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长安与河北之间》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3-01 02:35: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长安与河北之间》读后感精选

  《长安与河北之间》是一本由仇鹿鸣著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4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安与河北之间》精选点评:

  ●以碑刻史料的个案解读为基础,回应了几个主要问题:陈寅恪的“文化与种族”、台湾研究藩镇的“本土化”视角、征服王朝论以及日本的唐宋变革论。总体上的论述十分精彩,以小见大,认为在安史时期,人们普遍视为正常的王朝更迭,而皇权尚未上升到宋代绝对的“忠君”观念,故而相当多的士人选择了与安史的燕政权合作,而更多的中下层士人恐怕只能随波逐流。另一方面来说,作者强调了长庆后河朔故事的影响,唐王朝以“权威”的“软实力”影响藩镇,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关系,而藩镇内部牙军实力的提升这导致政治性骚乱向经济性骚乱转变,令藩镇无法逐鹿天下,直到朱温等新式藩镇的出现才真正终结了唐王朝。这可下接王赓武的研究。可以看出,李碧妍、陆扬的研究对作者的启发,对历史问题更应该进行细致的个案研究,同时与宏大的历史线索结合起来。

  ●前几年看了不少关于唐代蕃镇研究的书籍和论文,多是从政治,军事,经济,等角度论述蕃镇与中央的关系。但河北三镇的文化民心以及读书人对朝廷的认同程度,几乎是一片空白。这本书解决了我的部分困惑,更偏向讲叙河北三镇对中央权威,对长安的认同之处。河北士人不同于长安的清流文化。

  ●佩服。最喜欢《权力与观众》一篇

  ●我非相关专业,只能说读后感了。这段时间每隔几天抽一个完整的时间读完一篇,最大的感受是,作者通过对更丰富资料的占有和相互勾连,尽可能达到了站在安史之乱期间的时人视角,细腻表述当时的“历史世界”。作者的专业能力毋庸置疑,而我等非专业人士觉得好看的原因,还在于作者恰到好处的“论”,都是新鲜有趣的见解。作者在最后一章对此做了充分而集中的表达。

  ●随手一拾皆成良史

  ●前段时间读罗新的新书也有不少从碑文作史料出发的论证,说新不新,但也是对传统史料的一大补充。中晚唐史在整个大历史中不能说不受重视,但确实因“中华主义”观念和“衰亡史”标签的支配,记录、研究都颇有偏见,作者以新史料、新视角结合传统史料结合讨论了燕唐民三方,而后再讲藩镇的演变及长安与河北的关系,最后一章的总结算是将前面未及表述观点重新梳理并串起来,集子的整体性也有了。 历史不仅是记忆之间的竞争,而且是遗忘之间的竞争。也许从非大一统观的新视角出发,利用不断翻新的“被遗忘”史料,很多历史都会有全新的认识。

  ●仇鹿鸣善于用偏门史料做大文章

  ●必买

  ●追寻“乱世的逻辑”。“正经”唐史应该后继有人

  ●一上架就急着买来,开心地读完,不过藩镇研究太多珠玉在前了

  《长安与河北之间》读后感(一):少年惊艳,中年朴素,老年醇厚

  80后的仇教授的第一本书《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真是惊艳,把事件背后的脉络梳理地清清楚楚,不仅才华横溢,而且颇有大家风范。本书是仇鹿鸣对中晚唐历史研究的八篇文章的合集,不如第一本书一气呵成,但各篇文章的主题也是相通的:从新出土的墓志和至今仍存的德政碑中研究安史之乱之后的唐代政治面貌和思想状态。其中重点在于唐人对安禄山起兵到底是怎么看的,五星会聚的政治宣传,当时附逆的唐人们对大燕的心态,中晚唐藩镇变乱的模式,中央与河北藩镇的政治关系等。本书的内容不像《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会融入作者很多个人的判断和分析,更多的还是对历史平实细致的客观研究,非常严谨,但没有那么有趣,或许这就是学术大家成长的必经之路,年少惊艳,中年朴素,要到老年才能真正出大家的醇厚风范。

  《长安与河北之间》读后感(二):以墓志一窥全貌,小人物的呐喊,还原历史的洪流

  当代新派史学家延续了陈寅恪、田余庆等大家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的治史风格。官方对史料有意识的甄别和裁剪,构建有利的叙述,在王朝正统观念笼罩下的史书编纂无疑是一种选择性记忆。安史之乱和后续的河北藩镇,因战乱及立场异端,导致很多史料湮没于时间。本书的研究方法独辟蹊径,从近年出土的中晚唐人物墓志一窥历史的原貌。墓志这种带有私人属性的记载,以小人物的呐喊,还原了历史的洪流。

  唐中期对五德承运的反复修改可视为一个日渐失去魅力的政治宣传的余音。古文运动并不是单纯的文体革命,同时也是思想革新,构成了中唐以后文人思想转变的重要一面。德政碑成为象征朝廷对藩镇控制能力的重要尺度。各镇普遍的“骄兵化”使节帅不得不将精力用在内部弹压,无力外张,对朝廷的威胁反而下降。百余年来河北地区多民族迁徙所构筑的复杂文貌,并非能用简单的标签所能涵盖。曾经在天可汗的旗帜下,一度扩展到葱岭的帝国边界,退缩到了长安附近。中央失驭的同时,以河朔三镇为代表的旧藩镇已夕阳西下,趁势而起的新藩镇填补了权利的真空,一个新的群雄逐鹿的时代浮出水面。

  《长安与河北之间》读后感(三):失焦与重校

  把下面这段话粘贴到评论区以后,豆瓣建议我转成长评,那好吧,听你的。

  正如作者期待的那样,本书充分展现了中晚唐历史演进的多线程和复杂性。尽管“事件-人物”仍在焦点位置(这由“政治史”的性质确定),但藩镇内外权力结构的变动不居、政治景观的制造与流变、典章制度与政治默契下的双重央地秩序等观点,均与传统政治史范式展开了有效对话。

  本书副标题为“中晚唐的政治与文化”,以个人的阅读感受来说,此处文化似指碑刻景观、星象符谶、忠义观念、年号正朔等「政治文化」,而非民众的生活世界与“知识-信仰”体系等“新文化史”语境下的文化。渔阳颦鼓以后,普罗大众心中到底有无李唐,是否乐于、安于燕政权,是否有明确的胡汉认同,仍有赖于其它材料,而不是肉食者书写的碑志坟籍。

  作者的问题意识强烈,尤《权力与观众》一章。其进路大致为:

  石刻史料的物质性-景观-后现代空间理论下的权力景观-景观制造过程中的央地关系-政治实践中制度与默契

  政治学与后现代的交错,为重审中晚唐提供了有效切口,这让人想起作者在另一本书中的话,大概是说,作者最得意的几篇论文,问题意识都来自其它学科而不是历史学,读其它学科的一流研究胜过读本学科的二流研究等等。

  《长安与河北之间》读后感(四):由藩镇骄兵想到的

  赵翼《廿二史札记》“藩镇骄兵”云:“秦汉六朝以来,有叛将,无叛兵。至唐中叶以后,则藩镇兵变,比比皆是。盖藩镇既不守臣节,毋怪乎其下纵而效之,逐帅杀帅,视为常事。为之帅者,既虑其变而为肘腋之患,又欲结其心以为爪牙之助,遂不敢制以威令,而徒恃厚其恩施,此骄兵之所以益横也。“ 仇鹿鸣此书中对藩镇骄兵的分析亦从前人中来,他特意抉出藩镇骄兵化对藩镇本身的极大腐蚀作用,以至于藩镇逐渐沦为牙兵集团的自利工具,在晚唐崛起的新军阀面前不堪一击,失去逐鹿中原的政治军事实力,最终走向末路。而军将一体,运转高效的新军阀,其实也不过是第一代藩镇的转世而已。其组织名目、人员出身或有变化,而制度结构及精神品格则相同。然其最终之灭亡,亦逃不过骄兵之患矣。原因何在?不过是老话题:以利合者,终以不义而亡。换言之,此种大问题在于:一个政治军事团体内部的凝聚力究竟如何才能持久保持?其凝聚力之精神性格如何能确保其团体之生长发育?藩镇将领及其军士皆爱利者,欲望强盛,此其能纵横一时之基础,然血气旺盛者亦必受血气之反噬,以暴力牟利取乐者,亦终受暴力所迫害摧残。以其偏颇邪辟,不悟中庸之故也。藩镇集团的精神品格就是彻底自利,其内部之凝聚以利为原则,故以不义为正义之原则,如此岂能凝聚?【按:柏拉图《理想国》卷一中有关不义之讨论于此处颇有启发。】

  又,军队与地方为中央集权制度国家之极大问题,政治制度故可以防范,然人欲泛滥,不可仅仅以制度收拾。人心惟危,又如何降服?

  《长安与河北之间》读后感(五):非历史学专业读者一窥中晚唐的宝藏书目

  买这本书的初衷只是想把它当作一本睡前读物,顺便涨涨知识。无疑,读完之后觉得“涨知识”这个目的达到了,但每次读完都会陷入思考,反而不能顺畅入睡了。

  就“涨知识”而言,此书剖析了中唐与晚唐时期朝廷与河朔、河朔三镇内部、河朔与其它藩镇的关系。一改大而化之的“藩镇祸害唐廷”这样的单一论调,取而代之的是探索藩镇与唐廷之间是如何互相试探、利用、维系的。通读本书,可以看出仇教授对于还原一个真实的中晚唐藩镇所做出的努力。而这种努力在我看来是成功的,至少使我改变了之前对于唐廷和河朔的基本认知。

  此书的精妙之处不仅在于上述,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将“碑文”做为一条线,将原本是几篇不同议题的论文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使得不同章节(论文)之间读起来没有明显突兀的感觉。而对于碑文研究和解读的本身,也是极其成功的。相当数量碑文和文献的引用,不仅能让人重拾荒废已久的古文阅读,而且作者通过解释与交叉分析,把碑文内容的历史意义也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本书还有非常多的小知识点,例如“荧惑守心”、东渭桥等。阅读此书,就像走一条铺好的森林匝道,设计者想让你看到的风景一览无余,但是路边时不时蹦出来的小动物和脚下的花草,也同样值得回味。

  对于一名非历史学专业读者,这本书的阅读难度不高。虽然第一章的大量古文可能会劝退一批人,但往后慢慢看,仇教授都提供了翔实的解读,所以并不需要过多担心自己的古文阅读水平。除古文外,全书用语通俗易懂,但仍需带着思考来阅读。

  综上,这是一本唐史票友涨知识的好书,但不太适合睡前看,毕竟遇见宝藏,难免心情激动,但心情一激动,自然就不好入睡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长安与河北之间》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