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松子落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3-13 01:15: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松子落读后感锦集

  《松子落》是一本由苏枕书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松子落》读后感(一):心境澄明 落落有致

  读罢自问,如若客居京都九年,能否亦作此文?憾是不能,恐只余数几虚浮评语。非难于遣词造句,而在少有此等心境。 笔下丝毫无“我”存在,散文就少了情致;笔下处处有“我”,又显得格局狭小,有如困兽般撕扯。能把“有我”与“无我”平衡得恰到好处,与其说是技巧层面的精进,不如说是心境的通透与澄明之故。 “不把自己那些概念化的想法、名称及分类,强行加在感受上,而是直接体会每一情况中敞开的空间。如此,我们的觉知变得非常精确,而且包容一切。” 实在是羡慕。 心境是杏花微微雨。

  《松子落》读后感(二):苏枕书和父亲的情感令人感动

  苏枕书的书一直都是平淡的描写京都的生活,印证自己读过的典籍,文风恬淡温婉,感觉捕捉细腻,本书也不例外,但更令人感动的是,在《父亲与我》父亲与我《结婚记》中对父母,特别是对父亲的描写,平淡克制的文字,曾身为军人的父亲与生性高傲叛逆的女儿,那种感情,读来令人动容。父亲有两次送女儿的镜头,一次是送我入学,不容分说给我拍照,纪念。一次是去爱人的家里,他说,没想到你居然要嫁那么远。读来,不善言语表达但内心深处充满对女儿的关爱呵护支持,相信,苏枕书写下这些文字时,对父亲,也是理解和感恩的。

  《松子落》读后感(三):让人齿颊留香、笑眼盈盈

  初读枕书,是去岁岁暮当当屡屡推荐的《有鹿来》,等书时还担心会不会失望。结果一见倾心,接着又陆续收了《京都如唔》《京都古书店风景》,甚至去淘宝淘来了《尘世的梦浮桥》以及译著《浪人》。

  喜欢枕书笔下的京都,满眼的青翠中有人的从容、优雅和温暖;喜欢枕书的文字,实属好文笔,字字珠玑,读完直觉唇齿留香,细细想来和我喜欢的《红楼梦》还有张爱玲笔触似有相似之处,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如此爱她;喜欢枕书的性格,有文人的矜持与骄傲,安静和淡泊,而且或许也因为同属白羊座,近来也发现自己倾慕很多的人都属白羊。

  枕书的书里信息量极大,有些篇章并不易读,日本作家、画家,以及日本的民俗,汉学都多有涉及,读完后,下一个长长的书单也自然开好。

  羡慕枕书,坐拥那么多旧书店还能逛到古本祭,也敬佩枕书,谦虚且严谨、勤勉,期待即将再版的《岁时记》。

  《松子落》读后感(四):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初秋微凉天里的一本小书,很喜欢,觉得比《有鹿来》和《京都如晤》要好,有了点烟火气却不甚重。 《汤川秀树里的京都》,告诉我们小川一门兄弟,入赘后娶的太太都很富有,这是做学问的关键,有些调侃有些无奈。 《重庆往事》,记住了佳翁的尺八,山中春游,还有熟悉的沙坪坝的小书店以及讲着很侉的万州话的万州师兄。 《拜年》,哪里的城区都大同小异,乡村却各有其妙,哪里的阿公都很严肃,阿婆却都能做一手好菜。下着雪的天里,年糕在黄豆粉里滚一遍,浇红豆汤,就着甜米酒,想着失落的醋藕。 《散书记》,小林师兄的三十余架的图书压坏了房东的小楼,要减少一半藏书,散书给众人,客居聚书若逢变故真是大苦。记得以前看过张晓风的一篇描述理想中书房学堂模样的文章,文人心中的书房大体相似,窗明几净可邀明月星光,兰荷桂梅应四时之芳香,待小鸟蟋蟀鸣于窗下,青蛙跳上荷叶。 《与旧书店为邻》,唤起了我短暂的淘旧书的日子。当年误学了需要做冷板凳的古代文学,好在我迅速认清了自己的懒散,遂不去古籍室里熬岁月,但有时也会随着大家逛逛旧书店淘点旧书,书店老板知道我们都是穷学生,要价也不高。最喜欢的一本是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线装大本,深蓝色的封皮,九五新的一本书,下次回老家时要把它带过来。 《种莲记》,昨天才秀了自己美美的莲花,晚上回家看了这篇文,不禁对明年的翻盆心生恐惧。要放煮熟的黄豆发酵沤肥,发酵后的黄豆会一颗一颗飘上来,味道自行想象,再一颗一颗摁到泥里去,还要切鱼块在里面沤肥,这是真的吗?

  《松子落》读后感(五):三更有梦书作枕

  

我以前写过一首《旧书店》,是从三上延《古书堂事件手帖》和京极夏彦作品中的京极堂觅得的灵感,但现实中日本的古书堂究竟是怎样的呢?苏枕书在《与旧书店为邻》一文中,为爱书人描绘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京都,那里有诸多的旧书店,书店主人有的极具学识,有的颇具童趣,虽然终究不免落日余晖,却仍有孤灯一盏,待你而归。

苏枕书说:“在旧书店遇到自己中意的研究对象,实在幸福不过,这样的情况就不大会考虑贫穷的现状,就是不吃饭也想买。 ………书对我而言,旧书店最大的魅力就是唤醒书籍的新生,是作者、出版方、购书人、卖书人、读书人之间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旧书店使书籍重新进入流通环节,令它们带着从前的记忆,来到新主人身边,刺激 […]

摘自:《12 《松子落:京都九年》》 — 王德坤

在豆瓣阅读书店查看:https://read.douban.com/column/34529306/chapter/153023525/

本作品由王德坤授权豆瓣阅读全球范围内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松子落》读后感(六):无目的之读书

  

苏枕书仍然是非常喜欢的作家,尽管在《松子落》当中她说不想只局限于“女性作家”,但大约敏感纤细这样的特质,总难以避免的与女性联系在一起,是性别使然么?倒很有可能是这社会对男性也有些不合理的要求,逼着他们摈弃自身温和的一面,以更具攻击性的姿态处世吧,长久为止,那相对温和的一面,恐怕也就从被掩饰到被真正废弃了。

《松子落》并不能像《有鹿来》一样,笔下的京都如沐月光,端然清丽,令人忘忧。《松子落》书中那些占了大量篇幅的成长经历,有很强的相似感,读起来反而觉得胶着困顿。是否有人能在成长的过程中顺利掌握处世法则,如鱼得水呢,我必将投以羡慕的眼光。不过,无论女性作家到底是何定义,有何偏颇,作者笔下的文字中,有一样特质未必要以性别定性或规避之,想了很久,那似乎应当称之为“磊落”,便是有曲折在,最后仍能寻得一方坦然,大约留给读者的,便是这样的心境吧。

非常喜欢那些关于旧书店的文字,今年看到自家架上的书如此多时,心中不安,又有些不甘,以前觉得唯有书籍是我无法舍去的,近来重拾断舍离的理论,又觉得似乎无不能割舍之物。只是旧书店这样氛围微妙的去处,在身边还真是不多见啊。物欲一般放弃个吧小时,便不易找回了,而对文字的占有心态,想要割舍却又总是回过身去,极难克制。

《松子落》这样的书,适合在雨前的窗下读,或在冬夜窝在被窝里读,什么是散文呢,合上书之后在想这个问题,那些将散落在各处的心绪收拢到一处的,是否就是散文呢。

  《松子落》读后感(七):《松子落》略读手札

  差不多一个月才把这本书读完,而且越往后读就越粗略,今天几乎翻阅了三分之一,也算是终于画了一个句号。 我不喜欢读散文,当初促使我从书架上把它取下的原因有三个:一,刚认识了一位网友,聊过她特别想去京都玩,所以我对京都留下了一点印象,正好看见这本书,我说好,那就了解一下,以后聊天也有的聊。事实是,我和那位网友已经不怎么联系了。二,再之前差不多一年前吧,也认识了一位网友,是一名咖啡师,他的微信id就叫松子落,所以看到还有这本书,一下子就停驻了脚步,想了解一下松子落后面究竟有什么故事。其实这位网友早就被我聊没了,微信还在,早已经不聊了,我觉得是我的缘故,导致人家不愿意和我聊了,要与我保持距离,那时我有点铁憨憨。三,翻了一下知道是散文,就想让自己沉淀一下思想,最近有些浮躁了不太好,之前还是可以读一下散文的,比如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那时候太天真,反而读的下一些纯文学性的作品,会捕捉其中的美,现在不行了,而且这本书检验下来,我依旧浮躁,不喜欢散文了。 现在我还觉得散文是很没有用的一种文体,作者能耐下心来写这些,本身一定是个安静的人,但对读者来说就如同鸡肋,可能还是我年纪、阅识的缘故,年纪轻轻不想读这种文字,因为正是锐意进取的时候,浮躁难免,再者我也不是文科生,也不搞文学,所以我就放过自己了。对年纪大的读者来说,我觉得自身的阅历也已经够了,也不太需要这种文字来丰富生活了,但用来打发时间倒也未尝不可,但这都是时间比较自由丰沛的人去做这些了。 散文就当作作者的日记就好,倘若有一天,我可以再度坐下来好好读散文,我一定是不一样的境界了,我想,那还需要很久,多半我已经迟暮,开始享受生活了。

  《松子落》读后感(八):沈枕书

  

散文闲书在静冬夜 12W的小册子

像看一株腊梅缓缓的舒展半透明的花瓣

虽三四个小时 确如看了一朵花盛开的宁静喜悦

她提到“碗莲”:

“新芽萌生、出水、拔高、初绽、盛放、萎败、凋零、结莲蓬、枯萎——见证了整个过程。看不够、描述不够,遂对着莲花画下来,起了名字:莲花九相图。只是九相图原意略为惊悚,好在典出佛教。 ”

直想如宝钗谈咏菊诸题一般,对莲花也应有忆、访、种、对、供、咏、画、问、簪等完整礼仪。

她还不耐喜欢朱天心的“三十三”,也不喜欢玄虚般的胡兰成。

翻的时候 多次忍不住说“有意思”“有点意思”,意识到自己仿若“清少纳言”..

原来作者也有专门散文了一把“枕草子” 写作法....

翻书巧合的事,不止如此。

这两天正在票选钱稻孙翻译的《万叶集》,里边儿插画似乎好看,然后在这册里就发现了这段小文,惊呼“原来是家庭氛围嗯”:

“日本也会翻译中国人的旅日见闻,譬如前些年汲古书院翻译出版的钱稻孙之母单士釐所著《癸卯旅行记》”

用她朋友严晓星的话来概括

京都是什么呢?从来信中就可以看到,是鸠居堂的香、文房店的纸笔、大文字山的毛栗子、绿寿庵清水的金平糖、宗忠神社的紫藤、真如堂的樱与枫、吉田神社的节分祭、南禅寺的僧人、知恩寺殿外的手工市、大晦日的钟声,是“山前风景,由三月末的樱花,到四月初的新绿,层层叠叠,更换几重,如今则是一日绿似一日。山鸟朝夕啼啭,清越动人”,是古本祭和无穷无尽的买书,是在如此平和静谧的时光中安置心灵,感受美好,寻求智慧。

  《松子落》读后感(九):典雅的文字总是撩人

  今天,读了半天苏枕书的《松子落:京都九年》,越读越觉得这妹子的文字典雅,特别是17年以来的文字更是如此。这本集子里选的2017年以前的文字,词句优美但略显堆砌和浮躁,静气不足。2017年以来的文字就美的多,舒缓自在,大有大家之气,只能用典雅来形容,读来让人心静而生欢喜。

  苏枕书的书此前读过两本,一本是《京都古书店风景》,另一本是《京都如晤》,都是中华书局出的精装本,用纸精良,内页配图素雅,非常漂亮。再加上她在书的内页有端正而娇小的签字钤印,十足的秀气,更是典雅的不得了。将书做到这个程度,是让人欢喜的事情,也透露出编辑对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吧。现在回想起来,她的这两本书一本是关于京都书店的,一本是关于京都物候的,京都风物至今能记得些许,对于不大记忆东西的我来说,也是难得的。

  在《松子落:京都九年》一书中专有一部分写的就是人情,多记述的都是人物和故事,非常让人喜欢的笔触,感情却是浓的化不开。比如《拜年》的故事,京东乡下的人物与风情,让人追慕;比如《散书记》的故事,师兄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敬佩不已;再比如《穿衣记》的故事,让人欣喜又叹惋,岁月何其匆匆流逝,物是人非的怅然之感。

  当然,《松子落:京都九年》的另外两个部分,也是非常不错的,一为岁时,一为缓归。岁时从种花写到冬季的穿着,也是有意思的,只不过物事的内容重了些,人情意味隐隐约约其中罢了。向来觉得,文字应该有些烟火气才有味道,尤其是散文著作,毕竟文事更是人事吧。在缓归中所写,是客居他乡对于父亲、婚姻、种莲的记忆故事,透漏出客居的思念与人生成长的惆怅。

  读苏枕书关于京都的文字,常有恍然一梦之感,时时想起张岱的《陶庵梦呓》来,其文字清幽大抵是相合的,再加之所写物事颇多切合,更是觉得神似了。只是,在率真与坦荡上矮了许多,境界自然也是小的。也许是一种错觉吧,但愿能随着时光的打磨和经年的修炼,终究得道吧。这也是,人所乐见的,也是期盼的。

  苏枕书在文章中引用了不少中日古籍,有笔记、有小说、有和歌还有菜蔬等方面的书籍,真是让人感叹读书之广,尤其对古籍的偏爱更是让人敬佩的。对于古籍,普通人能够读下来就不容易了,如还能够拿来时时引用,这是让人羡慕的事情,对我这不求甚解的人来说是登天般的难事。不愧是研究文史的,时时让人觉得学养厚实,处理文辞材料游刃有余,行诸文字词彩飞扬。

  《松子落》读后感(十):不只是色彩

  读同一位作者的书第七年。最初被我当作气质很吸引人、信息密度又很不小的《京都旅游指南兼趣闻》去读(类似于带着《日下旧闻考》游览北京),只带着kindle和手机就出发,去看随季节变换颜色的花朵与和服,鸭川的流水,京都隐藏的文具店,游览间因为有书,减少了很多对异乡的陌生感。作者写色彩十分厉害,绣球的颜色、苔的颜色,食物的颜色,动物的毛色,以前是难以想象现代汉语可以像调色盘一样精准,还毫不违和地嵌在了流畅的叙事里,最初我被吸引到就是缘于这样细密如工笔画一样的文字。后来每每厌烦日常,想要看雅致讲究的汉语写生活的时候,就会翻出来作者的书,看她写苔色的深深浅浅,写动物的狡黠灵动,写人情的温暖。再后来,也许是作者的经历、林奕含的小说,负面的社会新闻……无从揣测,作者的文字又增加了一层厚重的色彩,仿佛是消化了世间诸苦后,努力保持镇定后重新出来讲话。有苦,但这苦没有浮在表面,没有令一以贯之的雅致文字变得灰蒙蒙,而是把苦消化、分解、重新组装,用于构建藏在美丽背后的勇气和韧性。同时,也告诉我一种新的生活的可能——对抗诸苦,不是只有大喊大叫的发泄,不是必须放弃表达的雅致和精准。

  作者写京都的普通人比以前更多,更有味道。随着居住时间延长,我们看到的人物也越来越丰富,有想要留学中国的少女心叶,有淳朴好客的碗莲师傅,有不得志却依然旷达的小林师兄,他们的命运和性格,也牵动着我作为读者的神经。

  许多词句留在我的手账里,例如“巨量的书,令人虚无。但还是要不假思索、奔赴永恒的虚无。” 例如“”他对书的价值序列有明确的判断,曾云业余爱好者(dilettante)最不可取……推崇山井鼎学问的狩野先生,自然不会欣赏蒹葭堂的趣味主义“。例如”国族中的男性、知识分子、主要族群、都市居民等社会核心人群虽自豪于传统文化,但不会背负(背负它们的都是女性、少数族群等边缘人群)。“ 例如”可厌的事是,总在网上讨论学业,见面就要态度傲慢地谈论学业。着急表达观点,强调自己如何出色。没有经过思考就用一些粗鲁的流行词汇,还做出洋洋自得的样子……用精致的学问装点不堪的灵魂。“我想,在文字、画面感的背后,吸引我的还有作者的这一层明确的态度吧。

  从我走过梦浮桥的石碑,站在碧水蓝天面前的那一刻打开《尘世的梦浮桥》已经过去很久了,京都的光影却依然以作者的文字为媒介,留在心里,且不只是色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松子落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