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之战》是一本由黄仁宇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缅北之战》精选点评:
●新闻稿
●没啥意思,战地日记而已,读了后挺失望的。此外,我的电子书可能不完整。。。
●新星新版本,性价比极低
●远征军
●文笔感觉有点嫩
●如果不是挂着黄仁宇三个字,能出版吗?但反过来说,也让有心人看到了希望
●他的战地记录让战争变得真实 可触
●黄河青山确实分量比较重,这个毕竟是他的第一本书还是战地日记,主要也就是今天干了什么的报道给读者知道一下。
●当年的黄仁宇没多少以后典型的黄氏文史的写作样子,不过谈到日本的失败倒是提到一点美国远胜日本的战争组织形式和训练。
《缅北之战》读后感(一):我读书少 我读到的是第一手的对于战争的观察 残酷 真实
后记《黄仁宇回忆 印度与缅甸》尤其值得一读。
《缅北之战》读后感(二):缅甸战役
《缅北之战》读后感(三):缅北之战
新星岀版社,2007年5月。黄仁宇著。
《缅北之战》读后感(四):《缅北之战》——以小见大的国军战场纪实
国军抗日能力究竟几何?不在抗日神剧的贬低里,也不在民国报纸的嘉奖里,一切结论都隐藏于细节。而若这个细节是一位后来成名的历史学家年轻时所作,就更了不起了。《缅北之战》就是这样一部难得的作品,即使只是黄仁宇先生年轻时一些战场通报的集锦,也能让人管窥出中国那一代军人的精神面貌。二战的东南亚战场前期就是日本和英国之间的战斗。印象中,英国人相当认怂,以至于后来新加坡传奇人物李光耀都对英军的表现颇有微词——他自己就受了日军的迫害。处于守势的英军尚且如此,想从日本人手里夺回东南亚控制权的国民军就更难办了。然而事实是,国军在东南亚分战场的表现可圈可点,中国缅甸远征军实实在在代着国内的兄弟们打出了威风。
也许正是因为远离了国内战场,这支国军才能表现如此出众吧。中国主战场上的战争,说白了就是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日本)对抗一帮前现代军头组织起来的松散同盟(国军)加不怎么成气候的骚扰部队(红军)。其中国军的部分不仅面对着日寇的外患,还有共军的内忧,更有几个大佬博弈的离心力,有点战斗力也被牵扯得精疲力竭了。而缅北的远征军则只有一个目标:掌控中国大后方生命线的控制权。他们打的又是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即使给他们撑腰的是不受蒋介石待见的史迪威,也仍然能得到最好的补给与保障。在硬实力和日本人平分秋色甚至更胜一筹的情况下,中国军人和日本军人的战损比接近,说明两国的人员素质差距并没有某些人吹嘘得那么大。看到黄仁宇笔下那些鲜活的基层军官和普通士兵,你会信任这些人保家卫国的能力的。你会坚信,有他们在外为国效力,我们就能安心地过自己的生活。士兵们不是机器,是有七情六欲又能随时警备的专业人员,这就是爱国主义最好的宣传工具。不需要刻意夸大什么伟大面,因为观众总不是傻子,什么合理什么是鬼扯总还能分辨出来。用以小见大的角度——按黄仁宇的说法是“营以下的建制”——描写战争,就是让老百姓更多了解战场的最佳途径。这也许是这本书多年后整理出来仍然吸引眼球的一大原因吧。
活灵活现如小说又经得起考据的历史人物,在本书里也是一大亮点。这也的确是黄仁宇后来独特历史写作风格的一种前兆。他的这种特殊的才能让他的历史爱好者而非专业研究者那里备受好评,当然也引来了一些非议。然而不得不说,黄仁宇的文字仍然是同时代历史研究者里最好读的,我想没有人会拒绝看他的历史专著。
《缅北之战》读后感(五):猥琐的英雄们
请您吞咽一口水,把背脊挺直了,瞅一眼我给您展上的这扇窗。
窗外是缅甸北部某座野山林。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硝烟味,林间只闻见炮声隆隆。时间是一九四二年,一个身穿美式军服的中国小伙子趴在山坡地上躲炮击,凶猛的日本皇军五十六师团正向撤退的中国远征军进行无情的炮击,中国小伙子趴在地上一动不动,脸紧贴着泥地,连呼吸都秉住了不敢发出动静。天空不时抖落许多泥土,就在不远处,一个炮弹破片落下,他明白自己在鬼门关上闯了一回儿。他趴着不敢动,眼前的地平线垂直立着。忽然间,他看见泥地上蚂蚁浑然不觉人间发生的生死大事,正逍遥地搬动着食物,与同伴晃晃悠悠朝洞里爬去。
这是远征军老兵,旅美历史学家黄仁宇亲历抗战的其中一小幕画面。中国社科院明清史研究员王春瑜,曾经在某场合与黄老进行学术交流后形容黄老有失温柔敦厚,混身上下颇有国民党军人的“不良习性”,并以笔记小说文体写了一篇文章侧骂了这位远征军老兵,刊登在大报上。
国内电视剧近来播出了一部战争片《我的团长我的团》,引起社会热议。该片讲述的,正是黄仁宇《缅北之战》这册小书提到的时代背景。《我的团长我的团》描述的国民党抗日军人是“猥琐的人的光辉一面”,这正和大陆当代学人王春瑜所见的黄仁宇的笔触略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承认黄老对史学的贡献前题下,不忘猥琐形象补上去。黄仁宇和《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那些远征军不是被国家正式承认的人民英雄。人民英雄在国内各种艺术形式的描述下,只能是光辉的,不能是猥琐的,谁要把人民英雄描绘的有点猥琐,人民不会接受的。
即使社会不能接受,然而,反倒是“胆小的人做出勇敢的事,明知不可为而为”,才更显得出属于人民的英雄气质,才更像是“人”的状态。
《我的团长我的团》电视剧的编剧兰晓龙在中缅边陲的松山看见八千多名士兵的纪念碑时,曾感叹这样壮烈的抗日战役,怎么好象没几个当代中国人知道。
我们反观侵略者日本军人以及其遗族,每年都要回到这些战场去祭悼为日本牺牲的每一名军人,不论阶级高低,甚至军马、军犬,一个都不少。松山战役之惨烈,战术战法之独特,牺牲之巨,是一个经典的案例,西点军校特别将其收入教材之中。然而我们中国人居然知之甚少。这对我们这个战胜国来说,无疑是悲哀的。
《缅北之战》不过是整个抗日战争中的一小幕,在整个八年抗战中,有无数爱国人士,无数“猥琐的英雄”为了保卫伟大的祖国母亲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大部份没有名垂青史,甚至连荒冢都没有,也没几个中国年轻人知道。
我曾经去靖国神社探访过,亲眼所见那个神社完全是日本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日本人很有系统的,很科学的在运用过去战争的故事以及武士道精神来武装他们的下一代。而我们中国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整合起来,解决许多当年的纷争。
战争已经过去一个甲子,那是一个旷日持久之战。和平年代已经到来已久,是我们重新审视那段历史的时机了。别忘了,当初敌人就是利用我们填补不实的空隙与矛盾,钻了我们的空子进行侵略的。
那些曾经为祖国母亲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猥琐的人们,早已日薄西山,逐渐凋零殆尽,我相信活着的人此生也不会再祈求能够听到自己被颂扬。愿他们年轻时为祖国牺牲的一切,都能因有朝一日祖国真正的富强而得到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