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不大的父母》是一本由加藤谛三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不大的父母》读后感(一):颠倒的亲子关系,离开是唯一解决方案?
这本书讲述了当父母童年时有未被满足的需求,产生的基本焦虑迫使他们在育儿过程中,向孩子寻求依赖和安全感。于是会出现亲子关系颠倒的现象,导致比如强迫、控制、以孩子的成长来满足虚荣心等等现象。
许多内容的描述确确实实切中亲子关系中的痛点。
我回忆起过去和母亲发生的冲突,在指责之下,其实是双方在互相撒娇和依赖……比如大学时,妈妈给我打电话,指责我从不主动给家里打电话……的的确确是在撒娇,但也让我感到父母时时笼罩在头顶的阴影。
但是,这本书也仅仅如此了,在描述了200+页(电子书的页数)亲子关系颠倒的现象和恶果后,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孩子离开父母,见识更多的人和更广大的世界,稀释曾经父母对自己造成的负面影响。
我就有点无语了。如果离开是唯一答案,那么父母子女之间情感维系又该置于何地?
而且,心理学书籍的确常说,应当先看到自己的情绪和症结,然后再去解决。
但实际上,种种在脑海里存在了几十年的情绪和执念,并不是看到了就能消失了,如何去改变,或许更加值得书写,哪怕,只是提供一些成功者的案例,让我们能有方向可循。
何况,孩子对父母始终是有牵挂的,如何意识到父母心中有巨大的缺口,难道真的能置之不理吗?如果去开解父母,让其在晚年能够稍稍对人生满意一些,也同样是我希望看到的。
总之,这本书在不好的亲子关系方面,提出了一个与我而言比较新颖的视角,即父母内心其实是想向孩子寻求安全感。
但通篇陈述更多是堆砌恶果,制造焦虑,又没有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案,甚至连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指引都几乎没有。
因此,整体感觉一般般,读了或许能让人从沉痛的亲子关系中受到些微开解,但对现实的境况,又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长不大的父母》读后感(二):父非父,母非母,孩子心伤,如何终止?
当父母跟孩子一起做自己小时候想做的事时, 当父母向孩子撒娇让他满足自己的诉求时, 当父母把孩童时代遭受的委屈发泄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时…… 孩子长成了小父母,父母长成了小大人。 这就是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提出“亲子角色颠倒”,它使孩子承担起了满足父母需求的职责,从而丧失了童年的快乐,为形成底层人格留下阴影,并且由此产生的影响也会一代代延续下去。 《长不大的父母 :如何终止家庭创伤》就是终止影响的疗愈书,它用真实的案例来分析这类父母长不大的原因,并揭示了他们的隐秘心理,还提出了终止不良循环的合理化建议。 《长不大的父母 :如何终止家庭创伤》的作者是日本的加藤谛三,他任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和哈佛大学赖肖尔日本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被日本政府授予“瑞宝中绶章”。 《长不大的父母 :如何终止家庭创伤》帮我们探究——“亲子角色颠倒”怎么形成的呢? 1.父母人格的核心部分盘踞着基本焦虑。 所谓基本焦虑,就是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人所感受的焦虑。 这使他们长大后,在潜意识世界里始终处于需求不满的状态。 为了弥补幼儿时期未能实现的愿望,他们追求成功,乔治·温伯格说过,追求名望的人其实是在追求爱。 求而不得,就移之孩子,满足自己的依赖性需求,进而演变为“亲子角色颠倒”。 2.缺乏母爱中长大,被退行需求折磨。 如果孩子生活在虐待或冷漠中,会形成疏远感、无力感、孤立感等情感,即使在肉体层面上已经长大成人,在心理上也不过是幼儿水平, 所以他们总是会陷入不愉快的情绪,释放“快来满足我的幼儿式愿望”的信号,比如向孩子撒娇; 他们根据自己的心理需要来决定如何对待孩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布偶玩具,比如欺凌孩子。 这种相处方式常态化,就会演变成神经症式的“亲子角色颠倒”。 长不大父母有什么表现呢? 1.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做一些自己儿时想做的事,疗愈自己“过往的心伤”。 2.让孩子满足他们各种各样的要求,否则,就把积攒的各种不满全部宣泄到孩子身上。 3.从孩子身上寻求母性,让他倾听自己、照顾自己,向他索求无条件的赞赏,在潜意识中向他寻求安慰……总之,让孩子负重前行来换自己的岁月静好。 4.他们以爱的名义,施恩的方式,利用孩子解决自己内心的冲突;把孩子牵扯进来直面内心的问题……粉饰一个伪我的家长和“获得赞赏”的家庭。 5.他们以不爱或不要等方式威胁孩子,把孩子作为发泄口 “亲子角色颠倒”会对孩子造成什么不良影响呢? 1.父母对孩子表现的焦虑型的依恋心理,使孩子遭受了“惨痛体验”,以致产生焦虑 2.孩子生活在强烈的恐惧之下,长大后的所有作为的动机都将变成恐惧。 3.孩子成人之后,即便身边的人对他们施予善意,他们也认为是在“图报”而愤怒,造成人际关系危机。 4.孩子产生自我厌恶的心理,从而蔑视自己,他会因细小的失败而丧失自信、感到绝望。 5.孩子的心灵被摧毁,愤怒在积聚,失去让自己变得幸福的能力,当然也不会幸福。 “亲子角色颠倒”让家庭蒙上了阴影,对孩子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心理伤害,这种伤害还将代代相传。 怎样避免这种危害的继续呢? 《长不大的父母 :如何终止家庭创伤》给出了建议: 父母要磨炼自己,尽管现实不尽如意,但还要继续努力,构筑起积极的亲子关系; 母亲要把爱倾注在孩子身上,让他有满足感和安全感,萌发幸福感; 母亲多和孩子交流,倾听孩子诉说,让孩子信任自己,并建立起信赖关系; 父母把自己的能力用在自我实现上,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满足“原本的自己”的期望……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学会享受和欣赏人与人的不同,只要以这样的态度待人接物,一定能够拥抱幸福的未来。 《长不大的父母 :如何终止家庭创伤》以心理学的论据,揭示了存在家庭中戳心的“亲子角色倒置”问题,带给家庭的创伤,为长大不的父母敲起了警钟。
《长不大的父母》读后感(三):父非父,母非母,怎样终止家庭之伤?
当父母跟孩子一起做自己小时候想做的事时, 当父母向孩子撒娇让他满足自己的诉求时, 当父母把孩童时代遭受的委屈发泄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时…… 孩子长成了小父母,父母长成了小大人。 这就是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提出“亲子角色颠倒”,它使孩子承担起了满足父母需求的职责,从而丧失了童年的快乐,为形成底层人格留下阴影,并且由此产生的影响也会一代代延续下去。 《长不大的父母 :如何终止家庭创伤》就是终止影响的疗愈书,它用真实的案例来分析这类父母长不大的原因,并揭示了他们的隐秘心理,还提出了终止不良循环的合理化建议。 《长不大的父母 :如何终止家庭创伤》的作者是日本的加藤谛三,他任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和哈佛大学赖肖尔日本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被日本政府授予“瑞宝中绶章” 《长不大父母 :如何终止家庭创伤》帮我们探究——“亲子角色颠倒”怎么形成的呢? 1.父母人格的核心部分盘踞着基本焦虑。 所谓基本焦虑,就是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人所感受的焦虑。 这使他们长大后,在潜意识世界里始终处于需求不满的状态。 为了弥补幼儿时期未能实现的愿望,他们追求成功,乔治·温伯格说过,追求名望的人其实是在追求爱。 求而不得,就移之孩子,满足自己的依赖性需求,进而演变为“亲子角色颠倒”。 2.缺乏母爱中长大,被退行需求折磨。 如果孩子生活在虐待或冷漠中,会形成疏远感、无力感、孤立感等情感,即使在肉体层面上已经长大成人,在心理上也不过是幼儿水平, 所以他们总是会陷入不愉快的情绪,释放“快来满足我的幼儿式愿望”的信号,比如向孩子撒娇; 他们根据自己的心理需要来决定如何对待孩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布偶玩具,比如欺凌孩子。 这种相处方式常态化,就会演变成神经症式的“亲子角色颠倒”。 长不大父母有什么表现呢? 1.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做一些自己儿时想做的事,疗愈自己“过往的心伤”。 2.让孩子满足他们各种各样的要求,否则,就把积攒的各种不满全部宣泄到孩子身上。 3.从孩子身上寻求母性,让他倾听自己、照顾自己,向他索求无条件的赞赏,在潜意识中向他寻求安慰……总之,让孩子负重前行来换自己的岁月静好。 4.他们以爱的名义,施恩的方式,利用孩子解决自己内心的冲突;把孩子牵扯进来直面内心的问题……粉饰一个伪我的家长和“获得赞赏”的家庭。 5.他们以不爱或不要等方式威胁孩子,把孩子作为发泄口 “亲子角色颠倒”会对孩子造成什么不良影响呢? 1.父母对孩子表现的焦虑型的依恋心理,使孩子遭受了“惨痛体验”,以致产生焦虑 2.孩子生活在强烈的恐惧之下,长大后的所有作为的动机都将变成恐惧。 3.孩子成人之后,即便身边的人对他们施予善意,他们也认为是在“图报”而愤怒,造成人际关系危机。 4.孩子产生自我厌恶的心理,从而蔑视自己,他会因细小的失败而丧失自信、感到绝望。 5.孩子的心灵被摧毁,愤怒在积聚,失去让自己变得幸福的能力,当然也不会幸福。 “亲子角色颠倒”让家庭蒙上了阴影,对孩子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心理伤害,这种伤害还将代代相传。 怎样避免这种危害的继续呢? 《长不大的父母 :如何终止家庭创伤》给出了建议: 父母要磨炼自己,尽管现实不尽如意,但还要继续努力,构筑起积极的亲子关系; 母亲要把爱倾注在孩子身上,让他有满足感和安全感,萌发幸福感; 母亲多和孩子交流,倾听孩子诉说,让孩子信任自己,并建立起信赖关系; 父母把自己的能力用在自我实现上,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满足“原本的自己”的期望……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学会享受和欣赏人与人的不同,只要以这样的态度待人接物,一定能够拥抱幸福的未来。 《长不大的父母 :如何终止家庭创伤》以心理学的论据,揭示了存在家庭中戳心的“亲子角色倒置”问题,带给家庭的创伤,为长大不的父母敲起了警钟。
《长不大的父母》读后感(四):防止给孩子人格留下阴影,帮助你终止家庭创伤的疗愈手册
近日,下班回家通勤的路上,大家都在热议寒假还未结束,如何让家里孩子从过年的喜庆氛围和收“压岁钱”的节奏中回归学习模式,有的家长说“天天好吃好喝地伺候着,吃饱穿暖的孩子的就是心不在学习上”、“是啊,真羡慕现在的孩子个个不用为生计发愁”、“真想和小孩换换角色,让他们体验一下当家长、当大人的不容易”.........
生活中我们可能也会时常碰到这样类似的上述家长们玩笑式的聊天,其实,殊不知,有的家长们多久没有耐心倾听一下孩子内心真实的心声了?孩子也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他(她)们也有独立的思想,他们有时候也需要人们理解与心智情感共鸣,如果不能以交朋友 的姿态管教孩子,就会出现家长不理解孩子,同时孩子也不理解家长的局面。
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叫做《长不大的父母:如何终止家庭创伤》,作者加藤谛三提出长不大的父母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近年来人们热议的“毒父”、“毒母”、“啃小族”等,他们不仅让孩子丧失了童年的快乐,还会给孩子的底层人格留下阴影,影响其终身。同时,不良的相处模式还会代代相传,这是一本帮助你终止家庭创伤的疗愈手册。作者用丰富的真实案例深入分析了长不大的父母的形成原因和心理构造,并听出了终结这一恶性循环的有效建议。
小时候没有被爱过的人,即便长大,身上还是会残留着想任性撒娇、为所欲为的欲望,会想让地球围着自己转、想要受到瞩目。
说白了,他们的内心依旧是一个爱撒娇、缺乏责任感且依赖心极强的小孩。
成年人的社会无法满足他们的幼儿式愿望,于是他们会将自己想要撒娇的欲望投射到亲子关系中。
在面对与自己权力、力量、地位不对等的孩子时,他们更容易表现出:
依赖、强迫、操控、隐形虐待、施恩图报、假性互惠等行为。
本书《长不大的父母:如何终止家庭创伤》作者提出“长不大的父母”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如近年来人们热议的“毒父”“毒母”“啃小族”等,他们不仅让孩子丧失了童年的快乐,还会给孩子的底层人格留下阴影,影响其终身。同时,不良的相处模式还会代代相传。
这是一本帮助你终止家庭创伤的疗愈手册。作者加藤谛三用丰富的真实案例深入分析了“长不大的父母”的形成原因和心理构造,并提出了终结这一恶性循环的有效建议。
加藤谛三,1938年生于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教养学部、教养学部研究生院社会学研究科硕士。现任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尔日本研究所客座研究员。2016年11月获日本政府授予“瑞宝中绶章”。
著有《稳:自洽地接住生命中的所有未知》《摆脱不安》《性格中的蜜与毒》《情感暴力》等书。
《长不大的父母:如何终止家庭创伤》这本书,作者加藤谛三首先交代了重要的“亲子角色颠倒”这一概念,从亲子角色互换的情景模式下娓娓道来,让我们客观地认识住在父母体内的“孩子”,了解了父母的基本焦虑,和无法感知爱的时候的精神暴力,紧接着分析——不得不长大成人的孩子,从退行需求等几个角度分析认知真实的自我。让我们理解并懂得育儿 的背后——过度宠爱、隐形虐待、堆积在心中的不甘、把孩子当发泄口的父母、施恩图报、假性互惠等情景模式。直面真相以后家长们应该怎么办,不要“一味否定”、打击孩子式的育儿,也不要成为培养名为“好孩子”的牺牲者。
约翰·鲍比(John Bowlby)英国发展心理学家,从事精神疾病研究及精神分析的工作。他最著名的理论为在1950年提出的依恋理论。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提出了“亲子角色颠倒”这一概念。所谓“亲子角色颠倒”指的是父母向孩子撒娇的行为。在正常情况下,孩子向父母撒娇才合乎情理。因此,撒娇这一行为的主体和对象颠倒时,就叫作“亲子角色颠倒”。孩子撒娇时,父母理应满足孩子的需求,可在“亲子角色颠倒”的情况下,反而是孩子被迫承担起了满足父母需求的职责。听孩子讲自己得意的事情,是育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有时候,孩子反倒不得不听父母自吹自擂,还要赞叹附和道:“爸爸(妈妈)好厉害呀!”这就是一个“亲子角色颠倒”的例子,这些父母其实是在向孩子撒娇。孩子听完父母的一番自吹自擂后,还要负责夸奖他们,这对一个孩子而言绝非易事,但这就是“亲子角色颠倒”的常态。比如,一位母亲做好了饭菜。如果孩子不说“哇!好好吃”,母亲就会心生不满。再比如,父亲买了一辆车。如果孩子不说“哇!好酷呀”,父亲就会心生不满。换言之,原本父母的爱对孩子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但“亲子角色颠倒”的情况却是父母向孩子索要这份“不可或缺的爱”。这种情况与其说孩子没有得到爱,不如说父母在榨取孩子身上的爱。
为人父母者,首先要学会体谅孩子的心情。有时候,孩子即便觉得很难受,只要父母可以体谅自己的心情,他们就会感到安心,从而放松自己的心情,进而振作起来。但在“亲子角色颠倒”的情况下,父母却希望孩子能够体谅自己的心情。依赖心理强的父母内心总会带有一些冲突,但他们又无法直面那些冲突,换言之就是无法直面现实。“亲子角色颠倒”其实就是父母把孩子牵扯进自己内心冲突的一种现象。
神经症患者要想解决自身内心的冲突,方法有几种,其中一种叫作“施恩图报”。也可以理解为,戴着正义的面具,实则充满恨意地“管教”。对爱抱有神经症需要的人在向对方寻求爱的时候,会拉起正义或者恩情的大旗。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只有通过“施恩”于孩子,才能与孩子维持亲子关系。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与人交流,所以会对孩子们说:“你跟其他人不一样,你很幸福。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多么不幸,而你过得多好呀。”他们会说:“只有我才会给你买这个柿子。”当然,并不一定是柿子,举这个例子是说他们就连买个柿子也要让孩子感恩戴德。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人从儿时开始,就会为了获得爱而表现出具有攻击性的态度,有时是直接攻击,有时是隐形攻击。阿德勒在其著作中以人物D为例,对这种在社会层面上时而外露、时而隐形的攻击性进行了说明。D就是一个好以恩人自居的人,他总是无法直接向家人提出自己的要求。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大多数都好以恩人自居,那其实是他们对孩子的攻击性的间接体现。喜欢“施恩”于孩子的父母总试图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愚蠢”。受恩者不得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毫无价值且愚蠢的人。
所谓受恩,实际上就是被“自己是一个不麻烦别人就无法存活于世的人”这一概念影响。受恩者不得不认为自己时刻都在给他人添麻烦,甚至觉得连自己“此刻出现在这里”对对方而言都是一个麻烦。这就导致他们不得不时刻给自己“此刻为何会出现在这里”寻找合适的理由。当一个人被逼到“感觉自己仿佛在用假名生活一样”的境地时,他们心中的自我形象其实是身边那些对他们“施恩”的人替他们塑造出来的虚假形象。
在大多数由好孩子引发的社会性事件当中,这些“好孩子”都沦为了家人固定的负面情感发泄口。在一个病态家庭当中,必定有一个人在担任情感垃圾处理场的角色。得克萨斯女子大学社会学副教授瓦莱丽·马尔霍特拉·班兹(Valerie Malhotra Bentz)曾说过,“家庭星座”中存在此类牺牲者。“星座”这个说法,也就是说牺牲者这一“星位”被切切实实地编排进了“家庭”这一星座当中。班兹提到,有的牺牲者“一直”被当作负面情感的发泄口。这些孩子仿佛成了固定的垃圾处理场。换句话说,并不是其他家人偶尔将负面情感发泄在某个孩子身上,而是全家人都默认这个孩子的作用就是大家的“情感垃圾处理场”。如果把家庭比作一个星座,那么“好孩子”所在的星位就是一个情感垃圾处理场,“好孩子”的职责就是成为牺牲者。不仅如此,更可怕的是,明明所有人都以牺牲那个孩子为前提在生活,大家对此心知肚明,但个个都在装糊涂。班兹说,如果那个孩子未能充分履行好自己作为一个情绪垃圾场的职责,就会受到父母的蔑视。但我认为,不仅是父母,其他家人也会瞧不起那个“好孩子”。
换句话说,“是大家一起决定将那个孩子当作情绪垃圾处理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个孩子并不是家庭的一员。如果他不是一个好的情绪垃圾处理场,就会受到家人的蔑视,而且那个“好孩子”本身也接受了这个设定。以前人们说的“贤惠的妻子”,其实对于她身边那群任性妄为的人而言,她不过是一个“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人而已。在一群狡猾的人当中,如果有人被评价为“好人”,那就意味着那个人是牺牲者。情绪垃圾处理场就是指被颠倒亲子角色的孩子。孩子承担起了“情绪发泄口”的角色,所以便沦为了垃圾场。但如果是由父母来承担这一角色,他们并不会沦为情绪垃圾处理场。因为这时父母将起到促进家人成长的作用,能够帮助孩子解决内心的冲突。当父母承担这一角色时,他们的职责就是尽量体恤家人的心情,也就是一个领导者的职责。当实力雄厚的人来承担这一角色时,他们将成为家中的顶梁柱,但如果是实力最薄弱的人,则会沦为“垃圾处理场”。因此,对于所谓的“好孩子”而言,没有什么是值得信赖的。因为他们自己本身就时常撒谎,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一直在撒谎。明明是讨厌的东西,他们却会说“喜欢”。又或者将自己觉得“很美好”的事物说成是“无聊透顶”的东西。这其实都是在投父母所好,都是为了不败父母的兴致。“好孩子”就是这般迎合自己父母的。
那么究竟在“亲子角色颠倒”的环境下长大的人会变成什么样呢?
无疑,他们心中会产生基本焦虑。
帮助孩子解决内心的冲突本是父母的职责,但因为亲子角色被颠倒,孩子成了协助父母解决内心冲突的小帮手。激励孩子成长原本是父母的职责,但因为亲子角色被颠倒,就变成了孩子负责激励父母成长。这样的事孩子怎么可能做得到呢?因此,在“亲子角色颠倒”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就是一群背负着不可能实现的职责生活的人。从未有人接受真实的他们,不论这个真实的自我是好是坏。父母总是强迫他们:“你必须成为一个这样那样的人。”他们也不得不对父母言听计从。当然,对情绪不成熟的父母而言,孩子所“必须成为的人”就是一个在父母面前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人。而且孩子必须百分百做到这一点。百分百满足神经症父母的要求,对孩子而言,就是要全盘否定真实的自己。“必须百分百做到”,这种完美主义的思想将折磨他们一辈子,至死方休。从未有人允许他们做真实的自己,因为真实的自己是不完美的。再者,孩子本就不是能为父母填满欲壑的人。但他们却被要求成为一个“完美的自己”,如果不能成为完美的自己,就没有活着的价值。
人只有在真实的自己获得肯定时,才能实现心理层面的成长。但在“亲子角色颠倒”的情况下,真实的自己被全盘否定了。人若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即便长大成年,基本焦虑也依旧盘踞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因为真实的自我无法被人接受,所以不满和焦虑始终堆积在他们的心底。更严重的是,他们的心底因此充满了怒意。
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和被颠倒亲子角色的孩子,都迷失了自我,因而都无法离开对方。总而言之,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人都丧失了沟通能力,这将导致他们失去心灵的支柱,一言以蔽之就是无法感觉到活着的幸福。解决的途径只有一个,就是离开对方。那么如何才能离开对方呢?这需要孩子们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只要孩子们找到喜欢的人,就能离开父母。当然这不是一步到位、立竿见影的。亲子双方必定要经历种种冲突之后才能真正离开对方。比较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学会享受人与人的不同。要认识到世界上有的人内心冲突堆积成山,也有的人心如止水、气定神闲,要学会享受这种人与人的不同。就像在动物园里看不同的动物是一种享受一样,我们需要做的是看遍世间形形色色的人,学会欣赏其中的不同。要注意,审视一个人的时候,不要看权力的大小与金钱的多少,而应该看人格的高低。这是人为了获得幸福所应具备的基本态度。即使你很不幸,接近而立之年还生活在“亲子角色颠倒”的环境中,只要你能学会以这样的态度待人接物,一定能够拥抱幸福的未来。
在“亲子角色颠倒”的关系中,亲子双方可谓“心患重疾”,因此他们难以离开对方。但是,父母与孩子终究不得不在某个节点分开。
据推断,有的国家每年约有6万个孩子受到了严重的家暴或死于家暴。仅此一项数据就能让大家意识到事态的重要性。但其实,那些没有被杀害但一直被父母摆布的孩子,比被杀害孩子还要更痛苦。但是,世人对“亲子角色颠倒”的关注度并不高。
本书《长不大的父母:如何终止家庭创伤》不仅仅是一本对需求不满的父母进行心理剖析的书,希望各位能够通过本书理解这些父母的心理,进而理解这个世界。这本书就是基于这一问题意识写成的。
如果你也深陷在:
一直给父母当父母;
感受不到存在感;
感到生命能量逐渐耗尽;
困在原生家庭中感到虚弱的痛苦之中,
本书《长不大的父母:如何终止家庭创伤》将帮助你:
·认清自己生活痛苦的源头;
·发现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重建自己的性格、关系和生活;
·学会更加成熟的做家长,不再把伤害传递下去。
我们都是第一次为人子女,也都是第一次成为父母。
我们都平凡又无可选择,都在原生家庭里受过伤害。
但是我们可以终止这一恶性循环,学会用成熟的方式走出童年的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