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音乐笔记》是一本由肖复兴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4.00,页数:3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音乐笔记》精选点评:
●老派风格。我现在有点儿看不进去这种古典音乐散文了。
●书本关于音乐家的故事,作者对古典音乐的思考。但是故事是经过肖复兴剪裁的,呈现的是他眼中的音乐家,依然动人。文字辞藻绚烂就像来自波西米亚的秋天的黄的红的落叶。作者的热爱和音乐家对音乐的狂热真的感人。本来以为可以定义古典音乐是什么,但是看完书,看到肖复兴的博大与灵性,才懂得自己的匮乏,明白古典音乐的道路好很长。 对音乐的淳朴的感情和为什么走进古典音乐你还记得吗/
●当年曾为之特别感动的文字,重读发现离古典音乐的真核竟那么远…无非是一点入门知识+一点情怀+一点意淫~
●文字华丽优美。最后一篇以小说的形式叙述梅西安收集夜莺啼鸣的故事很精彩,但最后主观评论的一句话多少有点出戏...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简直太丰富,但每篇都要针砭一下当今社会,就有些画蛇添足了。
●可读性很强~对音乐史上的群星闪耀有了更多的了解
●第一次读这种类型的书,比预想的读了更长时间。因为是包含不少音乐家和作品的随笔,所以每次讲到一位艺术家和作品的时候都是找相应的曲子来听,这样才多少能理解作者的描述。书里提到了40多位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着实让让我大开眼界。偶尔对一首曲子和作者产生共鸣时,很欣喜。作者对古典音乐的理解,用的是唯美的词句,所以比较适合心境平和的时候读,需要细细品味。古典音乐越了解越有意思。
●这本书断断续续读了好久。书的主要形式是采用介绍古典音乐大师的历史故事和生平背景,进而来介绍大师们的音乐风格,以及推荐一些值得听的曲目。我觉得其实更像一本古典音乐科普类读物。但是他的文笔和故事描写都不够出彩和生动。作为一个吸引门外汉的读物来说,实在够不上引人入胜。他更像是和对古典音乐有一定了解的人去谈论这个大师或者这个音乐风格的一本书。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通过这本书种草了很多艺术家和美好的作品。我觉得之后应该会再读一遍。
●文笔太一般了
●孔网购入的签名铃印版,回想起了小学被肖复兴支配的恐惧哈哈
●读到后面,好像肖先生不仅文风多少变得“现代”,对待音乐的部分观念也有了变化。例如曾经叫嚷好的音乐是不需要歌词的豪迈,在后面也屡屡用歌词来抒情,对歌词的态度开始折中——歌词是音乐的外套,甚至是性感的内衣——不知这种转变是否音乐(不管古典浪漫或现代潮流)确实要随着时代作出相对应的附和和应对,还是单纯只是肖先生的让步。谢谢这本散文集给我音乐世界带来的冲击,耳目一新,回响久存。
《我的音乐笔记》读后感(一):囫囵吞枣的音乐享受
这可是豆瓣推荐给我的,看了很喜欢,跳着读完了,还是喜欢卷一,对古典音乐的分析诠释,很有些意思,多少年前看过辛丰年说音乐,也是因为喜欢古典派,很久没有听过带词的音乐了,连开车都喜欢寂静无声!喜欢所以乱听了些CD,家里的CD也都是自己喜欢的,但与这二位比起来那是太远,只能说是好玩,其中的韵味体会可没那么深!喜欢就多听,不喜欢也没有买过,都是手机里听了喜欢再买的CD,读了这本感觉体会深了,以后再听应该会加深印象的,对以后听音乐也有帮助!
《我的音乐笔记》读后感(二):摘抄
《我的音乐笔记》里读到的几段很喜欢的文字:
对比巴赫和亨德尔:从音乐的角度而言,巴赫是属于宗教的,亨德尔是属于世俗的。但有意思的是,现在听巴赫的音乐,我常常听出的不是宗教的意味,而是世俗的温馨和快乐,然而,现在听亨德尔的有些音乐,总能听到宗教的声音,看到那来自天国的神圣而皓洁的天光。巴赫的音乐是内省式的,它面对的是心灵,因此它的旋律总是微风细语般的沉思,是清澈的河滩上洁白的羊群在安详地散步。
亨德尔的音乐是外向型的,它面对的是世界,因此它的旋律总是跌宕起伏,是大海波涛中的船帆,一闪一闪,挂满风暴带来的清冽水珠。巴赫是天上的一簇星光,亨德尔则是电闪雷鸣。巴赫是河上游温驯的小羊,而亨德尔则是雄风正起的老狼。如果他们不是音乐家,而是去当政,亨德尔不是英雄就是暴君,而巴赫则是温和的良相。作为音乐家,巴赫如同他的德文名字的含义一样,的确是条潺潺的小溪;亨德尔则是大海,时而平静,时而汹涌澎湃。巴赫是莫扎特的前身,而亨德尔则是贝多芬的拷贝。亨德尔的音乐是属于戏剧的,巴赫的则属于诗,属于梦,属于心里的话语,在他的旋律里化作音符相汇相融。
傅雷还说莫扎特的音乐:“从来不透露他的痛苦的消息,非但没有愤怒与反抗的呼号,连挣扎的气息都找不到。”“莫扎特的作品反映的不是他的生活,而是他的灵魂。是的,他从不把艺术作为反抗的工具,作为受难的证人,而只借来表现他的忍耐和天使般的温柔。”在他所有的作品里,我们找不到一点儿对生活的抱怨,对痛苦的咀嚼,对不公平命运的抗击,对别人幸运的羡慕,或是对世界故作深沉的思考,有意无意地添加一些自以为是的所谓哲学的胡椒面……他的欢快,他的轻松,他的平和,他的和谐,他的优美,他的典雅,他的幽邃,他的单纯,他的天真,他的明静,他的清澈,他的善良……都不是装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情不自禁的流露。他不是那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式的恬淡,不是“闲云不作雨,故傍青山飞”式的超然,不是“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式的宁静,也不是“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式的心境,更不是“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式的安然……他对痛苦和苦难不是视而不见的回避或禅意的超越,而是把这痛苦和苦难嚼碎化为肥料重新撒进土地;不是让它们再长出痛苦带刺的仙人掌,而是让它们开出芬芳美丽的鲜花——这鲜花就是他天使般的音乐。傅雷说莫扎特的音乐表现出他天使般的温柔,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韦伯本来就不是像贝多芬那样思想深邃、大气磅礴的音乐家,我们不能要求任何一朵鲜花都去做梅花,凌霜傲雪独自开,也不必苛求一只美丽的梅花鹿去做狮子一样抖动鬃毛、回声四起的吼叫。
《我的音乐笔记》读后感(三):土地与音乐
主要看了卷一。
作为对古典音乐的启蒙一般。只有部分音乐家的故事打动了我,多数描写的是肖复兴听音乐的感受,但如果我找不到这首曲子就很难代入他的描写。
尝试一边看他写的随笔,一边听该音乐家的古典音乐,感觉不错。其实有些古典音乐,你很熟悉,只是不知道名字。
通过肖复兴的引荐收藏了一些不错的曲子。
摘录
♥巴赫的音乐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致远。
亨德尔的音乐是“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式的天玄地黄。
♥舒曼和舒伯特的生死之交。
♥李斯特和卡洛琳(39年活生生的煎熬)
鱼骨深藏在海底,可以化为美丽的珊瑚;
树木深埋在地底,可以化为燃烧的煤;
时光深埋在岁月里,可以化为沉甸甸的历史……
那么感情深埋在心底可以化为什么呢?
作为音乐家便化为一支支美丽的乐曲。
作为我们凡人便化为生活和我们的回忆。
♥聆听萧邦(对钢琴曲的执着)
我更不相信自己为自己做的自传,心理学家早就说过,“无论什么样的自传都不会不包括自我辩护。”
单纯、纯朴一直是萧邦艺术追求的信条。他自己说过:“纯朴发挥了它的全部魅力,它是艺术臻(zhen1)于最高境界的标志。”
♥土地与音乐
午夜前的大师威尔第,午夜后的圣阿加塔的农民。愿农村金黄的麦秸与你相伴,《茶花女》的美妙旋律与我们相随。
♥勃拉姆斯与克拉拉(43年)(1833-1897)
将那远远超乎友谊也超乎爱情的感情,保持了长达 43年之久,43年,对一个人的一生,是一个太醒目的数字,它包含的代价和滋味无与伦比。(对64岁的勃拉姆斯来说,43年几乎就是一生了)
在克拉拉墓前,勃拉姆斯独自一人为她拉了一支小提琴曲。
他注重感情,却不滥用感情;他珍惜感情,却不沉溺感情;他善待感情,却不玩弄感情。他懂得感情,并将感情化为深沉地永恒的音乐。
♥德彪西(Debussy)《牧神的午后》
好的音乐有着永恒的魅力,时间不会在它身上落满尘埃,而只会帮它镀上金灿灿的光泽。
♥拉赫玛尼诺夫《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托斯卡尼尼
《图兰朵》“歌剧到此结束,普契尼这到这儿时,心脏停止了跳动。死亡比艺术更有力量。”
♥ 斯美塔那《沃尔塔瓦河》
♥恩雅(每一首都好听,天赐的声音)
♥施特劳斯《拉德斯基进行曲》《蓝色多瑙河》
♥戴留斯《走向天国的花园》
♥德沃夏克《自新大陆》
《我的音乐笔记》读后感(四):从心灵走向心灵的诗
法国文学家、音乐评论家罗曼 ·罗兰曾说过:
“艺术正如生活那样,它是无穷无尽的。因此,不可能有什么能使我们认为:还有比本身就是时代的海洋的音乐更美好的东西。”
这样对音乐与艺术之美的诠释,正是罗曼 ·罗兰本人用心感受艺术的真实写照,只有他能“用音乐写小说”的独特方式,真正体会无边无垠的旋律,带给人类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另一种美好。
艺术和音乐是无国界的,它们能超越世俗的羁绊,让精神得到升华,让心灵与心灵靠近,在音乐与艺术的海洋中恣意徜徉,每一个音符都能触碰最柔软的心房。
著名作家肖复兴在《我的音乐笔记》用散文写音乐的方式,来抒发对音乐的欣赏和热爱,看似随意的笔触,更好地诠释了音乐带来的诗一样的田园牧歌。
肖复兴在《我的音乐笔记》总序中说,能让他坚持十年写音乐的原因,也许就是情感、心灵、音乐三位一体呈现出来的奇迹。 于是他用十年写下了荣获首届冰心散文奖的《我的音乐笔记》,该书多次再版、加印,可见其文集所传达的音乐精神深入人心。
肖复兴,著名作家,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到北大荒插队六年,当过大中小学老师十年。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小说选刊》副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百余部,凭借《我的音乐笔记》获得首届冰心散文奖。
翻开《我的音乐笔记》的目录,《那一晚忽然洞开的窗子》第一篇,其名字就如一首小提琴的旋律令人不经意倾听到,肖复兴用语言为我们娓娓讲述的那些经典永流传的古典音乐。
在《我的音乐笔记》中,肖复兴用其优美隽永的文字,分三辑在我们眼前展开一幅用语言描述的西方古典音乐的画卷。
肖复兴在后期出版的内容简介中这样介绍过:
“《我的音乐笔记》分为三辑:第一辑大多是听音乐会或听唱片的感受和感想;第二辑为有关流行音乐和民间音乐方面的理解和断想;第三辑写有关古典音乐的印象和感悟。”
其实,第一辑除了感受和感想外,肖复兴是以一个个音乐家的故事串联起一段音乐史,史诗篇章中包含了20多位伟大的音乐家:
巴赫、亨德尔、莫扎特、舒曼、李斯特、肖邦、威尔第、瓦格纳、勃拉姆斯、德彪西、布鲁克纳、马勒、柴可夫斯基、西贝柳斯、拉赫玛尼若夫、斯特劳斯、托斯卡尼尼、肖斯塔科维奇.....一直到鲍勃迪伦、约翰列侬、老鹰乐队、恩雅。
每一个音乐家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中显得饱满立体,而由此诞生的音乐,在人物的故事中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其流淌在历史长河的音律,随着时间化为永恒。
第二辑是有关流行音乐和民间音乐方面的理解和断想。
其实,作者用散文般的语言委婉地描述大提琴小提琴、单簧管双簧管、钢琴、竖琴长笛......等乐器,他用另一种文学方式来阐明器乐、弦乐的美:
“钢琴更像是从山涧里流淌下来 清澈溪水或激荡的瀑布,而弦乐才有一种夜色中月光融融在白莲花般的云彩中轻轻荡漾的感觉;
小提琴如泣如诉的回旋能让我们想到少女面向日记的倾诉;大提琴更适合心底埋藏已久的感情,那是经历了沧桑的感情,那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感情。”
肖复兴的语言完美表达了各器乐所能表现的音乐意境和无法言说的情愫。
第三辑写有关古典音乐的印象和感悟。
“音乐起于词尽之处”,我看到的是,肖复兴让我们在音乐家的背景、故事、音乐家故地等等的语言描述中,感受到了音乐的宏阔、神秘甚至对音乐本质的思考。
我们对古典音乐的印象,大多来自前人对古典音乐的诠释和欣赏,我们通过这些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但音乐留给我们的感悟,却是每一个音符带给我们自身除了感官的愉悦外,还有来自对旋律外的心灵之悟。
肖复兴还在《我的音乐笔记》中,很好地将音乐家的音乐与历史背景进行融合,对音乐与文学,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完美融合,进行过最好的说明。
如在《答案在诺贝尔文学奖上飘》中写道:
“当听到鲍勃·迪伦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我很有些兴奋。一脸褶子的鲍勃·迪伦,已经获奖无数,但诺贝尔文学奖,却是破天荒第一次给了一位摇滚歌手。起码,让我们对于文学与音乐的关系,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没有文学的介入,好音乐难以诞生;同样,没有音乐更早对于文学的启迪,文学不会出现复调和多声部。”
阅读《我的音乐笔记》,听作家讲音乐,就像画家谈诗,真的别有一番滋味。
我们听音乐时,有时真的不知如何去理解音乐,或是音乐与生活,音乐与人生的关系,尤其是对西方的古典音乐。
如此,我们为何要从音乐中找到如何理解音乐的答案呢?
其实,音乐自身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和令我们频生出来的思绪,或者音乐中的舒缓、流畅、激越、震撼,如泣如诉,只能用心聆听和感受,音乐的真谛,的确不能用任何完美的语言来表达,而音乐深处的思想、精髓更是无法进行具象化的说明,就像门德尔松说:好像是说过了,但又好像说得都不能令人满意。
这就是音乐的魅力,神秘,不可触摸而又亲切令人神往。
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全世界每人都能用耳朵来聆听旋律所表达的欢喜、哀愁、激昂、悲愤,而最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音乐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如我们中国的古诗词一般: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如果用古代的萧、古琴等乐器演奏,那又是另一种别样的意境呈现。
故而作家肖复兴在《我的音乐笔记》中,用艺术的文学描写来感受音乐境界的精华部分,堪称“言有尽而意无穷”。他用自己的心灵来追随音乐的文学情节,高度提炼了音乐原作的意涵,用对音乐美感的描绘,领悟了旋律在心灵的流淌,他是用文学的心灵理解音乐的心灵,他用十年时间撰写的《我的音乐笔记》何尝不是一篇从心灵走向心灵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