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社会建构》是一本由[美] 彼得·伯格 / [美] 托马斯·卢克曼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实的社会建构》读后感(一):关于外化和客体化
感觉本书美中不足的是对于外化和客体化其实没有足够严格的区分或界定。
在第一章第三节,作者提到“人的表现性可以被客体化,也就是说,它通过人类活动的产品展现自己......作为一种指标,它们延展了制造者的主体过程”,作者此处举的人类活动产品的例子是符号和语言。而在第二章第一节第二部分中则写道“人类活动的外化产品获得客观性的过程,就叫做客体化。”个人认为这两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第一种所谓客体化,指的是人的主观意识投射到一个客观物体上,如人通过符号体现自己的情感;第二种客体化则是指人将自己构建的制度视为一个客观事物,也就是涂尔干的视角。两个概念虽然都可称为“客体化”,但有明显的不同,冠以同一名称似乎不妥。个人认为第一个概念倒应是“外化”。
如此看来,客体化应该只能从生于制度中的人视制度为客观事实的一步开始算起,而在那之前的符号、语言、常识和惯例应该都只能算作外化的结果了。
纯属个人见解,欢迎讨论
《现实的社会建构》读后感(二):作为背景储备的好书
译后记很好地概括了这本书的基本内容。虽然是美国知识社会学的重要著作,但是内容实则更偏向于我们常说的社会建构主义。
这本书的核心问题就是回答,人与社会的相互建构(马克思已经提出的命题)——从知识的生产与传递角度考察——是怎样实现的。
:这本书提出的外化-客体化-内化的三元循环对我的下一篇论文(出乎意料地)也有所启发。
《现实的社会建构》读后感(三):中国周刊好书榜-《现实的社会建构》
《现实的社会建构:知识社会学论纲》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社会学著作之一,是与《新教伦理与资本E义精神》和《自杀论》齐名的一部经典作品,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并且收藏的书。“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西方人文社会思潮来说,‘建构主义’占据了近乎垄断的地位。人们普遍认识到,一些看上去刚性、客观和自然的制度、观念和知识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 它们分明就是前人基于特定的历史因素和利益因素创造出来的,却蒙蔽了一代又代人。妨碍或引导人类解放进程的,原来不仅仅是那些给人们带来强烈价值感受的事物,那些看上去无关和无害的东西,往往更为要紧。 彼得伯格与托马斯卢克曼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完成的这本著作,开启了上述建构主义时代的简章。他们俩用清澈迷人的笔触,揭示了人是如何创造社会现实的以及社会现实又是如何创造人的。借助这种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当代人拥有了看穿物化、打破宿命的能力,也真正得以在理性的花园里树立起对于历史和他人的尊重与敬畏。”
《现实的社会建构》读后感(四):《现实的社会建构》
全书带给人的是一种辩证思维的论述,建构主义弥补了实证主义的“社会是既定的、客观的以及可测的”伯格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阐明了本书的核心问题,即“知识与我们人所处的情境、对知识的内化都有关系”,想要回答的是“结构与人(能动者)之间的关系”。能动者(agency)在创造社会时,已经既定在社会的客观条件之中,当人通过角色扮演实现新一轮的惯习化到典型化(即tpye的形成)时,外在化的社会秩序会越来越明显。而这个社会秩序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得以体现时,便形成了客观现实并通过“制度化”进行加固。无论是在初级社会化还是次级社会化中,人会对加固后的“制度化”的结构进行内化。如果我们完全服从社会给定的角色,此时“人等同于物”,出现“物化”现象。 然而人承担着各种不同角色,但是人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时可能只是在履行该角色的义务,而其内心也许对正在所扮演的某个角色是不予以认可的。因此,identification与role performance之间的区别在于,真正投入某个角色之中并奉献自己的力量时,个体才会对所扮演的角色形成身份认同。在认同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是在重塑已有的角色,进而对已有的既定结构进行重塑。因此,本书中的“identity”指的是置于社会、制度化背景下的“identity”,即“social identity”。
此外,读完此书可以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
1、国家在人的初级社会化阶段起到的干预作用的效果到底如何评估?
2、个人的能动性在主流的权力中心下如何发挥作用?
《现实的社会建构》读后感(五):给予人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一本书
我是断断续续读了一个月,所以 讲结构,讲重点
1.首先作者提出了问题,什么是现实?什么是知识p3,提出了知识社会学的分析对象是现实的社会建构p6,绪论说明了不同学者对知识社会学的内容性质的观点与学科研究内容对象的推进,提出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来源来自于涂尔干的把社会事实视为物和韦伯的主观意义从结是认识对象,当然,在文中的后半部分,我还发现了马克思的辩证法
2.日常生活,每个人对日常生活都有不同的理解,此时此地,日常生活有日常生活现实,强调我们生活的日常生活具有时间性,日常生活中的互动意味着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环境与文化内涵,而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在构成日常生活的知识尤为重要,语言可以被符号化,这个符号化也可以被称为客体化,人的经验通过语言跨越时间空间社会p51被客体化,语言对于社会经验被客体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3.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环境中,人的有机体发展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干扰p65,“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人类有机体完成了自身的发展,这一过程也是人类自我的形成过程”,自我形成过程与有机体持续发展和社会过程有关
4.人的稳定秩序来源于制度化,也就是人的行为被不断重复后形成模式p70,但人和人相处的背景情景不一样,所以,当不同类型的行动者之间的惯例活动呈现为交互类型化时,制度化就出现了p71,对于人而言,制度社会是可见的,现实的,当人类活动的外化产品获得客观性的过程叫客体化p79
5.人的经验可以被留存下来,通过语言进行新一轮的传递,如果旧的经验不再重要产生了新的经验,就产生了新的正当化。人传递知识,不同的角色传递不同的经验,所有的制度化都包含着角色p94,不同角色有不同的知识的社会分配p97,制度化的模式和范围对应着不同的人
6.
《现实的社会建构》读后感(六):随便记记
彼得伯格的现实的社会建构
这本是真真真真难找,第一次看划过笔记的影印版书,重点都标出来了适合懒惰的我,也莫名有一种和人有联系的感觉。虽然已经在各种地方知道了八九不离十,但社会构建主义者怎么能不读呢?
时间非常当代,也非常容易读,都是一些很基础的观点。
将现实定义为独立于意志之外的现象的性质。将知识定义为真实的,拥有特定特质的现象。绪论说比起哲学社会学更关注人,包括对于定义的问题的讨论,实际上就是说遵循的是人类主义和经验主义。处理的问题就是「知识」如何成为「现实」,也就是知识的「正当性」。
日常生活会将有问题的部分整合入没有问题的部分,细思极恐。客观化的事物构成了生活现实,其中包含符号和语言。日常社会知识由社会分配。
人建构了自身的本性,人创造了他自己。这完全是马克思说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习惯化和定型化形成制度,制度的客观性是人建构的,各制度间趋向关联。制度具有区隔性。语言为客观的社会世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强置性逻辑,并且是大量经验的沉积。提到社会自我,即习惯化的角色,类似佛洛依德超我。物化,即将人为的事物非人化。
合法化以正确性解释制度。合法化的第一阶段为语言体系,第二阶段为理论命题,第三阶段为理论,第四阶段为符号意义共同体。神学,哲学,科学都起到了维持共同体的作用。讲到作为共同体的知识分子,可以选择退回知识分子的亚社会中,从而形成情绪避难所哈哈哈哈。
社会从外化,客观化,转到内化。社会化即是个体融入客观世界的过程,是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的统一,次级社会化是一个已融入客观世界的个体进入社会新的部分的过程。从具体重要他人态度和角色中抽离的过程被称为概化他人。这时,人的外在内在事物开始相符合。重要他人在维持主观现实中起到重要作用。主观现实可以转变。这一部分逐渐心理学。
最后一个问题最近一直没想明白,逻辑是社会的经验的吗?还是先验的?
《现实的社会建构》读后感(七):扫雷
1.前言页2行4:“我们在本书的最后也做了一些总结”应为“我们在绪言的最后也做了一些总结”。 2.前言页2行19:这里漏译but we want it to be judged on its own merits, not in terms of its exegetical or synthesizing aspects。 3.前言页4行5:“一位约德尔歌手”即Jodler,据原文作“约德尔”。 4.页8行5:“价值观”应为“价值”。 5.页9行22:据原文,“这种背景所孕育的精神气质”即the mood within which it arose,应为“孕育知识社会学的精神气质”。 6.页15行5:“有意识作用和无意识作用”应为“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 7.页17行18:“思想”应为“观念”。 8.页18行8:据原文,“科学知识的认识论问题”即epistemological questions concerning sociology itself as well as any other scientific body of knowledge。 9.页18行13:据原文,这里不是问句。 10.页19行14:“在理论层面重新界定它的经验研究任务”应为“在经验层面重新界定它的任务”。 11.页20行13:“神学”应为“神话”。 15.页30行14 16.页37行7:“紧迫性”即anxiety,据上文页39作“焦虑”。 17.页45行20:“身体语言”即induces,据上文作“指标”。 18.页49行50:据原文,“脱离此时此地的直接的主体性表达来传达意义”即to communicate meanings that are not direct expressions of subjectivity 'here and now',应为“将脱离此时此地的主体性的直接表达的意义传达出来”。 19.页53行2:“从象征系统一词中已然能够看出”即too name these is already to say that,应为“从这几个系统已然能够看出”。 20.页80行21:“事实”应为“现实”。 21.页83行21:据下文页113,“功能性前提”应为“功能性要求”。 22.页85行137:“把世界收纳进那些具有事实性的食物,即orders it into objects to be apprehended as reality。
《现实的社会建构》读后感(八):现实的社会建构的学习小结笔记
本书写于1967年,在较早的时间提出了“社会建构论”,并提出了如何运用社会学的学术研究视点从宏观的社会结构拉回至日常生活的研究。正如本书结语所说,“有大量的经验问题等待着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本书也为后现代的解构和批评预留了许多重要的话题。
本书让我个人受益最深的就是第二章“作为客观现实的社会”,换句话说,就是社会学应当如何研究某一种制度或秩序。
并不存在一种来自稳定的生物学基质,能够决定社会-文化变异的人性(human nature)。(68页)社会秩序只能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而存在,其他的本体论归因在解释经验展现的问题时都会无可救药地异向一种含糊其辞。(69页)换句话说,不是“制度”决定人,而是人决定“制度”,不存在本质意义上的制度,制度可以追溯其起源,虽然制度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始终是人造的。而制度形成的过程可以总结为:外化→客体化(人类活动的外化产品获得客观性的过程)→世代的传承,新一代人的“内化”。因此制度的确立需要沉积和传承,需要由角色来完成。
除此之外,在考察制度的时候,还需要思考主次,制度的范围,以及每个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进一步维持制度,则需要制度的“正当化”。(正当化也是作者提出的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它的主要过程是:语言客观化系统开始被传递→已具雏形的理论假设→明晰的理论→象征世界)。
作者在第二章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三章“主观现实的社会”,也就是说人是如何作用于社会,在某一种社会制度下,人的自我认同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可以参考原文作者的一段话:
社会结构决定了在认同的形成与维护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过程;反之,由有机体、个人意识和社会结构的交互作用所制造的认同又反作用于给定的社会结构,同样对它进行维护、修正甚至重塑。作者其实挑战了20世纪一来影响颇深的精神分析,作者认为,精神分析理论应当被视为当代社会中一种非常独特和非常重要的现实建构所进行的正当化,而并非一种本质性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科学命题。
从以上的观点来看,可以说本书提出了非常重要的“社会建构”的理论,当然,在许多微观问题上仍然值得讨论(或者说作者的“解构”不彻底),比如文中提出的“性”亦或者对精神分析的批判,到70年代,福柯和 Jeffrey Weeks等人都继承了这种研究方法,并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
《现实的社会建构》读后感(九):学者推荐语
经过半个世纪了,这本著作依旧是理论性极强的经典作品,值得阅读。
透过现象学家阿尔弗雷德·舒茨的概念,两位作者让马克斯·舍勒和卡尔·曼海姆所经营的知识社会学传统有了巨大的转折,“知识”回归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被表述,显得更加贴近现实的生命情境。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本著作让原具德国风味的思想涂染上了美国实用主义与以塔尔科特·帕森斯为代表之主流社会学的色彩,深具反思性。译者文笔流畅、平实且中肯,可读性强。
——叶启政(台湾大学社会学系退休教授)
《现实的社会建构》是知识社会学的经典之作,也是社会建构论的扛鼎之作,更是社会学领域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该书不仅将知识社会学的考察范围,从少数人关心的科学和理论知识,拓展到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用以指导行动的知识,而且以清澈、迷人的笔触,揭示了作为“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的社会,到底是如何构成的,又具有怎样的特性。
细心品味,不难发现,该书融汇了现象学的洞察与人文主义的关怀。对于矫治社会学理论的退缩,该书至今仍有警示和启迪作用。
——成伯清(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该书虽然被视为“知识社会学”的经典之作,但实际上讨论的是社会学理论领域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即社会现实与个体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该书也被视为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社会建构论”思潮的经典之作,但在我看来,“社会建构论”这个概念已经由于被泛滥使用而失去了其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因而也不能准确地用来描述该书在理论取向上的特点。借用一个更为适当的概念来说,该书应被视为社会理论中“互构论”取向的开山之作。作者在书中所做的全部论述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社会是人的产物,人是社会的产物,人和社会是相互建构的。这正是“互构论”的基本命题。因此,凡欲学习社会学理论、理解互构论者,都应当将本书作为必读之书。
——谢立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在那些被奉为学术经典的作品中,《现实的社会建构》并非系统缜密的鸿篇巨制,但其影响自出版以来一直在持续增长。它将舒茨关于生活世界的现象学思想融入社会学的话语体系,使现象学社会学摆脱了现象学哲学的印记,成为“人文社会学派”的宣言式文献。它主张社会学理论与知识社会学的同一性,在考察日常生活世界这一首要的社会现实如何被建构起来的同时,阐释了日常知识在现实的社会建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仅如此,它对现实的社会建构逻辑的阐释,已被当代社会建构主义者奉为圭臬,深刻影响和改变了我们对贫困、教育、性别、越轨与犯罪、阶级或阶层、环境等新老社会问题的洞察方式。显然,无论是正在训练“批判性思维”的学子,还是致力于“理论创新”的学者,这本书都值得仔细品读。
《现实的社会建构》读后感(十):“我们就是这样做的”变成了“事情就应该这样”
作者对知识和现实的定义,就如同书名一样,现实的社会建构,就是任何一个概念都不一定是原来就有的,直接可以拿来用的,我们看问题的视角应该从他就是这样的,转变到他是如何被建构的,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传承的,历史是什么,又是如何变化的?有一个例子,就是人类学有一本书<甜与权力>如果不用peter berger的视角的话,可能普通人就觉得人人都爱吃甜的,本来吃甜的就会开心啊。但是溯源一下历史,就知道并不是这样的,1650年的时候,蔗糖还没有变成是这样普遍,还是一种特别奢侈的贵族才能享用一点的东西,后来是资本的力量推动的,而且是和奴隶制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升紧密结合的,所以甜文化就是被社会发展建构起来的。这是我结合本节课和我自己的专业的一个视角转变的思考。
接下来我想说一下制度化的方面,在第二章的第一节制度化里面,作者强调 社会世界处于一个建构的过程中,而且具有扩张性的制度秩序就扎根于这一过程。任何重复了一次或多次的行动都会导向一定程度的惯例化……当制度被传向下一代的时候,制度世界的客观性会变厚,也会变硬。这种效果不仅仅作用于儿童的社会化,也作用于父母。“我们就是这样做的”变成了“事情就应该这样做”,某个世界就这样被牢固的竖立在意识之中。作者写道孩子们在社会化的早期阶段,这种制度就意味着整个世界。这使我想起了人类学理论这门课上我们上周读的玛格丽特米格的著作《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作者通过对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三种原始部落的考察,发现a部落的男男女女都是懦弱的,b部落的男男女女都是好斗的 激进的。c部落的男女则是通过社会分工表现出不同的气质。所以米格做出了总结:每个特定的、整合一体的文化,对发育中孩子们的塑造作用,都给我们提供了若干可供比较的模型。从中,我们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的天性是那样的柔顺,那样地具有可塑性,可以精确地、并有差别地应答周围多变的文化环境刺激。所以,不同文化成员之间的差异,如同处在同一文化内的个体间差异一样,可以完全归因于作用不同的社会条件。尤其个体发育早期的条件作用特别重要,而该作用又是文化机制所决定的。正如我们目前经常使用的将自然的事物比作女她,比作母亲,例如大地孕育了绿色,黄河是母亲河,而把科学的客观的用男性化的口吻和词汇来描述,其实这就是我们目前现代社会建构出来的男女的性别气质,所以,我们说性别之间标准化了的人格差异也是由文化”监制“的,是由社会建构的。标准化了的人格差异归根结底是文化造成的,如同田野资料充分说明的那样,新生儿可以稳定地,很自然的发展成为一个温良的A部落人,或者带有侵犯性的B部落人,那么这种判若鸿沟的差别是如何产生的呢?每一代男性和女性都要在文化机制的作用下,适应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这就是制度化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眼里,没有什么是完全自然的,都是建构化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