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是一本由傅雷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2018-7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傅雷家书》精选点评:
●从没试过与我爸这么沟通,希望以后能跟我儿子这么沟通,尽量做到不这么面面俱到
●有父如此 所有的孤独都是能被理解的
●他一生没有一分钟度过的是行尸走肉的时光,他的脑永远在思想,他的心永远在感受!读完后有以下感受:1、谈艺术、谈音乐的相关书信于我等糙人而言几乎看不懂;2、“你怎么老是不给我写信呀,就算写信也写得太短了”;3、叫你要抽时间去郊外、去博物馆,你怎么老是不听!不过,每一封信真的写得充满感情,父亲对于儿子成长的关心,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有这样一个父亲,想必会少走很多弯路。只是傅雷作为传统旧知识分子,对生活在西方世界的儿子的要求,不知道傅聪是不是因为不接受这些才极不情愿地回信呢?
●自己新买了一本,还是更喜欢之间借阅的那个版本…
●很真实 有理解和爱 也有唠叨和抱怨 才情毕现 不过有这样一个无所不知的父亲 对傅聪来说 多少会有些压力吧
●傅先生译文信达雅兼备,卓然一家,影响巨大;学养精深,谈论美术及音乐尤为时人所重。立身处世劲节清操,举世仰望。
●有些部分还行,多口头语,偏个关注方向:说实话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着唠唠叨叨挺烦的…傅聪要承受的亲情简直要超重了
●为了教育小孩,开始补课这本经典的傅雷家书,傅雷的学识太渊博,时代对他也太残忍,但能看到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作为一个父亲,我也希望将女儿培养成有才华和教养的小孩,这一点上需要不断的学习。
●一位父亲的恳切之语。
●三联书店太小家子器,出个纪念版还小32开。傅雷对傅聪的教育指导真的是太细化了,不足取。但傅雷的赤子之心现在的人还是少之又少,庸常之人可能读的时候热血上涌,合上书又俗不可耐。另外此书做为初中课外读物不适合,里面论及人生,艺术都是有高度的,傅雷都说:多少读者来信,希望我多跟他们通信,可惜他们的程度与我相差太远,使我爱莫能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一):傅老对我们的要求:学做人!
读《傅雷家书》,是因为在喜马拉雅听了田艺苗老师的节目《给孩子们的音乐课》,在节目中,田老师推荐了几本有关儿童音乐教育的书籍,第一本便是《傅雷家书》了,听了田老师简单的介绍,我就当机立断,网购下单。
傅雷是中国的著名翻译家,儿子傅聪,是钢琴家,留学波兰,主攻肖邦,年纪轻轻就获得了两座世界级钢琴比赛大奖,这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
书拿到手很喜欢,是传统简单的软装书,封面古朴低调,三联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记录了从1953年开始,傅雷寄给留学波兰学钢琴的儿子,傅聪,的家书,平均时间间隔大概是一周一封,当然有波动,短则3天,长则20天,有短信也有长信。
元旦我给自己设立了13条新年决心,其中有一条,是每周给父母打两次电话。当我告知爸妈我决定以后每周给他们打两次电话时,他们别提多高兴了。原来父母是那么的盼望我们能多多联系他们,多多回家探望,但又怕打扰我们的工作,拖了我们的后退,就一直忍住自己的思念,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傅雷在信里,字里行间,都流露着这样的爱。
未完待续。。。边读边更新
《傅雷家书》读后感(二):《傅雷家书》读后初感
傅雷应该是典型中国式父亲的代表,在爱孩子这条路上,实在是苦心孤诣。在与傅聪和傅敏的信中,谈论为人、为学、为家诸多方面,有很多人说这或许就是那个有大师的年代知识分子的风骨。部分信件中,有他的翻译碎片,可以略微感受到翻译的精神,同时也可以从他对部分名词的解释中修正或完善我们对语词的理解。例如在他对classic和古典的阐释中,从class析入,让人理解到这个词背后的精神和社会含义。
也读得到他作为旧式知识分子在新社会的苦闷,他认为自己改造得还不够彻底。他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常常会归回到他自己构建的文化、知识层面。但在半个多世纪后看来,可能他认为的东西已经消逝甚至根本不曾存在过,加上那个年代的限制,不自觉会因他的那些想法惋惜。
他最后死去了。或许是为了尊严,也或许是为了捍卫他愿意捍卫的价值。
另外,原来傅雷先生曾两度婚内出轨,一次是妻子怀傅聪三个月时,一次是傅聪五岁傅敏两三岁时。以及他在信中可见的对孩子的控制,他也是位不完美的父亲。
他的次子傅敏因为当年父母被划为右派,在北京念完大学无法从事喜欢的语言研究工作,做了中学老师。后因家庭成分原因,恋人再不与之来往。傅雷夫妇于上海自杀三月后,身在北京的他才接到双亲亡故的消息。傅敏两度自杀未遂,red小兵拿石头砸伤他的额头,如今这个疤还在。
《傅雷家书》读后感(三):一本有营养的家书
这本书讲的是,傅雷先生给自己的儿子来往的书信。心中事无巨细,从艺术事业,到家庭生活,可谓是无微不至,足以看到父爱的伟大。傅聪能够在钢琴演奏艺术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他父亲一定是功不可没的。不管是从音乐品位,还是相关文艺作品的翻译,傅雷都是在以身作则,对傅聪而言的话它其实是在告诉他,他父亲也是一个对事业非常有追求的孜孜不倦的努力的人,这种执着,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的,都会给儿子很多营养。 父辈他们走得更远的路,所以他们对未来会有更多非常成熟的观点,值得后代学习。书上说的,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的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有什么大错。 傅雷主张,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这是在告诫傅聪,年少得志,还是要有危机感。 书中提到,写实可学,罗曼蒂克不可学,杜可学,李不可学,国人谈诗的尊杜的多于尊李的,也是这个缘故。这是在告诉我们,在生活当中,少一点曲高和寡,多一点平易近人,这样的话才能够有更多的朋友和支持者。
对客气的人,或师长,或者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出台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要温和,就像过去那样太严肃,只要不急,心情放平静些表情自然会和缓。
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而是操心,其实就是焦虑。
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有成为某家,某某家以前先要学会做人。
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孤军奋战了,更何况你周围有良师益友帮助你,再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
《傅雷家书》读后感(四):敏感、多情的傅雷究竟是怎样一位非传统父亲的角色呢?《家书》里或许能找到答案。
《傅雷家书》是傅雷的小儿子傅敏,发掘整理的一部傅雷书信集,源起于1979年傅敏在退回的抄家物品中,发现两封由母亲缮抄的父亲给他的信。其时,父母自1959年他入读外交学院始,给他的百通家信早已毁于“文革”时期,1980年初《青年一代》刊登了这两封家信。1979年夏,傅敏赴英国进修,开始整理保存在傅聪手中的家信,1980年9月更是放弃留在英国的机会,回国继续做英语教师,一边致力父亲著译的发掘整理工作。傅雷先生一生钟爱《约翰·克利斯朵夫》,更是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纳为会员,从1954年开始,给公派留学波兰、进修钢琴技艺,20岁的演奏家儿子,十余年留下了两百多封家信。傅聪本人虽有doubt,但仍认为父亲的书信写得非常好,时任人民文学副总编的楼适夷早前碰巧看过一封,信的内容是傅雷对傅聪谈艺术、谈人生,三联书店总经理范用先生听说傅敏在编辑傅雷的家信后,自己直接到北京七中找到傅敏商洽出版事宜,并选定傅雷的老朋友楼适夷先生作序,借着中央音乐学院李春光老师写信给胡耀邦同志得到的批示,绕过傅聪还未洗脱的”叛逃”罪名,才得以”让天下人知道世上有这样做父亲的”,这就是《傅雷家书》最初在三联书店的版本,2018年还增补推出了“三联初版纪念本”。2017年译林出版社独家发行了,傅雷家人编定的学生读本,该版编定针对14岁学生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学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范围,只收录了傅聪留学波兰四年期间收到的信件,特别收录了傅雷著《傅聪的成长》。另外,”新课标本”涵盖了傅聪出走英国后收到的信件、并且加入了傅聪的回信,译林普通平装版则尽量忠实收录了最厚重、最原汁原味的傅雷家书,还有傅雷及妻朱梅馥逝世50周年纪念版。两分册留学岁月和艺术生涯,是围绕傅聪家信和傅雷、朱梅馥夫妇给儿媳弥拉(小提琴大师梅纽因的女儿),由翻译家金圣华(傅雷先生生前好友)中译英法文家信的特色选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原江苏文艺)傅聪版、毕飞宇作序版,天津社科院出版社注释本,市面上的《家书》版本不可谓不多啊。
《傅雷家书》读后感(五):念兹在兹,灼灼其华
一个傅雷铁粉看三联纪念版《傅雷家书》的几点感想
家里几乎收藏了傅雷先生所有的翻译作品,《约翰·克里斯多夫》陪伴了我整个青春年少轻狂期,对傅雷先生的敬重是不可以言喻的。先生谈文学、谈美术、谈音乐的种种切中肯綮、精彩绝伦的论述,也是我一路进入这些领域深加体味的绝佳指引。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先生正是我的一位精神导师。这次三联出版纪念版的《傅雷家书》,虽然家里已有初版,也还是不假思索、果断收入。做论文时一度勾引出蛰伏内心深处的考据癖,这次又被勾引了出来,不揣冒昧,也来谈谈几点感想。
三联1981年初版收录了120封信,大概15万字,到了1999年的第五版,字数差不多都25万了,除了增补信件之外,还有傅聪的信,傅雷夫妇遗书、致杰维斯基的信等等。现在的纪念版,选编还是非常用心且精当的。
纪念版依然延续了三联一贯简明集中的选编原则,探讨了怎样做学问学艺术,怎样做人提高修养,涉及到文学音乐美术翻译等多个领域。所以,就不会收入母亲写的信,父亲的信着重人格的培养和学识的交流,母亲的信就更多关照了生活琐事。也没有收入傅聪的信。这样更符合“傅雷家书”的定位,更能集中反映一个父亲对儿子、对国家的深情。
简明也同样体现在具体的编排上。比如,书信行文中的英文单词没有中文注释,一来这些单词比较简单,随着英语的学习,今时今日应该读起来不成问题,二来更能读出傅雷写信时的心境,三来作为读者,读下去比较顺畅清爽,不至于被这些英文注释的突兀出现阻住。就像之前relax一词在同一页里出现四次,四个中文注释“[轻松]”非常影响阅读的连贯性。
唯一遗憾的是,没有收入英法文信。虽然三联初版本也没有英法文信,但若能收录几篇傅雷写的原文信,以金圣华的翻译作为注释对照,就完美了。
与初版本相比,纪念版增补了一些信件,如1962年的一封:“来信提到音乐批评,看了很感慨。一个人只能求一个问心无愧。世界大局,文化趋势,都很不妙。看到一些所谓抽象派的绘画、雕塑的图片,简直可怕。我认为这种‘艺术家’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极少数的病态的人,真正以为自己在创造一种反映时代的新艺术,以为抽象也是现实;一种—绝大多数,则完全利用少数腐烂的资产阶级为时髦的snobbish,卖野人头,欺哄人,当作生意经。总而言之,是二十世纪愈来愈没落的病象。另一方面,不学无术的批评界也泯灭了良心,甘心做资产阶级的清客,真是无耻之尤。(1962年12月30日)”。再比如1963年的一段:“intellectually 我是纯粹东方人,emotionally & instinctively 又是极像西方人。其实也仍然是我们固有的两种人生观:一种是四大皆空的看法,一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或许人从青少年到壮年到老年,基本上就是从积极到消极的一个过程,只是有的人表现得明显一些,有的人不明显一些。自然界的生物也逃不出这个规律。你将近三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好比暮春时节,自应蓬蓬勃勃往发荣滋长的路上趱奔。最近两信的乐观与积极气息,多少也给我一些刺激,接信当天着实兴奋了一下。你的中国人的自豪感使我为你自豪,你善于赏识别的民族与广大人民的优点使我感到宽慰。唯有民族自豪与赏识别人两者结合起来,才不致沦为狭窄的沙文主义,在个人也不致陷于自大狂自溺狂,而且这是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真正的交融。(1963年3月17日)”
这些增补的信,都反映了傅雷对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判断与关注,对傅聪的关心和引导,跟初版本的内容是一脉相承的。除了增加整封信,还有些信件增补了段落,且不在少数,此处就不再赘言了。
值得一提的是,傅雷为傅聪翻译的音乐笔记,也出现在了三联纪念版中。这些给傅聪翻译的笔记,也算 是家书的一部分,丰富了家书的内容,而为父亲的人为孩子的成长呕心沥血,须臾不敢懈怠,也正于此间灼灼光华,耀人眼目,更为我这已为人父的人所敬仰,并将努力看齐,身体力行之。
与其他家版本相比,三联版本有它不可比拟的长处,他们的审慎和用心,想来每个读者都能深刻感受到。另外,三联版有两篇珍贵的附录,一个是三联书店前总经理董秀玉写的傅聪访谈录,一个是傅雷先生的小儿子傅敏写的《范用与傅雷家书》,都写得很好看,亦有深度,非常有助于了解《傅雷家书》的精神内涵和出版过程。
最后还想再多说一句。三联初版本有一篇前言《读家书,想傅雷》,纪念版并未收入,而是代以一篇出版前言。楼先生的那篇前言,情真意切,网上不难搜到。两篇文章一起读下来,可以想见当时出版这本书历尽波折,是多么不容易。若不是三联总经理范用多方奔走,坚定不移,抗着压力不放弃,我们今天很可能根本就看不到《傅雷家书》了。范老先生的目光如炬,心定神坚,为我辈所钦敬不已。 纪念版封面上,终于又看到了那根羽毛,翩翩高蹈,是三联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