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是一本由[法] 伊凡·雅布隆卡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读后感(一):人类的终结
比起作者主观化的评论,他的叙事方式更让我觉得动容,不管是被害人、家属还是凶手,所有人身上都披了一层应当被怜悯的脆弱。人类的不自由被完全放大,蕾蒂茜娅和她的原生家庭,凶手和凶手的家庭都是毁灭在蓝洞漩涡里的残渣,我们在这里看见的不是帕特龙式犯罪,而是弱者对弱者的互相残杀、吞食。
而帕特龙、抑或是正在大谈特谈的鲍疏明,他们是凶手,真正的凶手,无情的掠夺者,伸出獠牙的恶鬼,伪装成光明的天使在文明的幽暗里吞吃弱者。他们抓住杰西卡们的脖颈,为她们提供救赎,却又将她们拉进背德与阴暗的深渊。
而这一切,如果有爱,有家庭坚实的爱,有不遗余力的保护,有家庭形成的社区部落做她们的堡垒,我们不知道事情是不是还是照着现在的局面发展。可如今,时代发展,女权继续运动,强者们依然出头的摇臂呐喊,弱者们蜷缩在某个狭窄的安全区里,等下一个梅隆、帕特龙出现。
我们改变世界为的是什么?抑或,在没有爱的世界里,生存又有何意义?
《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读后感(二):《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
受害者除了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以及社会新闻的头条之外,还能成为什么呢?她还是一个人,是一个生活了十八年,在痛苦和折磨中游走的人,但她也有自己的小幸福,她喜欢蓝色,喜欢看电视剧,喜欢一个人呆在屋子里,她开朗,善良,看到弱小受惊的生命会想去保护他们,她也是“小公主”(感谢舅舅和作者)但是她的生命也结束在18岁。作者慢慢去调查回顾蕾蒂西娅短暂的一生,去描写她的喜悲,她就像是生活在我身边的一个姐姐,一起共进晚餐或者在街上擦肩而过的人,而她不幸被杀害,但她值得被书写,值得去了解,她不仅仅是漂浮在“蓝洞”里的肉体,也不是沉于水底的“半身”。
是谁的错呢?司法?家庭?凶手?国家?还是自己?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作者力图去还原被害者,凶手,他们的亲人所经历的一切,这无法让人去简单地、独断地降罪于任何一方,凶手和受害者的身份不断转换,这让人唏嘘。我也尽量让自己摒弃,对男性的“怪罪”和“误解”。“生命就是如此这般的盛宴”,但愿我们都能享受这场盛宴。
《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读后感(三):评《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
零零散散,在豆瓣上看完了。本书以双线发展,一条线写了蕾蒂西娅从出生到死亡的生活,描绘出了一个尽管经历不幸,还在不断向前的坚强年轻女性。然而生活仍旧不断给予他越来越沉重的打击,在她身上你可以看到对于妇女……以及将来定会成为妇女的女孩的一切暴力,性的、死亡的。另一条线则是蕾蒂西娅死后,法国社会的反应,他们通过十九世纪以来发展的法医学找到她的尸体,锁定犯罪嫌疑人。新闻记者蜂拥而至,冲击性的画面,戏剧性的转折使这一惨案马上成为了媒体事件,国家、司法、民众社会全程参与其中。犯罪的梅隆和蕾蒂西娅的背景是相似的,和他们的父亲背景也是相似的。加害者和被害者的对立在本文中被象征性地用男性与女性来代替了,对此我不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处置方式,但能予以理解。一种父权制的暴力今天仍然横行,渗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不仅仅是直接的暴力,还有对于弱者的漠不关心,对于掌权的向往和不择手段。我认为最有学术风味的便是最后几章对于社会事件的分析,不过这也不算是一个特别学术风格的作品,所以我也不以过于感性或者“作者的在场”予以苛责。信息量很大,为作者的知识量、材料运用和人文关怀,和对理解社会的努力,给这本书四星吧。
《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读后感(四):或人类的终结
刚读完的时候,迫不及待地在豆瓣上打了五星。但是读完之后又上去默默改成了四星。如果要用“星”来评判这本书的话,那么在我心里大概处于3.5-4星之间这个水准。
买这本书的契机,我记得非常清楚,是因为在微博上看到杭州纵火案中的当事人家属林先生的微博,我那一刻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无力感。一个新闻事件,足够“惨烈”的新闻事件,在我们的生活里,扮演的角色也无非就是哀婉叹息和谈天时候的主题,无论人们如何表达同情与心疼,事件之外的人永远是旁观者。资讯爆炸的时代里,人们不需要太长时间就能够遗忘一个新闻事件,投身到下一个新闻事件中去继续地为他人愤慨和惋惜。但是对于处于故事之中的人而言,生命里余下的大部分时光也许就被这一个事件决定了,对于失去家人的林先生而言,人们眨眼间获取到的这个资讯就这样改变了他的生命。
我会觉得有一种很苍凉的感觉,而恰好看到这本书的主题是对于新闻事件中所谓“受害者”的人生进行更为透彻的了解,我就毫不犹豫地入手了。
客观来说,前半部分还是非常写实,也能看出作者希望人们能够透过蕾蒂西亚看到社会中更大的问题,希望人们能够认识蕾蒂西亚而不是仅仅将其当作一个可以被遗忘的新闻人物。但这本书影响阅读体验的地方在于时间线过于混乱,闪回次数过多,译者对于法国的基本制度等也没有多做说明,在翻译上存在一些非常拗口、想不通到底要表达什么的地方。我无法得知这究竟是原文的特点还是翻译上的缺陷,但诚实来说,书的立意是好的,材料足够详实,故事也很生动,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整体的阅读代入感实在不强,会有感到写得太混乱的时候。
《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读后感(五):令人惊艳的非虚构
这是今年读到的最惊艳的一本非虚构,也是一本读完了心想“啊,如果我能写成这样该有多好”的书。作者是研究儿童史的法国历史学家伊凡·雅布隆卡,讲的却是当代的新闻事件:2011年,18岁的法国少女蕾蒂西亚被奸杀分尸,引发政界和媒体的空前关注。作为追踪过年轻女性遇害热点新闻的记者,同时又是历史学背景的毕业生,我自然是怀着惊叹又羡慕的心情读这本书的。
这本书和许多类似题材作品最大的不同是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不只是介绍时代背景,而且把案件放到了更大的哲学舞台上:一个普通少女之死如何意味着人类的终结?简单来说,它通过几个法国社会底层家庭(受害者和加害者)的遭遇,揭露了法国政府和社会在避免贫穷和暴力上的失败。它的矛头指向了以萨科齐为代表强调法律与秩序、煽动民粹情绪却无视社会福利制度缺陷的右翼政客。与它类似的是之前大热的讲述美国底层白人的《乡下人的悲歌》,只是雅布隆卡的关注点更集中,文笔更轻巧,批判更直率。
作者的历史背景让他指出,暴力和孤独是贯穿女性与儿童历史的一大主题。曾洗刷过法国大革命鲜血的河水在眼前流淌,但那场运动并没有带来它所保证的足够的进步:甚至在这座发达国家,蕾蒂西亚这样的少女还在被殴打,被强奸,被杀害;政府无法防止福利机构将需要帮助的儿童送进一个性侵者的怀抱,无法遏制一个累犯在监狱进进出出犯下越来越重的罪行,无法告诉那些在零工、毒品和炮友间游荡的年轻人:你们的生活不一定只能是这样。在社交网络的时代,没有人能孤立于其他人存在(书中最有意思的章节之一就是作者从蕾蒂西亚的脸书账号搜寻她面对的各种外界影响),于是每一个我都是我们,而莱蒂西亚之死也可被理解为人类的终结。
正像作者所说,许多非虚构都喜欢描绘罪犯的人生。罪犯作为普通人是如何丧失人性,又如何度过背负罪孽的余生,这无疑能激起许多人的想象,而受害者往往会被单纯以“他/她死了,好惨”概括,此前的生活、梦想、喜怒哀乐,全都被最后一刻的惨剧支配,这才是真正的毁灭。作者此书,便是找回这个在公共讨论中被永远打上“受害者”标签的女孩的主动性,也是历史学家在现实事件中体现视野和关怀的最佳范例吧。
《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读后感(六):案件照出现实的恶
就像一个幽灵反复走进1月18日那一天,跟随蕾蒂西娅回顾了她过去18年的人生,目睹了暴力,控制,性侵,并终于感受到一丝“温柔”,这点温柔让她殒命。死去的是妹妹,活下来的杰西卡终生都要回想起妹妹受到侵犯与死亡威胁时自己的无力。 这里我们看到亲生父母,如《穷忙》一书中提到的贫穷的代际传递,佩雷父妇在暴力与性侵中长大并将这一切传递给了两个女儿。面对女儿的死亡,父亲抵达现场说“我有不在场证据”,这一幕的难堪让我即使在后面看到他的温柔一面也无法信任这个父亲的角色。而母亲涣散的精神状态,用尽全力也无法保护两个女儿。 这里还能看到社会保障机构的身影占据很大的篇幅,它们一直关注着这对双胞胎女孩,也被伪善的寄养家庭欺骗,她为蕾蒂提供了很多帮助也鼓励她获得自我,但作为他方,有太多的局限了。他们无法也没有精力去密切关注双胞胎姐妹的成长,也许察觉到了异样,但很难掌握征询她们意愿的时机。 还有寄养家庭,一方面保护着女孩们,又在十一二岁的年纪毁灭她们。也许这些会是少数,也有能够拯救他们的家庭,怀有善意并对伪善的嘴脸表示恶心。 政府与司法机构,我们探讨过死刑的使用,也许死亡确实只会给受害者家属带来一时的安慰,而后续是长久的空虚。在这个案子里,我们直面的是惯犯管理教育的漏洞,造成这样的悲剧,与托尼随意迁移住所的无监控报备状态联系不可谓不紧密。 新闻媒体: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会有许多利用人们猎奇心理提供大量佐餐谈资的人!想起2018年纷繁复杂的案件至今记得几人。 最糟糕的事,这些坏人都不是单纯直白的坏,他们的两面性与长期以来形成的恶触碰到每一个生存的环节。 “蕾蒂西娅一案揭示了21世纪里堕落男性的幽灵,男性的专制,畸形的父亲身份,还没有死去的父权制:酗酒的父亲、神经质的人、感情丰富而多愁善感的骗子;猥琐的父亲,眼神直勾勾的恶棍,在角落里乱摸你们、满嘴仁义道德的父亲;吸毒成性、满嘴谎话、试图操控一切的帮派分子、永远成不了父亲的人、用赤裸的双手处刑的兄长;长官、有权势的人、总统、决策者、诱人的权力。震颤性谵妄,过度热情的毛病,致命的爆发,民粹主义罪行:四种文化,四种男性堕落,四种英雄化暴力的方式。”
《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读后感(七):读书笔记:21世纪,堕落男性灵魂阴影下的女性
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Populism)可译为平民主义,是在19世纪的俄国兴起的一股社会思潮。
民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性力量;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
这本书是在18.7.29读完的,时值“Me Too”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小浪潮。从学术界教授到名流界主持人,无一不牵涉其中。我们很高兴能看到一个接一个的女性勇敢的站出来,也深知平权一事任重道远。前些天看了《辩护人》,有网友评论道辩护人中上演的就是我们的国家现状,虽不能完全赞同,听闻后也是细思恐极,毛骨悚然。
21世纪的“四种文化,四种男性堕落,四种英雄化暴力”:父权,爱的缺失;精神控制,精神的麻木;强权,极端的暴力和控制;民粹主义,借题发挥的一哄而上...一直都在上演。始终挣扎在迈向终结的那一步。
作者在书中写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上,女性正遭受着辱骂、骚扰、殴打、强奸和谋杀。在这个世界上,女性并不拥有完整的权力。在这个世界上,受害者忍辱负重,以沉默来回应暴戾和殴打。” 蕾蒂西亚是当下女性所处地位的一个集中缩影。从小忍受家庭,父亲强奸母亲,施加暴力,稍大一点时被养父猥亵,又在18岁的花季死于一个累犯“自恋式的脆弱所引发的暴行”。而她也只不过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人,精神的虚无并没有平抑她自身澎湃着的心灵世界,她也会在Facebook发自拍,感叹“阳光太棒了”。这个社会竟容不下这样一个弱小的、渴望被爱的灵魂。
不只是法国。若是寻根究迹,可轻易发现我们生活中点点滴滴透露出的不平等思想,从淘宝商家到外卖宣传语,无一不把女性置于一种低下的形态,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
最可怕的从来都不是抗争的失败,而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独自抗争,与根深蒂固的思想斗争,与更强大的力量对抗。而这样的抗争何时才能有结果?只祈盼不要待到人类的终结。
《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读后感(八):雷蒂西娅不是英雄
案件和家人的泪水顷刻被政治化,成了一个供人消费的故事。从人们一扫而过的晚报上的花边新闻,成了占据媒体数周之久的全国性悲剧。
我们总是看到受害者们受到奉承,受到欺骗和利用,有时会被反复利用。权利没有表现出正确的正义。这是对正义的歪曲。
一个社会新闻发端于公众意识(对犯罪的迷恋,病态的好奇心),因为它位于故事、媒体领域、敏感性和政治环境的交汇点。
在一个变动的社会中,社会新闻就是一个地震中心。
人们什么都想看,什么都想知道。他们的好奇心被辩论的广告所刺激,被现代的交流工具所强化。无论用什么方法去看,社会新闻都是和19世纪大众媒体的飞速发展密不可分。
让人害怕又迷人的杀手,这样的人在赞成恐慌的同时,也激起了兴趣或者崇拜。
一桩社会新闻,一次公共干预。一个凶手“证明”了现存刑罚的缺陷;紧随其后的法律应该“涵盖”所有会到来的罪行。政治家们乘机把自己打造成公民的救世主。
共和国总统和人民站在一起与罪犯战斗,这是一种因审时度势而定下的政治—情感契约,它表现为一种互相利用的策略,每一方都试图操纵另一方的欺诈游戏。
在雷蒂西娅的生命中,存在着三种不公:她的童年,碰到了一个暴力的父亲和一个施虐的养父:她残酷的死亡,在18岁,她化身为社会新闻,这就是说,她的死亡成了景观。头两种不公让我深感痛心和无力。对于第三种,我毫无保留的反对它。
雷蒂西娅一案揭示了21世纪里堕落男性的幽灵,男性的专制,畸形的父亲身份,还没有死去的父权制。
雷蒂西娅一案揭示出了一种统治的技艺:挑动多数人反对少数人,不单单让他们忘记了自己的错误,而且团结人民去反对一个假想的敌人。
犯罪民粹主义不是去寻找分裂之处,而是在社会机体中注入猜忌和仇恨。震颤性谵妄,过度热情的毛病,致命的爆发,民粹主义罪行:四种英雄化暴力的方式。
每个人都因为自己的理由吞食暴力:找乐子,主宰,荣耀,力量。每个人都在能力范围内损害社会机体,给公共秩序制作麻烦。具有恶的能力的人(因其的勇气)凌驾于过着井井有条生活的平庸之辈之上。
作者说到:我的书所针对的,其实是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以及21世纪初的司法。
镁光灯镁下、新闻稿中,施暴者的恶被放大被聚光,罪恶的气势吸引了那些心理并不健康的人们的崇拜和模仿。
受害者被媒体利用被政客利用,被扣上了英雄的光辉,被二次伤害。受害者的家人也被陌生人们过度消费,只要活着,只要这一事件被重提,他们就会再一次被戳中伤口。
《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读后感(九):生命就是如此这般的一场盛宴
一个社会新闻发端于社会意识。因为它位于故事、媒体领域、敏感性和政治环境的交汇点。蕾蒂西娅事件所带来的一系列变革已经远远超乎它本身作为一件刑事案件的影响了。作者也通过司法体系的变革、社会新闻所带来影响的反思以及女权主义的必要性。
司法体系的变革其中重要的一个改变就是对于“人权”的重新定义。监狱作为“累积问题“影响最深的地方,究竟怎样的一个制度才是能够使这个社会更加安定。书中的一个比较中立的一个观点就是犯下许多案件的累犯也有其社会原因:不幸、教育的失败、前景的缺失、监狱里的人口过剩。作者并不是站在同情累犯的角度去谈论,作者并没有表达明确的立场,但也透露了一些,法国群众自发组织了数场游行,要求对于累犯增加服狱事件甚至提到了死刑。
同时也暴露了一个司法体系的漏洞,法官和检察官、检察院的人数少,处理案件的不走心,当然很快就改革了,增加了人口,要求保证每个人处理案件最高不超过40件。
其二作者大篇幅探讨了社会新闻带来的重重影响。作者把社会新闻比作统治、欺骗人命的鸦片,并且迫切要求这种政治和传媒的控制尽快失效。我们在看一则犯罪事件的报告时,总会发现新闻事件中总会大篇幅地去描写凶手的种种特点,他的出生背景、他的社会经历,甚至会对他取个代称,某某杀手。这一切的来源是源于群众的关注度,毕竟新闻行业也算是一个服务行业。我们在面对这种恐慌时,也会对其激起兴趣,或是崇拜。这是对于死者的一个消费,而消费者则是新闻和路人。”他要高于多数人……因其全部的恶的能力——因其勇气”作者给出的观点还是很犀利的。但我们不难免会去想这也是一种政治的操控手段,政客深知这一点。真正先要了解真相的人又有多少?
你们就是我的太阳。就算我有时候没有向你们指出这一点。你们是世界的温热,把每个人的幸福都聚集在一起。感谢你们奉献了自己的快乐和生活,你们有朝一日会收获感谢,因为你们让每个人都变得不一样。这是蕾蒂西娅写在纸条上的内容。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他对女权的看法。“什么是解放?解放就是可以去工作,有投票权,处置自己的身体,能够进行选择,过自己的生活。”我们活着,抵抗着,爱着。一种说法是蕾蒂西娅的死可能是对凶手示爱要求拒绝导致的。倘若真的是这个原因,她说了不,声音清晰而有力,没有犹豫,没有害怕。尽管这让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至少她在死的时候是一名自由的女性。那么她将作为自由的女性而活着。
在我们冒险的日子里,一道难以察觉的微光将我们拯救:我们对父母的爱,对我们的死亡会给他们造成的悲伤的恐惧。我们因此在悬崖边停下了脚步,我们往回走,我们找到了回家的路,但并不后悔在未知世界里迈出去的那些步伐。
最后这一切的一切换句蕾蒂西娅的话就是“生命就是如此这般的一场盛宴。”但愿吧。
《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读后感(十):人类的终结
2011年,法国小城波尔尼克发生了一桩奸杀案。18岁的少女蕾蒂西娅·佩雷在距家门仅50米处遭绑架并杀害,凶手很快落网,但人们花费数周时间才在相距50公里的两个池塘中找到被肢解的尸体。关于这桩案件长篇累牍的报道轰动了全法国,甚至引发共和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的关注,成为一起国家事件。但除此之外,人们对这个少女并没有太多的了解。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2014年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表示:“我一直认为,诗人和小说家赋予那些被日常生活所淹没的生命、那些外表平凡的事物以神秘感……诗人和小说家的职能,也包括画家,在于揭开这一神秘感,揭开藏在每个人深处的磷光。”本书作者认为,这也是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职能。因此,他无意让杀人凶手继续站在媒体的聚光灯下,而是通过对蕾蒂西娅戛然而止的人生的挖掘与复现,去触摸该事件背后人性的深度和某种社会状态。
蕾蒂西娅与孪生姐姐杰西卡出生在一个有家暴史的家庭,父亲弗兰克·佩雷因暴力行为遭监禁,母亲西尔维娅·拉尔歇则住进了精神病院。法官从无能的父母那里带走了他们的女儿——在司法眼里,她们首先是社会个体,其次才是父母的孩子。这是悲剧的进一步演化。
双胞胎在寄养家庭中得到了她们年龄应有的教育与照顾,当然,付出的代价是丧失自由的言听计从,这就不难理解蕾蒂西娅对独立飞翔的渴望,尤其是当她发现养父性侵姐姐杰西卡之后。囚禁感和孤独包围了她,姐妹间的疏远以及寄养家庭带来的不适,解释了蕾蒂西娅与原生家庭的和解,这也促使她某一天走向凶手梅隆——一个与她有相似家史,孤独而失意的男人,一个愿意对她说浪漫的话,用手机给她拍照,给她买御寒手套的亲切兄长,而不是一个凶恶的边缘人物,沉溺啤酒与毒品的居无定所者。她太缺乏父爱,缺乏兄长的关爱,缺乏一个强壮的男性的友谊——而不是梅隆所期盼的风流韵事。对她而言,梅隆是一道象征成熟的晞光,在召唤她向自由奔去。
在冒险的时候,我们对亲人的爱,对我们的死亡将会给他们造成的悲伤的恐惧总会适时把我们拉住往回走,但有谁会挽留蕾蒂西娅?在最后时刻,蕾蒂西娅对梅隆说不,她不再委曲求全,不再迎合他人,这让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她是作为一名真正自由的女性死去,她的离开甚至解放了杰西卡,让后者及身边有相同遭遇的朋友鼓起勇气起诉养父的性侵行为。
蕾蒂西娅并不只是一个被媒体符号化了的少女,她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她身上体现了两种比她自己更重要的现象:儿童的脆弱和女性承受的暴力。她仓促的一生提醒我们,在这个世上,无数女性正遭遇辱骂、骚扰、殴打、强奸和谋杀,这种现象甚至被视为理所应当的“自然”存在。刘嘉玲曾说:我很庆幸我生活在一个可以独立、自立、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就能掌握自己人生的时代,给了我追逐美好的权利。可事实上有无数的蕾蒂西娅,她们连基本的生存权都不具备,更遑论完整的权利。读这本书时,正值国内媒体上“me too“运动盛行,震惊之余又深感欣慰: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蕾蒂西娅,平权前路漫漫,但我希望,沉默的不再是大多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