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反思社会学导引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4-03 03:04: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反思社会学导引读后感100字

  《反思社会学导引》是一本由[法] 布尔迪厄 / [美] 华康德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4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反思社会学导引》精选点评:

  ●提问很尖锐

  ●译者有心了;入门最佳读物,重读标记;实践起来还是有点悬的……

  ●写得本来就清楚,还翻译得很好,强推。

  ●人手一本系列。

  ●不反思自己,还叫什么反思?

  ●新年指南

  ●可能还是要读其它书并返回来这本才能理解

  ●推荐,概念梳理清晰流畅

  《反思社会学导引》读后感(一):读这本书,竟然被感动

  作为人文地理学人,常感社会科学理论知识之浅薄,所以经常会去读一些大师的著作。但每次都很艰难。读到这本书,竟然被感动。语言流畅(翻译的很棒),表达清晰,受益匪浅。这本书对布尔迪厄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当然特别感谢华康德,每一个提问都很用心,并形成系统。读了这本书,再去读布尔迪厄的经典,体会定会不同。

  《反思社会学导引》读后感(二):简短的读后备注

  《反思社会学导引》读后感(三):读《反思社会学导引》

  第一部分是华康德的综述,相比布迪厄,华康德的这个综述简直让人临表涕零,感激不尽。我们上课时谈到要如何阅读布迪厄,老师说,布迪厄的语言让人抓狂,你只能在具体的事例中看其理论如何运用,而我的阅读方式是,抓取关键词。布置下来的阅读任务是第二和第三部分的访谈,虽然零散,但还是能够抓取到一些反复出现的,在理论中占据重要位置的词汇;而当我回过头来看华康德的综述的时候,心里流下长串泪水,他已经搭好了一个框架,精确而牢固。这个框架清楚到什么地步呢?在时隔三个星期后再拿起此书,看着每一小节的标题,大概就能梳理出所有的陈述了。

  布迪厄的理论实际上是试图超越主观与客观,也是社会现象学和社会物理学(以及其它多组关系)之间的虚假对立,将人与社会视为一体两面,而惯习就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个人。这种整合基于一个假设:即社会结构与人的心智结构之间具备同构性,简单的说是它们相互塑造,因为心智结构天然由一种分类倾向,这种同构性进入到政治层面,形成了人群的划分,从而形成支配与被支配的权力关系。

  当然,在自认为对其有了较多了解之后,我觉得还是有些问题没有得到解答:不同的场怎样互动,又怎样结合成社会空间?将那些不可言说的东西说成是即兴是否过于简化?社会科学还要不要对纷繁复杂的事实加以总结?

  老师说,实践理论是跳出政治经济死循环的一种尝试。我们有没有从这个社会中跳出来?我们还要再别人建构的世界中走多远?我还不知道。

  :所以为什么我要先读中文版区隔??

  《反思社会学导引》读后感(四):只是摘抄(152页以后的内容)

  《反思社会学导引》,布尔迪厄、华德康,商务印书馆,2015年12月第1版

  152.惯习(habitus),而不是习惯(habit)。惯习是深刻地存在于性情倾向系统中的、作为一种技艺(art)存在的生成性(即使不说是创造性的)能力,是完完全全的从实践操持(practical mastery)的意义上来讲的,尤其是把它看作某种创造性艺术(ars inveniendi)。

  关于人类学:我的努力是以对当代社会的特定性质进行的历史分析为前提,构建一种广义的人类学,而别的人却将它解释为一套政治纲领——特别是有关学校体制或文化的政治纲领。

  3.八卦:布尔迪厄说,很多人无法领会他的著作中俄人类学基础和理论内涵,,而他自己认为这是奠定他著作基础的实践理论和行动哲学。

  6.两性差异的灌输强化了两性差异,在男女两性身上强加了互相不同的整套性情倾向,这些性情都与在社会上举足轻重的社会游戏有关。男人身体的男性化和女人身体的女性化导致了文化任意性的躯体化,正是这种文化任意性持续地建构着无意识。我们可以从文化空间的一极转向另一极,来从被支配者的立场出发,探讨这种原初性的排斥关系。《到灯塔去》表现的正是这种立场。在这部小说中,伍尔夫对符号支配中一个颇为悖谬的向度进行了富有洞察力的分析,而这个向度却往往为女性主义的批判所忽视,即支配者运用他(对别人)的支配关系来对自身进行支配:一个女性的眼光注意到,任何男人都必须在他洋洋自得的无意识中,不顾一切地、有时甚至是令人同情地,竭尽全力去达到公认的男人形象。伍尔夫还让我们进一步理解,女性是如何通过回避那种引导一个人从事社会中的核心游戏的幻象,摆脱了涉身其中所必然沾染的支配里比多(libido dominandi),因此在社会中更容易对男性的游戏获得一个相对明晰的观念,而这些游戏,平常她们并不直接参与,只是托付他人。

  7.男性支配是基于符号交换的经济逻辑,也就是说,是基于在亲属关系和婚姻关系的社会构建中被制度规定的男女之间的根本不平等:即在主体与客体、行动者与被动工具之间的不平等。而且,正是符号资本的经济具有相对自主性这一点,解释了男性支配何以不管生产方式如何变化,仍然能够维持自身。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妇女解放只能来自于一种针对符号斗争的集体行动,这种斗争可以在实践中向身体化结构和客观结构的直接呼应提出挑战。也就是说,妇女解放要来自一种符号革命,这一革命对符号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基础本身提出了质疑,并且尤其质疑那种矫饰和区隔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正是作为区隔标志的文化商品被生产和消费的基础。p212

  9.布尔迪厄:必须学会在你的社会学实践中,避免成为社会力量的玩偶。

  11.布尔迪厄认为,学者们关于人文科学独特性的所有讨论都是站不住脚的,人文科学和所有其他科学一样,遵从着同样一些规则。你必须提出一整套连贯一致的变量说明体系,各种假设也必须统统纳入十分简明的模型之中,这样的模型还必须说明可在经验中观察到的大量事实。要想推翻这个模型,必须再拿出其他更强有力的模型来,新的模型也得符合同样的条件:逻辑连贯性、系统性和经验可证伪性。

  12.布尔迪厄:社会学理应独立自主地确立自己跌社会需求和作用。现在有些社会学家觉得有责任为自己作为社会学家的存在提供证明、寻求依据,并履行他们觉得有责任履行的义务。可是,为谁履行义务?履行什么义务?社会学必须首先明确自身的自主性,必须在关系自身的独立性问题上,拿出咄咄逼人、目空一切的强硬劲头来。只有凭借这种方式,它才能获得各种精确严格的手段,从而获得政治上的重要地位和潜力。至于它可以拥有什么样的政治潜力,就得看它是否拥有纯属科学的权威,即它是否自主性。要想增强科学场域的自主性,只能诉诸旨在巩固社会科学中的理性沟通的制度性条件的集体反思与行动。社会科学家要想为自己科学的进步出力,使自己的努力卓有成效,就应该努力建立并巩固各种能够克制不宽容倾向的制度机制,以促成更公开畅通的沟通形式,让各种观点更加顺利地相互撞击。这里说的不宽容倾向是说存在不同的各个国家传统,有可能演变成孤立主义乃至帝国主义,从而引起科学上的㾫狭。

  13.布尔迪厄:科学理性应当不再将自身寄托在某种实践理性的伦理规范中,不再依赖于某种科学方法论的技术规范,而是铭刻在不同策略之间互相竞争的社会机制中,这种机制表面上看来无法可依,实际上其中所设计的策略都具备了足以调控自身的用途的各种行动与思维手段,而且这种科学理性还要铭刻在这一场域的作用机制所生产和预设的持久性的性情倾向中,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科学理性实现了自身。

  15.p238,自然啦,向青年人泼冷水,自然啦,解除他们的幻觉,并不是那么令人愉快的事情,特别是考虑到他们的反叛中还是有不少真挚而深刻的成分在内:他们反抗既有秩序,看不惯甘于受制的大人们与世无争的屈从,冷眼面对学术界的虚伪,以及一切一切他们体察得非常出色的东西,因为他们还没有看破红尘,还没有学会悲观失望,还不曾像大多数我这一辈的人,至少在法国,那样不问世事,完全放弃自己当初的抱负。也许,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社会学家,很有必要融汇一些代表着青春的性情倾向,比如拥有一定的力量和勇气,去毅然决裂,去起而反抗,面对社会不平保留一份无邪的天真;此外再纳入一些更多地体现着老成的性情倾向,比如说现实主义的立场,比如有能力直面社会世界冷峻艰辛、令人沮丧的现实情景。

  16.p239,(接上)我相信,社会学的的确确有着除魔去魅的效果,但在我眼里,这种效果正标志了迈向科学现实主义和政治现实主义的进步,这与那种天真幼稚的乌托邦思想简直是天壤之别。科学的知识让我们能够实事求是地确定科学得以发挥作用的方面,脚踏实地地去追求担负责任的行动,让我们能够摆脱没有自由的争斗。在没有自由的争斗中,往往回避了真正的指责所在,常常不过是欺诈悖德行为的托词,而科学知识却可以使我们避免这种情况。

  19.我的社会学话语时通过我的社会学实践,与我的个人经验是有所区分的。而我的社会学实践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门以我的社会实践为对象的社会学的产物。而我始终不懈地将我自身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只不过不是在自恋症的意义上,而是作为一类范畴的一个代表。......我这样说,并非要捍卫我自身、我的身份、我的隐私,而是要保证我的话语和我的发现,在与我这个独一无二的个人的关系中,具有一种独立自主性。这并不意味着具体的个人——布尔迪厄——可以逃避对象话:我可以像其他任何人一样成为研究对象,而且和其他人一样,我所具有的品味和偏好,喜爱之事与厌恶之事,也大致与我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相对应。我也被社会分派在某一个类别中,而且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社会空间中所占据的位置。如果你了解我的作品,就能够非常轻易地从对这种位置的知识中,从我写的文字中,推出有关我本人的不可胜数的事情。我已经向你提供了这方面的一切必需工具;至于其他方面嘛,还是留给我自己吧......

  20.问:您从事社会学的研究,而不是哲学或精神分析,是因为在社会科学中,您发现了去神秘化(demystification)和自我理解最强有力的工具?哒:若想充分回答这个问题,要求我们对思想进行一长串社会分析。就这么说吧,我想,考虑到我在社会中的位置,考虑到那些我们称之为我的社会生产条件的那些因素,社会学是我的最佳选择,即使不能感到与生活完全情投意合,也至少可以发觉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在这种有限的意义上,我相信,自己在作品中已经达到了目的:我实现了某种自我治疗。我希望,这种治疗同时已经产生了他人可资利用的工具。我始终不懈地运用社会学,力求在作品中清洗那些势必会对社会学家产生影响的社会决定因素。

  21.布尔迪厄心中的知识分子英雄之一是卡尔·克劳斯(Karl Kraus),他用一种别具一格的方式,对知识分子进行了真正的批判。

  24.布尔迪厄:只有当客观对象化过程包含了对推行这一过程(即对象化过程)的观注点本身进行对象化时,它才有成功的机会。简言之,在‘参与观察’和客观主义之间的常见选择,只能妨碍我们把握‘参与性对象化’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前者必定以一种神秘化的方式沉浸于所研究的社会之中,而后者则对所研究的世界采取一种绝对(专制)的观注。......最具批判性的社会学正是那些预先假定并暗中蕴含了最彻底自我批判的社会学。把从事对象化工作的学者自身作为研究对象,这既是充分彻底的客观对象化的前提,也是它的结果。只有当观察者本身被观察,只有当社会学家也成为客观化的对象时,而且不仅是他的社会身份,他自身被生产的社会状况,以及因此产生的‘他的心智的局限’要成为研究对象,甚至他所从事的客观对象化的工作本身,在这一工作中隐含的利益,以及它未来将会带来的利润,都将成为研究的对象,社会学家才有可能成功地完成客观对象化的工作。(1978a)

  29.社会科学只有拒绝迎合社会让它充当合法化或社会操纵工具的要求,才能构成其自身。社会学家只能借助自己研究的逻辑来确立自身的地位,也许他们会为此而伤感痛惜,但除了这种逻辑,他们并没有别的,没有他人委托的工作或赋予的使命。

  34.科学应当优先处理的,首当其冲、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将社会上预先构建的对象的社会构建过程本身当作研究的对象。这正是真正的科学断裂的关键所在。

  36.如果你必须把实践感的图式转变为客观的研究对象,这其中的目的并不在于去证明社会学只不过提供了许多世界观中的一种,比起其他形式的世界观来,科学性既不更强,也不更差,这样做的真正目的在于把科学理性从实践理性的重重包围中解救出来,避免实践理性侵蚀科学理性,避免那些本应该成为知识对象的东西,也就是所有构成社会世界实践感的东西,所有赋予活生生的世界以结构的各种知觉与理解的预设和图式,都被当作知识的手段来使用。把一个人对社会世界的常识理解以及在社会世界里的基本体验,看作一个人的研究对象,不以设定性的方式接受社会世界,不把社会世界当成一个面向某个主体的客体来建构的世界,这恰恰是避免深陷客体对象重围的好办法。这种办法把一切使有关这个世界的信念经验成为可能的东西,即不仅把这个世界的预先建构了的表象,而且把这种表象的建构背后潜藏的认知图式,统统地置于科学的审视之下。

  《反思社会学导引》读后感(五):为了建构的解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反思社会学导引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