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社会学是什么》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2-05-13 16:30: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社会学是什么》经典读后感有感

  《社会学是什么》是一本由邱泽奇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学是什么》精选点评:

  ●起码很简单

  ●对读过的那一半,最大的收获可能是终于认识到了“人是要处于社会中才能作为一个人的。”一个人必然是社会人,既不必惊异,也不必逃避。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社交回避的情况

  ●有很多问题,含糊其辞,隔靴搔痒,但通俗易懂

  ●好神奇的书,每一段我都能看明白,但是就是不知道在说什么……一定是我太年幼……

  ●挺好读的,算是看的第一本社会学相关的书。

  ●简单看了看 属于表层现象解释

  ●一两年前逛学校门外的旧书店买的。断断续续看了忘,忘了看。昨天上海台风看完了尾巴。行文是简单的,但印象不太深。

  ●社会学方面的通俗读物,适合非社会学专业的大学生读

  ●算是慢慢了解一点社会学。

  ●又是一个星期才看完。。。觉得有些概念作者写的含含糊糊的。。。

  《社会学是什么》读后感(一):“如果您是中学生。。。”

  看到这句心凉了一半:原来这书是给中学生看的啊。。。可怜我大三的老鸟一只,为了应付考试还看这种书。。。还看了一学期才看完。。。

  这学期选了两门社会学类课程:社会学导论和“现代世界四巨人”,后者强调institution,从学校、婚姻、市场等方面比较中美法日四国的institutions(事实上对这门课我依然处在糊涂状态,真的不知道这一学期都上了什么。。。)对社会学依然糊涂帐一笔。不过复习的时候狂看了一通《社会学教程》,王思斌编的,看得要吐了,总算还明白些社会学是在讲什么了。

  不禁又要惭愧一把。当年还是高中生,周楠师兄回学校给我们上选修课,提到了这套书,尤其推荐了《人类学是什么》。当时师兄问王铭铭是谁,就我答出来是那年某学术抄袭事件主角,可是书至今没看。五年过去了,读书上没什么进展,惭愧!

  《社会学是什么》读后感(二):李毅:中国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社会学理论

  中国教育部高教网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中国社会学网

  中国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社会学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 重阳研究员 研究员

  李 毅

  《社会学是什么》读后感(三):李毅选集第一卷、第二卷出版发行

  李毅选集第一卷、第二卷出版发行

  elected Works of Li Yi, Volumes I and II

  李毅选集第一卷《中国复兴大战略》出版发行

  elected Works of Li Yi, Volume I:

  李毅选集第二卷《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出版发行

  elected Works of Li Yi, Volume II:

  《社会学是什么》读后感(四):入门的社会学读物

  《社会学是什么》 邱泽奇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

  作者的话

  八讲,六个专题。出生时的社会化、教育、工作、婚姻家庭、群体与组织、社会结构与分层

  一、数字与意义

  1.1 四个数字(农村城镇性别比例的课堂教学)

  1.2 数字、常识与意义

  英国社会科学家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社会学就是要在我们的常识之外寻求日常生活的新意(p6)

  概念:(p8、p12)

  样本:在调查中被用来代表总体的研究对象

  总体:被研究对象的全体

  抽样:获得样本的过程

  抽样框:被用来抽样的、符合研究条件的所有对象列表(或者总体列表)

  变量:要调查的内容

  分析单元:用来考察和总结同类事物特征并解释其中差异的单元(个体、群、组织、社会人为事实等)

  常见谬误:(p12)

  简化论:用在下小范围或特殊群体获得的结论来看待和解释所有事物

  生态谬误:吧在高层次分析单元中获得的结论用来解释低层次分析单元的现象和事物

  启示:(p13)

  1、常识并不总是对的(默顿(Robert Merton)的参照群体理论)

  2、数字并不总是有意义的——数字的意义并不在数字本身,而在于数字所代表的事物(把数字放到具体的社会现象中进行考察)

  3、对数字的错误解释经常发生(减负与生产积极性的例子)

  1.3 社会学中的数字

  数字的意义在于数字的社会指称(p16)

  巴比(Earl Babbie)认为,人们在对社会进行研究和总结的时候,处理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而不是“应该是什么”或者“应该为什么”。(p16)

  社会学家研究的主要是社会群体的行为或模式,社会学可以在个体层次上搜集资料,但总是针对群体来了解社会运作的规律(p18、p19)

  概念:(p20)

  社会学的研究就是对变量(包括变量属性)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属性:事物的特征

  变量:多种属性的组合

  概念:同类现象的抽象概括

  概念的操作化:将一个含义不是十分清楚地概念变成可以测量的概念,使之成为变量。

  数字的社会意义解释的步骤:(p21)

  1、弄清楚被研究的问题

  2、对变量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考虑

  3、设计研究过程

  4、搜集资料

  5、整理资料

  6、解释结果的社会意义

  7、处理研究的成果

  8、评估研究

  1.4 获得数字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系统的考察某个具体的社会现象;运用一定场所、不能对观察对象实施任何干扰。(p24)

  分类:

  是否人为场景:实验室观察、实地观察

  是否参与到所研究的社会情境中: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

  2、问卷调查

  3、文献调查(第二手资料分析):定性(历史分析、过程分析)、定量(内容分析)

  4、深度访谈、实验和评估等

  1.5 赋予数字以科学的意义(p31)

  分析方法:基本分析、比较分析、反复分析

  集中趋势分析、离散趋势分析、四分位法、分类、截面数据比较、同期群比较

  总结:社会学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赋予数字或资料以科学的意义来增进人们对社会的了解,并获得知识的积累。

  二、社会之学

  (回顾社会学发展历程,比较社会学与临近学科的关系来进一步探讨社会学的基本特点)

  2.1 从哲学中脱胎

  孔德(Auguste Comte)《实证哲学教程》中使用“社会学”概念,社会和个人的双重困境,法国大革命的背景(p37)

  人类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神学的”(生命体和与人类相似的力量)、“形而上学的”(抽象的实体如大自然)、“实证的”(联系与规律)(p40)

  孔德认为社会学就是要“按照唯一的目的,合理的协调人类的各种行动”,“实证的”(p41)

  虽然强调社会学的物理学性质,其思辨和演绎仍然是讨论问题的主要方法。(p42)

  2.2 涂尔干(Emile Durkheim)的贡献

  贡献:

  1、让社会学研究具体的现象,不再限于思辨与冥想(《劳动分工论》,细致分工下社会如何保持整合的状态呢?机械团结、有机团结、集体意识)(p43)

  2、摒弃故事式解释,看做社会现象或事实,用社会的原因来解释(《自杀论》)

  3、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将社会现象(对个人产生强制作用的,就是社会现象)当做客观物体进行研究,摆脱先验论的观点和成见,像物理学一样,从外部去观察社会现象

  2.3 多元传统

  简单来说:孔德提出了社会学的概念;马克思影响了冲突理论的发展;涂尔干建立了社会学的方法论并影响了功能主义的发展;韦伯从另一个角度建立了社会学的研究路径

  并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多元的影响(p48)

  后面为具体论述(韦伯的理想类型工具)

  2.4 社会学的想象力与多元视角

  社会学是工业社会的学问,是工业社会的经世致用之学(放在社会经济背景中看问题)(p55)

  1、功能主义(社会各部分彼此之间及其与社会整体的相互关系),莫顿等

  2、冲突论(强调社会内部的不一致、不协调、分化与冲突),马克思、韦伯、科赛等

  3、交换理论(强调对人类型为和心理动机的研究,倡导在个体层次上研究社会现象),霍曼斯、布劳等

  4、符号互动论(从主观的立场出发来讨论人际交往的视角,认识如何使交往产生实质性意义的),库利,索绪尔、福柯等

  2.5 什么是社会学(p66)

  与心理学比较,非过程,而关注客观的、可测量和社会现象;

  政治学比较,不单纯关注国家与政体,而将其当做人类的组织活动,关注而这共同属性;

  经济学比较,不关注经济现象,关注现象的社会基础及其相互关系;

  人类学比较,不关注地方性的文化、象征、意义,关注具有普遍意义、可解释的文化现象。

  三、人之初

  3.1 狼孩与天性

  人类不具备其他动物的生物性本能,就只能通过学习来获得能力、获得人格,并使自己成为社会中的正常一员,这就是“社会化”(p73)

  3.2 淘气与教养(p73)

  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人社会性的发展和探索

  3.3 我看人看我

  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人们对自己的了解实际上是通过对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来获得的,这就是所谓的“镜中我”。(p80)

  “自我”的发展三阶段

  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主我、客我(客我发展的三个阶段)

  弗洛伊迪(Sigmund Freud):本我,自我,超我

  埃里克森(Erik Erikson)的修正:自我发展的八个阶段

  皮亚杰(Jwan Piaget)的人格研究:发生认知论,四个阶段

  3.4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p89)

  家庭(对最后依靠的认知)、学校、同伴、大众传媒

  3.5 无法速成的社会化(p92)

  少年期到青年期、成年期、40岁左右、死亡

  3.6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启示

  人并不是由社会通过社会化过程来操纵的玩偶,社会也是有人组成的,社会是人的一部分,人也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化可以理解为对个性的解放(p97)

  四、明天可以不上学么?

  4.1 作为社会制度的学校教育

  学习无论对个体还是对社会,都是极其重要的社会行为。在具有一定劳动分工的社会,家庭能够交给社会成员的能力和技艺有限,学校是大多数人选择的替代品(p103)

  漫述中国教育发展史

  4.2 学校教育的功用(p109)

  4.2.1 受教育者视角:一张进入社会的通行证(文凭);为个体的社会流动提供渠道;(有形的功用)

  价值观的习得和技能的习得(非物质性的功用)

  4.2.2 社会的视角:将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传达给个体(杜威、涂尔干);社会控制(处罚表达了对社会规范的强调、打分、充当监护人角色等);

  进行筛选和储备(通过考试来鉴定人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储备社会人力资源);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4.3 学校教育的批判(p114)

  1、义务教育使人受到升学考试制度的约束

  2、社会力量对教育资源的恶性掠夺

  3、分班制度使少年尚没有理解社会基本含义的时候被社会贴上了某种标签

  (冲突论立场:分班制度强化了既有的社会分层结构,吧社会已经存在的社会分层体系搬到了课堂上)

  (威利斯(Pual Wills)认为复制既有的社会结构;鲁特(Micher Rutter)认为同时学习哦啊的组织和环境也可以消除外部因素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科尔曼(James Coleman)认为只是将学生背景的认同带到了学校)

  4.4 为什么一定要考试

  中国初等教育存在的制度性冲突,即以义务教育为主要目标的小学和初中教育由于高中实施升学制度的干扰,而彻底瓦解(p120)

  考试仍然是几乎所有学校教育中最通用的约束实施教育和接受教育双方不滥用各自权利和检验知识传播效果的工具,不是最好,但最有效(p121)

  由于高中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所以,高中招生就必须尽量缓解升入大学时的供需矛盾(p122)

  人类对于公平教育的探索:推荐制、缴学费、就近入学、为所有人提供机会(义务)(p123)

  4.5 教育与不平等

  笔者的城乡教育研究

  五、如果天上掉馅饼

  5.1 找一份工作真难

  5.2 劳动分工

  1、斯密(Adam Smith)《国富论》中对劳动分工的举例:一个劳动者对制针······(p140)

  2、泰勒(Frederic Winslow Taylor)提出科学的分工,组织理论研究和管理学的“科学管理”:精细分工;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p141)

  3、福特:标准化、精细分工、熟练操作、紧密协作(p141)

  4、霍桑实验:群体生产制度、终身雇佣制度等,人的作用(p142)

  5、瑟罗(Lester Thurow)日本弹性生产制度:精密的设计、惊喜的加工、工艺式的生产和更加人性化的市场策略(p142)

  6、弹性工作需要职业能力,需要创造力、信任、合作和社会关系网络,因此招聘需“工作经验”。

  5.3 经济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笔者论述计划经济特性及其限制、本质,论述市场经济的演变、户籍制度、民工潮)

  5.4 女性、农民工与工作机会的不平等

  1、女性问题原因:效率问题、女性的社会负担(需要等待整个社会的素质提高和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霍曼斯(Hilary Homans)的研究,生孩子的阻碍;弗恩尼(Tim Verney)(p156)

  2、户籍因素:农民工

  5.5 失业

  1、经济学家:产业结构的变化来解释失业率上升,“结构性失业”;技术对劳动力的代替(p158)

  (之后是笔者对经济转型中,城市与农村劳动力问题的论述)

  六、谈婚论嫁说家庭

  6.1 找一个什么样的伴侣

  1、爱情不是婚姻的唯一基础:父母与社会关系、经济来源与支撑

  2、内婚制(p169)

  3、同类婚:具有共同社会特征的人之间建立的婚姻(p169)

  同类婚的功能主义解释(p171)

  4、一个人的品质就是这个人的社会化程度,对社会的理解和对待社会的态度(p171)

  5、一些调查指出,影响婚姻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不是爱情,而是家庭的经济支配权(p172)

  6.2 结婚、离婚、再婚

  1、结婚招来复杂社会关系的原因:结婚作为婚姻关系的形式化程序,是为了说明和昭示即将完成的婚姻关系符合社会的基本规范和准则,男女双方的性的结合具有合法性,两性关系产生的子女具有合法性,将来可能派生出来的新的社会单元(新家庭)也具有合法性。(p174)

  2、关于离婚的解释:社会财富分配状况的变迁改变了婚姻与财产之间的关联;女性有更多机会获得经济上的独立。

  另一种解释:妇女地位的独立使他们更少把离婚和羞耻联系在一起。(p178)

  3、有研究提出,孩子心灵的创伤未必与双亲的离婚直接相关,很可能与父母在子女面前吵架斗殴有关。(p180)

  6.3 何以为家

  1、婚姻定义:社会认可的配偶约定······婚姻包括了两性关系或者是模拟两性关系,异性之间的结合就是两性关系,同性之间的结合尽管是同性,但仍然在模拟两性关系。(p181)

  家庭定义:家庭是一种社会组织单元,单元中的成员主要来自血亲关系,或者由婚姻构成的非血亲关系或模拟血亲关系(p181)

  2、传统家庭模式: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夫妻,父母,直系长辈,未成年子女)、扩大家庭(核心加主干加其他旁系)(p182)

  3、古德(William J.Goode)认为,人类的家庭在向核心家庭收敛:工业区取代农业社会,简单便捷成为人们对家庭规模的适用性选择(p184)

  4、多元化发展:单亲家庭、单身家庭、重组家庭、丁克家庭、空巢家庭

  5、经典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当最后一个孩子长大成人离开家庭的时候,就是这个家庭生命周期即将结束的时候。当配偶一方死亡,老人单独居住时,家庭就从空巢期进入了消亡期(p187)

  6.4 家庭的社会意义

  1、功能主义的解释(基本上是一个全能的社会单元):(p188)

  生养(家族繁衍与社会延续);

  社会化教育;

  经济合作;

  对性的管理;

  2、冲突论的解释:男女间的彼此竞争。在家庭中,女性表现为从属角色,受到男性的支配。因此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支配不过是家庭模式的翻版(p191)

  6.5 家庭会消失么?

  1、对家庭意义的怀疑:(p192)

  作为一个生育单元,家庭对社会最重要的意义在消失;

  社会提供了多元化的社会化场所,家庭重要性下降;

  人类对性的宽容,家庭对性行为约束的失败;

  经济生活的多元化使得原始的家庭劳动分工失去了意义

  2、对怀疑的反击:(p193)

  生育将始终是人类自己的事情;

  家庭社会化的不可替代性;

  只能说明人类性行为的约束本身在变得多样化;

  家庭小型化和社会异质化,家庭更加成为人们情感的归属

  七、人能群

  7.1 人类的群集性

  简单的解释:工具性需要;表达性需要(p201)

  7.2 哥们与君子

  1、群体(认同感、归属感、核心人物、稳定性);集合体;类群(p205)

  2、初级群体,次级群体

  3、内群体、外群体:萨姆纳(William G.Summer)认为,人们总是认为自己的群体具有外群体所不具有的优势,是对自己群体有某种特殊的感觉(p210)

  4、二人群体、三人群体(最不稳定)、五人群体:齐美尔(Georg Simmel)提出(p213)

  7.3 群体是如何运作的

  边界是群体构成的基本要素,强化归属感;行为规范;角色;领袖(p211)

  7.4 组织与组织理论

  1、韦伯(Max Weber)对于科层制的探讨(p217)

  2、马约(Elton Mayo)发现正式组织下的非正式群体(p218)

  3、尾内(William G.Ouchi)研究日本企业的制度:长期去雇佣制;自下而上;没有遵循专业化原则;基本的工作单元是群体;强调长期评估和慢慢晋升(p220)

  4、组织理论研究的分析单元:超组织层面:组织与环境之间关系;组织层面,结构技术文化权力;个体层面,个人的期待、满足和行为;(p221)

  5、学术流派:(p222)

  权变理论:伯恩斯和斯多克、卡斯特、加尔布雷斯;

  种群生态理论:汉南等;

  资源依附理论:菲福尔和萨兰奇克;

  新制度主义理论;

  7.5 信息技术发展与组织演变

  1、基于ERP的组织:新兴组织模式(模拟组织、网络组织)(p233)

  八、我这是在哪儿

  8.1 社会结构要素

  1、社会结构:社会中模式化的行为规律、社会组成部分之间规律性的关系模式(p240)

  2、构成要素:

  地位:先赋地位与自致地位(p242)

  角色:角色从(与某个地位相联系的角色集合)(p244)

  群体和组织;

  制度

  8.2 社会的分层结构(社会资源分配和占有的状况)

  1、什么是社会资源,人们怎么获得:

  社会分层研究的传统:马克思;韦伯(不同的社会群体具有不同的追求,由此构成了不同的社会地位结构体系)(p247)

  测量方法:客观方法(客观指标);职业声望测量表;主观测量法(p248)

  2、社会资源的分配机制:

  传统:马克思强调对立性和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强制性;韦伯强调获取过程中的契约性。(p251)

  3、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现代西方的阶级社会:(p251)

  流动性;

  个人阶级归属至少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阶级划分主要依据不同群体之间的经济差别;

  不平等是有人际关系中的义务和责任所表述的。

  4、对西方社会制度假设的存疑:(p252)

  自由市场中的活跃分子不充分;

  职业结构是劳动分工的函数;

  职业不一定能够完全整合财富、声望和权力

  8.3 中国社会分层级制的变迁

  (笔者从孙中山谈到改革开放)

  8.4 我这是在哪儿

  (笔者纵观改革开放的人口流动与市场转型特征)

  结束语: 社会学作为职业或使命(p271)——食人间烟火,有颜回之志

  1、社会使命感者、有闲阶级、职业的社会学者

  2、职业的社会学者的含义:专门的学科,不断积累知识,帮助更多人获得对社会的理解,促进社会的整合和和谐;一种用知识获得生存资源的手段

  3、社会使命感者把自己同既有的社会群体分割开来,而把自己列入了济世使者之列

  4、从事社会学并不能够获得高回报,要求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5、首先做到敬业,做到了敬业就会把作为职业的社会学当做一种使命使其获得有闲,并因此从职业的琐碎中感到崇高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社会学是什么》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