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在我工作之余,经常会有素不相识的家长会给我发消息来询问关于教育孩子的种种问题或是倾诉他们的烦恼。
但其实除了这些家长,还有一些小朋友也会找我,向我抱怨他们的不开心,而他们不开心的源头则通常都在自己父母的身上。
简单的总结一下就是,父母们抱怨孩子不听话;而孩子们则抱怨父母不听自己说话。
“每次我想跟我妈说点什么,她都会不耐烦地把我赶去写作业背课文。”
“我爸爸最讨厌了,看手机时间比看我多多了,他拿手机当儿子算了!”
“不管我和妈妈说什么话题,最后她总能扯到我的学习上,然后我们就会吵架,我现在根本不想和她说话了。”
我认识有一家,家里环境很好,孩子上的是私立学校,住宿制,周一到周五孩子都是要住校的。按道理来说每个周末回家,家长和孩子之间应该都会有很多话题可聊,孩子会对父母表现得很亲密很想念。
然而孩子的妈妈很无奈地说:
“每周去接他,小孩都不会主动找我们说话,我们努力找话题,问他学习怎么样同学怎么样,老师组织的活动好不好玩,他的回应都很冷淡,我们也没办法,可能这孩子就是孤僻吧。”但其实这孩子小时候并不孤僻,虽然有点内向,但还是很爱笑的,没有想到现在他的妈妈会用“孤僻”两个字来形容他。
01
孩子的孤僻源于倾听的对象
作为人类,倾诉欲是最基本的诉求,越是亲密的对象越是喜欢向对方倾诉自己身边的大小事,除了能够加深了解,还能在倾诉与倾听中产生信赖,让两者的关系更加牢固。
而孩子出于对父母信任和依赖的天性,他的倾诉欲在父母面前也会更加强烈。
遗憾的父母通常都只对幼儿阶段的孩子有足够的耐心去听孩子说了什么,也乐于同孩子互动,然而等到孩子大到要上学读书了,他们就失去了这样的耐心。
这对孩子来说其实是很可怜的。
因为孩子的成长过程决定了他们对幼儿时期的任何事情印象都不会深刻,反而在六七岁以后记忆力才开始稳固,但这时他们的爸爸妈妈却已经不乐意听他们说他们喜欢的话题了。
于是孩子的记忆就会变成:
“我爸爸妈妈不喜欢听我说话。”
而幼年时的模糊记忆则更像一个梦境,然后在孩子反复的怀疑中被否定,孩子就更加肯定自己说话是不受欢迎的,于是只好沉默,变成了在父母眼中孤僻的孩子。
02
让你的孩子免于“孤僻”
跟同龄人说话比较起来,其实同孩子说话更需要沟通技巧,如果父母缺乏沟通技巧,很可能就会在不知不觉间造成孩子的性格缺陷。
相反,在说话时注意沟通技巧的父母,则往往改变孩子,内向的孩子会变得开朗,自信心低下的孩子则会变得自信。
在同孩子说话时,爸爸妈妈一定要牢记这些原则:
01
同孩子说话时大多父母会犯的错误就是总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balabalaba说个没够,完全没有孩子讲话的余地,如果孩子试图插嘴,还要说一句:“别插嘴,大人说话小孩听,知道吗?”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鼓励孩子多说,让孩子讲出自己的想法,父母只需要负责提点即可。如果孩子只听不说,你是永远搞不清孩子真正的想法的,别看孩子在你面前点头,说不定内心腹讳你是独裁呢。
02
让沟通保持愉快
其实和孩子交流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但有的父母却有些“神经过敏”,比如孩子讲校园生活时对一个异性同学评价很高,父母马上反应说:
“他有这么好吗?我警告你啊,不许早恋!以后离他远点儿!”本来孩子只是觉得同学很有趣所以跟你讲讲,结果上来就被泼冷水,气氛又尴尬得不行,这叫孩子还怎么继续下去?
何况父母的反应明显就是不信任自己,那孩子以后肯定也不乐意再跟跟你说关于学校的话题了。
03
大部分父母都有的一个通病是:“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听我的!”
他们不接受孩子自身的任何想法和选择,永远觉得孩子按自己的来会吃亏,一定要让孩子按他们说的做才满意。
这种做法,哪怕孩子接受了,也是被迫和不情愿的。以后孩子也不会想在你这里寻求支持,一来他知道自己的想法在你们面前没有意义;二来认为父母只会强迫自己接受安排,而他并不想要。
所以与孩子做交流,一定要留足时间和空间,时间是给孩子说话的时间,空间则是容纳孩子想法的空间。这样孩子也才会给你说话的时间和空间,不再孤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