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过好这一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2-28 02:25: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过好这一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过好这一生》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磨铁图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过好这一生》精选点评:

  ●耄耋之辈的一些生活感悟,语言平淡但发人深省,不过书中也不少重复字段。

  ●喜歡老爺子的通透

  ●看到一篇被另一本书收录的文章,据说还有。

  ●不错,不倚老卖老,永远年轻,永远保持学习。

  ●对各种人生命题的思考:善恶、时间、衰老、爱情、人与自然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成功等等。

  ●朴实。

  ●不爱 已对鸡汤免疫 还是致青年的12封信好

  ●季老人生阅历丰富,可年过望九,不免过于啰嗦,一本小书同一个例子出现三五遍(可能是文集,但编在一起就太过啰嗦),不建议阅读

  ●轮回,有没有,不好说,但却不太想。诸神,有多少,不好说,死神一直在。对于这一秒,前一秒已成回忆,是否值得记忆,且看怎么过这一生。随笔合集,重复颇多,不过人生不就是日复一日吗?

  ●纸质书,最近可能是对手机依耐性太高了,都没怎么好好看书。知道这本书的过程也是很唏嘘。古人四十就不惑了,季老八九十岁写了这本书。最开始看的电子书,好喜欢好喜欢,就马上买了纸质还推荐了两个朋友。没想到看到后面不喜欢同一件事情老是出现在一本书了,还是想默默的减一星,是没事还会翻出出看看的类型。

  《过好这一生》读后感(一):浅浅的日子,深深地过

  季老在书里说,青年人和老年人之间是有代沟的,我偏偏想要踏过这道沟坎(如果我们之间有代沟的话),读读这些处处流露真情实理的文字,领会其中蕴藏着的那些智慧。人生的很多道理,看似每个人心里都明白,但又不说不行。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人生感悟。

  季老的人生哲学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话出自陶渊明,顺其自然是他们最为推崇的,尤其是触及到“死”的问题。 文章中印象最深刻的自然是关于老和死的问题了,季老在不同情形反复重申他的看法,而季老坦言,之所以自己不那么怕死,是因为曾经历过那段生不如死、无比黑暗的日子,所以自那以后,像是新生,每一天都仿佛是一种馈赠。

  下一个要阅读的便是《牛棚杂忆》,了解那段痛苦难堪的日子。

  《过好这一生》读后感(二):做自己

  读季羡林老先生《过好这一生》漫谈消费篇章,深感老先生是极有趣的人,其中说到“衣足以蔽体而已,何必追求豪华。一个人穿衣服,是给别人看的,如果一个人穿上十分豪华的衣服,打扮得珠光宝气,天天坐在穿衣镜前,自我欣赏,(她)他不是一个疯子,就是一个傻子。如果只是给别人去看,则观看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千差万别,你满足了这一帮人,必然开罪于另一帮人。绝不能使人人都高兴,皆大欢喜。反不如我行我素,我就是这一身打扮,你爱看不看,反正我不能让你指挥我,我是个完全自由自主的人。” 短短几句就将自己的观点表达的清晰明了,日常生活中我易如此,既然做不到人人喜欢就做一个自由的人,同样的若是因为迎合别人的眼光而委屈自己才是最不值当的事情。 先生此篇中,我认为最有深意的一句,吃饭穿衣是为了活着,但是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穿衣。

  《过好这一生》读后感(三):过好这一生

  每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这是不可能的,不完满才是人生。经历的磨练越少,眼神越澄澈,历经沧桑的人的眼神是骗不了人的。人生漫漫,总会有点遗憾,季老说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小的存在,大部分都会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里,不是圣母情结,至少做的事情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能说促进人类的发展,至少不能违背人类伦理道德。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类有思想、有道德,否则和“几西”又有什么区别呢?

  真糊涂不难得,真糊涂是愉快的,是幸福的。假糊涂才真难得,假糊涂是痛苦的,是灾难的。我想,大部分真糊涂人都想做一个假糊涂人,而假糊涂人却想做一个真糊涂之人。这话可真让人糊涂,物极必反,人的劣性就在于永远不满足,越来越知道知足常乐四个字的意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愿开始同结局一般美好。好誉而恶毁,人之常情,无可非议。自古至今,独善其身的向来都是不掺和是非纷纭之人,各人自行其是,而不必非人之非。

  世态炎凉,不必怨天尤人,渡人不如渡己。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纵大浪文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人生在世一百年,天天有些小麻烦。最好办法是不理,只等秋风过耳边。愿以后的生活,诗与想象力,再加上一个爱。

  《过好这一生》读后感(四):尽人事,听天命

  

看完最大的感受是,季老想的挺多的。书中出现最多的是《蒙田随笔》这本书,也引用很多。其实这类书,也就挑着看,一本书中能让自己有所触发,也就发挥了它的价值。

摘抄一段:最好能背诵几百首旧诗词和几十篇古文,让它们随时含蕴于你们心中,低吟于你们口头。最近因为学着面试,所以刷微博刷到了心动的offer里面的李浩源,实在是羡慕这种才子,深厚的文学积累,行走的法律条文,当然,这种学成的背后肯定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积累。印象很深的还有,他关于天赋和努力的关系,他说天赋是天花板一样的东西,如果你不去努力,是永远够不到天顶的。而如果你没有什么天赋,却够努力,那也总比躺着强。深深佩服这种坚定的想法,想必被大量的积累打磨过。才能如此精炼地提出这样的观点。最后,与其羡慕浩源的学识的渊博,不如从现在开始,构建自己的文学诗词,古文专库。这样的才子确实吸引人眼球,但其实你下得足够多的功夫,钻研得足够深,你也可以成为自己的才子。当然,天赋也很必要。

在季老的文章中,他也强调自己不是一个很有天赋的人,但我觉得是有点自谦的意味了。无论有无天赋吧,感觉一点说得很有道理,尽人事,听天命,在这世上,你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烦恼。其实现实中很多人的烦恼,更多的是来自于还没有尽到人事,却想要太多太多。继续给自己加油打气吧,尽人事尽人事。

读后感好像又跑偏了,哈哈。最近对人生思考类的书籍,有些执着,可能是出于年近30的忧虑和无所适从吧。加上工作上的事情,一波又一波新浪潮的袭来,总感觉要扫一下心里的垃圾,保持干劲。书,真的是个好东西。

  《过好这一生》读后感(五):《牛棚杂记》《过好这一生》读后感

  我是先读《过好这一生》这本散文集的。说实话,这本散文集编得很一般,有些杂乱没啥逻辑,有些段落还前后重复,但重点还是看季老的文章。看完后发现这个老人怎么把人生看得那么通透,忍不住再去看《牛棚杂记》。

  说实话,看完后心情很复杂,愤懑无奈心痛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但我一直以来都警防自己“情绪上头”,赶紧地重新翻翻前一本散文集。毕竟经历这么多无情世事后的季老还能如此淡定。佩服的是,他是有怒的,但还能以有时诙谐又稍显无奈的语言记录下来,是真的肚里能撑航空母舰的人才能做到的吧。

  摘录一段季老在后记中的话:

  “我原来为自己定下了一条守则:写的时候不要带刺儿,也不要带气儿,只是实事求是地完全客观地加以叙述。但是,我是一个有感情的活人,写着写着,不禁怒从心上起,泪自眼中流,刺儿也来了,气儿也来了。我没有办法,就这样吧。否则,我只能说谎了。”

  季老的文字平实得很,扎扎实实地写到你心坎儿里。给人很强的安全感,读他的文字,我还真的没法不跟着他的思绪走。

  活了一辈子,他说起人生在世,必须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自己的关系。在我看来,他就处理得特别好,尤其后两个。

  1. 和别人的关系。季老一直提及“容忍”,他把忍推到极高的位置。事实上,他也知行合一。

  2. 和自己的关系。

  一是我是谁。他反复提到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真”首先务必对自己真。倚老卖老要不得,倚少卖少也要不得。青年人要对自己负责第一个是要认识自己。真谦虚和假谦虚一目了然。

  二是我的生死。季老推崇“万物方生方死”的道家生死观。“只要能活一天,就必须十分珍视这一天,因为它意味着我们又向死亡前进了一天。”在《牛棚杂记》中,他用一整节的篇幅讲述了自己曾经有自杀,且思量好方方面面的经历,冷静有条理得让人觉得可怕和心疼。也真的只有经历过一次“死“的人,才能那么通透得看明白生死吧。

  三是我的价值。这里无疑能体现季老的大格局。“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前一次读到类似这样的话是在十九大报告中。就像接力赛一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就像一条链子,每一环从自身看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没有这点东西,链子就不复存在。

  可能觉得遥远,每次宽慰自己时,我会想起导师曾经说过的“个人在全宇宙间不过是沧海一粟”,从而获得平静。但同时,要想到自己是“链子中的一环”从而获得动力。这才是看得开的全部。

  最后附上季羡林先生的座右铭,值得谨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好好享受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每一分每一秒都值得用力地努力活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过好这一生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