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灵之马》是一部由贝拉·塔尔 / 阿尼亚斯·赫拉尼茨基 执导,亚诺什·代尔日 / 艾丽卡·博克 / 米哈伊·科莫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都灵之马》观后感(一):预知未来
人和动物和自然是息息相关的,这部影片暗喻我们目前如何过度消费动物、植物、饮用水,动物对自然的感知比人类敏感得多,马匹不愿意吃东西,地下水流失,寸草不生,煤油灯无法点燃,极端恶劣天气,在黑暗中等待死亡,这些都是我们的未来……
《都灵之马》观后感(二):生命卑微中的不甘与渺小里的伟大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苏牧教授的课上,大早上八点早饭没吃就看了这部不朽之作
当时电影放了一半的时候并不知道这部电影的意义,心里就想为什么老是对着一匹马看,看着看着就这觉得这匹马不简单,它流汗了,它在狂风里踱步,没有被天气影响回家的脚步
《都灵之马》观后感(三):黑白画面感很强,弱光下深藏的眼眶连脸廓都异常雕刻感.
éla Tarr导演作品,之前《来自伦敦的男人》已映入我们眼帘,喜欢用独特的长镜头加上阴冷气氛营造内心空灵,令电影更文学化。该片镜头里基本上就一对父女少有言语的交流,风沙从未停下,中间一位来买酒的男人的言论映衬着父女的无助。黑白画面感很强,弱光下深藏的眼眶连脸廓都异常雕刻感.
《都灵之马》观后感(四):一首悲傷的詩歌
早已淪陷的世界,一片荒涼死寂~有何差別,又有何不安~瘋癲的吉普賽人卷起塵土,拋下詛咒的寓言~活著,僅僅是為了活著~沒有第七日,上帝已死,尼采已死~~~牛逼哄哄的長鏡頭以及相似場景不同視角所呈現的沖擊力~細節細節還是細節,構圖構圖還是構圖,,,每個鏡頭每句台詞,都是控制在節奏中的~連配樂也是牛逼哄哄滴~
《都灵之马》观后感(五):世界皆是废墟
第一天:赶马,第二天:马开始抗议,买酒大叔来了,讲了一堆哲思,第三天:马不吃饭了,吉普赛人来了,给了女儿圣经,第四天:井枯了,企图搬家,失败了,第五天:灯也没有了,第六天:什么都没有,只有生的土豆了,女儿像马一样开始绝食. 人在自然世界面前是如此无力,逐渐夺走了你的一切,最后你会由物质到精神逐渐枯萎,世界皆是一片废墟.
《都灵之马》观后感(六):谁也不知道,在都灵,在那匹马身上,在尼采的心里,发生了什么。
车夫失去了耐心,拿起鞭子朝马儿抽去。尼采此时挤进人群。目睹了这残忍一幕。他冲向前去试图阻止马夫,然后,这位留着络腮胡须的坚毅绅士,竟抱住马的脖子啜泣起来。客栈的主人赶来拉走了尼采。回去后的尼采在沙发一动不动地躺了两天。最后。他呓语着:“妈妈,我真蠢”,随之就开始了神智错乱、沉默寡言的十年,一直由他的妹妹和母亲照顾。谁也不知道,在都灵,在那匹马身上,在尼采的心里,发生了什么。
《都灵之马》观后感(七):无题
半小时后就陷进去了,一天又一天几乎是重复的镜头照样吸引人,这个电影就是有这种魔力。开头的尼采,买酒人的言论加上女儿念白作为预言,结尾处预言成真,构建的很完整。从头至尾的末日景象也很有代入感,会让我想象是不是很久以前就有人类被末日全部毁灭,现在的我们是有一个进化史的重复。第四天末尾女儿一直那么看着窗外,感觉她打破电影的隔阂在看着我,我也看着她,似乎无论我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人的本我都可怕的相似
《都灵之马》观后感(八):Nobody cares that horse
多少个食之无味的土豆 女儿每次都会煮两个土豆,一人一个,她的那份却从未吃完,这是对生活最深沉的无望
贝拉·塔尔不愧为大师,每一个镜头背后都是一段沉重的思考,以至于让如今许多生于繁华的观众都不可相信这就是真实的生活,人怎么可以这么卑微,那曾被呼吁敬畏的生命怎么可以这么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人为蝼蚁般活着
每一个时代的电影大师都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触碰、获取、然后低贱化”
《都灵之马》观后感(九):荒野与大风
我记得是在夜里看的这个电影,两夜,断续看完。
许是我看电影,许多都不是平缓的,更多的是非常夸张性的,所以……不怎么制作些明目张胆的戏剧冲突,我还猛然有些不习惯。
现在的话,我大概就记得,父亲交换的衣服,女儿的围巾,日复一日的土豆,和那窗外的不止息的风。
猛烈的吹抚着,狂飙怒号……
大概就是平静的等待死亡吧,非常真实。
我很喜欢这样的荒野啊。
以上。
《都灵之马》观后感(十):《都灵之马》
“他沉沦,他跌倒。”你们一再嘲笑,须知,他跌倒在高于你们的上方。他乐极生悲,可他的强光紧接你们的黑暗。——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源于生命,归于生命,它就是现实的人生。他对人生痛苦与欢乐的直接感悟,将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的哲学,非理性的哲学。
贝拉·塔尔 Béla Tarr虽然用了宗教意涵以及哲学思考,但影片总归还是他一贯的用力图用泛文本的影像,提供多层次的语境,是表达、是预言、更是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