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机器》是一本由[英]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1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机器》精选点评:
●精力充沛的时间旅行者,不顾疲惫与悲伤,在食物的飞沫间把脑中思绪的洪流化作奔涌向前的叙述,让听者一口气抽完六根雪茄,冻个半死。《时间机器》有很多版本,但唯独这个装帧配得上经典的地位;译文如果去掉引号的话,可能更自然些。
●一个穿越时间到人类衰落退化的未来的故事。情节挺简单的,但是想一想,这是1895出版的呀,作者和120余年后的我头顶同一片星空——这星空「从未知的过去进入未知的未来」——想着时间的事,写出人类的未来的故事,有浪漫的想象力。
●嗯,索尔·贝娄在《赛姆勒先生的行星》里有提到过,故事还是偏简单了,也不够科幻,更像是《格列佛游记》这种类型,不过考虑到是1895年的作品,也算不错了~
●相对来说还是觉得电影改编更好一些,这部小说真是平淡无奇
●文章的故事性并不十分强,而且简介有些误导人的感觉——尤其是薇娜,那根本不是爱情故事!!! 我个人觉得时空旅行并不是文章最重要的部分,那只是个手段,作者更多是在思考“我们要到哪里去?”在告别了小矮人的世界,时间旅行者并没有马上回家,而是想去到更远的未来,星空与大海仍在,生命却以一种完全不同于想象的方式发展。人类自以为永恒,却不知自己在宇宙的长河中微不足道。 我想,那白色的小花,是阴暗未来留给时间旅行者最美好的东西吧。
●现在看来,想象力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作者的脑子和笔法真的厉害。
●好久没读到这么舒服的翻译了。故事放到创作的年代可算神作,现在读来也有很多惊喜。
●想到是一百多年前的科幻小说,还是很有前瞻性的
●地下人养了地上人当食物,而且是机械能手,却又被描述得很野性原始。
●英文原著,除了超前的时间旅行概念,贫富分化阶级固化的预测也是非常神了
《时间机器》读后感(一):百年前的人,这样的想象,真了不起
标注(黄)和笔记 | 位置 394 改善后的环境起反作用。 物极必反,当社会没有强弱,一切平等,没有了差距造成的动力,前进将不复存在。人,这个个体,无欲无求,也就和一个动物没区别了。一切,死气沉沉。 标注(黄)和笔记 | 位置 579 人类不再是一个物种,而是已经分化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动物。 好超前的想象,比现在的一些科幻人物设定高明太多。 标注(黄)和笔记 | 位置 961 白天的时候,他们就跟田间的牲口一样快活。他们一如牲口,不知道有敌人,也不作任何防备。 人类社会已经衰退到原始社会,人与牲畜除了外形不同,本质已相似。社会的发展极限是什么,是科技化到一切已虚幻,还是如烧尽的火堆,讲所有都“归零”。 标注(黄)和笔记 | 位置 967 没有变化和不需变化的地方是没有智慧的,只有那些需要直面多种需求和多种危险的动物才具有上进性。 变化才是智慧的动力,维持现状是可怕的消亡。 标注(黄)和笔记 | 位置 1007 地球已经停止旋转,有一面对着太阳,正如我们自己的时代里月亮对着地球。 这个想象太厉害了,直接把地球想停了,这意味着永夜永日。那地球上还会有生命吗?还有引力吗?
《时间机器》读后感(二):时间机器
满分啊!!又是快乐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晚!这不是一本纯粹的科幻文章,重点不在于讲故事而在于描述,我看过好多时间旅行的文章了,还是第一次认识到行驶速度这个概念,这让我想到如果时间机器的速度是一比一百或者一比多少,那岂不表示人类只能局限于前后某个时间段去观察?还有——“除非在其他时间维度中存在完全相同的复制品,否则我的机器不可能穿越时间”,让我想到平行世界的种种——到底是平行世界早已准备好了时间旅行者的穿越,还是时间旅行者制造了新的平行世界?科普书只有一个答案,科幻文章却可以自由发挥。公元802701年的人类模样类似于如今共同认同的外星人相貌,生命之脆弱与生活之空虚结合起来,让人不由思索其中的含义,世界是一个复杂系统,科技高度发达的时期却不一定是巅峰时期——“在那里,人类依旧还是人类,但我们的时代留下的诸多未解之谜都已有了答案,诸多恼人难题都已得到解决。或许,他来到了人类的成年期:因为,依我个人之见,在这一时期,科学实验不足为信,理论探索支离破碎,社会交往不甚和谐,根本算不上是人类的巅峰时期!”太喜欢这一段了啊!我时常想到底如何才是人类社会最美妙的时代——不会是文中描述的那样,不会沉迷于浮浅的艺术和空虚的情色,人类是否会同时担任控制者与傀儡的身份,贫富性别等是否为生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血统——也许这个词不那么合适——出身是否再不可更改?
《时间机器》读后感(三):《时间机器》与末日遐想
月盈则亏,人类的发展到达一个顶点之后,将开始走下坡路,温和而缓慢地衰退,直至消亡。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消亡,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 在《时间机器》这部科幻小说里,时间旅行者乘坐时间机器来到未来,他看到未来的人: “很漂亮很优美,但说不出来的脆弱。” “眼睛大而温和。” “害怕黑暗,害怕阴影,害怕黑色的东西。” “脸上没有一点长胡子的迹象,耳朵也特别小,嘴很小,嘴唇红润而薄,小小的下巴很尖,眼睛大而温和。” “在服装方面,以及现在区别两性的特征等所有的差异方面,未来世界的人都是相同的。” “智力和我们的5岁孩子一样。” “我心里一阵阵失望。我原来满怀信心的认为,人类的后代一定是极其深沉而聪明的。” “对于这个世界的总印象是到处荒芜,到处乱七八糟的长着美丽的灌木和花朵,又如一所长久无人照管,却仍没有杂草的花园。” “人类那永不停歇的活力,原本被视为优势,但在舒适安逸的新环境中,却成为弱点。” “当人们处于身心平衡和生活安定的状态下,冗余的智力和体力将会无所适从。据我判断,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人类从未接受战火洗礼,连一次暴力争端都没有发生,也未曾遭遇野兽侵袭,更无需强身健体来抵御疾病,甚至根本不用辛勤劳作。” 生活条件的改善会使人类的居住环境更加安全舒适,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自然会变得更加温和,更加脆弱。诸如勇气、独立、好奇心、创造性这样的品质在这样的环境下将会变得不合时宜,在未来的世界,与众不同的人将会受到嘲笑,遭到排斥,越往后这样的人处境将会越发艰难,直至消亡。人类只有在艰苦与危险的环境下才会变得强壮活跃,精力充沛,聪明,但是越往后人类的生存环境只会越发的安全与舒适,上述的那类人品质在未来已经没有必要了,人类将会遗忘一些事情,包括那些高贵的品质。 在人类繁衍的某个阶段,人们生育的欲望也将降至冰点。这时候,政府可能会出台相关政策以鼓励生育,但也只是短期内有效,已无法挽回颓势。因此,大地上,人口也将变得稀少。 这就跟一个单独的人的一生一样,降生,经历幼年,青少年,成年,到达年富力强的阶段,然后开始变老,越来越老,记忆力开始衰退,最后平静地离开人世,归于尘土。多年以后,也不再有人记得他。 就像一栋废弃的房子,由于雨水侵蚀,多年以后,墙皮剥落,房前屋后将会长满杂草,直到被大自然完全收回。 千年万年之后,从远处看,地球仍是一颗蓝色的星球。这颗漂亮的星球,也许仍有水,有山,有灌木,有杂草,但看不到丝毫文明的迹象。
《时间机器》读后感(四):当下即鼎盛
这本书是1895年出版的,被许多人认定为“科幻小说诞生元年”,威尔斯和凡尔纳更是有“科幻文学之父”的称号。
其实故事本身因为年代久远的关系,看起来可能没有那么新颖。它讲述了一位“时间旅者”通过时间机器穿越到802701年,发现人类进入了衰退期,并进化为两个种族:艾洛伊人和莫洛克人,并由此发生的一段故事。
他提出的时间是第四维的概念,并说时间轴的改变可以由于空间位移而产生可能性。这其实是一个很具有前瞻性的想法。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都比它晚了10年,广义相对论晚了20多年。
科幻和科学常常密不可分。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甚至可以带动科学的发展,给科学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而且看到这么早期的作品,其实能清楚地发现。早期的科幻作者对比于后来的一些作者,他们没有那么强烈的野心。所以作品能看出来没有那么爽,那么颠覆价值观。像是雏形,非常原始。但是前辈铺路,威尔斯给后来的很多作者带来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就奇幻脑洞来说,博尔赫斯的作品能看到一些他的影子。就反乌托邦来说,乔治·奥威尔也深受其影响。
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威尔斯对于人类未来的发展却持有悲观的态度。他认为不再与环境抗争的人类会让活力的精神充沛的基因变成劣势。当人类终于实现了自己想要的舒服的、不劳作的、幸福的生活时,人类本身也会退化成“废物点心”。
而阶级始终存在,富贵的人退化成艾洛伊人。下层阶级的人会退化成莫洛克人。
莫洛克人住在地下,善于攀爬,适应黑暗,恐惧光明。这与艾洛伊人刚好成为鲜明对比。而且他们性情狡诈、令人生厌,还以艾洛伊人为食。吃自己的同类,这是让时间旅者(主人公)最厌恶的一点,因为这表明他们丧失了人性,忘记了所有人类身上的优秀的品德。
人类的进化就一定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吗?
威尔斯的答案是否定的。艾洛伊人痴傻软弱、专注力极差,而莫洛克人丧失人性,每一种都和想象不同。那个睿智的、强大的,掌握许多高科技的未来人不存在。
威尔斯说,我们当下就已经是人类种族发展的最强盛时期了。
可能这不是事实,但我愿意把它当成事实。我希望当下的我们能提出更多更好地想法,为了可能莫须有的期许而拼尽全力去奋斗着。
科幻事业的发展,到今天,感觉终于在中国看到一些兴起的希望了。尤其是出现了如刘慈欣、韩松、郝景芳等人,还有把这些中国作品翻译且带到世界舞台的刘宇昆。其实科幻的出现表现了人类对于科技发展的关注,这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在发展如此快速的今天,我希望人们可以通过科幻作品看到时代更迭的魅力和悲壮。
当下的时代就是重要的人类命运的转折点。我们可能正处于整个人类族群的鼎盛时期,而我衷心祝愿它更加精彩。
《时间机器》读后感(五):那份感恩之心和彼此的脉脉温情
因为得知威尔斯与凡尔纳并成为科幻小说之父而看了这本《时间机器》。这篇写于1895年,短小却含义丰富的小说。第一次提出了“时间旅行”的概念,拓宽了科幻小说的写作风格和种类,影响黄金时代的三巨头阿西莫夫、克拉克、海因莱因。阿西莫夫的《永恒的终结》也是时间旅行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与凡尔纳对未来的乐观不同,威尔斯对未来的发展是悲观的。在本书中亦是如此。主人公穿越到了未来,原本的人类已不复存在。人类产生了两个分支:生活在地面上,如瓷器般精致可爱的埃洛伊人与生活在地底下,面目可憎的莫洛克人。他们竟然分别是富人与穷人的后代。富人依靠财富,占据了所有的土地,他们在此寻欢作乐,追求美好生活,后代演化成了埃洛伊人。穷人被赶到地底下,艰难适应地底生活,后代演化成了莫洛克人。
这番触目惊心的景象,是对当时资本家和底层大众阶级对立的影射,也蕴含着威尔斯对人类命运盛极而衰的深切忧虑,成为反乌托邦书写的先声。
刘慈欣的《赡养人类》也有写到,富人通过植入大脑的计算机完成超等教育。与没钱植入的人的智力等差别,就像人与狗一样大。他们已经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到最后,依靠这巨大的差距,99%的世界财富掌握在一个人的手中!这个人被称作终产者。他拥有整个地球!行星上所有的大陆和海洋都是他家的客厅和庭院,甚至大气层都是他私人的财产。剩下的二十亿穷人,他们的家庭都住在全封闭的住宅中。
而在本书中,人类也进化成了两种,不同的是富人养尊处优,虽然如瓷器般精致可爱,却退化了力量和智力。穷人没钱只能居于地下,却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下变成了捕食者。富人后代竟然变成了穷人后代的食物!
想到《三体》中的无故事王国甘愿自我封闭起来,放弃向外开拓,成了真正的无故事王国。而《银河帝国》中人类从地球向宇宙开拓,造就了之后庞大的银河帝国。是不是只蜗居于地球的话,未来也会变成本书所写的那样。就像文中所说“人类的聪明才智,是应对变化、直面危险、摆脱困境之后,而获得的补偿。倘若动物能与环境完美和谐相处,便会形成一套自洽的机制。动物的本性是,唯有当习惯和本能百无一用时,才会诉诸智慧。毫无变化,或者无须变化之处,智慧亦不存在。唯有那些不得不面对百般需求、历经千难万险的动物,才会拥有智慧。”
在这些残酷现实下,幸好还有小薇娜的温暖。可爱又可怜的小薇娜,因为落水被主人公救起,对他产生了依赖,之后面对恐惧也一直陪伴着主人公。我们无从得知他们之间是友情还是爱情,在短短的相处时间中,他们一段美好的时光,给我们带来一丝丝温暖。之后在主人公与莫洛克人的搏斗中失踪。看到这,心中一直叨念着小薇娜不要死。但结局是悲伤的,小薇娜还是被莫洛克人杀害了。她临死之前放在主角口袋里的两朵小白花,虽已枯萎、发黄、干瘪、易碎,但它们足以证明,即便在智慧和体能消逝的年代,那份感恩之心和彼此的脉脉温情,仍将长存于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