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单身女性的时代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2 03:31: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单身女性的时代读后感10篇

  《单身女性的时代》是一本由[美]丽贝卡·特雷斯特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单身女性的时代》读后感(一):我单身,那又怎样?单身女性的时代,我有权利不结婚

  1

  就婚姻这个话题,我曾经问过妈妈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一辈子单身,你觉得怎么样?”她的回答令我感到吃惊,又印象深刻:“在你经济独立的前提下,我觉得若是你找不到对的人,那我宁可你终生单身,也不要随意将就。”

  在没有明确所愿和心意之前,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时,妈妈教我的是选择等待,而不是贸然结婚。否则,婚姻的结果很可能是苦不堪言的,而不是双方互相呵护、扶持,相互成就美好的。

  我有个高中同学是不婚主义者,她母亲极力反对,觉得女人要是不结婚,人生就不完整。然而,母亲最好的闺蜜,年近50岁,至今仍是单身。

  尽管如今的单身女性越来越多,但很多人,尤其是我们的父母一辈,依旧觉得婚姻是一个女人的必经之路。像我妈妈这样开明且富有智慧的女人毕竟还是少数。每年春节假期总会有各种七大姑八大姨催着结婚,父母甚至开始为女儿安排相亲。时间一久,甚至觉得自己女儿自己本身条件不好,不如随便找个男的嫁了就好。

  即使一个女人再成功,只要还是单身,就很难逃脱来自社会的责难,也很容易被认为在身体、心理或性格上具有缺陷。总之,婚姻几乎成为衡量女人价值的唯一标准。

  但《单身女性的时代》的作者丽贝卡·特雷斯特告诉读者:这种情况要反转了!婚姻在这个时代对于女性来说不再是头等大事,她们在婚姻外还可以有更多可能性。

  2

  据统计,美国2009年的已婚女性比例已经降至50%以下,单身女性的数量首次超过已婚女性。更令人吃惊的是,34岁以下无婚史的成年人的数量占到了46%。美国女性现平均初婚年龄约为27岁,而在中国一二线城市里,这个数字已经逼近33了。

  全世界正在迎来一个属于单身女性的时代。

女性单身不是一种“约束”,恰恰相反,它是“解放”。

  作者特雷斯特,通过采访了解近百个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经济状况和不同种族女性的故事,说明一点:这种革命性的变化,让女性拥有的选择项大大增加。“生活是千姿百态的,每个女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精彩人生。”

  尤其是大城市里的女性,城市为她们提供了多种婚姻之外的选择。就像我的朋友啸啸,长居在上海,年纪不小,但依旧单身。她丝毫不担心自己找不到男朋友,她觉得现在的生活没什么不好,有趣又美好。她和身边一群朋友每周总会定期聚在一起,组织参与各种活动,包括骑行、健身、美容沙龙、读书会、美食沙龙等。她通过美食沙龙活动,从一名五谷不分的厨房小白,进阶成为一个热爱烹饪的新人,现在经常为家人烧制红烧牛肉、意大利番茄鸡等菜肴。工作之余,她还报名了每周一次的营养学课程,最近正在准备营养师资格考试。

  就如作者所言,她们

总想要追求新鲜的事,想要结交更多的人,想要成就事业,想要赶上火车去远方,想要痛快喝酒,想要参与马拉松长跑,想要参加各类培训课程,其实这些都不是坏事。

  3

  这本书之所以好看,不仅是因为它给予读者新的思想观念,告诉大众单身女性并不可耻,而且最大的亮点在于,作者并不是简单粗暴地宣扬女权主义,鼓吹单身有多美好,提倡不婚。相反,她坦诚地告诉读者,当你大声宣告“我想一个人生活”时,也要想到,单身生活其实也存在很多弊端。

  就像简·奥斯汀感叹:“单身女性极有可能贫穷。”女性单身一方面因职场天花板、性别歧视而承受经济压力,为了维持生活温饱而操劳;另一方面,身体上还有不安全感、疲惫感,精神上有时会感到孤独、无助。不少人“觉得受人排斥,压力重重,还要面对家人和身边人的不满”。

  在过去,女性可能只能选婚姻这条道,但在当下,女人可以有更多解决单身生活困境的方式,例如同性闺蜜模式、同居不婚模式、晚婚模式等。

  婚姻是女性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一定是女人的最终归宿。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

现代女性有更多的自由选择,她们面前有无数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它们蜿蜒交错,一路上有爱,性,伙伴关系,为人父母,事业和友谊,以各自不同的速度向前延伸。

  总之,无论是结婚还是单身,都是女性通往幸福和美好生活的不同途径,彼此之间并没有高下之分,没有理由成为标签化女性的工具。

  4

  作家六六曾说,没有谁会永远被人爱、被照顾、被呵护,也没有女人单靠外貌赢得男人的尊重。容颜会老,靠山会倒,但只要拥有工作的能力,拥有独立的精神世界,内心就永远不会缺乏安全感。

  改变这个男权社会里女人的地位和处境,其实关键钥匙在女人自己手中,当你得到了世界,自然也不差男人。若想要让周围的人不再对单身的自己指手画脚,最好的解决方式,作者认为是锻炼女性的“单身力”。

  对于女性,与其追求“男友力”,不如拥有“单身力”,成为一个思想自主和经济独立的女人。其中,经济独立是“单身力”的上层建筑。

  作者特雷斯特在书中引用了美国歌手碧昂丝的一句话来解释经济独立对于女性的重要性:“金钱赋予了男人掌控一切的权力。它赋予了男人解释价值观念的权力。他们来定义什么是性感。他们来定义什么是女性气质。这太荒谬了。”

  金星曾问杨幂,如果你想给你爸妈买一套房子你会和刘恺威商量吗?杨幂回答:不会啊,因为我买得起!

  在两性关系中,经济独立能使女性和男性有平等对话的机会。经济独立意味着拥有话语权,意味着说话的底气和独立的力量。若女性失去话语权,往往容易陷入被动局面,无法定义自己的人生。假设另一半没有良心,离你而去,经济独立的女人也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开启新生活。

  正如书中所揭示的:“属于单身女性的新时代就要到来,我们要带着开放的眼界和好奇心拥抱这个时代。”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我个人对于单身和结婚这件事不再那么纠结了。同时,我对于其他类似“要xx还是xx”等类似的选择题有了更清晰的想法,不再那么在意得失,或以“和别人不一样”为耻。很多事情都是无所谓对错的,当下某个选择或许只是另一个选择的未来式。

  希望,这本书能给你我,无论男女,带来新的认识,并发自内心地正视这个时代的单身女性,为她们重建一个新世界。

  《单身女性的时代》读后感(二):单身作为一种选择

  《傲骨之战》第二季末尾,Lucca的母亲对她说,如果你想知道一段关系能否长久,可以设想每天回家看到门口停着那个人的车时是否会感到快乐。Lucca回答说她回家不想看到任何人,她母亲接着说,那你就应该等到有那样一个让你开心的人出现时。

  单身生活真的如大众认为的那样不好吗?(注:本文中单身指未拥有法律意义上配偶关系)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美国女记者丽贝卡•特雷斯特采访记录了几十位拥有不同社会背景的单身女性的故事,并写下《单身女性的时代》一书。在这本书中,丽贝卡通过不同单身女性的视角,梳理女性生存状况变化历史,聚焦每个时代女性选择进入或退出婚姻的成因,同时探讨婚姻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于女性和社会的影响。

被妖魔化的单身

  历史上,女性的家庭角色始终被强调。在《单身女性的时代》中也能看到,诸如“回归家庭”“为男性提供港湾”这类理念不断被统治者在不同时期提出——家成为了稳固社会的根基,而女性被视为是维系和巩固这种社会凝聚的重要枢纽,因而单身女性则被认为是对于这种稳定的破坏。很多人认为,没有了婚姻牵制,男女分工和女性支持作用无法实现,生育率无法得到保证,对于社会长久发展是毁灭性的。

  从微观上,是否嫁得好往往成为了大众衡量女性价值的标尺,在一个女性结婚时间较早的社会中更是如此。如书中一位女性所说,“在一个早婚现象特别普遍的地方生活久了,即使是她也会潜移默化地对那些单身的人表现出某些偏见和警觉”。单身的女性易被人认为是缺乏魅力、性格不好,无论事业再成功,如果没有配偶也会被很多人看作是失败可怜的。

  这一切刻板印象始终在妖魔化、绑架着单身女性。

  “婚姻状态不应该是判定女性身份的标志”,女性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现形式,有权探索、发现、驾驭更丰富广阔的关系形式和生活方式。婚姻不是女性有意义人生的必要甚至唯一出路。

  《单身女性的时代》中列举了各类新型女性在都市中的生存状态,她们追求“更好、更闪亮、更聪明”的可能性,不再遵循传统的规则。在繁华大都市生活和值得追求的事业中,配偶不再是女性追逐事物的至高。

  正如书中提及美剧《欲望都市》对于传统影视中单身女性悲伤绝望形象的颠覆,现实中很多单身女性并不是处于顾影自怜的状态,她们自信地展现自我,勇敢追求欲望,依靠着自己的智慧给予自己安全感和幸福感。

  除了对于自身生活的提升,单身女性也推动了公共政治生活。这些女性在挑战男性主导式的婚姻的同时,也推动了对于女性各项权益的保护。与执政者认为单身女性在阻碍社会发展不同,没有家庭束缚的单身女性实际上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公共事务的参与(有些人认为公共参与才是在阻碍进步又另当别论了)。

被低估的友谊关系

  《单身女性的时代》中非常有意思的一章是对比了女性间友谊关系与传统配偶关系。

  书中写道“从小被灌输男人是能够让我们人生圆满的人,因此要和男人形成那种最原始基本的情感,殊不知女性之间也可以结成同样的关系,这是女性人生中常常被忽略的事实之一。”

  我想,傲骨系列剧的编剧一定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在开头提及的对话后,Lucca回到家,发现两个女性朋友开着车在她家门口等着,她开心地与她们拥抱。当她看着她们的车觉得快乐时,她明白了,她妈妈提出的那个假设的答案并不一定是一位男性,与女性朋友之间的友谊也可以成为生命中的圆满和幸福。母剧《傲骨贤妻》中,女性之间的友谊也有着精彩呈现,Alicia与Kalinda、Ruth、Lucca之间的友谊是她人生不同阶段的浮板,在起起伏伏的境遇中,这些女性给了她最坚实的支撑。书中提及《实习医生格蕾》和《欲望都市》中,同样有着比夫妻关系更有价值的友情关系,它们“不是精神安慰,不是爱情替代品,而是相互提高”。

  人类的关系类型多种多样,婚姻关系只是其中一种,仅承认单一形式的关系对于人生的填充,是一种遗憾和残缺。

单身的另一面

  《单身女性的时代》对于单身的讨论颇为全面,不仅展现了单身积极的一面,也展现了它的消极的另一面。通过这本书,可以理解单身的理由,也可理解了不单身的理由,让人明晰各个选项的利弊。并且,作者并没有以精英的视角去抬高单身人士,也没有忽视底层女性的挣扎。

  单身的女性尽管自由洒脱,然而她们在生病年老的时候,也容易陷入无人照顾相伴的孤独和困难。书中一名单身女性在照顾年老生病的母亲时,母亲问她以后谁来为你做这些让她略带恐惧地沉思。

  书中也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单身女性都是富有、自由的。很多没有足够资源的女性,单身会让她们陷入更重度的贫困。实际上,很多女性因为生存条件恶劣,在能否选择单身这一问题上并没有决定权,她们不得不为了生计放弃婚姻或者为了生存而嫁人。

  始终认为,好的记录一定是客观而悲悯的,它不会因自认为获得了更高的价值观就盛气凌人,而是希望通过真相和呈现让需要的群体拥有更好的处境。

  丽贝卡写道“我们除了解决低收入群体中单身女性和单身母亲所面临的贫困怪圈现象,还要去理解并承认,低收入群体中单身比率高并不是偶然现象,更重要的是,这一现象并不代表她们的思维或道德上存在问题。”

  单身,不应像大众认为的那样异常,却也未必如一些人认为的那样光鲜高尚。正如Diane所说“Women aren’t just one thing!”,女性各式各样,遭遇各异,每个选择背后都有一个个不同的个体,尽可能给予她们自由选择的机会,不随意给她们定性贴标签,是我们能做的尊重。

单身不是目的

  Gloria Steinem说“反对婚姻不是拒绝男人,也不是拒绝爱,提倡一种重拾平等的女性生活”。而我想,倡导自由自立也不是倡导单身,而是提倡给予女性更充足的思考选择空间。让她们拥有足够的独处时间,认识、了解清楚自身的需求,在自己认为更为恰当的时候以舒适的方式迎接想要的关系,而不是因为年龄、性别就去做“应该做”的而自己不喜欢的事。

  书中我最喜欢的片段之一,帕特丽夏·威廉姆斯在她六十岁出头时,与二十多岁时就认识的男性朋友发展了关系。她说“我的大半辈子都很坚决地要一个人过,现在又重新开始和另一个人亲密地‘讨价还价’,这是认真投入的关系中必不可少的事,这种感觉又奇怪,又美好。二十多岁的时候不会有现在这样从容淡定的美好感觉,这样的等待是值得的”。

  这样的等待是值得的,帕特丽夏等到了那个能让她在家门口看到他的车时感到快乐的人,不将就,不盲从,也才能更稳固,更长久。

  爱与被爱是美好的,也只有自我独立的人才能真正懂得这种好。

  本文公众号原文链接

  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单身女性的时代》读后感(三):单身女性时代,单身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我从上学、毕业到工作,一直和父母、室友、男友住在一起。可以说,每一个阶段都是无缝衔接,完全没来得及体验单身生活,就匆匆走入了婚姻。直到离婚后,我才真正开始反思单身生活的意义:不能过好单身生活的人,也应付不了更为复杂的婚姻。

  《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是美国新闻记者丽贝卡·特雷斯特的一部关于21世纪美国单身女性议题的纪实作品。作者丽贝卡·特雷斯特选取了30多个单身女性的实例,穿插在了书中的每个章节,并且尽量客观地展示了单身女性面临的不同境况,其中包含了她自己的母亲和祖母的例子。作者难能可贵的是,没有一味地去鼓吹单身生活的好处,或者只讨论单身生活的困境,而是用一种新的视角在展现当代美国单身女性的群像,并呼吁以一种更加开放的眼界和好奇心,来拥抱单身女性时代的到来。

单身可耻吗?

英文中“大龄未婚女性”(spinster)一词由纺纱工(spinner)一词演化而来,在16世纪时,“大龄未婚女性”一词是指,很多没有结婚的女性为了不成为家里的累赘,直到很大年龄还会日夜不停、不计回报地做些纺织活贴补家用。

  过去的发展现实决定了社会的主流观念:单身生活,特别是女性的单身生活,是可耻的。中国社会大众的潜意识里也一向认为,如果一个女人没有结婚,那不是她自己做出的选择,而是因为她没人要。而事实上,现如今,单身可能存在于人生当中的每一个阶段,可能成为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段时间。单身可能是被动造成的,比如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伴侣,比如离异或是年老之后的丧偶。单身也可以是主动选择的,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晚婚,她们想在结婚前过上一段真正独立的日子。

她们“总想要追求新鲜的事,想要结交更多的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想要赶上火车去远方,想要痛快喝酒,想要参与马拉松长跑,想要参加各类培训课程,其实这些都不是坏事”。正如书中开头所提到的,“单身不是错过婚姻之后人生的停滞,而是一种中间状态”。

  记得以前有一位叫高木直子的日本漫画家,她创作了《一个人住的第X年》系列漫画,她一个人在东京打拼,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坐电车,一个人旅行,单身生活过的丰富多彩。那个系列漫画一直出到了《一个人住的第九年》,作者甚至在结婚后,仍然很怀念当初一个人住的心情,也很积极地创造结婚后独处的生活,那些一个人的生活给了她独立生活、直面内心的勇气,也帮她发现了很多生活的乐趣。对于高木直子来说,不管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单身都不应该和孤苦伶仃、没人要、可怜这样的字眼挂上钩。单身,实际上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帮助我们面对内心真实的需求。

单身和婚姻是冲突的吗?

  现代社会,一些婚姻中古老的属性已经被日益发达的城市设施、便利服务、社交娱乐所替代。婚姻制度萌生的最初,是强调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为减少经济负担、方便照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婚姻,更像是两个家庭经济利益的结合。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职业女性,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让女性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她们用上了洗衣机、洗碗机,叫起了外卖。

  婚姻中的女性不再只扮演照料家人和孩子的角色,她们也越来越多地开始思考自我的需求和婚姻的意义。便利的服务、足够多的娱乐和社交、城市生活的安全感,婚姻如果只能给予这些其他生活形式也能给予的东西,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考虑结婚呢?

  丽贝卡·特雷斯特在《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一书中提到:

“我这么努力地保护我的私人空间、作息时间和独处的自由,也是一种防御手段,为了不让自己发展不是真心想要的关系。”

  单身和选择婚姻并不冲突,并非所有的独身主义者都是不婚主义者。相反,很多女性选择单身,选择晚婚,也正是为了寻找更契合的伴侣,从而改善婚姻的质量。

单身女性如何高质量地生活?

  别去顾忌太多的偏见。

  很多人认为,美国社会更加开放,对不同种族、阶级和性向的人都更加包容,没有中国社会传统中对单身女性群体的偏见。但事实上,

“尽管长久不婚或终生不婚已然成为一种新常态,尽管美国的结婚率变得更低、结婚年龄也更大,尽管单身人士几乎占总人口的30%(超过核心家庭所占的比重),但是对单身人士尤其是单身女性的诋毁——变态,古怪,发育不全,不成熟——依然无法摆脱。”

  这是丽贝卡在《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中写到的当今美国社会的现实。所以,不要认为美国就比我们对待单身女性的观念更包容,说到底,一些男权社会留下的观念根深蒂固,观念的革新可能要比城市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要更为缓慢。

  比起早期的女性完全不能决定自己的婚姻,没有自己的事业,也不能选择单身,我们已经是很幸福的一代了。书中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话:

“如果你不去管那种在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如结婚)、什么时间该放纵自己(如星期六晚上)的愚蠢观念,而是利用这些时间,不再羞涩,不再自怜,去做一些有创造性、有建设性的事情......我想单身女孩的困难就已经克服了一半。”

  可见,无论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选择,过好单身生活,首先不能让自己在偏见中否定自我的价值。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除了金钱的独立外,没有什么可以孕育出真正的平等,真正的自由,真正的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丽贝卡在《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一书中这样写到。

  实际上,现代社会女性地位的上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女性步入职场并且有了收入来源,这让她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而在单身女性群体里,低收入的单亲群体愈加普遍。

“即使是富裕人口,单身职业女性的经济优势也会在她们有了孩子之后化为乌有”。

  大部分女性的收入本身就比同样岗位的男性要少,生育、职场歧视等方面的劣势,决定了女性的收入会在有了孩子以后锐减,事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正因如此,单身女性们更应努力为自己积攒经济资本。经济独立的女性,无论是单身还是走入婚姻,都能更大几率地过上高质量的生活。即使失去了婚姻的庇护,也能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锻炼自己独处的能力。

  单身生活要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孤独。

然而,“孤独与一个人是否有伴侣并无直接的关系……当你躺在理应是你最亲近的人身边,却只感觉不被理解、不被重视、没有心意相通时,那反而是你最孤独的时候。”

  人生当中,无论是单身与否,人都要有一种面对孤独、与孤独相处的能力。这种独处的能力,首先就应该是能够懂得如何满足自己的需求,如何爱自己。

  晚年的杨绛先生,在丈夫和爱女都相继离世之后,仍然坚持翻译、写作,过着一如往常的生活。她和钱钟书可谓是模范灵魂伴侣,对自己的女儿,杨绛也是爱护有加。但刨除这样的亲密关系以外,杨绛有着独立的人格,有着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着能够对抗孤独的强大力量。正是这样的能力,才会让一个失去了爱女和丈夫的百岁老人,没有陷入巨大痛苦而无法自拔,而是早就学会了与孤独相处的方式,明白了生命的真谛,淡定从容地走完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我们生活在一个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自由的时代,正如书中所揭示的那样:“属于单身女性的新时代就要到来,我们要带着开放的眼界和好奇心拥抱这个时代。”我想,无论是面对单身、面对婚姻,还是面对生活,女性都应该学习这样一种态度:在单身生活中追求真正的自我,以自我的独立来拥抱时代。毕竟,比失去男人更可怕的,是失去自己。

  《单身女性的时代》读后感(四):我的卧室没有危机!

  作为一个围城内的人,我十分欣赏女性独立的这个特质,也许正是因为我本人在这个制度内,看到了太多的已婚妇女随波逐流,也看到了许多人已然觉醒。同时也觉得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同,文化的接受度也很不一样,我甚至不敢将这篇文字推到我自己的朋友圈内,可见,我们还有多少道路要走。

  很幸运的是:我家Y先生,确实给予我了一个“不用放弃自己也可以得到男人的爱”的证明。当然,这短短六年的婚姻,可能还不能确保什么……当然这也不是故事的终结。

  先摘录一些颇有感触的语句,留下与各位共勉。我想说,时代与制度的进步,女性地位的提升,需要各方的不同努力,我致力于维持灵魂的独立,杜绝物化自己。也希望我家大米宝贝,能够以妈妈的模样为模式,希望她的未来,会更多元化的享受,女性独立带来的好处!在有些情况下,缺乏性教育/反对避孕、堕胎,意味着女性很少能够自己选择是否做母亲或是何时做母亲。婚姻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人们认为婚姻是值得自己等待的,值得自己做好准备,负责任地去建立。孩子与未婚父母共同生活的瑞典家庭,相比于孩子与已婚父母共同生活的美国家庭,更不容易产生破裂的问题。同性婚姻基础是与生俱来的爱情和伙伴关系,而不是由性别赋予的社会经济权。建立在这种理想的基础之上的同性婚姻,必将启迪我们对异性婚姻进行重新思考。没有一种人生状态是固定不变的。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转变是复杂而令人惶恐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正是国家有开明进步的思想,允许人们不断地校正它赖以立足的制度,婚姻才得以自我修正,变得更加包容、平等,从而有可能以更大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

  《单身女性的时代》读后感(五):单身女性,孤单又骄傲

  单身和女性两个词放在一起,总显得有那么一点点特别,人们看到“单身女性”,第一时间冒出的想法也不尽相同。随着近来各种各样教女人为“奴”的内容甚嚣尘上,国内单身女性所处的社会环境实在不算友好,而反观大洋彼岸,丽贝卡·特雷斯特的《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聚焦单身女性,从上百个访谈中选取了三十多位女性的故事,她们身份各异,想法迥然,却面临着相似的选择困境:我是否要单身,我要过怎样的单身生活。这些单身女性积极争取自身权益,她们的个人选择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我想,国内的单身女性们需要通过这本书来看到自己身上所蕴含的能量。

  曾经对于绝大多数的女性来说,没有婚姻便很难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不结婚的女性饱受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压力,但她们仍然想尽办法在公众世界中发挥作用,施加影响,她们组织罢工,创办学校,拒绝被丈夫和家庭绑架,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为女性争取与男性相同的权利,这些独立自主的女性在某种角度上重塑了美国。

  而今天,在享受性别平等的同时,美国女性并没有停下脚步,“单身”这一标签依旧或多或少地拖累女性想要向上发展的愿望,不管有没有孩子,她们依然希望努力工作,而不是在经济生活上依赖男性。就像书里摘录的诗作那样,“夜晚阴云密布,你虽害怕,但你所有的感官都异常活跃,去领略那光与影的美。且听那愉悦的话语,一串串从天降下,只有在这独自一人的夜晚,你才能够用你的双耳去倾听。”

  女性永远应该首先选择自己,把自己放在首位,为自己铸就一条了不起的人生道路,我们有责任尊重千千万万人为今天女性地位所作出的努力,敬仰她们为我们打破的障碍,只有承认女性是平等和独立的个体时,我们才能使我们的家庭,制度以及社会契约更加强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单身女性的时代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