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么》是一本由王立铭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201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是什么》精选点评:
●好奇读了,没想到竟然写这么好!肃然起敬。完全对得起这个书名。
●2018年第89本。王立铭老师的最新科普新书,读下了惊艳感没有之前两本那么大,是因为之前看过许多类似的系统科普著作,所以觉得这本讲得不够深入、读着不够爽。值得提一句的是,后记部分写得情怀满满,非常动人。
●一本小书,让我从头理解生命是什么。讲清了很多之前不知道、模糊不清,或曲解的概念。PS.得到真应该在每门专栏结束后都出本书。认真读完书了才发现,听一遍音频只算是最浮光掠影地遍历。
●这本书格局视野很大,生命说到底不过是人所主宰不了的自然演化。 其中对自我意识的解释不错,很有启发性。 然后本书间接在支持宿命论,一切不过是自然演化,科学都在支持宿命论,人没有纯粹的自由意志,只是个体的幻觉。 没有自由意志,人也可以肯定自己的存在,因为人的自我意识可以超脱整个存在,而这也是构架真正伦理道德观的基础。 我不需抓住自由意志,我只服从目前尚在相信的真理。 书中提到了人类心智很大情况是遗传作为蓝图,而不是白板。 书中有个标题:哪怕自由意志不存在,我们还是我们。 接受一切,理解一切,探索一切,超越一切,享受一切,这或许就是人类所能做的吧! 这本书可以重复看,或许我可以写个长书评。
●2019已读32。“也许在更高级的智慧生命看来,在大宇宙看来,我们只不过是一群卑微短命的可怜虫,但是我们每一个人,仍然都要比我们本身更大,更强壮,更古老,我们踩着穿越古老时间的鼓点而来,我们带着人类智慧的荣光而去,”
●感觉有点浅显,除了多细胞线现象的起源那一章对我有新意,其他的感觉适合高中生作为教材补充来看。因为信息量低,所以感觉有点罗嗦,形容词铺排太多。总之读书类似小马过河,适合自己的才读得愉快,也不能说这本书一无是处。我不理解的是微博上推荐这本书的人难道水平这么令人着急,这些耳熟能详的内容也这么值得推荐?
●科学思维是谦卑的,这也是人类可以不断突破的基本思维模型,世界也许真的无法全部了解,但却可以认真对待
●科学的落脚点应该是人文主义
●写的比较简单,差不多少是高中生物的通俗版本
● 就我个人浅见,本书高中以上就能读懂,由浅入深,从生命的“硬件”讲到生命的“软件”。书中的举例很贴近现实,非常浅显易懂的讲出了生命演化与认知,最后的尾声写的也是情怀满满,王老师也成为人类英雄在科普路上“带领我们穿过一片又一片黑暗空间,并最终用智慧火炬照亮我们脚下的方寸之地。” 在阅读过程中,我和王老师的猜想相反,我觉得此书很“好读”,尽量用简单的言语解释了复杂的学术过程,让我这种好多年没接触过生物的人也一下激活了脑中的基础知识,也解开了我一些关于“灵魂”的疑惑,真是我今年读的最好的生命科学类科普书了。 此书印刷质量非常好,全彩印刷但是纸质没有过厚,捧起来有质感但是不会沉,拿到手翻开的一刻我就很惊喜了。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一):生命溯源
摘抄:
1、如果考虑更长的时间尺度的话,我们会发现,在亿万年的生物演化历史上,能够满足人体生存环境要求的时间段是在是太狭窄了!在过去六亿年的时间里,大气氧含量可能在5%到35%之间反复剧烈波动,平均气温的变化范围是10-40摄氏度(作为参照,如今地球的平均气温大约是15摄氏度)。请注意,这里我们仅仅考虑了过去六亿年,并且只考虑了氧气浓度和气温两个环境指标。如果把时间尺度扩大到整个地球生命史,再考虑到太阳光强度、昼夜长短、大气组成、土壤的化学成分、事物和天敌等复杂的环境因素,就会得到一个不言而喻的结论——在翻脸无情的地球母亲的怀抱里,没有哪个生命可以做到永远左右逢源。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二):浅读生命
就我个人浅见,本书高中以上就能读懂,由浅入深,从生命的“硬件”讲到生命的“软件”。书中的举例很贴近现实,非常浅显易懂的讲出了生命演化与认知,最后的尾声写的也是情怀满满,王老师也成为人类英雄在科普路上“带领我们穿过一片又一片黑暗空间,并最终用智慧火炬照亮我们脚下的方寸之地。” 在阅读过程中,我和王老师的猜想相反,我觉得此书很“好读”,尽量用简单的言语解释了复杂的学术过程,让我这种好多年没接触过生物的人也一下激活了脑中的基础知识,也解开了我一些关于“灵魂”的疑惑,真是我今年读的最好的生命科学类科普书了。 此书印刷质量非常好,全彩印刷但是纸质没有过厚,捧起来有质感但是不会沉,拿到手翻开的一刻我就很惊喜了。另外还通过本书种草了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我想有机会看看王老师致敬的书。 总之是一次愉快的读书过程,非常感谢。[给你小心心][给你小心心][给你小心心]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三):给我安全感的是自然科学
1.我们的学习能力,我们的爱情,我们对同类的关心爱护,我们的自尊心和责任感,这些我们引以为荣的智慧火花,也都不是人类凭空创造出来的。它们背后其实是冷冰冰的生物学规则,是漫长演化历史进程中的塑造。2.我们都厌恶死亡,但是死亡是我们每个人生命必然终点。而且生物演化不排斥死亡,甚至在某些条件下,它会主动选择让我们死亡。3.从一个全新的维度来理解地球生命的本质,来理解地球生命如何产生,如何变化,如何繁盛至今。我相信,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我们讨论的问题和逻辑,在人类社会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能找到隐隐约约的对应。我也非常期待,这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我们到底是谁,如何而来,又向何而去。3.三四十亿年弹指一挥间,当今天的地球人类在饱餐一顿后出门上班,穿上跑鞋开始运动、坐上飞船飞向茫茫太空的时候,在幕后默默支持我们的,仍旧是氢离子就永不停歇的流淌和化学渗透闪烁的永恒光辉。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四):何为生命?何为自我?
070|101,《生命是什么》。
没错,与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一模一样的名字,笔者王立铭老师为了致敬这位影响了万千生命科学从业者的物理学家。
1944年,薛定谔惊人地提出“物理学和化学原则上可以诠释生命现象;基因是一种非周期性的晶体或固体;基因的持久性和遗传模式长期稳定的可能性能用量子论加以说明;染色体是遗传的密码本;生命以负熵为生,是从环境抽取“序”维持系统的组织并且进化的。”等观点。
“生命是什么?”的确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很多人会谈到,意识和思想。但除了智人以外,只有极少的动物如海豚有自我意识,更谈不上有思想。生命和非生命的界限在哪里呢?据华大基因发的酵母菌合成的文章来看,化学到生命并无界限,或非常模糊。
笔者以“物质、能量、自我复制、细胞膜、感觉、学习、自我意识、自由意志等”阐述生命体的形成、“智”的产生,智人社会的构建。还自我提出了很多问题,是本发散的书,比《吃货的生物学修养》《上帝的手术刀》更上一筹。
还有那个拗口的句子,“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还有多少未知的未知”让人印象深刻。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五):需要另外两本一起看
《生命是什么》,豆瓣8.9。这本书的书名,和薛定谔那著名的演讲一样,作者在最后也说,希望自己书的内容对得起这个伟大的名字。 我原以为元旦拿这一本书回家足够了,没想到还没到12点呢就看完了。之所以看的快,是因为有了太多本类似的书垫底,里面涉及复杂的知识,在其他书里已经有过更加细致的描述,所以读起来一点不费劲。不过书本身科普性做的很好,即便没有其他书打底,普通人依然很好理解。 算上这本,这是这个月里,我读过的第三本关于“生命学”的书了。要说的话,三本各有千秋,把这三本书对我有题点的东西提炼出来,就是一个很好的物理生命观。 第一本《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这本书最大的提点就是把薛定谔的演讲,用人话非常精简的说了出来,即,生命就是利用庞大数量的原子,执行一个固定秩序的反应,进而抵消原子过少而导致的生命的不确定性。而这个秩序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 第二本《生物与新物理学》,这本书在立意上更深邃一些,但是论述得很不出彩,它着重于让你思考这种秩序本身的意义。 第三就是这本《生命是什么》,它应该算是高中生物课的加强版,详尽论述了每一个我们能称之为生命特征的背后的化学及物理原理,以及这些化学反应和物理现象从0到1的思想试验。但是本身对生命是什么的哲学思考并不多。 所以三本各有千秋,加一起,就很完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