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都灵之马》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8-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都灵之马》经典影评10篇

  《都灵之马》是一部由贝拉·塔尔 / 阿尼亚斯·赫拉尼茨基 执导,亚诺什·代尔日 / 艾丽卡·博克 / 米哈伊·科莫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都灵之马》影评(一):透视主义下的虚无世界

  尼采自己对于透视主义的基本论点有过一个概括的说明:"世界的价值存在于我们的解释中(也许在别的什么地方可能不同于纯粹人类解释的其他解释);迄今为止的解释都是透视的评价,我们藉之而在生命中,即在求强力、求生长的意志中自我保存;人的每一提高都导致对较狭隘的解释的克服;第一达到的强化和力之扩展都开辟了新的视角,唤起了对新的地平线的信念,--这些论点贯穿于我的著作。这个与我们有点关系的世界是虚假的,也就是说,不是事实情况,而是一个虚构,是给观察的可怜结果划个圆圈;它'在流动中',是生成着的东西,是一个不断变化永远不会接近真理的谬误: 因为--'真理'并不存在。"《强力意志》第616节,第418页。

  这正是影片中光头大叔所说的触摸、占有、沦落

  触摸即认识,占有即解释(评价),沦落则是人类将解释当作了真理(而真理并不存在,因此是向谬误的沦落)

  光头大叔愤怒的称这些作出解释的人是躲在阴暗角落老鼠,破坏了伟大的卓越的高贵的(真理)世界因此被摧毁(陷入虚无)

  的确这样做会导致虚无主义,但是光头大叔所主张的是防弃作出解释,但这是不现实的,或说只会陷入更深的虚无。

  因此主角大叔只回了一句:别扯蛋了,那都是废话。

  由此回到尼采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何在面对腐朽的旧基督文明之时,尼采提出的是重估一切价值,而非放弃一切价值

  关于如何摆脱虚无,摆脱无意义的世界、人生导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即是主角父女俩的日常生活——无论外面的环境是多么恶劣,然而父女俩的生活依然如此的正常,好像完全不把窗外的风暴放在眼里坚定勇敢、充满了希望。虽说与尼采的超人形象不符,但父女二人的强力意志却展露无遗。

  《都灵之马》影评(二):在匈牙利的平原上

  在匈牙利的平原上

  在匈牙利的平原上

  钟塔在远方震怒

  最后的三钟经无人跟随

  土地上没有庄稼只有石头

  没有男子他的妻子放下篮子

  摘下帽子小心把叉子插在田埂上

  在俗常的暮光中

  弯下酸痛的脖颈专心晚祷

  只有饱含尘土的雾气

  艰难行路的人

  用他满身衰老和满溢的死亡

  和满皮囊的风角力

  随风颤动的眼屎比阴翳更遮蔽视线

  而老马的后踵戴上了风肿帽

  看着身边欢快驶过的茨冈马车

  它知道即便卸下虚无的货物

  它也跑不起来了

  在匈牙利的平原上

  车辙上踱步的男子走到了

  新年的尽头他低头看两只

  野狗为了陈年的骨头狂吠

  在彩虹惯常的位置

  一座纯白的宣礼塔

  带来了一团罕见的信众

  没有战鼓没有军号

  无人知道战争何时开始

  现在究竟是停火还是决战前的上膛

  久候的决战也许不会到来

  天快要全黑了

  风永远像第一天时那么大

  等不到安息日的人

  为了离开返回断水断火的家

  永远行进在匈牙利无尽的平原上

  《都灵之马》影评(三):一首舒缓而残酷生命悲歌

  来自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的又一部沉默闷片,这一次他为我们舒缓的唱起了一首残酷的生命之歌,依旧冗长而重复,犹如他一贯的风格

  影片讲述了一位年迈的父亲同他的女儿依海而居,在海风时常拂过的平原上过着日复一日朴素而又乏味的生活。而在影片的最后,父女两似乎失去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146分钟冗长的叙事和单调而重复的黑白画面映衬下,这一切却并不显得那么突兀。而在悲怆的配乐声中,父女两日复一日劳作下的生活更如同呼啸而来凶猛的海风一样的残酷而无情。

  沉迷于塔尔忧郁沉稳的叙事风格的影迷,或许从一开始就能够从熟悉的影像中找到他们需要的讯息,也因此而并不会感到过分冗长。而对初识塔尔作品人们来说,也能够很快从那些耳目一新标志化符号而进入影片的节奏--比如身着褴褛衣衫主人公迈着疲惫步伐,他们用手指拨开煮熟的土豆、打水、洗碗、清理木屋和喂养马匹这样近乎原始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就像在影片开始的一个简短叙述中所提及的那样,电影名字中的那匹马实际上是属于19世纪德国伟大哲学家尼采,而整部影片也正是围绕这匹马讲述了尼采生命最后11年痛苦绝望的生活。整个影片讲述了发生在六天之内的故事,对于这位沉默寡言、发须苍白老人来说,似乎六天中每一天都没有什么不同,日复一日痛苦的日子陪伴他的只有身边勤劳的女儿。

  故事发展到第四天,父女两似乎微微看见了新生活的曙光,他们发现了另外一片适合居住的地方,然而不幸的是暴风雨突然来袭将这一点点希望又彻底打破,他们不得不回头重复自己过往的生活。此时,摄影师用一个空灵的长镜头延续着命运无奈:你可以看到条纹精细的木桌,粗糙地板,石砌的墙壁还有那匹马身上的缰绳,甚至还有地上剥落的土豆皮,但是惟独看不到的是两位主人公的身影,似乎此刻他们的遭遇比这周围的一切更加微不足道,而整个世界也对他们的命运漠不关心。尽管这个长镜头曲高和寡,但却将这曲悲怆而残酷生命之歌烘托到极致

  原载于sohu娱乐 http://yule.sohu.com/20110219/n279423434.shtml

  《都灵之马》影评(四):从明天起,做一个“吉普赛人”:关于毁灭的救赎之道

  人们当然会崇拜作为伟大的建构天才的人类,他在不稳定基础之上,可以说是在流水之上成功地堆积起一个无限的概念穹顶。当然,为了得到这样一个基础的支撑,他的建筑必须有似于蜘蛛网的建构,足够精巧以便随波逐流,足够坚韧以不使一阵风来就吹散架子。

  ——尼采

  我无意于解读《都灵之马》,就像那匹马时常被人说起,在带有些许传奇色彩的故事里,无法被人所参透的那样。我也无法知晓,尼采在抱住那匹马失声痛哭之后,又领悟到了什么。正如众人所知的,他是彻底的疯了。

  但是,《都灵之马》还是可以被体验到的,即便是黑暗得透不出半点光线,宛若是骤然形成的“黑洞”,扭曲了时空,吞噬了一切可视之物。但是我们仍旧足以全身而退,也许这就是电影的魔力了。

  马“疯”了

  我们从那匹马说起吧。

  那匹马似乎有了某种觉悟,在人的鞭子下不复前行。突然感知了自己悲剧一生——是任凭被人所驱使的“奴隶”,于是以绝食来抗议如此不公正的遭遇。但是,一切都是我的主观臆测。我怎能了解一头马的思想呢!甚至那头马还仅仅是存活在银幕上呢!

  自然界的立法,人不会懂得马的“语言”。这看起来更像是人为自己的立法——人是一种可以掌握语言的动物,马其实是不会语言的。马自然地便同人不属于一类,于是我们有时候才会有了“做牛做马”这样的信誓旦旦

  骑在马背上,或是安坐于马车,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事。马被定义为一种“交通工具”,我们能以此来远走他方,我们如今革新了“交通工具”,使之“走得”愈加遥远。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和“汽车”当属一类,可以成为同一类“物”,都是人为之创造。只是前者吃的是草,后者“吃”的是汽油。

  也许有那么一天,这种被人奴役的“交通工具”不再受人操控了,人成不了它的主人了。也许我们会翻然醒悟——我们从未奴役过什么,我们也绝非显得如此高贵。在影片中,马夫已经无法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出门了,他被囚困在了这间破败的房子里。他已然被那匹不愿出门的马给拴住了!

  《都灵之马》是一个黑色的寓言,人的处境被还原出来,没有那种高雅的姿态

  小屋的世界

  我把小屋视为现实世界的隐喻,这似乎有点残酷和让人心生绝望。

  我们在不同的重复着相同动作——吃饭、穿衣、睡觉,诸种维持生计的活动。影片中所展现的亦是如此。不同的是,它把我们缤纷的生活抽离了出来,以最为简单方式凸显出必要的元素:1、吃土豆:时常的吃饭化约而来2、打水:一种维持生计的必要的活动3、打理马棚:维护改造世界的工具。等等。

  更要命的是,影片甚至抽离了人的情感元素。马夫同其女儿没有多少交流,他们似乎彼此孤立,仅仅是依靠既定的规则联系在一起。他们的生活井然有序,不乏默契。即便是一不小心稍稍偏离了原先的轨迹,一个简便呼唤就把他们带回“正轨”。

  人就这样被“抛”到了“小屋”之中。忍受着没有“多彩”的生活,没有多少情感的滋。命运从来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从来就不是那么不可一世

  那匹发“疯”的马打乱了既定的规则,早先木蛀虫没有发出声响,似乎也暗藏了某种变动的征兆。影片像很多人所感受到的那样,毁灭已然在无时不刻都在肆虐的风声里悄然展开。

  乐观地讲,我们不会把父女两人的遭遇同现实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至少,那种情景只会发生在遥远的未来

  然而电影的魔力在于浓缩,就像简化抽离了里头的人物一样,把时间也可以缩小到短短的两个多小时,去看一看人毁灭时的情景。

  我想,如果那匹马没有“疯”的话,父女两人也许就不会被困在这屋里头了吧。他们会乘坐着马车离开这个地方。后来,他们确实打算要离开这儿。但是过不了多久又“回来”了。我无法得知是由于什么样的缘由。他们在出发后,又返回到了起点。也许他们已经安居“别处”,然而只是一场命运的循环,“别处”成为了一种幻景。

  透过小屋的窗户,可以望向远方。看到远处的小山坡,还有一颗孤立的树。窗户总是把眼前的景象分割成两半。一边里头除了野草便是空无一物,另一边则能看到树,有时候还有远处过来的人,以及他们离去背影。这似乎预示着现实与幻象,或者预示着生于死,和画面的黑白两色交织在一起。

  在影片的结尾处,桌子上的裂缝在画面上将父女两人割离开来。是选择生吃土豆,还是继续挨饿?似乎那句古老困惑又开始出现——to be or not to be?

  来客和远去的“吉普赛人”

  小屋里曾经迎来了客人。那人似乎深谙世道,一语道破玄机——“世界被变得低贱了”。他以愤世嫉俗的姿态宣泄中心中的不满

  上帝虽然已经死了。但那些曾经视上帝为造物主的人已经创造出了全新的“上帝”。以“上帝“之名,让一切都变得低贱了。在他们高贵的身躯的触碰之下,一切都变成被其所支配之物。一个全新的统治者已经诞生。这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但是终有一天,神将会陨落。在向着“高贵”和“崇高”无止境地奔去的时候,他们已经完全笼罩在了虚无之中。

  世界已经发生变化,这位来客似乎道出小屋的处境。但是他又能奈何呢?“别想这个了!都是扯淡!”马夫斩钉截铁的说。

  透过窗户,在来访者离去的远处种着一棵树。这是生命之树吗?你可以看到父女两在那个树的周围绕了一圈后,似乎又返回了原点。

  我们可以预见的是,那位来客并没有成为一个挽救灾难的人。他只是买了瓶酒,孤独地离去。

  “第三天”的时候,小屋前路过了一群吉普赛人。他们并非蛮横无理、霸占水井,乃是性格使然。他们全家流浪于世,不遵守一般的准则。

  吉普赛人要带马夫的女儿离开,但是她不肯。马夫愤怒地从屋子里头跑了出来,手里拿把斧头。但是这群吉普赛人没有丝毫害怕的样子,他们“顺从”地离开了,不住地冒出一些古怪的话来。作为取水的酬谢,马夫的女儿拿到了一本书。但是这本并不是神秘的吉普赛人带给他们开启希望之门的钥匙,看起来只是来自异族的秘语。

  我们从小屋的外头望向它的窗户,马夫的女儿的面容让人感到心悸。世界发生了变化——他们被囚困于此。透过窗户,永远只是那一分为二视野

  “第六天”之后,如果还有明天。也许他们可以真正地走出这间“小屋”,不再返回到原点。也许他们遇见了一队“吉普赛人”,领头的也许正是狄俄尼索斯。

  《都灵之马》影评(五):上帝死了,人类也死了

  其实想评四星半,但豆瓣没有半星。

  上帝死了,这是尼采创造的一个伟大事件,但信仰的真空无法由渺小的人类填充,所以人类也死了。

  这部影片充满了矛盾,犹如尼采哲学一样,片头塔尔引用尼采对妈妈说的话:“妈妈,我真蠢。”我想此时的尼采认为世事依然是他所不能挽救的,在过去现在将来皆是不可挽救的,最终尼采倘若不疯,也必将承受如鲁迅所说的铁屋子的痛楚。他将绝望,或是默不作声,如他所批评的佛陀一样背过身去,面对墙壁流泪。尼采疯掉了,或许是个解脱,不必再承受毕生努力化为流水的落寞,这个世界本不曾存在希望。

  老马不再进食,车夫与女儿单调且逐渐入灭亡的苦楚生活算是对虐待老马的报复,也是逼疯尼采的代价,因为这承载着人类的未来向何处去,人类存在的意义,尼采如耶稣般在世间苦行着,(这样说或许不确切)替世人受苦。买酒客作为一个矛盾的虚无主义者,他说的话可能连自己都不明白。

  本片唯一可确定的就是那被尼采所批判的女人,女人承受着苦难,繁重的劳动,从不抱怨,也并不是尼采所说的只靠鞭子才可以驯服的下等生物 ,女人其实活的更纯粹,爱心未泯,老马不吃饭,她说你不会再出去拉车了,于是她替代老马拉起沉重的车默默地向前,生活无法继续时不愿意苟活(不吃土豆),而男人却变为残疾衰老的族类,连穿衣吃饭打水都要靠女人来实现,也证明了男权社会的衰落,最后伴随不久的老马死亡也代表着男权社会精英(尼采)的死亡,但女人有什么呢?她们只会忍受,她们只为活着,世界即便尚可维持但也已失去意义了。希望的火焰再也点不着了,在老塔乡愁中尚可点燃,而在贝拉塔尔这里却寂灭了,或许老塔尼采是知道不可为而为之,在灭亡途中却永不会放弃希望,或许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对的,人类是需要信仰的。一切未终结,将来未可知。

  《都灵之马》影评(六):黑白镜头下的生死场 (对一些细节的联想)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这是萧红的生死场,用在这部电影也很契合。

  整部影片是对尼采在都灵广场哭马事件,另一个当事者“马”,的追述,而这一切的追述只是一个幻想,其中映射出导演贝拉·塔尔的哲学观念。关于影评的精神思想,厉害的影评已经太多,不必要复述再多,大家可以看热门的几篇影评,我也从中学习到了很多。

  而我在这想说的是,在观影时,一个个漫长静寂的镜头给我衍生出了怎么样的幻想,这里用“静寂”来描述可能会带来歧义,“还有BGM”,但是这BGM作用的确是用来烘托无声的场景的。

  先说都灵之马的这个家庭,一个残疾的老汉与他的女儿,女儿并不年轻,却还在家中,不是从未出嫁就是失去(死或离婚)了丈夫。家中缺少了母亲的角色,原因应该是逝世,(为什么不可能是母亲“逃离”这个家而是已逝世了呢?收拾行李时,女主将一直挂在床边的一张相片连框放进箱子,相片中是一个女性,被尊重着,社交和信息来源狭隘的女主,没有理由去保护一个不是她母亲的照片,况且她也得不到其他相片),老汉比较强势的行为和态度,再加上女儿对母亲的怀念,可以想象到在这个家中母亲曾经是最重要的维系,只有存在这样的一个角色,拥有对老公的顺从包容和对女儿温柔,可能才能挽救现在这样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老汉和女儿彼此存在感情,女主愿意为父亲付出,总是承担着父亲工作以外的家务也主动不厌其烦的帮助更衣;父亲还疼爱着女儿,渴望着两者之间更多的互动,被更衣时看着女儿的眼神里总带着期待,很矛盾的是,父女两性格相像却又对对方的性格有所排斥,同性相斥导致了画面中呈现的场景。

  其次是老汉与醉汉的到来,酒是醉汉最后的精神寄托和他逃避现实的途径,他醉醺醺地说了一堆对于老汉来说生涩的言论,对于醉汉的这种绝望与超然,老汉只愤怒得回应一句“胡扯”,(与其相呼应的画面:失去水源后父亲比平时更多摄取了酒精);女儿与吉普赛人的书,阅读吉普赛人留下的书时,女儿断断续续无从下手,不知道她到底读懂了没有。影片中,这两处是他们可以向外汲取的地方,但他们面对的方式都令人失望。最终父亲与女儿给我留下的印象,也只剩两人面对窗户时空洞、逆光的背影。

  黑白画面去除了很多不必要的吸引力,仅是光线的运用就能让观众抓住重点所在,也因为黑白的画面,让灰暗更纯粹,结合配乐和寂寥的长镜头,也让人不得不去更深层的思考生命与死亡之间的各种联系。

  《都灵之马》影评(七):感觉像HIFI玄学。。。

  最开始讲了一个尼采去世前的故事。关于尼采,我对他了解有限,只知道他是哲学大牛,有点偏执狂,买过他的一本书,不过那书在书架上吃灰,没怎么看过。影片接下来将近4分钟的长镜头,一老头坐着马车一直行走,暴风呼啸、天空灰暗、漫天枯叶在加上略显悲凉的BGM。这似乎很无聊。。。。整部片子,没多少所谓的剧情。

  我试图用欣赏诗歌的方式来解读这部电影。首先我着手于了解此片的背景,没有战争,尼采的死是这部电影情感的基础。电影情节如同他英文名trivia一样,于是便有了一豆友短评,看你套马车,看你赶马车,看你卸马车;看你穿衣服,看你脱衣服,看你洗衣服;看你煮土豆,看你吃土豆,看你吃完了;看你去打水,看你在烧水,看你水没了;看你大风吹,看你大风吹,看你大风吹。不过注意下细节,第一天晚上,老头儿听到虫不再蛀木了:第二天,马儿不再前行了,过来一老头儿打酒,讲了很多,那话我不怎么懂。。。第三天,马儿不吃不喝了。。。来了吉普赛人,吉普赛人似乎不太受欢迎,女儿得到了一本书,读了起来,与上段话一样,我不懂。。。贝拉·塔尔讲,女儿收到的这本书是反圣经,访客在电影中是“尼采的一种影子”。然后第四天,井中没水了,他们搬家,又回来了,来打酒的人说过镇子没了,一切都是废墟,这话跟他们回来似乎又没多大关系。然后第五天,天突然暗了,点好的灯突然熄了,然后怎么也点不亮。第六天女儿不吃了。。。虫不再蛀木,马不前行,马不吃,井没水,天突然暗了,满油的灯灭了,怎么也点不着,我嗅到死亡的气息。。可怕黑暗的死亡。我没法明白其哲学背景,也没法明白老头的话和女儿读的书。导演贝拉·塔尔说,这电影讲述了人类生存的沉重。。。

  《都灵之马》影评(八):zz——Heavy going perhaps, but a masterpiece

  How can you make someone see what is staring them in the face?

  Tarr is nothing if not serious cinema. It may not move, entertain or give you a thrill to the bottom of your popcorn. But it is also, for many cineastes, a standard by which other art cinema can measured. And if that introduction is overweening, perhaps it will deter anyone even vaguely faintly thinking about popcorn - but encourage serious-minded cinema-goers to consider dropping everything to see this.

  Hungarian Grandmaster Bela Tarr uses a technique made famous by Russian director Andrei Tarkovsky – that of incredibly long takes. We are forced to immerse ourselves in real time, to experience the minutiae of existence (and its totality) in the same way the characters do. But in terms of 'suspension of beliefs', Tarr goes one stage further than Tarkovsky. The latter's films were often connected with metaphysics and decorated with religious iconography; whereas Tarr eschews God and religion in favour of the people, in favour of human rights, in favour of righting wrongs, or simply in favour of what is most basic to any individual. At times seen as heavily political, his films are careful to portray only a 'documentarist' style reality. They are films designed to make you think, rather than make you entertained. In this respect, his work preserves a thread from the fierce artistic integrity of Godard - perhaps by way of Fassbinder, who would also at times exemplify a fierce minimalistic style.

  In The Turin Horse, Tarr gives us a six-day prelude to an actual event that we never see. Even in those six days, nothing very much happens – yet you could probably write a Masters philosophy dissertation on that 'nothing very much.' The ontological lynchpin of the film is Nietzsche: in terms of storyline and also the dilemmas a viewer might confront.

  Our movie begins by informing us of a well-known tale concerning the German philosopher. Nietzsche had caused a public disturbance – apparently by attempting to save a horse being flogged. Immediately afterwards, Nietzsche collapses and succumbs to mental illness. He will remain that way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Tarr's film is an imagin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days leading up to the incident. It features the ailing horseman, his grown-up daughter, a visitor who provides the film's only monologue, and a brief visit by a band of gypsies. The horseman and his daughter live in the most spartan of conditions trying to survive, surrounded by a harsh and barren landscape. He probably would have rejected Nietzsche's philosophy, the rejection (or death) of God, and the idea of the 'slave-morality' dominating society. Indeed, the horseman dismisses the reflections of the visitor, whose thoughts are perhaps a shadow of Nietzschean ideas, as "rubbish." We can perceive a shift from classical belief to atheism as the ideas move quite politically: 'man is responsible for his own fate, but there is something greater that takes a hand' - yet that 'something' might be nature, rather than 'God' and it seems undeniably demonstrated in the harsh conditions that gradually drive the horseman and his daughter nearer extinction. Or it could, of course, be 'the ruling classes.' But this is not a film where intellectual arguments are expounded or debated. Most of the dialogue, in the rare instances where dialogue occurs, comprises an occasional monosyllable. The film is in black and white, and consists of merely thirty long takes – that would be excruciating were they not mesmerizingly beautiful. Each shot is perfectly composed, right down to the individual hairs on the horseman's Rasputinish beard. (This is one reason why it could not work as well on a small screen – the other being that its impact depends on being a captive audience.) As in The Man from London, Tarr uses environment as main 'characters' – the buildings, the landscape. They are 'major players.' This gives not only a tremendous sense of grandeur and majesty in simple images, but allows Tarr to convey a more cosmic point, even with such a miniscule budget. The characters each form a microcosm, doing what they do (what Man does) in order to survive. We are aware of the oppression and hardship of the plebiscite – oppression we can say is caused by 'conditions', but equally by the ruling classes. Dirge-like music, a daily meal of boiled potatoes eaten without cutlery, and a bleakness from which there is no apparent escape.

  On the Second Day, the horse, once hitched, won't move. The daughter expresses some sympathy for its abject refusal. Yet the horse's gradual deterioration (to a point where it is starving itself to death) almost mirrors the plight of its owners. The horseman and daughter struggle against becoming dehumanised: he by fighting, she by gentleness.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human? As the wind whips dust across the landscape, she reads of the "holy places violated."

  The downsides of The Turin Horse are that, given its minority-appeal audience, most people will only see it on DVD. The political landscape about which Tarr is so passionate demands extra study in order to be illuminated by the film. Nietzsche declared that art is the proper task of life, that it is not merely an imitation of the reality of nature, but a metaphysical supplement to nature's reality. But can The Turin Horse stand philosophically on its own merits? Some may feel that Tarr has indeed flogged his point to death, and fails to offer any man or super-man to triumph at the end of his inevitable Gotterdammerung.

  Constant use of steadicam gives the impression that we are personally observing what happens - even when all motion stops and the last light is extinguished. Susan Sontag once championed Tarr as a saviour of the modern cinema. If she had lived to see this, probably his last film, she surely would probably have felt doubly justified.

  《都灵之马》影评(九):风很冷

  从第二天打水开始看的,房屋父亲去驾马,马任凭鞭打而不行,有个拄杖男子来买酒,谈他对世界变化的理解。

  第三天女儿穿厚衣,打水。马不吃食物,一群游人来,给房屋女儿书(《圣经》?)。

  第四天水井枯,马仍不吃食物不饮水。离开,去而复返。女儿拉车,父亲推车,马被拴在后面带着走,这场景真的感动到我,原本以为一定会竭力鞭打那马而行的。至于复返,可以猜到的,因为那个目送他们消失于视野的长镜头。只是他们拉车的场景稍觉不现实,因为一直没有停。此外,此前女儿给父亲洗的衣裳(搭在晾衣绳)很白很干净,也觉得有些异样。

  第五天去掉马的绳子,父亲只吃一点土豆,火渐熄天渐黑。

  第六天无火无水,父亲劝女儿吃生土豆以维持生命···

  有幸亲见贝拉塔尔导演,今他是花甲之年。

  《都灵之马》影评(十):一次尝试

  讲道理分数不应该这么高的(但质量比评分高些) 首先吐槽一下贝拉塔尔的长镜头,那个穿衣的镜头完全没必要重复那么多次,他穿着穿着我差点睡着了 哲学思考总是艰难的,特别是对没接触过的人来说,导演用粗厉纯粹的长镜头逼迫观者去思考,毫无疑问,观影过程是有些难熬。 但还是佩服贝拉塔尔的勇气和才华啊,一次存在主义的哲思与电影结合的尝试,借都灵之马,展现自我(心中的)的能量。

  记得萨特的观点,他说,在各种各样的思想背后的“自己”是一个空洞,存在是一种虚无,但当自我本身的意志在喜欢的东西上面投入精力,我们就可以创造一个“自我”,简单来说就是遵从自己深处的内心,不被理性等东西束缚。

  理性总是说:你必须得吃,你必须每天穿好衣服打水,把东西整理好等等。即使你内心觉得我应该去做一些我想做的事。至于选择哪个,就因人而异了,作者也并没有故意的偏向一方。电影里还提出一个问题:上帝死了,我们该如何存在?但没有给出答案,因每人的思考而异。

  作者想表达的,恰恰是需要你自己去思考。

  之所以觉得评分不应该这么高,是因为评论这大概分两种(大部分),一种看完后觉得真tm无聊,能感觉到比较深奥,又不知道是什么,于是给个高分防止掉逼格,另一种看完觉得真tm无聊,感觉到有深奥的东西,但太不友好了,于是给个低分。在这一点来说,这部电影只面向少数人,这是很不友好的(也是一大缺点),如果拿出去放映,估计要赔本的,但大师总是不管这些的(哎。。)。

  看完后还是觉得哲学思考的载体还是更适合书籍啊,看着电影贼变扭,但导演的手法真是厉害,一开始那个马的镜头我觉得是最惊艳的,镜头长时间对着一个纯粹的事物,你就会被逼迫着思考它,有时还会产生你就是它的错觉,后面的长镜头也是。

  最后一点,电影里无时无刻都在肆虐的虚无感总是让我感觉到恐惧啊。

  总之,电影很无聊,但深度到位,才华到位,结果稍有些失败,我觉得还是很满意的,四星半。

  补充:氛围稍有些消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都灵之马》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