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生產力的一年》是一本由克里斯‧貝利著作,天下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新臺幣 38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精选点评:
●算是各种简单易行的时间精力管理方法的总结。道理自然都懂,执行就。。
●还好,学到了一些小技巧
●在没有动力的时候,看下此书可以帮助注入一点鸡血。但是过后也就过了……
●生产力的三元素:时间、专注力和精力。本书作者身体力行,学习了大量相关资料并进行多项挑战,总结提炼出实用的要点。非常推荐,也值得反思。
●和《deep work rules》一起读的,一个Google的老外工程师推荐的。个人更喜欢这本书,因为条理性和可操作性更强,虽然后者名气更大。之所以阅读这两本书,一方面是个人工作家庭精力时间安排上需要提升,一方面高效也是团队在每个人新年计划中大家所特别关心的热点词。 边读边实践了一些,着实有很大的提升。
●在看过一些时间管理书籍、文章,使用了几年的印象笔记之后,本书中并没有太多醍醐灌顶的内容,或者说大道理都是相似的。比较耳目一新的是作者认为,生产力有三大要素,有生产力的人不只有效管理自己的时间,同样也要管理好自身的精力和专注力。辨识出每天最重要的事项,并在精力最旺盛的时候执行最重要的事情。
●很久没看到那么实在的书了,里面关于提高生产力的25个技巧每一个都在生活中用到,尤其是远离网络和干扰物(拖延症和记忆力受损);正念力(一次只做一件事);冥想;想要改变的背后深层原因也是非常重要;还有就是多喝水和运动与睡眠,只有大脑得到休息才能有更大的创造力。超推荐!
●这本书去年就买好了但是读前面几章的时候觉得讲效率的书都是千篇一律比较雷同,甚至还怀疑是不是像那些扯淡的正念书籍一样,纯理论无实操的可能性。但是读完尝试用书里的方法试验自己。发现略有成效。即使是小小的一个方法也足矣颠覆之前的做事方式。喜欢这本书。
●大道至简,实践起来是最重要的。每天都进步一点,累积起来就是巨大的改变。
●道理方法大多听过,读起来挺顺的,看完感觉其他效率和时间管理的书就不用看了,不是说这书有多好,而是其他书的内容大多都写了。时间专注力和精力,又一个新高度,生活还是自己的,不仅是心理,身体也要做好承受这项挑战的准备。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读后感(一):效率手册
加拿大渥太华的一个年轻人2015年写的书。台湾出版的。讲提升效率的书很多,这一本的不同之处是作者身体力行,一年只研究和实践如何优化自己的效率。学到了些小知识:
介绍了一个可以写信给未来的自己的网站:Futureme.com。一个app,看看未来的你什么样:Aging booth.并不是忙人才高效。闲不下来的人,多是内心恐惧的奴隶。我观察一些成功人士,真的不是那么忙。随时随地把心中所想记下来。一次只做一件事,不要多线程。吃粗加工的食品,吃饱了就停下来。中午不吃主食。不喝酒和咖啡。只喝水。吃饭时不看手机,专心吃饭。把卧室弄的像个山洞:凉爽、安静。谈到不少冥想的好处。冥想:Apple Watch手表上的正念呼吸可以调到5分钟。跑马拉松前喝咖啡对提升成绩有好处。每天尽量少用手机,控制在两小时内。每天回想三件感恩之事。集中时间做琐事、收发email。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读后感(二):你有多少觉知,就有多少生产力
反复把这本书读了好几遍,最有用的结论就是:
没有提高生产力的公式,只有不断深入的对自己的了解——对自己生理的了解,对于外界影响自己的了解,对于自己价值的了解等等,你越是了解自己,就越能提高自己的生产力。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学习作者这样的开放的心态,不断地去测试和调试自己的生理作息和方法,从而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是什么。
除此之外,我做下的笔记包括:
1. 每天只做三件事,其余的事情可以当做是选做;
2. 精力方面:一定要了解自己的生理黄金时间,并且努力给出足够的空间、注意力、时间来让自己在这个黄金时间来达到生产力爆炸的状态——二八法则。两个爆发的小时,能够抵一天生产力的80%甚至更多;
3. 注意力方面:考验的是自己的觉知,自己对于大脑边缘系统(自动驾驶模式)的了解和改变。这个世界有太多太多提示和引导我们自动驾驶的cue,如果要深度工作的话,我们需要:1)适度戒断网络,能不用电脑做,就不用电脑做,能不开微信就不开微信;2)减少周围环境对于自己的cue,网络也好,其他分散自己注意力的内容也好,20秒法则,东西都放到20秒之后才能拿到的地方;3)可以放一个小本子在身边,每次走神想起别的事情时,可以先记下来,然后继续手头工作;4)你不必工作这么长时间,缩短工作时间,短跑式的工作,甚至更能使我们爆发生产力;5)适度地让自己白日梦,那个小本子,坐在咖啡馆,或者逛博物馆,什么都不做;6)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多线程工作对于效率毫无帮助,只会扰乱我们的注意力;7)冥想,来提高我们觉知的内功;
4. 注意力的大敌是我们不断产生念头的大脑ego,充满各种忧虑,或者要求我们给予各种习惯的满足,所以我们与之适应的方法包括:1. 把念头写下来,不让它一直发酵;2. 打破习惯的循环圈(cue, craving, response, and reward),要阻断cue,形成新的循环;3. 冥想;4. 建立新的延迟快乐模式,不是立即的gratification。
5. 关于吃、喝还有睡眠的事情:1)吃的三个法则:多吃未加工食品,吃的时候不做别的事情,吃饱了就马上停止进食;2)多喝水,是生理的重要一环,半天一升水;3)运动越多,精力越好,每天十五分钟让自己心跳加速;4)睡眠:睡前注意睡前仪式,屏幕时间要早于睡觉时间前结束,要睡足够,睡醒之后要有固定的早上routine.
总结起来:要调试自己每天的黄金时间,要觉知和培养自己的注意力,形成自己的独有生产力心法!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读后感(三):读书笔记|最有生产力的一年:更高的生产力,需要更多的专注力
和其他生产力主题的书最大的区别,这本书是作者“最有生产力的一年”的一项研究项目,是作者的亲身实践经历,因此读起来会感觉更贴近生活。
作者认为,所谓更有生产力,不是我们“做了多少”,而是我们“成就了多少”,这极大区别了“穷忙”。决定有无生产力的关键,在于你清醒的时候做了什么。那么,如果想要更有生产力,首要任务应该是管理好精力和专注力,而不是大部分人以为的时间。
作者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总结出影响生产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 拖延。
✔ 注意力不集中。
✔ 疲惫。
✔ 缺乏目标感。
✔(想)做的事情太多,没抓住重点。
提高生产力,意味着更有效率地做事,能完成比别人更多的事情。以此,我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去追寻人生中真正重要、有意义的事情。
作者有个早起的实践,他每天都在进行“天人对抗”,直到半年多后才突然醒悟: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在此之前,他只是以“我要早起”作为目标,而从未想过早起背后的原因,因此每一次的早起都是痛苦的、缺乏动力的。从这件简单的小事,我明白了:坚持做一件事,不如清楚地做一件事。
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生产力呢?作者通过这一年的实践,有几个方法值得我们去尝试:
✔ 热点清单。根据你的生活和关注点,列出对应部分的事项,将任务从脑海中提取出来,养成及时捕捉脑中浮现任务的习惯,每周进行一次回顾和修正。
✔ 设置“维护日”。以周为单位,将诸如整理、采购这些低回报维护的日常任务添加到清单中,选择每周某一天集中进行处理。清空大脑内存,保证其他时间更专注于真正重要且有意义的任务上。
✔ 开启“天马行空”模式,为注意力腾出空间。大脑在“天马行空”和“中央执行”两种模式中来回切换,全神贯注处理一件事是中央处理模式,也是平时强调的;而天马行空则被忽视了。事实上让思绪飘飞的“做白日梦”,反而能为我们创造更多的空间,让点子和想法浮出意识表层,容易出现灵光乍现的时刻。
✔ 一次只做一件事,锻炼“专注力肌肉”。一次只做一件事,通过简化手边任务,把时间、精力和注意力投入到一件事情上,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你每次把游移的思绪,通过意志力带回到当前任务上,假以时日,你的专注力肌肉会变得更强健,对大脑思绪的控制能力会变好,慢慢变得不容易分心。
✔ 练习正念和冥想。正念和冥想能引导我们的注意力到最有利的地方,让我们内心更平静、更快乐、更专注。
✔ 善用生理黄金时段。在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去做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事情,能达到更多的成就。
✔ 三重点法则。列出每天最重要(必须做)的三件事,保证高质量完成。删减不重要的事情,少即是多。
生产力的三要素——时间、专注力和精力。要想提高生产力,无非从这三方面下功夫,在我看来,这本书的重中之重落在专注力,作者提出的许多观点和方法,都绕不开“专注力”的养成。培养更高的专注力,所有的方法均指向一个重点:少即是多,尽可能地集中做好一件事,不要同时“多工处理”。
20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