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爱说教的男人》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2-27 00:16: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爱说教的男人》的读后感大全

  《爱说教的男人》是一本由【美】丽贝卡·索尔尼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说教的男人》读后感(一):爱说教的男人

  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再次感叹一句,写得真的很好。我最近觉得一本书写得好不好,首先要满足一个完整的逻辑:抛出一个观点,解释这个观点,论证这个观点,输出自己的观点。在这个逻辑之上,她如何去填充,如何去引发思考,感觉作者给了我些许对女性权利的更多的认知。看完会觉得整个人更加开阔了,对生活中很多男性的现象,也得到了部分的解释~希望自己也能在争取女性权利的道路上略尽一份绵薄之力,在自己的生活中~

  《爱说教的男人》读后感(二):从来就不只是为你

  这本书是几篇檄文的集合体,说是檄文,是因为我认为这是女性发声的一个渠道。这本书我标识了“女性主义”的标签而不是“女权主义”,大概是我觉得女性距离“权力‘这个级别还有很大的差别,目前我们还在努力争取我们跟另一个性别一样而已。

  我感觉我们的情况也很悲惨,尽管我们身边没有,但是广大贫困的地区女性仍然无法完成基础教育,而且在一般的城市里面就连兴趣班也有性别的差距,很多家长仍然觉得生女儿就无需在教育上大量投资,这样的思想在今天仍是主流思想,我不禁想问,如果一个社会认为女性应该是育儿的主力,而同时又认为女性不应该为自身的教育而投资的话,那么”愚昧“容易受”控制“的女性养育的后代(就算只有男性),会是怎样的一代人。

  前两天看了武志红老师的《家为何会伤人》里面讲了许多爱控制的妈妈无力控制自己的丈夫而转而控制自己的孩子,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我觉得一个女性如果从小没有养成自我成长的习惯,必然无法内化的去接纳自身而不得不将触角延申到外部,那么孩子怎么会不是她唯一的”控制“,因为一直以来的教育模式就是她不是”一个人“,那么她又如何做”一个人“。

  我觉得我很幸运的是我仍然热爱阅读,甚至当我接触到#女性主义#这个标签时,我会比以往更加努力的阅读,我希望我能够做那个醒着的人,即使我能做的只有一点点,我也希望这一点能够辐射开来,成为一个小小的声音,汇入那些声音的洪流中。

  《爱说教的男人》读后感(三):我们要么都自由,要么都是奴隶

  

【有情绪的3星,这本6w字、两个小时就能看完的小册子,人民文学出版社竟然定价42。建议大家去多抓鱼买个二手书,或者去图书馆借来看看就好了。】

书还是给我一些启发的。

女权主义者们战斗的目标,是“为了女性得到说话的权利、到场的权利、拥有观点的权利、被承认她们也拥有事实和真理的权利、有价值的权利和做一个人的权利。”

这段话看得我无地自容。习惯了波澜壮阔、群情激愤的表达,我才发现我对女权运动所要争取的权益理解太不准确,或是太庞大,或是太细碎。看了笔者的描述,我好惭愧,原来我抓住的都是些细枝末节。

性侵是一种酷刑,是对受害者身体完整性的权利、自决权、表达权的攻击。暴力是一种使人沉默的方式,否定女性的声音和她们的可信度,宣称你拥有支配她们的生存的权利。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有权利控制你,这个世界不是你的。

以前对暴力的理解,只单纯停留在力量强弱的物理层面对比,没有往更深层次想过。

我们要么都自由,要么都是奴隶。

妇女解放运动不是一个零和游戏,不是一场剥削男人的阴谋,而是一场全人类的解放运动。

伍尔夫:杀死房间里的天使,即那个满足所有人需求和期待而从不为自己着想的完美女人。

文明的进程,就是把人从“工具”中解放出来的过程。

  《爱说教的男人》读后感(四):Mansplain,男性说教?男式说教?还是……

  昨天正好看到有人把mansplain(man+explain)翻译成“男性说教”。 感觉像是,要不“gay蜜(的explain)不是男性(的explain)”,要不就是“其他性别的人不会进行说教”。 翻译成“男式说教”就好多了。 然而背后的干预行动逻辑还是“stop being a man”的逻辑……

Messner, M. A., Greenberg, M.A., & Peretz, T. (2015). Some Men. FeministAllies and the Movement to End Violence against Women. New York:Oxfo

  如果能看到不同男性(的)气概类型(支配、共谋、从属、边缘……)以及颠覆、变革、酷儿的男性的话,可能就会找个更好的翻译(男性支配式说教?),着重在描述行为,凸显影响行为的社会文化脉络的问题,而不是绑定某一种模糊宽泛的身份。 man+explain看似很生动,有点讽刺搞笑,但是很多时候笑话就包含刻板印象污名歧视。这个词恰恰把重点放在了男性和explain,容易误解只要是男性的explain、讨论、探讨,都是“说教”且是“男式说教”。忽视了本要表达的“男性霸权”、“男性支配”、“男性威权”这些重点:打压了本应该对等的表达权。

  《爱说教的男人》读后感(五):香蕉视频最新地址,香蕉视频app,香蕉app视频,香蕉视频

  

懒得回去啦,哈哈。

香蕉视频最新地址,香蕉视频app,香蕉app视频,香蕉视频

   韩燕捂着嘴格格香蕉视频最新地址,香蕉视频app,香蕉app视频,香蕉视频的笑着,她家就在学校附近。

   楚逸跟韩燕说话的时候娟子瞥到了香蕉视频最新地址,香蕉视频app,香蕉app视频,香蕉视频端着饭走过来的贾瑞,拉了一把韩燕,示意她该去吃饭了。韩燕收起脸上的笑,匆忙的道了一句,那我们也去吃饭了,便走开了。

   你一天到晚就知道乱勾搭女生。

   贾瑞过来的时候娟子已经拉着韩燕走远,却还是被他看到了,他一边往碗里倒着醋一边一副无奈的撇了撇嘴。

   咦,你今天怎么吃醋了?

   每次一起出来吃饭楚逸都喜欢多放一香蕉视频最新地址,香蕉视频app,香蕉app视频,香蕉视频点醋,但是贾瑞却总是拒绝的,看到今日的贾瑞竟然有些破天荒,楚逸感到惊讶的同时却觉得在饭里面加点醋确实挺好的。

   嘿嘿,因为我看你每次吃饭都加,回去试了试果然不错,还是你会享受啊!

   楚逸嘴里得意的说着你才知道啊,顺手接过了贾瑞递过来的醋往碗里加了一点。看着那似红若黑的醋顺着壶口流出,成了一道弧线落进碗里渲染香蕉视频最新地址,香蕉视频app,香蕉app视频,香蕉视频了整碗的汤面,贾瑞似乎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他将嘴就在碗的边缘,呲溜一声响,轻啜一口,过的半天砸吧了一下觉得味道还是淡了太多便又加了许多进去,直到一碗的汤面都变了色彩才停下。

  《爱说教的男人》读后感(六):我得慎重

  一

  一个修辞上的技巧

  126,谈到“家庭暴力”、“打老婆”,作者说“美国每9秒钟就有一个女人被殴打”。

  好,我想指出的是,这样的量化说辞在本书出现过许多次。而这个“9秒钟”似乎出现了至少两次。它似乎触目惊心。

  好,我想指出的是,其实这就是一种修辞上的技巧,本书作者很喜欢运用这种技巧。我想提醒读者的是,不要被这种修辞表达恐吓,请深入分析作者列出的一个又一个数字。现在我举一个例子而已。

  “美国每9秒钟就有一个女人被殴打”,假设,这里的被殴打的女人都是说的婚姻关系或两性亲密关系,这样假设只能是扩大“打老婆“这件事的严重程度。

  计算:每9秒一人次打老婆,每小时3600/9=400人次打老婆,每昼夜24*400=9600人次打老婆,每年365*9600=3504000人次打老婆,美国人口(百度)3.27亿,那么均摊到每个美国人头上,3504000/327000000=0.0107,每个美国人平均每年打老婆0.0107次。

  修正一下,男女各半,0.0107*2=0.0214,去掉20岁之下的和60岁之上的,粗略的估计一个20~60岁的美国男人平均每年打老婆0.0214*2=0.0428次。

  再问,一个美国男人平均一生在婚姻关系内多少年?我没搜到。如果是50年,那么他一辈子打老婆50*0.0428=2.14次;如果是40年,40*0.0428=1.712次;如果是30年,30*0.0428=1.284次。

  以上推算一定不准,但我认为不会偏差很多。

  平均一个男人一辈子打两次老婆。

  多吗?

  进一步分析是:一定有人更容易打老婆,有人更不容易打老婆;有不“报案”的,有添油加醋的;如何判断算不算“打”也是个问题,多轻不算?多重才算?赤手空拳还是拿了工具?

  更重要的,女人是不是太过分了?

  更重要的,“打老公”的统计数据呢?

  最重要的,你读到时有没有被震惊,然后就不再多想了?

  当然,对此思考,决定性的评价是我老婆一字一字斩钉截铁的怒吼:

  “一次都不行!”

  (这就是两性斗争的真实写照)

  二

  对本书的整体评价,以及女权的必要性

  这是一本好书。女权应该搞。对于一部分女人,女权思想是急需的。在一个地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度,女权这件事的必要性和侧重就应该是因地制宜的。大城市不同于小城市,城市不同于乡镇,更不同于农村,南不同于北,东不同于西,沿海不同于内陆,甚至翻过一座山也是不同的。女权在中国,绝对不可一概而论。

  但这也是一本很差劲的书。作者知识水平相当有限,而且肤浅,漏洞很多,语汇浮躁,修饰、煽动之意明显,解释片面,逻辑粗暴,很多位置不妥得不值一驳。

  一本书的好与不好,有时候是不存在绝对标准的。对于不同的读者它存在不同的意义。但这种情况并不适用于所有种类的书。假如仅仅将这本小书看做一次为女人伸张正义的呐喊,那么它在相当一部分受众中一定是足够具有价值的。所以,它对于很多女人包括男人仍然是一本好书。

  逐渐地,我已经失去了发表异见的立场。因为我过着自己的生活,而非别人的生活。而且女权这件事本身也是十分复杂多样的,摇旗呐喊者良莠不齐、天差地别,更有些扭曲、糊涂、愚蠢、自私、狭隘、叵测到叫我瞠目结舌,令人发指。可最近几年我惊讶于,身边十分亲近的女人们,竟有不少仍然过着受困于性别的生活。这让我最终认识到女权的必要。女权必须搞下去。

  女权必须搞下去。而女权的最终实现,只能靠共产主义。

  读者对于这本小书,请各取所需。

  《爱说教的男人》读后感(七):关于话语与权力

  【品·鉴】

  读完此书感觉作者关心的并不是“男性说教的问题,而是关于性别与暴力的问题。但可能是受制于作者散文的体裁,作者所展开的论述并不充分。很多地方把施暴者塑造成一种“可悲的自以为是的自怜”的形象,而不去分析其社会成因,非要把生活描述成一出滑稽戏或者是悲剧,未免把生活简化了。

  感觉作者有弱化女权所带来的权利关系的变化,或者是在刻意避免讨论这个问题。男人和女人的差异本质上和穷人与富人的差异是相似的,都是金钱和权力所导致的,穷人有穷人的烦恼,富人有富人的烦恼,人们确实受限于此并不能得到所谓的自由,但是如果金钱和权力并不重要的话,那么也不一定就没有了束缚,而且人们并不会因为金钱权力带来种种不平等的问题就会放弃对其的追求。

  但是我们还是能从书中知道很多东西。作者对女性问题的长期的关注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视角和思考的方向:

  “每年有超87000起强奸发生,但是每一期都被一如既往地描绘成一起孤立事件,这些圆点是如此密集,就像泼溅的水自消融成一片污渍。可是很少有人连接原点或者给这片污渍命名。”

  “法庭嘲弄了以生育子女反对婚姻平等的论调,而保守主义者们还没有搬出他们真正的反对理由:他们希望维护传统婚姻,更希望维护传统的性别角色。”

  “当然#并不是所有男人都是厌女症或者强奸犯。这根本不是重点,重点是#是的所有女人都生活在对那些确实是厌女症和强奸犯的男人的恐惧中。”

  在《男人向我解释事情》这篇里作者提到男性的一种自负和对女性存在的无视和抹杀,这个话题很有价值,也是值得讨论的,可惜作者并没有进行展开,仅仅把它作为权力斗争的一个侧面和对男性这种自负的嘲讽。作者并没有说普通的女性如何去面对这种文化的自负,也没有结合现在社会的话语的现状,仅仅是以个人的例子作为一种展开,但是作者的个人经历并不具有代表性,因为更多的女性并不具有能力面对这样的环境作出反抗,甚至可能一些女性并不需要这种反抗,而作者接下来的几篇文章也并没有揪着一个话题展开,而是对其他问题进行了讨论,这就带来了很大的遗憾,因为我本身关心的就是这一个问题,想看作者对这一个问题的展开,但是这个问题只是一个关于性别研究的引子,并不是作者讨论的中心。而深受男性说教所压迫的我对此很不满意,本想展开讨论一下生活中的男性说教,但是既然作者志不在此我也只好作罢,但是校园里、酒桌上,现在又多了各种社群里,这种压迫随处可见,创造了一种让人不适的氛围。

  而且如果说自负的男人们创造了一种傲慢,那我觉得作者文中所表达出来的女权也就存在另一种傲慢:追求自由者对于现存的一切的傲慢,纵使这个想打破一切的人并没有这个能力,但是他们坚信权利终将属于自己,这种偏见与傲慢使他们坚信自己是正确的,甚至都不需要辩论,比如作者在提到自己的一次经历:“一个陌生人——一个有钱有文化的男人,立刻在脸书回帖抨击我,他的愤怒和毫无依据的自信,那种他有能力对这件事做出判断的自信都让人印象深刻。 ……这些都是太熟悉不过的指责和太熟悉的愤怒。”作者并没有展开他对这个人的回应,而是直接的称其是毫无依据的自信,难道不够傲慢吗?一个存在于现存体系的人提出的质疑难道没有资格获得他想要的解释?你可以抨击他不理解,但是没有权利嘲讽其指责和愤怒,因为解释和辩论大概比嘲讽更有用处,即使有的人依然不听,但是那些可能和女性站在同一阵营里的理性者和能为平等权利而奋斗的人,他们肯定听有价值的讨论比无价值的嘲讽更多。

  这种属于反抗者傲慢是经不起仔细推敲的,所以文人在这条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什么时候能够收起他们的傲慢而认真的去讨论对方的价值,才会有长远发展的可能,才能对得起那些付出过血与泪的人们,如果你想看懂什么,你必须先足够了解它,所以就是无取代新事物,不仅仅是克服旧事物的缺点,更是对就是对其优点的继承,承认其存在的价值,明白权利问题是不能被忽视的,也不能被逃避的。虽然作者文笔很好,思想也算是深刻,但这些缺失使得文章缺乏了值得讨论的价值,这不得不说是本书的一个败笔,觉得有些可惜。

  《爱说教的男人》读后感(八):噤声的暴力

  丽贝卡·索尔尼特的这本女权主义小册子从日常生活中时常遇到的看似无关痛痒的男式说教谈到种种更加触目惊心的性别暴力:性骚扰,性侵,甚至谋杀。在她看来,日常生活中的被打断、被忽视、被说教与直接的身体暴力其实处于同一个光谱的两端,这个光谱就是噤声的暴力。

  英文中作为动词的”silence” —— 使沉默、使缄默 —— 不是很容易找到对应的中文表达,但却是理解书中探讨的性别权力与暴力的关键。“Mansplain”或者男式说教(也有人称为“信口雄黄”)只是这种权力关系最常见、看起来最无害的一种形式,恐怕绝大多数女性 —— 如果不是全部的话 —— 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自信满满的男性交谈对象滔滔不绝地谈论或者向你解释一个你比他了解得多的话题,而不给你发言的机会。虽然过度自信和拒绝聆听的特质并不完全局限于男性,但这种现象并不只是取决于个人性格,而是根植于习惯于忽视女性声音的性别文化,这种文化在几乎所有的社会中都有漫长的历史。

  毕竟,在人类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女性被完全排除在公共事务和知识生产的体制之外。与男性“公民”相对,她们被认为是属于私人的、家庭的、情感的,而非理性的、公共的。即使在女性终于获得法律上的平等地位的20世纪,这些渗透在文化中的性别偏见并不是可以在一朝一夕克服。当女人开口说话,她需要为在她之前被沉默了一代又一代的母亲、女儿、和姐妹说话。

  梅丽尔·斯特里普在电影《华盛顿邮报》中饰演邮报的发行人凯萨琳·格雷厄姆,在剧情所处的70年代,即使作为报纸的拥有者,格雷厄姆仍然苦于不能在男性主导的董事会上获得发言的机会。在今天的职场,还有一个流行词是“hepeating”,指的是女员工在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建议反应平平,而当男员工重复同样的点之后却大受关注。在看似拥抱进步文化的西方学术界,完全由男发言人组成的小组会议屡见不鲜,被戏称为“manels” (man + panel)。对论文引用数据的研究也发现,许多领域(比如国际关系)的论文引用存在明显的性别落差:男作者的论文更容易得到引用,而且男作者和女作者相比更较为不可能引用其他的女作者。

  得不到说话的机会、以及说出的话得不到重视,仅仅是噤声的暴力一种较为平和的形式。它并不止步于此。索尔尼特列举了大量触目惊心的数字来说明强奸、家暴、和亲密关系暴力的普遍,即使是在那些在性别平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的国家。在她看来,性侵不仅是对身体的侵害,也是对女性的声音和主体性的否定:她不拥有她自己的身体,她所说的“不”没有任何意义,她不是一个平等的人。

  噤声的暴力持续到遭遇性侵之后的斗争 —— 索尔尼特在书中把种种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压力称为“沉默的同心圆”,层层扩展,将被迫沉默或者被迫需要证明自己受到侵害的女人禁锢在最中心。第一层是受害者自己感到的羞辱感令她沉默,而这种耻感和羞辱感同样是社会文化强加于个体之上;第二层来自加害者的直接威胁;而第三层圆环则是:当她终于冲破重重阻力讲出自己的遭遇,却像希腊神话中的卡桑德拉一样无人相信。

  如作者所言,可信度(credibility)是一种根本性的权力,而父权主义文化有一种“拒绝把女人的话当真的冲动” —— 西方医学界曾经发明了“歇斯底里”这个病症来否定女人的理性、智性和可信度。当一个女人指控一个位于权力高位的男人,人们质疑的不仅仅是她指控的内容,往往还包括她的品格、动机、甚至精神状态。从“阁楼上的疯女人”的意象,到阿妮塔·希尔的国会听证会,再到围绕刘强东案、鲍毓明案的网络舆论,卡桑德拉的咒语一再上演。 “她的预言之所以无人相信是因为她拒绝和阿波罗发生性关系,这位神祇对她施加的咒语所致。试图捍卫自己身体的权利就会导致失去信誉”,是这个古老的希腊神话隐含的信息。

  但索尔尼特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人:毕竟我们在过去这个世纪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这些进步的取得是由女权主义者坚持不懈的抗争而来。从“打老婆是家事”到家暴立法,从性骚扰“只是开玩笑”到席卷全球的#metoo运动,从“女人属于家庭”到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各种领域中取得的令人惊叹的成就,性别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作者相信观念的力量。保守势力也许会反弹,也许会修改法律使得女性失去现有的权利(比如选择堕胎的权利),也许会操控宣传机器要求女人发扬“传统美德”。但她相信当一种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生根发芽,它就不会消逝。

  这本杂文集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的忽视,比如书中最为人诟病的一句话是“暴力没有种族、阶级、宗教、或国籍,但是有性别”。女权主义理论使用交叉性这个概念来强调社会权力关系是多维度而互相交叉的:种族、阶级、宗教、性取向、国籍等种种范畴都会塑造不同的支配机制和不平等的条件。虽然说女性面临的不平等与暴力有一定普世性,但是比如说一名曼哈顿高管和一名只能在灰色经济打零工的无证件移工,或者一名中国农村被剥夺受教育权利的女童,或是一位生活在希腊难民营的叙利亚妇女,她们的“悲欢并不相通”。即使她们都受到了性别权力结构的影响,她们对压迫和不公正的体验有着质性的不同,这种不同绝不能在普世性中被消解。

  在西方语境下,关注交叉性的女权主义者有时会将忽视种族和阶级等议题的立场称为白人女权主义 (white feminism) :并不是说一个身为白人的女权主义者一定持这种立场,而是说这种立场对中产阶级白人女性自身在社会中的特权地位缺乏反思。在西方多元社会,中产阶级白人女性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取得相对平等的社会经济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少数族裔和移民女性的廉价劳动。也就是说,劳动力的再生产:家务劳动、育儿、饮食服务这些环节被外包给了其他阶层的女性。类似地,我国大城市的中产阶级女性往往将家务和看护工作外包给父母一辈和来自乡村的女姓移工。在性别这个社会身份以外,种族和阶级等其他身份认同与分野可能在某些权力结构和利益诉求方面起到更重要的作用,事实上,白人女性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更多投票给了特朗普,而少数族裔无论性别则更多投票给了民主党。这次新冠疫情也显示了英美等国深刻而尖锐的结构性不平等,少数族裔在很多地方的病亡人数比例都远远大于他们的人口比例,除了经济收入对长期健康状况的影响之外,低收入群体也更多从事收银、食品加工等一线工作,很难居家办公或保持社交距离。总之,交叉性女权主义提醒我们看到相互叠加交织的不平等机制,认识到每一个个体或群体的体验,境遇和诉求都是不同的。

  除此之外,书中涉及到国际政治经济的部分也显得过于简单草率,对新自由主义的批评流于表面。但瑕不掩瑜,作为一本可读性很强的女权主义入门式小册子,还是十分值得推荐 —— 当然,也不妨多购几本送给你身边爱说教的男性朋友、同事和上司们。

  《爱说教的男人》读后感(九):人会在战争中死去,但观念永不消逝

  

男人向我解释事情(2008)

这篇文章催生了“男性说教”这个词的产生,本文自2008年首发之后再互联网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作者在文中写出了自己屡屡遭受男性说教的经历,并且在后记中记录了文章发表后部分男性又是如何继续说教的。

无论一场对话有多微不足道,当有人直截了当地宣称“他毫无疑问知道他在谈论什么而她不知道”时,这种行为将维持这个世界的丑陋,遮蔽其光亮。男人,仍然在对我说教。从来没有男人因为向我错误地解释了我知道而他不知道的事情道歉过。

最漫长的战争(2013)

  本文主题是“无处不在的,男人对女人施行的暴力,这种暴力既存在于亲密关系中,也存在于陌生人之间”。暴力首先是一种独裁。它基于这样一种前提:我有权控制你。

  这里讲述的是一个禁锢了很多女人的控制体系。

强奸和其他暴力行为,包括谋杀和暴力威胁,就像一些男人试图控制一些女人时发动的炮火掩护。而对这种暴力的恐惧限制了大多数女人,她们对这种限制习惯到自己也意识不到的程度——我们对此几乎闭口不谈。……暴力并不仅仅存在于公共场所、私人空间和网络上,它还深嵌在我们的政治体系与法律体制之中。在女权主义者为我们康正之前,我们的法律制度并不承认绝大多数的家庭暴力、性骚扰、跟踪、约会强奸、熟人强奸和婚内强奸,强奸案中还经常审判受害者而不是施暴者,好像只有完美的女佣才会被侵犯——或者可以被相信。……在这个国家,每年都有远超87000起强奸案发生,但是每一起都被一如既往地描绘成一起孤立事件。这些圆点是如此密集,就像泼溅的水渍消融成一整片污渍。可是很少有人连结圆点,或者给这片污渍命名。

一个豪华套间里世界的碰撞:关于IMF,全球性不公,和火车上的陌生人的思考

  本文是针对当时的IMF总裁被控性侵的事件发表的文章,作者没有把视线局限在性暴力上,而是指出这一事件之所以能够激起回响,是因为被控的侵犯者和受害者反映了更大的世界图景,从IMF对穷人的侵犯开始。

这种侵犯是我们时代的阶级斗争的一部分,在这场战争中,富人和他们在政府中的代理人接力扩大他们的股份,代价是包括我们在内的其他人。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最先付出代价,但是现在剩下的我们也在付出代价,因为右翼经济学以私有化、自由市场和减税的名义打击工会、教育系统、环境以及所有帮助穷人、残疾人和老人的项目,那些政策和它们带来的痛苦正在这片土地上扎根。

赞美威胁:婚姻平等意味着什么

  本篇文章很有见地的分析了,在同性婚姻问题上,保守派实际上在恐惧的是什么?

  作者指出,在讨论同性婚姻的过程中,提倡的婚姻平等,其含义明确的包含了“平等个体之间的婚姻”。而这一意义正是“传统婚姻”所不具备的。在西方社会的历史中,绝大多数时候定义婚姻的法律都将丈夫作为本质上的所有人,而妻子是他的所有物。

保守主义者们还没有搬出他们真正的反对理由:他们希望维护传统婚姻,更希望维护传统的性别角色。

祖母蜘蛛

  这一篇是为了旧金山文学杂志而写的。主题是安娜·特蕾莎·费尔南德斯的一幅画。根据作者的描述我觉得应该是这一幅。

  从这幅画展开来,作者思考了“女性的被消失”这一问题,也结合系列画作的名字《蜘蛛网》选取了蜘蛛祖母这意象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伍尔夫的黑暗:拥抱不可解之事

  本文最初是作者在福坦莫大学举办的第19届弗吉尼亚·伍尔夫年度会议上的主题演讲。

  文章的开头引用了伍尔夫的一个句子“未来是黑暗的,我想,这就是未来最好的样子”。作者认为,人们恐惧未知之黑暗并宁愿选择闭眼,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作家和探险家的职责是看到更多,是睁开双眼,步入黑暗。将伍尔夫关于黑暗的这句话当做警句,作者写了《黑暗中的希望》——一本关于政治与可能性的书。

  作者还提到了她自己与桑塔格之间关于黑暗的争论,并且写出了这此争论在两人以后的写作生涯中引起的小小回响

若干年后,桑塔格用我们的厨房谈话中我举的例子和我写下来的细节,充实了她关于坚守原则行动的观点。这是我从未预料到的一个小小影响,它发生在我们两个都在引用伍尔夫的那一年。在我们各自引用伍尔夫的书中我们共同遵循的原则,也许可以叫做伍尔夫主义。

  作者认为,伍尔夫呼唤的是一种不再强迫统一认同的环境

在她的散文中,她以一种探究、批判的口吻赞颂、拓展坚持要求这种多样性、不可消减性。甚至神秘性,如果神秘性指的是事物不断变化、超越、无法限制、不断收容的能力。伍尔夫解放了文本、想象力和虚构的角色,然后也为我们自身,尤其是女人,要求这种自由。这就是我最佩服的那个伍尔夫的关键特质:她永远在歌颂一种非官方、非体制性、非理性的解放,他的解放是超越那些熟悉、安全和可知的东西,进入更广阔的世界。

与狼共舞的卡桑德拉

  卡桑德拉是那个说出真相却无人相信的女人。在可信度是如此重要的一种根本权力的当下,女人总被认为在可信度这方面有一些欠缺。

当一个女人指控一个男人,尤其是一位于现存秩序中心的男人,尤其如果这件事和性有关,那么常见的回应往往不光是质疑她指控的事实,连她说话的能力以及权力也会被质疑。

  本篇讲述的是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会陷入的这样一种困境,而这实际上和男性说教是相关联的,就是关于话语权和可信度的问题。

我们仍然在一个战斗的年代,一场关于谁拥有说话的权力、谁拥有被相信的权力的战斗,压力来自双方。……我们应该明白这个女人爱撒谎爱头脑不清的古老话术仍然被经常使用,我们应该看清它的真面目。如果我们能承认甚至命名这种攻击信誉的套路,那么每一次当一个女人发声的时候,我们就能跳过一次又一次探讨女人可信度这个环节。……现实中的卡桑德拉就在我们中间,当我们做出自己的决定,决定相信谁和为什么,我们就能祛除这个咒语。

#YesAllWomen:女权主义者重写历史

女权主义过去一直是、现在仍然是一场关于命名、定义、发声和被听到的斗争。故事基础策略中心把它叫做“故事的斗争”,因为你在斗争中的输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采用的语言和叙事。

  #YesAllWomen,这个tag描述了女人面对的痛苦和恐怖,尤其是为了针对男人们在女性谈论压迫时的惯用回复:“不是所有男人”

就像一名网友所说的,“当然#不是所有男人(#NotAllMen)都是厌女症或者强奸犯。这根本不是重点。重点是#YesAllWomen(#是的所有女人)都生活在对那些确实是厌女症和强奸犯的男人的恐惧中”。

  正如这个tag在网络上引发的广泛讨论一样,作者回顾了女权主义的历史,并指出“女权主义部分地是通过给事物命名来推进的”。

如果你缺乏描述一种现象、感情或处境的词语,那么你就无法谈论它,你们也就无法聚到一起来应付它,更不用说去改变它。……家庭暴力、男式说教、强奸文化、性特权意识,这些语言工具帮助我们重新定义女人每一天面对的世界,帮助我们寻找开始改变这个世界的道路。

潘多拉盒子与志愿警卫队

  本文更像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女权主义的愿景

人们时常讲述妇女权利和女权主义的历史,好像一个人要么应该已经实现了最后一个里程碑,要么已经失败了。……女权主义力图改变的是一种非常古老、普遍、深深根植于世界上诸多、也是绝大多数文化中的东西,它存在于无数的机构和地球上的多数家庭中,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家庭是它开始和结束的地方。……我觉得未来某种我们也许不再称之为女权主义的思潮将会对男人有更深刻的探讨。女权主义过去和现在追求的都是改变整个人类世界,许多男性也已经参与进来。……我们也需要从别的东西中解放出来:也许,某个赞美竞争、残酷、短期利益和强硬的个人主义的体系,某个服务于环境破坏和无限消费的体系……你可以称之为资本主义。

  《爱说教的男人》读后感(十):Mansplain,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与偏见

  2008 年 Rebecca Solnit 发表了文章 Men Explain Things to Me (男人向我解释事情),讲述一位男士在一次聚会上对着作家本人滔滔不绝大谈她新近出版的一本书,但其实他对该书的内容只是一知半解。这篇文章促进了一个新词的诞生,mansplain。这个词由 man 和 explain 合成,作动词用,含贬义,形容一个人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向他人解释某些事情,尤其指男性向女性解释她已知的事物。中文大概可以理解为“男人的说教” 。

  十年后,即 2018 年,牛津英语词典在更新词库时收录了这个词语。

  类似的还有另一个词汇,manterrupt,由 man 和 interrupt 合成,意为男性不必要地打断女性的谈话(参考资料 1)。

  心理学家研究了 manterrupt 和 mansplain 现象的原因(参考资料 2),认为男性与女性的语言世界基本上属于两种秩序。除了大脑运作的差异外,男性的表达方式更直接,其目的是为了“获得进展( get progress )”,而女性则更加委婉,其目的是为了“产生连接( generate links )”。

  女性的沟通习惯表现为她们使用更多间接式的句子,尽量避免直接回答问题,多用“可能”、“好像”这样的表达;使用更多的反问句,像“是吧?”、“你觉得呢?”;使用更多琐碎的词语表达(trivial)和小词缀,比如“小内内”或“小厨房”;较少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用语(strong expression),这里主要指脏话;以及更多使用委婉语。

  她们的习惯更委婉,更礼貌,但听起来也更不确定。

  有人认为是这种不确定性在某种程度上给 manterrupt 和 mansplain 提供了舞台。

  那如果一位女性在说话时去掉以上这些语言特征,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很遗憾,跟进研究发现,改变说话方式并不会帮助女性争取到 assertiveness (说话自信)和 the sense of power(权力感)。

  我们需要承认 mansplain 和 manterrupt 是性别歧视的体现,也需要承认我们每个人都存在“潜意识的偏见( unconscious bias),而这些歧视和偏见与我们的社会历史息息相关。

  Robin Lakoff 在 1973 年发表的论文 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 (参考资料 3)被视为社会语言学领域讨论语言与性别关系的开创性作品。基于自己的研究和生活观察,Lakoff 认为女性的日常语言习惯恰恰反映了根深蒂固且可能无意识的性别歧视,体现了女性在社会上被边缘化以及没有作为独立个体受到重视的情况。

  在开头的心理学研究中,女性之所以更倾向于使用委婉语,避免感情色彩强烈的词汇,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和文化对女性提出的要求如此。女性应该温柔贤惠,善解人意,不应该骂人,举止粗鲁。同样的,男性喜欢直接的表达也与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人们希望男孩有“男子气概”,应该充满斗志,不拘小节。

  Quora 上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参考资料 4):

Are feminist-coined terms like mansplaining, manspreading, manterrupting, manslamming, manderstanding, bropriating, etc., innately bigoted against men? Why no female-worded terms for bad behavior?

  mansplaining, manspreading(或mansitting,指男性在公众场合张开双腿,占用多余一个座位的空间的行为,简称大爷式占座), manterrupting, manslamming(指在拥挤的人群中不肯让路,直接撞到他人的行为), manderstanding(指在社交场合讲只有男性能理解或认同的笑话,令在场的女性感到困惑和厌恶的行为), bropriating(指默默把功劳转移到自己身上,将女性先提出的想法据为己有的行为,通常发生在 mansplain 或 manterrupt 后) 这些天生对男性有偏见的词汇是女权主义者杜撰的吗?为什么没有形容不良行为的女性词汇?

  这些以 man- 为前缀的词汇当然对男性是有偏见和歧视的,类似中文里的“女博士”、“女司机”、“女工人”,特意将某一方视为例外,无形中将另一方树立为“规范”,从而制造了性别对立。

  然而我们要认识到,对女性有偏见和歧视的词汇比男性的要多得多得多。

  举一个特别简单的例子,中文里的脏话。这是对女性最极端的歧视,为什么侮辱一个人的母亲会被认为是一种很乐意的报复?960 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有没有存在一个地方,哪怕一个,在骂人的时候不问候对方的母亲和姐妹,而是问候对方的父亲和兄弟?

  中文一直以男性为规范,女性语言只是一种附属性的变体。借用吕叔湘先生的说法,“他”是老字号,“她”是分店。男性永远在女性前面,男女,夫妻,子女,兄妹;连动物也是如此,龙凤,鸳鸯。

  有时候我们一定要加一个“女”字来表明一位女性的职务,同样职务的男性却不用。似乎男性在这个职位上天经地义,女性就是一种例外。比如女主席,女作家,女教授。有一些甚至变成贬义词,比如前面提到的女博士几乎等于嫁不出去,女司机几乎等于马路杀手。

  中文里女字旁的字相当多,按照汉语的组字规则,女字旁的字当然与女子有关。这中间有一个极其不合理的词群:与传统道德上认为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有关的词汇几乎都是女字旁,嫖,奸,姘,妓,娼,好像男性在这段关系中是隐形的。中文似乎没有词汇形容出卖色相的男性,只能凑一个词叫“男妓”,这也要生拉女性来做陪衬。

  而婚后的女性更是从造字初始被放在了不平等的地位。已婚的女子称为“妇”,“妇”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左边是“帚”,右边是“女”,从女持帚,表示洒扫。《说文》记载: “ 婦,服也。从女,持帚,洒埽也。会意。谓服事人者。”服事,一意臣服听命,一意服侍、照料。从一开始,已婚的女子就被定义为负责洒扫家务,服侍他人的服从者形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不平等。

  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为了在多语言环境下支持性别平等,“营造一个支持平等、消除偏见、包容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联合国倡导使用性别包容性语言,并为不同语言编制了语言指南。

  《中文性别包容性语言指南》(参考资料 5)中为在使用中文时实现性别包容提供了三个策略:

1. 使用非歧视性语言。

  称呼时避免使用小姐、夫人、太太等可能暗示女性年龄、身份、婚姻状态的词汇;提及职务时不涉及性别;避免使用暗示某个性别优于或不如另一性别的表述,例如男人婆和娘娘腔等;避免带有性别偏见或加深性别定型观念的表述,例如寡妇,女强人等。

  这里还给出了如何判断歧视语言的方法:转换性别,看是否会改变句子含义,令表述变得奇怪。

2. 根据沟通需要,可以表明被指称对象的性别。

  主要是为了表示强调。例如,“无论女童或男童,都有权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包容性就比“每个儿童都有权获得平等的驾教育机会”更强,因为世界上存在许多女童无法获得教育机会的现象。

3. 如不需要,不要强调被指称对象的性别。

  避免使用区分性别的所有格,如“他的”、“她的”,使用“其”、“该”、“此”等中性代词或重复此人的姓名、职称或所属组织。例如“教授需派他的助手参会”修改为“教授需派其助手参会”,因为此时不必强调教授性别,或“法官由选举产生。他应该品德高尚,符合专业资质要求”修改为“法官由选举产生。他应该品德高尚,符合专业资质要求”。

  在追求性别平等的道路上,制造性别对立绝不是我们的初衷和目的,重要的是认识到真实存在的不平等,思考导致不平等的原因,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参考资料:

  1. https://jjdigeronimo.com/manterrupting-bropropriating-mansplaining-ways-men-undermine-women/

  2. https://en.womany.net/read/article/6986

  3. https://web.stanford.edu/class/linguist156/Lakoff_1973.pdf

  4. https://www.quora.com/Are-feminist-coined-terms-like-mansplaining-manspreading-manterrupting-manslamming-manderstanding-bropriating-etc-innately-bigoted-against-men-Why-no-female-worded-terms-for-bad-behavior

  5. https://www.un.org/zh/gender-inclusive-language/guidelines.shtml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爱说教的男人》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