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人类的终极问题》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2-16 01:02: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人类的终极问题》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类的终极问题》是一本由袁越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19-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的终极问题》精选点评:

  ●85%。总体还是不错,深入浅出,袁老师的文字的确是让人看得舒服。不过。袁老师太多「个人想法」在里面啦,看得我暗笑。

  ●二刷此书,土老师几年的思考与总结。

  ●从更深的层面又认识了人类的起源, 长寿和创造力这三个领域

  ●说实话,没看懂。基本是快翻

  ●袁越的书最大的优点是好读,虽然是很前沿精深的话题,但是能写的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这就是非虚构写作的功夫了。相对而言前两篇写得更好些。2019年12月24日

  ●在三联周刊上都看过,算是复习一遍,同样获益匪浅。今年买过最值的实体书之一。

  ●我这文科生读起来有点费劲

  ●读这本书,对我的教益不仅是知识上的,更是思维方法和科研方法上的。作为一个研究者,我很着迷于书中思路的条分缕析:最初的研究者基于什么背景下的问题意识提出了什么研究问题和理论假说,一代代的才俊们如何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技术进展、精巧的研究设计和新的证据又颠覆了原有研究的方向,贡献了新的知识,让人类距离真理又逼近了一步。

  ●好

  ●上上周看袁越写的一期未来农业主题的三联周刊后,我就认定这人了不起。不过当时连袁越是男是女都不知道,搜了一下他的书,看到这么吓人的书名还有点担心。花了三天共计七个小时看完,这大概是我读过的最好的科普作品,第一部讲的是我最喜欢的科学与政治的纠葛着前进的历史,第二部相对较零碎,第三部眼看最不硬核,偏偏精义迭出。特别佩服这种读书做学问做通了的人,不论什么学科的,理科底子再有人文关怀真的再好不过了。语言清晰,没有卖弄文笔之意,只是论证有力,观点扎实,自有一种智性之美。

  《人类的终极问题》读后感(一):袁越先生视野如此狭窄

  

经常读袁越先生的文章,原来还挺喜欢,后来看到袁老师对自己不了解的宗教,包括玄学,一概嗤之以鼻,认为是无稽之谈。哑然之余,慢慢就不读他的文章了。

今天在万邦书店,看到袁越先生的大作“人类终极问题”,随手翻了几页,书的章节是三部分:人类起源,人类寿命,人类的创造力从哪里来?

大概看了最后一部分,袁先生还是在神经元,液态网络等物质层面打转,而没有涉及精神层面的内容。

“银河系内几乎没有可能存在高等文明,我们是宇宙的幸运儿”。。。

这个论断为时太早了吧。

越来越多的量子学说研究,已经在论证物质和意识可能是一回事,一体不二的。

  在我们人类视野以外,可能存在着超越碳基硅基生命的高层次精神力量,也是有可能的。

  如果固守着我们已知的东西,未免有些狭隘和保守。

  保持好奇吧。

  《人类的终极问题》读后感(二):创造,是对抗生命有限性的唯一方式

  基本上是一口气看完的,前两部分有让文科生大开眼界的感觉,细胞膜内外电位差、线粒体内生论甚至进化的随机性都精巧的让人起鸡皮疙瘩。一边看一边不自觉的胡思乱想,如果我的每一个细胞都能完成最娴熟的外科医生也做不到的精妙操作,那么由无数个能干的微小部分组成的“我”究竟为什么装不好一个宜家家具也没法完美拉一条G大调音阶?生命靠新陈代谢和基因复制,在没有推翻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前提下依然一路进化到了这么能折腾的现代人类,宇宙能量用光会是生命越不过去的坎吗?人类的肉体也许可以延长寿命,然而标记我之所以是我的记忆、偏好、知识、想象却受着神经细胞的制约,那么追求长寿就远远没有追求丰富而深刻的生命体验谁更有意义。

  在创造力部分,作者引用了一个观点,认为现代人社会大部分创新都是集体智慧的产物,过去那种绝世天才单打独斗的现象越来越难以出现。让我想到之前有朋友关于学琴的事情问我:如果电脑已经能合成越来越复杂丰富的音乐,而且电脑永远不会搞错节奏、弄错音高,那还需要演奏家吗?

  我认为可以借进化的随机性来帮助理解这个问题。演奏家的任务,不在于(或不仅在于)完美的呈现作曲家以记谱法记下来的创作意图,而在于在这个基础上,加上个人化的表达。每一次的演奏都是不同的,情感、色彩、力度甚至连瑕疵也是不同的,这种不完美是必要的,没有了这种不完美,才是真正的不完美。而电脑永远不会犯错,所以它是一段永远不会发生基因交换的编码。

  且不说,学琴还可以帮你作曲呢!又打开一扇创造的大门。创造,是对抗生命有限性的唯一方式。

  《人类的终极问题》读后感(三):对人类进步探索,未曾终结

  作者袁越是三联生活周刊的科普专栏主笔,他的“土摩托”和“生命八卦”系列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为读者们展示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永恒魅力。

  本书是作者主笔文章的结集,每篇文章的内容相对独立,但在逻辑上却相互关联。书中探讨的核心议题是:人类来自哪里?我们为什么会变老?创造力究竟是怎么来的?在作者看来,这是自人类诞生以来,对于自我的终极思考。这一思考带动人类的进步,而且始终未曾终结。

  作者说自己花了两年时间梳理人的生、死和创造力问题,最终目的就是想在不借助上帝的情况下对人类这一物种的出现和成功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这似乎也是文艺复兴以来,众多前辈投身科学的基本初衷之一。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志趣,数百年来人们对于科学的浓厚兴趣化为本书对于广大读者的吸引力,毕竟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崇尚科学的时代,科学已成为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敢于探讨人类的终极问题,除了有让人敬佩的勃勃雄心外,也难免使读者心生怀疑,如此宏大的议题将以怎样的布局和文字呈现。作者的不凡功力恰恰就在于此,对于生命科学的长期关注和科学与人文交替呼应的写作方式,从单个学科进展逐步延伸到整体的社会认知,描述了百多年来人类探寻终极问题的清晰脉络,丝毫没有纯科学议题的艰深和枯燥。

  本书另一个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关注了人类终极思考的每个进步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既包括社会思潮的全新变化,也涵盖了传统思维如何影响甚至是禁锢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其中的思辨,十分具有启发性。

  总之,本书是一部优秀的科普作品,无论是细读还是粗翻,都会有所收获。

  《人类的终极问题》读后感(四):你从哪来?要到哪去?

  

看这类书,就像看《人类简史》一样,涨涨见识,做做笔记就可,本就是客观科普书,不需要什么主观评论。

笔记:

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源自同一个祖先,我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一种生命都不可能独立地存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黑暗森林”,进化绝不是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互助才是进化的主旋律。

第一章 人类是从哪里来的?

只有了解了人类的过去,才能看清人类的未来。

科学研究是很难预知结果的,那些看似没有实用价值的纯理论研究,最终往往会以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

关于地质年表的故事完全可以单独写一本书,本文的读者只需要知道两件事就行了:第一,起码从化石层面来看,生命的进化过程似乎不是连续渐进的,而是被分成了一个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始于一次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部分在上个阶段称霸地球的物种都消失了,代之以一大批全新的物种。第二,每一种化石都是和周围的沉积物一起被埋入地下的,因此每一种生物生活的年代都可以通过对同一层沉积物的测年而被估算出来。

这些人很快发现,在中国找化石根本不需要去田野里挖土,只要去中药店走一趟就行了,因为中国人迷信,他们觉得吃了动物骸骨化石研磨成的粉可以壮阳,甚至还可以治病。当时很多药店都出高价收购所谓“龙骨”,不少农民专门靠挖化石谋生。他们显然没有受过这方面的专业训练,很可能把人类化石当成“龙骨”卖给了药店。因为缺乏相应的科学知识,一直标榜最崇拜祖宗的中国人就这样把祖宗留下的遗骨当作壮阳药吞进了肚子里。

战争对于人类而言也不全是灾难,很多日后造福人类的重大科技进步都是在战争期间被发明出来的,质谱仪、计算机和抗生素等都是如此,核电站更是与“曼哈顿计划”有很大关系。

高级智慧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这门学问的面貌,考古这门学科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不复存在。但有一点不会改变,历史学仍然不会是一门完全中立的学问,因为这门学问研究的是人类自己,研究者很难不带有偏见。

人类的出现是一件极为幸运的事情,但我们今后不太可能总有这么好的运气,肯定会遇到各种难以预估的极端灾难。人类这个物种到底能否延续下去,就看我们的创造力能否跟得上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人类创造力的产生过程,想尽一切办法将这种天性发挥到极致,帮助我们渡过必将到来的难关。

第二章 抗击衰老

我采访过的所有长寿专家都告诉我,饥饿疗法是目前唯一确信能够延缓衰老的办法,其他所有方法都不确定,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实稍微懂点生物化学基础知识的人都知道,酶是蛋白质,一旦进入消化系统后就会立刻被降解,根本无法进入血液循环,因此酶制剂是不能做成口服药的,市面上卖的 SOD 药片都是骗人的玩意儿。维生素之类的小分子化合物倒是可以被消化系统所吸收,但其抗衰老功效却从来没有被证明过,商家不能以此为卖点欺骗消费者。

在莱恩看来,衰老的核心就是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的不匹配,这就是为什么只有真核生物才有衰老,原核生物都是永生的。

莱恩认为,生命就是不断地抵抗熵增的过程,这个过程每时每刻都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一旦能量供应跟不上能量需求,其结果就是衰老和死亡。作为真核细胞所需能量的唯一供应商,线粒体掌管了真核生物的生杀大权,线粒体的健康极限就是真核生物的寿命极限。

研究结果证明,人在饥饿、运动和低碳饮食时,其线粒体的工作效率会更高,自由基就更不容易泄漏。

第三章 创造力

创造的本质,那就是通过尝试新的东西和方法来让自己更好地活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就是宇宙间最伟大的创造。

新陈代谢和基因复制,是生命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其中任何一个都堪称奇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生命是宇宙间最伟大的创造。这两个特征互为因果,新陈代谢为基因复制提供了能量,基因则为新陈代谢提供了蓝图。

创造本质上就是探索“相邻可能”的过程,人类历史上的绝大部分创新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巨大飞跃,而是对边界的一次次勇敢的探索和尝试。

只有在某个领域浸淫多年的人才有资格展现其创造力。

至于抑郁症,主要病因就在于患者的神经连接太过简单,以至于每天都在重复同一个想法,很容易沉浸在某种负面情绪里跳不出来,裸头草碱可以帮助这样的人跳出神经系统的死循环,重新找到生活的乐趣。

人脑是宇宙间最复杂的物体,没有之一。人类大脑中的神经元非常善于建立新的连接,同时也非常善于保存有用的连接方式,这就是液态分子的典型特征。换句话说,人脑是宇宙间最复杂的液态网络,人类之所以具有如此非凡的创造力,原因就在这里。

总结:第一,现代社会的大部分创新都是集体智慧的产物,过去那种绝世天才单打独斗的情况正在变得越来越罕见。第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对于创造力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基于公益的创新仍然是主流,这一点和达尔文的进化论非常相似。生存竞争只是进化的表象,团结合作才是核心。自然界的绝大多数生命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大家遵照一个简单的原则共同成长,人类也不例外。我们这个物种要想在宇宙间长久生存下去,就必须学会相互合作,把创造力用在正确的地方,齐心协力面对将来必然会出现的各种风险。

  《人类的终极问题》读后感(五):5星好书:人类的终极问题:从哪里来?能活多久?如何提升创造力?

  本书是作者袁越在《三联生活周刊》写的三个专题(对应书中的三章)的多篇文章的合集。三个专题分别是:

  1:中国人从哪里来?

  2:人类到底能活多久(结论之一是饥饿疗法是目前唯一确信能够延缓衰老的办法)?;

  3:人类的创造力是从哪里来的;

  刊登三个专题的刊号分别是2017年第23期、2018年第3期、2018年第46期。

  作者在序言中说成书的时候对原文做了一些改动,力求传递给读者最新的消息。不过序言是1年前2018年11月20号写的,书的出版周期实在太长了。

  第一章“中国人从哪里来”,讲人类测量地球年龄的技术、测量人类进化时间的技术的简史。地球年龄最终依靠同位素测量法确定为45.5亿年,人类进化史初期是根据化石推测,后来则根据DNA的变化来推算。

  个人感觉这是看过的袁越的文章中最精彩的一篇,有靠谱的技术发展史,故事也比较有意思。

  第二章“人类到底能活多久”,主题是抗衰老,科学记者袁越走访了全球抗衰老研究的顶级机构,把这个领域最前沿的进展深入浅出地讲出来,非常有价值。这一类报道也是国内比较稀缺的。结论之一是:饥饿疗法是目前唯一确信能够延缓衰老的办法。

  第三章“人类的创造力是从哪里来的”,引用这个领域的许多研究成果和发明创造的故事,重点分析当代艺术家徐冰和音乐人罗大佑的创作过程,具体内容涉及到进化论、台湾民谣史、科技史等至少三个比较大的领域。

  6篇文章信息浓度较高,足够拼成一本旁征博引、有趣新颖的畅销书。

  6篇文章中的重要信息:

  真正的创造者是那些善于在发散思维和聚敛性思维之间自由切换的人;

  所有伟大创意都是由无数个简单创意一点一点累积而成的,每一个新的想法都和当时已有的旧想法非常相似,每次只能进步那么一点点;

  科技史上有许多扎堆现象,就是同一个发明同时被不同的人发明出来;

  要想提升创造力,首先必须想办法打造一个液态网络,让信息流通起来;

  现代社会的大部分创新都是集体智慧的产物;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对于创造力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基于公益的创新仍然是主流;

  总体评价5星,非常好。

  以下是书中内容的摘抄,大部分是主题文章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书中的页码,【】中是我根据上下文补充的信息:

  1:再后来,他采用了一种从铀铅测年法推导出来的铅铅测年法测量了陨石内含有的铅同位素的含量,并和地球岩石做对比,终于测知地球的年龄是45.5亿年。#707

  2:真正在现场负责挖掘工作的是刚从法国巴黎大学留学回国的裴文中,正是他在周口店的“第一地点”发现了第一个人类头盖骨化石,后人称为“北京人”。#1055

  3:在翁文灏的坚持下,美国研究者并没有把这些化石带回美国,而是全部留给了中国。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羸弱的中国无力保护如此珍贵的东西。#1058

  4:化石研究结果还显示,即使在物种大灭绝事件之间,物种的进化也都遵循这种间断性跳跃发展的模式,而不是匀速的渐进演化。#1295

  5:斯特林格关注的重点是现代智人的起源,他认为我们都是距今几十万年内诞生在非洲的一群早期智人的后代,这群人再次走出非洲,取代了当时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古老型人种,所以也有人把这个假说叫“第二次走出非洲假说”(Out of Africa II),或者“取代模型”(Replacement Model)。#1356

  6:后续研究结果显示,弗洛里斯人确实是一个全新的人种,很可能来自100万年前迁徙至此的直立人。因为岛上资源匮乏,这群人迅速矮化,最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类似这样的“孤岛矮化”事件在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一点也不奇怪。#1419

  7:饶是如此,用蛋白质分子钟来测年的技术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一项绝妙的发现,因为古老的蛋白质很难获得,只能用活动物的蛋白质去倒推祖先的生活轨迹,其难度可想而知。#1558

  8:另一个很常见的问题是,原本生活在欧亚大陆上的古老型人类都去了哪里?化石证据显示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已经开始向现代智人的方向进化了,前言中提到的许昌人就是一例,难道他们不是我们的祖先吗?#1777

  9:根据中国西南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以及DNA证据,他们猜测最有可能的一条线路位于滇西,即从缅甸经瑞丽进入中国,然后途经大理到达昆明,这是最容易走的一条路线,而黄种人的皮肤很可能就是从缅甸到云南的过程中突变出来的#1836

  10:金力的学生严实等通过对Y染色体的研究发现,当今中国男性当中有将近一半的人属于三个超级男性的后代,他们很可能是三个古代部落的首领,各自代表着三个原始族群。#1852

  11:这个结果证明尼安德特人既不是欧洲人的直系祖先,也没有对现代人线粒体做出过任何贡献,他们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死胡同,虽然一直活到距今3万年左右,最终还是不幸灭绝了。#2094

  12:两位瑞典科学家于1996年发明了焦磷酸测序技术(Pyro sequencing),不用再跑胶了,也不必使用放射性元素标记DNA了,而是利用光化学原理把单个核苷酸信号变成光信号,然后通过一台高灵敏度的仪器检测这个光信号,就能测出DNA顺序了。#2158

  13:换句话说,最终是这个被同伴吃掉的可怜的尼安德特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书,帮助我们解开了尼安德特人的身世之谜,同时也揭开了隐藏在人类基因组里的一个大秘密。#2204

  14:初步分析显示,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的基因组差别是千分之一点二,也就是说每1000个核苷酸有1.2个不同之处。已知任意两个现代人之间的DNA序列差别是千分之一,所以说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之间的差别非常小,两者是近亲。#2210

  15:现代欧洲人基因组当中贡献最大的是第三波移民,这些人主要是来自中东地区的农民,他们带着农作物种子迁徙到了欧洲。也就是说,欧洲农业的兴起不是源于文化的交流,而是人口的迁徙、取代和交融。”#2272

  16:因为某种机缘巧合,其中一个人群获得了某种进化优势,种群数量迅速增长。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这群人开始入侵他人的领地,把那些落后的人群消灭掉,自己取而代之。此后地球便再次进入一个新的平衡期,等待下一个强势人群的崛起。类似的事情发生了很多次,人类的体能和智能就是在这一轮一轮的竞争中逐渐加强,最终诞生了高级智慧。#2383

  17:但是,人均预期寿命的提升大部分源于婴幼儿死亡率的快速下降,以及传染病防治和外科手术技术的飞速提高,人类的绝对寿命并没有增加多少。#402

  18:因为人类长寿研究有个致命的难点,那就是研究者必须等到研究对象去世才能下结论,没人有这个耐心。#434

  19:换句话说,即使未来发明出了长寿药,最多也只能让我们的身体活得更长,我们的精神是没办法延续的,这就是为什么另有一派人开始研究脑机接口的问题,试图通过这个办法把我们的精神传入电脑,间接地获得永生。#478

  20:事实上,不少人怀疑日本之所以出了那么多长寿老人,就是因为战争年代很多日本人为了逃避兵役或者多领一份救济粮而冒名顶替死去的年长亲属。#529

  21:但西方国家的“民科”则以长寿领域最为多见,因为这个领域需求量很大,但真实效果却又很难衡量,符合这两个特征的领域历来就是骗子的最爱,长寿首当其冲。#714

  22:威尔丁博士对我说,“目前全球超过85岁的人当中有至少一半患有阿尔兹海默氏症,他们全都需要有人照顾才能活下去。如果这种情况没有改善,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仍然以每10年增2岁的速度在增加,那么我们的医疗保健系统迟早会崩溃。”#739

  23: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阿特金斯饮食法只对碳水化合物有所限制,但饥饿疗法还对总热量有严格的限定,实行起来比阿特金斯饮食法更加困难。#866

  24:我采访过的所有长寿专家都告诉我,饥饿疗法是目前唯一确信能够延缓衰老的办法,其他所有方法都不确定,有待进一步研究。#868

  25:2017年12月5日出版的《柳叶刀》(Lancet)杂志刊登了一篇论文,作者发现饥饿疗法能够治愈高达九成的Ⅱ型糖尿病,甚至那些已经患病6年的糖尿病人都能给治好了。#922

  26:威尔丁博士的做法代表了长寿研究领域的未来趋势,那就是通过研究饥饿疗法的作用机理,找到能够直接起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然后将其制成长寿药。#938

  27:和二甲双胍类似的还有阿司匹林、布洛芬(Ibuprofen)和阿卡波糖(Acarbose)等等,它们都被认为有减缓衰老的功效。也就是说,你很可能早就在吃长寿药了。#1137

  28:你可能会感到迷惑,为什么年龄这么简单的事情居然这么难测呢?这个问题也许应该反过来问,为什么年龄会给人以一种很容易测的感觉呢?#1212

  29:于是,抗衰老研究领域有不少研究者的主攻方向就是如何测量衰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1237

  30:这也是目前绝大多数基因检测公司的生存之道,那就是一边提供健康咨询服务一边收集顾客的基因数据,然后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来寻找规律,以便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1349

  31:换句话说,狗的神经细胞、心肌细胞、皮肤细胞和牙齿等等都是按照狗的时间表在工作的,大家仍然一起衰老,只不过衰老的速度是人类的5倍。#1573

  32:前文已经说过,长生不老并不违反物理定律,单细胞生物有很多都是长生不老的。后来科学家们又在多细胞复杂生物中发现了长生不老的例子,这就是水螅(Hydra)。#1590

  33:最终一种细菌进化出了自杀这个办法,即在病毒侵入自身后立即自杀,不给噬菌体繁殖的机会,从而保住了周围那些和自己具有相同基因的同伴们。也就是说,自杀的细菌牺牲了自己的身体,保住了自己的基因。#1610

  34:两人相信自然选择的对象应该是整个生态系统,进化绝不仅仅是个体之间、基因之间或者群体之间的优胜劣汰,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协同演进,这就是进化的第四重境界,只有按照这个思路来思考衰老问题,才能明白为什么大自然会进化出衰老这件事。#1638

  35:换句话说,地球上的所有生命虽然看上去千奇百怪,但实际上仅有细菌、古细菌和真核生物这三大类,这是很不寻常的事情。#1673

  36:在他看来,近年来DNA的关注度太高了,让大家忘记了能量对于生命而言有多么重要。细胞种类之所以如此之少,原因就是能量利用方式很难改变,这一点限制了细胞的想象力。#1677

  37:一个细胞吞噬另一个细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被吞进去的细胞居然没有死,还被宿主“招安”,成为宿主生命的一部分,则是极为罕见的事情。事实上,莱恩相信这样的事情在地球生命的前20亿年历史中只发生过一次,属于极小概率事件。但这个偶然事件却产生了一个极具震撼力的后果,那就是真核细胞的诞生。#1712

  38:线粒体掌管了真核生物的生杀大权,线粒体的健康极限就是真核生物的寿命极限。#1836

  39:从这个理论可以得出一个推论,那就是儿童是不具备创造力的。很多人对此有误解,以为孩子们的大脑像一张白纸,最有可能画出全新的图画,但实际上真正的创造力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儿童在任何领域都缺乏最基本的知识储备,偶尔冒出的小火花只能被视为是一种有趣的小想法,不能称之为创造。

  40:因此,创造力一定是来自构成系统的三要素之间的互动,即包含符号规则的文化、给某个领域带来创新的人,以及该领域中被认可、能证实创新的专家。

  41:由于创造力的定义一直在变,科学界一直没有把创造力当作一门正经的学问来研究,这种状况直到“二战”期间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其动因竟然来自美国空军的需要。

  42:经过一番研究后,吉尔福德发现每个飞行员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人能够很快想出教科书上没有的,或者和教科书不一样的解决办法。他把这种能力称为“发散性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并设计了一套测试题,试图将这种思维能力进行量化。

  43:后来利里成了美国知名的LSD导师,到处巡回演讲,号召年轻人通过服用药物的方式“打开心灵”,去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利里的呼吁得到了很多美国年轻人的相应,这就是60年代末期在美国西海岸爆发的嬉皮士运动的起因。从某种意义上说,嬉皮士运动可以看作是这场关于创造力的学术研究热潮所结出的第一枚硕果。

  44:于是希斯赞特米哈伊改变了研究思路,决定以人为本,通过采访一个个具有创造力的成功人士的方法来研究创造的奥秘,这才有了“创造力五阶段说”。这个新理论基本上宣判了“创商”理论的死刑,因为大量成功人士的亲身经历证明创造力绝不仅仅是灵光一现那么简单。

  45:换句话说,真正的创造者两种思维方式都需要,他们是那些善于在两种思维【发散思维和聚敛性思维】之间自由切换的人。如果必须用一个通俗的词语将那些富有创造力的人和普通人区分开来的话,希斯赞特米哈伊会选择“复杂”。

  46:就在研究创造力期间,希斯赞特米哈伊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这就是“心流”(Flow)。他把心流定义为最高级的心理快感,而他相信创造力恰好最能提供这种快感,创造新事物一直是人类最享受的活动之一,也是人类和大猩猩之间最大的区别。

  47:美国历史学家史蒂文·约翰逊(Steven Johnson)在《好主意来自何处》(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一书中借用了考夫曼的观点,提出人类的创造过程也遵循这一原则,所有伟大创意都是由无数个简单创意一点一点累积而成的,每一个新的想法都和当时已有的旧想法非常相似,每次只能进步那么一点点,不可能一下子跳跃太多。

  48: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上所有这些创新手段,本身都是盲目的。生命只需构建一个信息自由交换的平台,以及一个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试错的机制就可以了,并不需要事先安排一个设计师。首先认识到这一点的正是达尔文,这就是他最伟大的地方

  49:这部分大脑相当于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CPU),耗能巨大,动物们必须省着点用,于是它们进化出了一个新的机制,科学术语称之为“重复抑制”(Repetition Suppression)。

  50: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重复抑制”机制,动物们都变成了找规律的高手。谁最擅长从以往的经验中找到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最佳预判,谁就能节省最多的能量,成为竞争中的胜利者。这方面人类绝对是所有动物中的佼佼者,我们在寻找规律方面的能力远超其他任何竞争对手,这是人类从哺乳动物群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51:因为上述原因,绝大部分动物的行为模式都介于“重复抑制”和“偶尔好奇”之间,人类就是如此。

  52: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4种灵长类动物会制造石器,包括西非黑猩猩、泰国猕猴、南美卷尾猴和一种生活在巴拿马海岛上的白脸卷尾猴。按照人类学的定义,它们都已进入了石器时代,所以今天的古人类学家已经不敢肯定他们在非洲发现的那些石器到底是谁的作品了

  53:此事另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于,鸟类当中智商最高的新西兰啄羊鹦鹉和新喀里多尼亚乌鸦都生活在海外孤岛上,资源虽然有限,但周围环境中没有哺乳动物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是在一个生存压力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进化出创造力的。

  54:但是,所有的动物语言都没有真正的语法和句法,只有人类语言才有,这两个特征让人类语言的准确性和灵活性大大超过了所有其他动物,能够用来精确地描述复杂抽象的事情,比如教新手如何选择石材并制成石器。

  55:值得一提的是,人类并不是地球上唯一会用火的动物,至少有三种澳大利亚猛禽也会用火。它们生活在澳大利亚北部的干旱地区,一旦某处发生山火,它们就会从火场叼来着火的树枝,点燃草原,把躲在草丛里的小动物赶出来吃掉

  56:比如达·芬奇就常常被吹捧成一位在生物学、工程学、地理学和绘画等很多领域都做出过大量创新的天才,但实际上他的很多发明创造都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而是借鉴了前辈们的研究成果,其中还包括很多来自阿拉伯同行们的贡献,他只不过将其转译到了欧洲而已。

  57:上世纪2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两位学者决定研究一下这个问题。两人通过检索历史文件的方法收集到了148个“扎堆”案例,然后将分析结果总结成一篇文章,题目叫作《发明创造是不可避免的吗?》(Are Inventions Inevitable?)。

  58:既然如此,一个作曲家是如何判断自己脑袋里产生的旋律到底好听不好听呢?答案就是前文提到过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越强的人就越容易判断出一段旋律会不会被其他人喜欢,罗大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59:纵观历史,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创造均来自城市,城市规模越大,发明创造就越多,这一点和描述生物体新陈代谢速率的“克莱伯定律”正好相反。

  60:总之,要想提升创造力,首先必须想办法打造一个液态网络,让信息流通起来。比如,有很多研究证明,没有围墙的开放式办公环境有助于提升创造力,因为这种环境很像液体,便于员工们彼此交换信息。

  61:我们当然可以把失败的原因归罪于盗版,但流行乐坛进入21世纪后创造力的急速消退也是原因之一。

  62:曾经有心理学家做过实验,发现让大脑休息会提高创造力,但这并不是啥事不做的那种休息,而是让自己一边做着一件简单的事情一边放松心情,比如散步、浇花或者做家务。此时灵感最容易出现,因为这个时候大脑仍然在想着那件让你琢磨不透的难题,只是不像专心思考时那么集中精力地琢磨,只有这样才能让埋藏在大脑深处的神经连接浮出水面。

  63:美国历史学家史蒂文·约翰逊在《好主意来自何处》一书的最后一章向读者介绍了自己的一项研究成果。他从数据库中找出了过去600年里出现的对人类社会有重大影响的200个发明创造,并按照创造者到底是个人还是集体,以及创造的直接目的到底是市场还是公益为标准,将这些创新分成了4个象限,即个人/市场、个人/公益、集体/市场、集体/公益。

  64:约翰逊的研究得出了两个重要结论:第一,现代社会的大部分创新都是集体智慧的产物,过去那种绝世天才单打独斗的情况正在变得越来越罕见;第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对于创造力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基于公益的创新仍然是主流,这一点和达尔文的进化论非常相似。

  全文完

  相关链接:

  人类的创造力是从哪里来的:4星|《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46期

  饥饿疗法是目前唯一确信能够延缓衰老的办法:4星|《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3期

  5星|《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23期:地球年龄与人类进化的检测技术的简史

  近年读了1065本书,挑出33本5星好书

  2019左其盛好书榜,没见过更好的榜单(截至10月31日)

  2019左其盛差评榜,罕见的差书榜(截至10月31日)

  2019年读过评过的279本书(截至10月31日)

  本号127个书单1103篇书评的索引(截至10月31日)

  想跟小编讨论请移步知识星球

  搜索本号的最优方法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人类的终极问题》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