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是一本由叶开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无线胶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写作课》精选点评:
●后悔没先看书评再决定买不买,结构好混乱
●一般,并不推荐
●关于写作的十堂课。教学生如何看待写作,如何写作以及如何写好作文。核心是如何写好。讲了好的开头、如何说理、强弱关系、隐喻、如何修改等,并且结合了一些作品实例及生活事例。最后提出的“深阅读的核心:一本书、一个作家、一个时代。”让我耳目一新,这真心是应试作文的不二法宝,适合中学生学习掌握。
●一个给初三学生的讲座整理,浅而不白,对于新诗的说法算是破开新诗的迷雾吧!
●哎,怎么说呢,越发感受到自己的无能了。别说无法驾驭写作课,光是书里布置的写作作业就能要了我的亲命……
●有些概念激发了我,改变了我
●有一些很新颖的想法,但因为是讲课整理的内容所以逻辑不够清晰。
●这本书是作者个初三学生上的10堂写作课的编撰成书,对于写作小白来说很有启发,容易让人有“写点什么的”冲动。文字非常流畅,幽默,接地气。没有任何说教。推荐中学生、教师和非专业人士。
●这是给十来岁的学生的课堂讲义,指导写作文的。气愤。你要是中小学生,你就读一读。这本题目应该叫《写作文》。另外,所有想写作的朋友,请读《故事写作大师班》(台版),《写作这回事》(斯蒂芬金),《故事》,《作家之旅》。
●写作是看见看不见的东西。叶开老师关于时文,现代诗,书评的看法感觉耳目一新。
《写作课》读后感(一):写作本身就是价值
这本书虽然是高中生的写作课堂实录,但是里面的内容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十分受用,几乎每读到几句我都能够体会到“啊哈时刻”,作者直击大众写作的痛点,几乎书中例举的每一个问题在写作中都曾遇到过,尤其关于写作道德化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应试教育规训下的通病。以至于我现在写作写者莫名开始“正能量”,偏离了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已经习惯了假大空的话语,要清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反而却发现已经不会写人话了,真是可笑又可悲。我羡慕那些文笔细腻的作者,他们总能够为自己的表达找到一个独特却贴切的承载物,而且又能够引起共鸣,这是一种天赋还是后天的训练?我虽然经常也会有很多感悟但是每当开始写做作时却发现始终找不到合适准确的词语,真是气愤又苦闷,所以干脆不写了。但是慢慢我发现自己在写作的过程中总是想追求一个完美的成果,想要一口气就能够写出一篇让自己让所有满意的文章,但实际上正如文中所说,文章都是改出来的,那些名著都不知删减多少了个版本才达到如此的成就,转念一想我这算个啥?就像书中所说:“不要过分追求独特,先学会把个人的真正思考、真实内心想法,把观察事物的真实感受,用准确、自然的语言呈现出来。写作本身,就是存在的价值之一。”总之就一句话:写就完事了,哪怕写得像shi,它也起到了消化的作用。
《写作课》读后感(二):我以我手写我思
以前我看到过这样的一种观点:就你还写字?学者、作家才配写字。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对的。写文章写小说、写诗歌是写作,写微博写朋友圈表达一个观点都可以称为写作,写作没有也不应该有什么门槛。
写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表达观点,所以关键的问题是要真情实感,而不是思想正确。思想正确很容易便陷入了一种套路,比如:一提到母爱就是伟大的,一提到领导就是英明的,一提到劳模就得是自己有病或者家人有病,明明是同事关系偏要说像兄弟一样,明明是雇佣关系却说成了家人。家是什么概念?家是任何人都不会被放弃。这是一种很荒诞的套路,完全是虚情假意,言不由衷,读起来让人很不舒服,因为没有真情感没有人味儿。这种写作的经验是被灌输的,被灌输的虚假经验,是一种虚伪的写作,非常可惜的是这也是一种流行的写作方式。
表达自己的观点需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就事论事,选择准确的词语,避免滥情的冲动。在写下来的过程中梳理了思路,使得自己也加深了理解。比如我表达了某种的担忧,我写下来希望别人看到也该担忧一下,这么大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每个人的思想不可能像是走步操的胳膊和腿似的整整齐齐,所以肯定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观点如何表达?我举2个在网上看到的反面例子:你终于露出了你本来的面目,狗,歪果仁圈养的狗/对作者失望之至,不论是为了钱洗白,还是为了博眼球卑劣,都对不起你的座右铭。这样的评论充斥着微博和微信,特点就是愤怒、辱骂、诽谤,站在道德高地对他人进行审判,说的温和一些就是不讲理。弱者易怒,强者平静,越是自卑者越容易愤怒。
叶开在这本书中写道“公共语言是趋同的,私人语言是求异的。”我以我手写我思我想,我写下的是真实与诚意,还需要一个明亮的对话空间,这是我们很多人都需要补上的一节课。
《写作课》读后感(三):觉得特别好,“转帖”了
谈及写作,不少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不吐不快。然而,热闹而繁杂的讨论或争议过后,写作似乎仍不免神圣化,笼罩上一层迷雾。作家,好像是天生的造物,生来便携带文曲星的标志,以至于类似的“灵感说”长盛不衰。但果真如此吗?作家本人的学习、模仿与师承,不会对他的写作产生影响吗?宏大的理念除外,技巧对于写作来说,难道的确不过是末流?作家,应当如何练成?这个问题可能无解。没成为作家前,你恐怕只能浏览各式各样的创作谈,只有当你成为作家,才有资格“说三道四”,但你的经验是否可以普遍化,仍然带有种种不确定性。在《收获》杂志副编审、作家叶开看来,尽管优秀的作家不易复制,但写作并非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相反,写作本身是按部就班的习得艺术,他引用了龙应台对写作的定义,即“使不被看见的被看见”,比起写什么,他更关注的是看待世界的眼光,是经过训练而又免于自动化的思维。尽管《写作课》是以面向初中生的授课讲义构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完全局限于初中生的应试作文写作,情况或许大相径庭,叶开侧重的,是充当“人生经验的创造性表达”的写作,它不以最终的发表为指向,也不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姑且称其为“纯粹的写作”。但,需要承认的是,完全纯粹的写作,是最终的目标,初期的为写作而写作,对于锻炼写作者的文字技巧,同样不可或缺。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留下的遗产,叶开亦反复强调。普通人的生活,同质化色彩较浓厚,如何让熟悉的事物、经验、体会变得陌生,进而勾勒、描绘、表达人性的深层次内涵,始终考验着每一个写作者,无论是初中生,还是大学生。因此,写作者不得不锤炼自己的语言,一方面避开习惯用语、套话,另一方面则要开拓自己的想象空间,“打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藩篱”,营造由可能性、而非冷冰冰的因果律构成的想象世界。语言当中,诗性语言最可贵,这并非贬低散文体小说的地位。而诗性语言的获得,需要依赖的是非凡的隐喻技巧。“处在隐喻两端的两个词或两个事物,相互之间差异很大。在诗性的角度看,差异越大,想象空间越宽广,传递的信息越丰富。”至于小说的写作,叶开也根据自己数十年从事编审的工作经验,侧重对人物关系的理解,他认为,学会划分“强关系”和“弱关系”,保持二者的动态平衡——相互对立、转化——是现实主义题材小说成功与否的主要特征。作家是否可以练成?这多半是个虚伪的问题。因此,与其纠结作家的神圣属性,不如追问,作家应当如何练成,如果有志于专业写作的话。远超一般人的勤奋自不待言,而写作技巧的掌握,或许更为关键,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技巧,比起无意识的自动写作,或许会有事半功倍之效。我们生活在一个素材极其丰富的年代,甚至可以说每天都在体验魔幻现实主义,但当代作家对现实的书写,似乎是无力的。也许,你就是读者期待已久的那个真正的作家。
《写作课》读后感(四):《写作课》:作家应该如何练成?
谈及写作,不少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不吐不快。然而,热闹而繁杂的讨论或争议过后,写作似乎仍不免神圣化,笼罩上一层迷雾。作家,好像是天生的造物,生来便携带文曲星的标志,以至于类似的“灵感说”长盛不衰。但果真如此吗?作家本人的学习、模仿与师承,不会对他的写作产生影响吗?宏大的理念除外,技巧对于写作来说,难道的确不过是末流?作家,应当如何练成?
这个问题可能无解。没成为作家前,你恐怕只能浏览各式各样的创作谈,只有当你成为作家,才有资格“说三道四”,但你的经验是否可以普遍化,仍然带有种种不确定性。在《收获》杂志副编审、作家叶开看来,尽管优秀的作家不易复制,但写作并非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相反,写作本身是按部就班的习得艺术,他引用了龙应台对写作的定义,即“使不被看见的被看见”,比起写什么,他更关注的是看待世界的眼光,是经过训练而又免于自动化的思维。
尽管《写作课》是以面向初中生的授课讲义构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完全局限于初中生的应试作文写作,情况或许大相径庭,叶开侧重的,是充当“人生经验的创造性表达”的写作,它不以最终的发表为指向,也不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姑且称其为“纯粹的写作”。但,需要承认的是,完全纯粹的写作,是最终的目标,初期的为写作而写作,对于锻炼写作者的文字技巧,同样不可或缺。
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留下的遗产,叶开亦反复强调。普通人的生活,同质化色彩较浓厚,如何让熟悉的事物、经验、体会变得陌生,进而勾勒、描绘、表达人性的深层次内涵,始终考验着每一个写作者,无论是初中生,还是大学生。因此,写作者不得不锤炼自己的语言,一方面避开习惯用语、套话,另一方面则要开拓自己的想象空间,“打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藩篱”,营造由可能性、而非冷冰冰的因果律构成的想象世界。
语言当中,诗性语言最可贵,这并非贬低散文体小说的地位。而诗性语言的获得,需要依赖的是非凡的隐喻技巧。“处在隐喻两端的两个词或两个事物,相互之间差异很大。在诗性的角度看,差异越大,想象空间越宽广,传递的信息越丰富。”至于小说的写作,叶开也根据自己数十年从事编审的工作经验,侧重对人物关系的理解,他认为,学会划分“强关系”和“弱关系”,保持二者的动态平衡——相互对立、转化——是现实主义题材小说成功与否的主要特征。
作家是否可以练成?这多半是个虚伪的问题。因此,与其纠结作家的神圣属性,不如追问,作家应当如何练成,如果有志于专业写作的话。远超一般人的勤奋自不待言,而写作技巧的掌握,或许更为关键,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技巧,比起无意识的自动写作,或许会有事半功倍之效。我们生活在一个素材极其丰富的年代,甚至可以说每天都在体验魔幻现实主义,但当代作家对现实的书写,似乎是无力的。也许,你就是读者期待已久的那个真正的作家。
《写作课》读后感(五):魔法词语组合让我们的写作拥有诗一样的语言——《写作课》为我们揭秘不被看见的东西
《写作课》这本书是叶开博士经过实际教学,整理出来的一本教学记录。他的教学对象是上海平和中学的初三学生。
这本书总共有十讲。 第1讲自我认识与自由思考 第2讲语言与生活的诗意。 第3讲修改与提升 第4讲一个开头的诞生。 第5讲如何写说理性文章 第六讲,打破事物间的藩篱。 第7讲,隐喻 第8讲,语言的运用与逻辑关系 第9讲,说服别人与表现自己 第十讲,写作虹吸知识。 从他的这个目录上来看,它的整体教学思路是,要学习写作,那首先要有一个清醒的自我认识,你要知道写作是什么,什么是写作。清楚这些有利于你去学会自由思考。 作者认为,写作就是使不被看见的东西被看见。 不被看见的东西就是暗世界。暗世界包括内心世界和非现实世界。而未经训练的思维,如同肉眼一样,能抵达的范围非常狭窄。 接下来把这个写做的定义梳理清楚后,作者重点讲了语言。语言,什么是作文当中写作当中好的语言?这里他讲的好的语言主要是以诗歌的语言作为参照。诗歌是什么,是语言的再创造,要把属性上距离最远的词语加以组合。 里面讲到这个好的语言,首先词与词之间要组合好。因为词语具有相当高的粘性,如果你摆脱不了词语固有的粘性,那你的语言是很难写出新意的。书中教了我们一些训练用词的方法。比如魔法词语组合,拼贴造句练习,把完全不相关的词语,拼贴到一起,造成新意义。 他认为词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也有重新创造功能。很多时候,词语具有相当高的黏性。也就是说我们用词的时候,很经常是一种固定性思维。 所以里面就我们如何把这个作文的语言要用得好,教了我们一些具体练习的方法。 本书除了着重讲了如何用词,还讲了修改与提升。讲了作业的开头,举了很多名著开头的例子。让学生去辨别去讨论哪些名著的开头写的好,又好在哪里? 虽然这是作文课堂的上课记录整理而成,但我觉得这本书很有深度的。看书可能比较难理解,但是如果能去现场参与作者的实际课堂的话,受益会大很多。 因为他不单现场讲解,里面还有布置课后作业,还有课堂讨论互动。但是我们看书,那是体会不到的。所以不能说因为我没有参与课堂,我有些不理解,我没有去做练习和作业,那就觉得这本书不好。从实际教学来看,这本书的教学还是很不错的。 而且里面,有提到很多书目,影视,在书的最后部分,把这些书目和影视作品全部整理出来。这点很好。这个跟作者的观点理念是一致的,写作的其中一种方式就是阅读,思考,表达。 多阅读多思考,是提升写作能力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