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艺术》是一本由【美】艾里希•弗洛姆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页数:1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存在的艺术》精选点评:
●后半截一直在说弗洛伊德说,弗洛伊德指出......像是弗洛伊德的解说
●法兰克福学派初见觉得很惊艳,看多了也就那么回事……前半还是很喜欢的,亲测冥想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但后半只是半成品,理论有新意的点,可总觉得背后的根基很空洞,是建立在作者的臆想和马与弗的理论上而不是真实可依的现实基础上。作者提出做“去除自恋的人”与“打破现有的隐形钳制机制”,先不论两种做法本身是否会真正解决问题并导致更好的结果(我个人持保留态度)这种主张目前看来也是过于理想主义而在现实中难有实现空间的……
●比较浅,没有铺开谈
●…通俗易懂
●弗洛姆好就好在自知。对概念的产生 功能界定清晰 尺度鲜明 包括所流行的冥想 正念疗法 是否该遇到问题就去找心理分析师等等都有非常清醒的认知。对心理问题的分析能从社会学 经济学的角度去纵向看。任何一个学派 思潮不能孤立而成。
●让我们假设人就是人,他与世界的关系是健全的。那么只能用爱交换爱,信任交换信任。如果你喜欢享受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如果你想影响别人,你继续是那个真正能对他人有促进和鼓励作用的人。你对人和对自然界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特定的表现,和你意志的对象相符合,和你真实的个人生活相符合。
●静坐冥想,自我分析,我就是我
●好书!
●各种mindfulness
●马克思主义冥想学,看来终日瑜伽的我也不算是不务正业是吧~同时也将法兰克福学派得问题暴露无遗,人不幸福真的是因为被意识形态蒙住了眼睛吗?我们今天面对的敌人显然比弗洛姆所想的狡猾地多。
《存在的艺术》读后感(一):我所感所悟
存在的艺术 对我来讲,这本书是有难度的。 薄薄的131页,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好吧,最后是象征性地看完了。似懂非懂。有时候会在想,不都是一样的字吗?怎么换一下排列方式就变得那么难了呢?
《存在的艺术》读后感(二):克服自私和自恋,突破自己。
幸福并不是一种占有,并不是说谁占有的越多谁就越幸福。对外物的追求,仅仅是一种欲望的满足,满足之后将是无尽的空虚。你比别人拥有更多的财富,权利或者荣誉都不能说明你比别人拥有更多的幸福。真正的幸福应该是松开自私的双手,学会放弃一些东西,去分享,去克服产生的焦虑。 自恋者倾向于一个人所有的兴趣和热情都集中在自己身上:自己的身体、心灵、情感、兴趣,等等。事实上,像那喀索斯一样,自恋的人可谓爱自己,如果这种痴情也能被称为爱的话。自恋的人认为只有他自己和涉及自己的才是完全真实的,他之外的和涉及他人的,只不过是肤浅的感知,没有更深意义上的真实性,如同我们的感觉或理解的真实性。事实上,他只意识到外界对他的影响。因此,他没有爱,没有同情心,没有理性和客观的判断。自恋的人在自己周围已经竖起面无形的墙。他就是一切,世界不算什么,或者更确切地说,他就是全世界。
《存在的艺术》读后感(三):所感所悟•下
存在的艺术
七:清醒
我们的梦常常是创造力的表现,而白日梦则意味着精神懒惰。
(这句话有点意思。对我来讲,白日梦代表着不劳而获,可不就是精神懒惰吗?可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但我总是做一些稀奇古怪的梦?难解。)
八:觉悟
我们可以这样回答“觉悟”为何给人自由:一个人能否在世界上牢牢立足,取决于他认识现实的准确度。对现实的认识越不准确,人越会感到丧失方向,越没有安全感,因此需要寻求偶像,通过依赖偶像来找到安全感。相反,如果认识越准确,他就越独立,越能自主。
(有时候会经常想起刚上大学的时候,无所事事,得过且过。就那种很迷惘的感觉,不知道要做什么;或者是突然兴之所至,一下子立下好几个flag,然后又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坚持下去。现在想想,可能是在逃避那种陌生感,以暂时的精神愉悦消耗时间,在沉沦与悔悟的双重压制下,一边享受一边泪流
《存在的艺术》读后感(四):存在还是占有?
怎么说,觉着似懂非懂。 存在还是占有?当然我们要存在而不是占用,因自己本身的存在而存在,我就是我,不是因为自己占用了多少才是我。具体的要如何操作,作者也讲得很清楚了。如要练习冥想,专注,要自我觉察。等等,其实又和心理扯上关系了。文中还谈到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发生的变化,心理层面,生活层面,工业化后变为螺丝钉,生活丧失意义感。工厂,制造,流水线,趋同,一致,逃避痛苦。没了痛苦就一定是好事吗?就像《残次品》描写的伊甸园一样,人人都不想要痛苦,依靠伊甸园的虚幻与美好。然后,当星际系统崩塌,离开伊甸园的人们将无法承受一丝痛苦,继而寻求鸦 片,主动要求被操纵。 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文字的描述就一定准确吗,或许很多时候我们不该用简单如“痛苦”这样的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感受,这件事,这个人,这一切,我的具体感受是什么,具体一点,细致一点,对自己的觉察多一点。不用简单粗暴的语言来概括自己全部的感受,或许会发现大众所默认的“痛苦”对你来说不是痛苦。“痛苦”对你来说不是坏的,不要怕经历“痛苦”。 有点绕,主要没太看懂,加入了很多自己片面的思考和理解。
《存在的艺术》读后感(五):阅读中我的一些经历想法和摘抄
1. “人的内心被彻底束缚了。社会向他暗示欲望和观点,比外部链条更加彻底地束缚了他。”
2.“教会仍然只谈内心的解放,政党(从自由派到共产党人)只谈有关外部的解放。历史已经清楚地表明,单一的意识形态将导致人的依赖性和无能感。”
3.“解放这个概念在工业社会中已经被扭曲,理性概念也是如此。”
4.“阅读生活大师的著作,学会理解他们字里行间所说的真正含义,在如何生活这个问题上形成自己的信念;克服那种不需要大师、指导、模式的天真想法,在你的一生中,你可以看见人类最伟大的头脑在几千年中的探索和发现——他们的都继承了前辈给他们的智慧和经验。”
5.“这一领域几乎所有的字词都被商业化了,被腐蚀或滥用。如‘人类发展’、‘发展潜质’、‘自我实现’、‘体验与思考’、‘当下’等许多词都在各类作家和组织的滥用下编织,甚至被用在广告里。”
6.参与者支持偶像崇拜,也就是在削弱自己的独立性;支持文化被机械化,即所有价值被商品化及虚假的公关意识、无需努力之信条,以及通过巧妙的包装使自我意识、快乐、幸福等传统价值观歪曲。因此,人的思维越发混乱,在已经存在、应该摆脱的错觉上又有了新的。
7.谈论自己和被倾听的需要并非夸张。如果这方面的需求仅存在于高度自恋自负的人中间,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它却存在于普通人中间,因为这是我们的文化所固有的。现代人易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已经高度“社会化”了,同时却很孤独。大卫·里斯曼在他一九六一年的书《孤独的人群》中分析了这种现象。现代人疏离他人,并面临着困境:害怕与他人亲密接触,同样也害怕孤独和没有亲密接触。
8.随着对技术人员以及服务人员(从办事员到低级管理人)的需求日益增加,社会要求学校提供受浅显教育的人。其次,我们的社会制度有赖于一种虚幻的信念,即没有人被强迫着做什么,都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