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女性的时代》是一本由[美]丽贝卡·特雷斯特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单身女性的时代》读后感(一):我为什么单身?
1、动机层面:没有主动的内驱力
2、认知层面:暧昧=渣
3、感知体验:有趣指数自己>同性>异性
4、预算约束:存钱买房无恋爱经费
5、价值观:世界太大,一生尚不能穷尽
6、个人发展:事业成就感>家庭
7、人格障碍:女权
8、选择约束:丁克
9、社会关系:实力<眼光
= 单身—最优解
《单身女性的时代》读后感(二):一般。
很多女性把不生育不结婚强迫给给所有女性,以为这是女人解放的唯一不二发则。
资产阶级女权的通病:一、在生活上,最求绝对自我,所谓的享受人生、享受自我,不过是建立在对广大男女工人阶级压迫的基础之上罢了。瞧不起这个那个。
二、在学习上,好看资产阶级文艺,资产阶级女权书籍。不肯学习经世致用的学问,不喜欢钻研思考。
一句话,你妈妈不结婚不生育你就不存在了。
追求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生活可以,不要搞什么女权浪潮,最终会害了自己。
《单身女性的时代》读后感(三):最自由的时代
看完这本书,我对单身、婚姻、生育这些既定的社会形式有了更加灵活的理解。没有black and white的判断,而是能够理解每个人做的选择以及背后的可能性。
起初,我以为这本书会为坚持单身主义的群体正名,但其实不然。它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我们的社会为什么认为婚姻是女性的终极归宿、通过个体的叙事来讨论单身为什么渐渐成为部分人的选择、女性对于身体和人生的掌控权是如何演变的、如今单身女性是如何在这个为异性恋而设计的社会中生活的。
总之,单身女性不孤单,相反,他们拥有几代人迭代出来的自由与权力。
《单身女性的时代》读后感(四):单身,远没有字面那么肤浅
书讲得挺客观的,并没有大肆鼓吹女性保持单身有多好,而是告诉我们,虽然单身生活有着各式各样的弊端,但婚姻的缺点也同样不一而足。对于他人的选择,我们应该给予的是尊重;而对于自己,则更多的是理解自己,无论做出哪种选择,后悔与难过都是常态,因为无论单身还是婚姻都不会是完美生活。
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话:仍有人这样认为,因为我们是合法的夫妻,他就是我生命中的最爱,我也是他生命中的最爱。这是对人类独特性多么大的误解…有些人终生只有一个伴侣,但是大多数人都不止一个,我们的每一段爱情都是我们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独特的。
《单身女性的时代》读后感(五):多元时代的一个缩影
《单身女性的时代》这本书比较客观的探讨了单身女性,这里的单身女性有些是自己的选择,有些是不得已的选择。作者想说明无论是否已婚,女性都应该经济上能独立、自信且能够选择自己的人生
虽然作者晚婚已育,她采用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经历以及采访和研究过的其他人的经历为例。不但通过对历史和现代名人, 比如简奥斯汀,奥普拉,希拉里生活趣闻描述;同时通过也对许多普通人的描述;不但描述了单身女性追求自己想要的婚姻生活的过程,也描述了单身女性的部分结局;也描述了她们的生活经历的男性和社会的普遍看法和个例; 本书像一幅社会的浮世绘,不是空泛的谈论从而得出一些真知灼见。
《单身女性的时代》读后感(六):婚姻是双方平等的结合
“民事婚姻一旦生效即刻就成为双方当事人的共同约定,这是以非常公开的兴衰对当事人实现理想表示庆贺,这些理想包括彼此拥有、互相陪伴、夫妻亲密、互相忠诚和共建家庭。民事婚姻可以满足我们对安全感、庇护、结合的渴望,这些渴望表达了我们人类的共性。所以婚姻是一项备受尊敬的习俗,是否结婚、与谁结婚是人生的重大抉择之一,必须由本人的意志来决定”。
这个法律观念充分表达了婚姻的性质和目的,它没有言及双方权力的大小,没有言及双方地位的尊卑,但是它指出双方是彼此拥有、互相陪伴的,更指出双方当事人拥有美好的选择权利——不仅可以选择与谁结婚,更可以选择是否结婚。这个焕然一新的婚姻世界强调的是自我,这是法律赋予的权利。
《单身女性的时代》读后感(七):女权的历史
文字和叙述比较美式,叙事逻辑更像是读过的英文论文,可读性似乎没有那么强。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算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毕竟之前也没有认真的把选择和自由这种事情放在女权的框架下思考。
书中美国女性的独立史似乎和现在的中国不谋而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晚婚晚育或者不婚不育,也许有房价的因素,但丰富的生活、充实的工作、独立的财务、贴心的朋友,这些都给了人更多的选择,身为人妻和身为人母不再是女性赋予自己实现意义的方式。既然可以选择,和性别又有何关?
很巧能够在妇女节这一天简略的读完这本书,看到了女性的无数种可能。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都会有不一样的想法和感受,意识到思想上可能受到的束缚,更加自由的遵从自己的选择就好~
《单身女性的时代》读后感(八):追求的不是单身,是自由和平等
这本书客观地为我们展现了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不同生活状态下的女性单身观和婚恋观的变化与进步。选择单身,还是与人为伴,选择同性还是选择异性,选择婚姻制度,还是自由相处,都没有具有普适性的正确答案,最终选择权在你自己。 单身女性的确在颠覆一切;她们愈加频繁地影响着经济、政治和性别权力关系在两性间的分配。大量的单身女性正在改写我们对于家庭的定义,并将进一步影响我们的社会政策。 思想的开明和进步,允许人们不断地校正它赖以立足的制度(包括宪法、选民范围、婚姻的定义),婚姻才得以自我修正,变得更加包容、平等,从而有可能以更大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我们需要重新构建的,不仅仅是我们对个人自由和人生道路的固有假设,更是我们的社会经济结构。对女性负起责任,承认她们,支持她们,就像几百年以来我们为男性所做的那样。
《单身女性的时代》读后感(九):社会结构:永远的流动
1、社会制度会变化,婚姻制度也会变化;
2、无序的、不结婚的状态,事实上正是一种新的秩序,至少也是一种新常态,女性的命运不再是简单的二选一,生活的道路上有越来越多的选择;
3、婚姻认同带来的经济和道德束缚,也是社会强加给人性身上的“有序世界”;
4、女性单身不是一种“束缚”,而是一种“解放”,这是一种“人性的解放”,然而这种自由却总是可望不可及
5、无休止的猜测源于社会对成年女性的“预期”,企图把婚姻、价值观和可信度联系起来
6、奴隶制度太悲惨了
第二章 创造历史的单身女性:美国的未婚女性 第三章 都市诱惑:城市生活与女性独立 第四章 危险关系:女性之间的友谊 第五章 我的孤单,我的自我:靠自己的单身女性 第六章 致富有者:工作、金钱与独立 第七章 贫困人群:单身女性与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和贫困 第八章 性与单身女孩:贞操、滥交及其他 第九章 单身时代的婚与不婚 未来怎么办:从单身独居到为人父母
《单身女性的时代》读后感(十):我们期望的是自由选择的时代
实际上,在我们的社会情况下,只要单身,无论男女,都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周围人或是社会舆论的压力。区别在于女性单身所受到的压力甚至是攻击要比单身男性重的多。 而书中的很多观点不仅仅针对单身女性,同样也适用于单身男性。例如,“对我们当中的许多人来说,自由比爱情更适合做我们的丈夫”,这句话改成“自由比爱情更适合做我们的爱人”也同样适用。
单身作为人生众多选项之一,并没有额外高贵,单身需要抗压,需要无与伦比的勇气,选择迈入婚姻的人同样也需要面对众多未知的可能性。我们期望的不是单身的时代,而是能够以自我意志自由选择人生道路的时代。是无论何时选择结束单身状态,甚至永远不选择结束时,没有人会对你的选择指指点点,没有人会逼迫你走上自己不愿意走的路。
正如法官威廉·布伦南所说的,“已婚夫妇不是个共享心智的单一整体,而是两个个体的结合,彼此依然拥有独立的理智与感情。”
因此,无论是单身还是婚姻,独立的个体是首要前提。而这种观念的觉醒是单身女性迈入当今时代的最重要的挑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