和莱布尼茨也表达过对他哲学思想的厌恶。然而恶者深恶,爱者恒爱,他亦受到歌德等人的夸赞。他认为,世界和人类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暂时的,不可靠的。世界是上帝存在的方式。上帝不能够被人格化,也不是超越一切事物的原因,而是一切事物的内部原因,因此,上帝存在于万物之中,上帝也是自己存在的原因。这个观点不同于基督教和犹太教,他也被革除教会。我猜是因为他拒绝接受传统观念认为的“上帝创造世界”,而又认为上帝和这个世界是平级的关系,上帝存在于万事万物中,所有的现实都包括上帝,“我自己本身就是上帝的思想”,因此无需通过教会这一中介来宣扬真理,所以教会和教会的支持者对他颇有微词。然而,他并不在意,也不妥协,而是以“活埋在自己书房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服从真理且只服从于真理”的信念,并期待得到远超过宗教宽容范畴外的宽容,即自由。作者点睛之笔:“他对这种自由的要求,远远超过了那个很不宽容的时代所能允许的最大限度。”他对自由的理解,与一百多年后的约翰密尔所倡导的自由形成了呼应,而他,更像是领路人和开拓者,因为他身体力行来回应这个社会对他所强加的枷锁。他无视外界对他抛出的橄榄枝、熙熙攘攘、血雨腥风甚至要暗杀他的行动,一心投入对真理的研究中,“经历了对暂时性的痛苦之后,满怀热爱地奔向永恒,在这种爱中,灵魂得到安息。”他风烛残年的时候,死于肺结核,终于44岁。
点评:斯宾诺莎是位勇士,坚持自己所说所想,敢于以一己之力去反抗教会的权威,自己却不为所动,安贫乐道,“任尔东西南北风”。因对真理和自由的向往,便脱掉了世俗强加给他的磨难,以有涯之生,追不辍之志,把自己活成了无限。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读后感(八):正门不通?来!我带你走后门
曾经看到过一个段子,“什么职业仅仅靠装逼就能让钱源源不断的流进自己的荷包?”答案是“哲学家。”虽然这只是一句调侃的话语,但侧面也反应出来了哲学是一门耐人寻味的学科。
在我的印象中,哲学家都是一练络腮胡子,卷发,眼角布满皱纹,每天一副指点江山的样子,说一些世人听不懂的话,而他们的住所则是围了一圈篱笆,那紧闭的大门似乎无时无刻的诉说着四个字“闲人免进”,“不食人间烟火”大抵是对他们最好的评价。
既然哲学家的大门紧闭,敲正门无人理睬,翻墙入院也不大妥当,想听听哲学家妙语连珠的观点,都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求。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见不到哲学家,那就得想想办法,既然是“闲人免进”,那何不找个熟人带你进去,威廉·魏施德想必是最好的人选,他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柏林自由大学教授,思想上从有神论存在主义出发,处理怀疑论和虚无主义问题。《通向哲学的后楼梯》是他写作的哲学入门读物,他将高高在上的哲学家还原为如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他们也有着七情六欲,他们也贪图享乐,他们也自私自利。
泰勒斯是哲学的创始人,他从水的运动中看到世界起源于神灵,借此证明了短暂的现实源自永恒。因为水总是水,尽管它的形态不断地变化,时而化为水蒸气,时而结成冰雪,它有三种形态,固态、气态、液态,却有无数个外表,露水、溪流、河塘、海洋等等,但在本质上它们却总是同一个东西——水。神灵也是如此,它是永恒的,本质不变,形式却又处于无穷的变化之中。哲学为何能产生,究其原因就是有钱又闲,人的基本欲望得到大体满足,人们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更深层次的事物,泰勒斯是一位富有的商人,而且研究过政治、数学和天文学,如此一来,他成为哲学的创始者也就不足为奇了。
哲学的发展离不开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三人,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的哲学理念是基于苏格拉底围绕人生的“真理”哲学发展而来的,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理念则是围绕柏拉图的“人对事物的本质的热爱与追求”发展而来的。他们三人的哲学理念一脉相承,综合起来就是“以人为本”,从生命的本源探索哲学的价值。
人们口中常说的“柏拉图式爱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柏拉图本人将女性视为男人们公共的财产,他所有的著作中都找不到对女性的溢美之词,柏拉图所理解的婚姻,恰恰不是以精神和谐与爱慕为基础的,他的婚姻理念只有“利益”。如此“直男癌”的哲学家,怎么会以他的名字命名爱情呢?这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息息相关,苏格拉底喜好与俊秀的青年结交好友,阿尔喀比亚德是他最为喜爱的一位,他们俩之间的爱情就如路边的溪流,多年如一日,悄无声息的流淌着,某个夜晚,阿尔喀比亚德终于按耐不住了,凑在苏格拉底身旁,想与他颠鸾倒凤一番,可是苏格拉底却拒绝了他,“你不是喜欢我吗?”“我喜欢你,但不是这种喜欢。”后来柏拉图将这个故事发扬光大,也就有了“柏拉图式爱情”,完全倾心于对方却又有所克制,人们也称为“精神式恋爱”。
本书中还讲了其他哲学家不为人知的秘密,比如沉醉于灯红酒绿的夜场的伊壁鸠鲁,总爱diss黑格尔的叔本华,数次婚姻失败的尼采……魏施德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简陋的后门,虽然没有正门那么豪华气派,但若是想步入哲学家的房屋一探究竟,倒还是个不错的选择。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读后感(九):重度直男癌患者柏拉图的女性观---所谓“柏拉图式爱情”的真相
很多小女生都很憧憬“柏拉图式的爱情”,认为这个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完美升级版,既高贵隐忍、又唯美浪漫。但个人表示,如果柏拉图生在今天,我真的很担心他会被激进女权主义者们打死。就算大家都是奉公守法的好公民,但微信公众号的主流情感号作者们口诛笔伐的力道怕也小不了,大概可以参考之前大家声讨Ayawawa的劲头吧。
何为其然也,让我们先来看下面一段论述:
不管打开柏拉图的任何著作,都找不到对女性的溢美之词。相反,柏拉图声称,就道德而言,女人远远不如男人。她们比男人懦弱,因而也比男人阴险、狡猾。他认为女性轻浮,容易激动,容易发怒,喜欢骂人,同时还胆小、迷信。这还不够。柏拉图甚至断言:不幸成了女人肯定是上帝的惩罚。因为只有那些在生活中不能自制、胆小怕事,没有正义感的男人们,死后才投胎转世为女人。
柏拉图认为,将女人和男人带到一起的,不应该是爱情。婚姻的目的是生育,婚姻的任务就是生育尽可能强壮健康的后代。因此,使合适般配的男女成为夫妻,应该是城邦的义务,城邦应该干涉过问此事。男人在战争中表现勇敢,作为奖赏,城邦将女人分配给他们,应该把女性看成是男人们的公共财产。
此处,身为一名女性,个人要顶着铸铁锅的锅盖表示,对于柏拉图观点中的小部分内容,还是有些同意的。比如女性的易激易怒、胆小迷信。在这一点上,光看看那些富有煽动性的10万加文章何等爆红,星座、命数理论是怎样的受欢迎便能加以证明。
而在对于女性地位的蔑视方面,又令柏拉图与中国古代女作家班昭隔着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达成共识。班昭那篇历朝历代影响深远的《女诫》不是一上来便说:卑弱第一。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砖,而斋告焉。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弄之瓦砖,明其习劳,主执勤也。
但是,对于柏大的婚姻目的论、女性财产论,个人真是抵死不能表示同意。类似这种连Ayawawa都不敢说的观点,如果在今天发表的话,恐怕相当多的女同胞们会发起杀死柏拉图的众筹项目也说不定。那么,讲到这里,问题来了。所谓的“柏拉图式爱情”,到底是个啥。
有研究者认为,“柏拉图式的爱情”,是一种通过身体美、灵魂美、道德美和认识美,最终进入美本身。柏拉图所说的爱情追求是对美本身、美的理念的追求,所有的美都占有美本身的一部分。所以,说到这里,也能解释为何中文系专业课《美学》教材里,也要对哲学家柏拉图提上一笔了。
讲到此处,一定要解释一下,以上论述,均引自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柏林自由大学教授威廉.魏施德所著《通向哲学的后楼梯--34位哲学家的思想和生平》。
这虽是一本哲学入门介绍书,但因着德国学者的严谨认真,书中的内容都有出处可查。对于一位精研存在主义、虚无主义的,写过《伏尔泰和历史问题》《哲学家的神:虚无主义时代哲学神学的基础》等专著的哲学家而言,写一本哲学入门基础读物,自是不再话下。
个人尤其欣赏者,是作者充分做到了所有成功专业学科入门书的共同点,生动有趣、深入浅出,融说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譬如书中介绍到每一位哲学家时,既有对其思想理念的精要总结,也不乏“鲜肉美男夜半欲献身、苏格拉底正色拒求欢”一类有史可查的哲学八卦可看。
正因如此,所以许多名家开具的哲学入门书单,自学哲学必读书、业余读者了解哲学读什么一类图书清单上都少不了这本书出现,此书多年来数次再版,广受哲学爱好者欢迎,也是情理中事。
备注一下,此书虽好,但请勿在进食及饮水中观看,以免因发笑导致个人噎到或呛到。另外,更不要在公共场合,如公交或地铁上阅读,以免因书中内容导致个人表情太过丰富影响到其他乘客,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读后感(十):哲学的通路
《边城》里天保、傩送两兄弟为了摘取翠翠的芳心,一个选择了车路——由父母出面向翠翠的外公提亲;一个选择了马路——由自己努力在山头唱情歌吸引翠翠注意。二者虽然选择的方式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通过努力,让翠翠选择自己、嫁给自己。反观哲学史的著述,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为了获得哲学的通路,我们既可以选择诸如罗素所著的《西方哲学史》这样的作品,站在一个门槛相对较高的起点,开始正统的学习;同时,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些相对通俗的导读文本,从兴趣出发,去实现能力的迁移,而《通向哲学的后楼梯》正是这样一本看似“旁门左道”的书。
虽然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日常生活中最为通俗的基本道理,但现实中的人们已经脱离这些基本的道理太久,无法以纯粹的眼光去认识哲学,反而会觉得哲学不通俗、不可攀。威廉·魏施德为了还原哲学的通俗性,特意写下了《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这样一本哲学史。与其他正儿八经的哲学史不同,《通向哲学的后楼梯》并没有严肃地将哲学家的一生庄严地铺陈开来,也没有对哲学思想进行过于深刻、不易理解的论证;而是相反地,通过讲述哲学家的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解放了我们的想象力,也使哲学家得以摆脱固化了千百年的刻板形象。在描绘苏格拉底的悍妻,克尔凯郭尔的社交恐惧这些贴近人情的小故事时,魏施德使我们意识到哲学家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哲学思想也并非难以触摸。从这些通俗的人物故事、思想导览出发,我们可以较为轻松地实现对于哲学历史认识的贯通,并且在脑海中形成相对深刻的记忆。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获得一个较为清晰的哲学思想的通路,去触摸哲学,而这才是著述哲学史的真正使命。
正如书名所呈现的那样,魏施德通过《通向哲学的后楼梯》一书,带领我们从后楼梯进入哲学之楼,避开了正门唬人的守卫,去真实地触摸哲学的每个转角,感受哲学的每个上升;避开层层遮掩的形式伪装,和哲学家进行心灵的真实对话。那么,魏施德是如何建设这一哲学通路的呢?这其中涉及的其实是切入点的选择与时间轴的建构。
如何实现哲学的切入?这可以从对哲学的外部研究着手,即哲学家的个人历史研究、社会历史变迁等。中国有句古话:“知人论世。”只有了解了一个人的生长脉络,才能认识他的思想变迁,获得他个人对于人生、世界的独特认识。魏施德在论述选取的34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之前,都会对每位哲学家的一生选取几个重要的点进行论述,而往往正是这些重要的转折点促成了了哲学家独特的哲学思想。同时,哲学的切入也必将建立在内部研究之上,即对于哲学家个人作品的研究。在文学研究中,我们把专注于文本的研究称为“新批评”,用来区别专注于作者个人声望的影响研究。只有在文本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看到作者真正的思想辩证。这是文学研究的必然趋势,而这也同样适用于哲学研究的语境。可以说,哲学的切入其实是外部作者研究与内部文本研究的统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对哲学通路的深刻把握。
哲学的通路,即哲学的历史。历史,是一个复杂沟通的网络,既有共时的沟通,也有历时的继承与创新,二者纵横交叉而成为历史。建构哲学的坐标轴,也同样需要共时角度与历时角度的考量。我们常以“魏晋风度”指代魏晋南北朝时的文人墨士,他们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生命意识,但都表现出相似的时代气质——即饱受战乱之苦,寻求个人解放与心灵寄托的文学诉求。在这一点上,“魏晋风度”呈现的就是一种共时的沟通与综合。而魏晋与盛唐的分期则体现了历时的继承——从见之于魏晋文学的对于纷乱时代的苦闷,对于避世归隐的渴求,到盛唐文学中呈现的对于门户之见的叛逆、对于美好的不懈追求,其间的不同是时代的因素,是时代变迁给予人的心灵的变化。无论是文学,抑或是哲学,正是这共时与历时的纵横交叉才勾勒出伟大心灵、伟大思想的轨迹,才让我们得以一窥哲学的通路。
哲学的通路有不同种叙述的方式,哲学史也有着不同种接近的路径。《通向哲学的后楼梯》以一种通俗平易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了34位哲学家的伟大心灵,同时又深刻地以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相结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式勾勒了这些伟大心灵的思想轨迹,逐渐塑造我们对于哲学通路的认识。从读完这本通俗哲学史的那一刻起,我们终于进入了哲学认识的大门,也终于可以触摸哲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