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插画书拾珍》是一本由崔莹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01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国插画书拾珍》读后感(一):好书~~
拿一本放在手边吧,看看里面灵动的插画,知性与富有知识性的文字。小朋友也能读到他们觉得可爱的地方,大朋友也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或历史或文学或艺术方面的趣闻轶事。纸张也超级棒,插画的色彩棒极了。让一切都栩栩如生。所以无论对于小朋友来说还是大朋友来说都是一本特别值得阅读的书。插画书像是一个魔法书带我们去看世界各地有那些神奇的手曾经绘制出多么神奇的作品,在岁月里熠熠生辉。我们不需漂洋过海去寻找他们,就在这本书里,就可以~~超级喜欢。
《英国插画书拾珍》读后感(二):直抵人心的爱与温暖
初识插画是在展览上。2018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观看了博洛尼亚国际插画展,来自意大利的插画师用细腻的笔触,让作品有了一种神奇的直抵人心、捕捉情感的力量——原来插画可以带我们游览更广阔的世界,神奇的插画从此在我内心生根发芽。2019年在伦敦大英图书馆再次与插画相遇。在《奇妙又淘气:文学世界中的“小叛逆者》绘本展上,罗尔德·达尔的手稿《玛蒂尔达》就摆在著名插画家昆丁·布莱克的代表作旁,除了那些五彩缤纷充满想象力的插画,看插画书的人则更是吸引了我:8岁的姐姐绘声绘色地给周围4-5岁的小观众讲她的所见与理解,蹒跚学步的小孩安静地坐在桌前绘制着他的梦想,在英国书与插画就这样亲密的陪伴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再识插画是在书中。有幸在首都图书馆翻阅过《英国插画书拾珍》这本书,前言就看出这本书是她对英国十余年的图书收藏的精华凝聚,眼前仿佛出现作者辛勤的劳作:在图书馆里,在电脑前,她对所收集插画资料一丝不苟、夜以继日的深度挖掘,随后她把所知、所得、所思,转成插画世界的种种美好,用流畅的语言娓娓叙述给我们。让我们足不出户却又能远渡重洋,跟着她在英国的插画史里做驰骋壮游。这本书带给我们每个人,无论成长的小孩,还是忙碌奔波的成人,都是爱与温暖。崔莹用这书,带我们去理解这世界,并去深爱这世界。对于《英国插画书拾珍》我想对每一个读者说:如若相遇,便请珍惜;如若相逢,便勿错过。
《英国插画书拾珍》读后感(三):古旧插画书呈现的那时的英国社会——了解英国的捷径
拿到《英国插画书拾珍》的那一刻就爱不释手:三联出版社!
装帧雅致古朴的宝石绿封皮,带着淡绿颜色的纸张,疏密有致极度舒适的字体,最最让人着迷的是书页间缝隙处的或淡蓝或淡绿或金黄的象征四季的色彩,令人还没读内容,心就已经软到书上了。可见作者、编辑的强迫症程度了。
作者的文字也很干净利落到位,轻巧地带领读者回到十九世纪英国的城市,乡村,教堂...,不仅有市井生活,还有政治,历史,典故,众多内容被作者安排得井井有条,娓娓道来。从容不迫。
还有一点就是,这是一本有着强烈性别标志的书,整本书都散发着女性的细致、温柔。
非常值得一读,强烈推荐。
《波利 珀金》《骑着木马去班博里看十字架》《从市场归来》《英国插画书拾珍》读后感(四):瑕不掩瑜
文字有几处瑕疵,但图多且美,瑕不掩瑜。
p.118 “在李尔创作胡诌诗歌之前,并没有一种称为‘胡诌诗’的文学种类,对他而言,‘胡诌’最初仅仅意味着令人开心、无关紧要,但他又通过自己的创作赋予这个词新的含义。”【李尔并非胡诌诗的首创者。无论是nonsense poetry, 还是李尔喜用的limerick诗体 , 在此之前均已经有人创作。经他之手,胡诌诗更为流行。】
pp. 123-4 司各特搜集的苏格兰传统民谣,The Minstrelsy of the Scottish Border 不知何故译为《英格兰边区歌谣集》,应为《苏格兰边区歌谣集》。
p.134 “我真正喜欢上英语谚语还是在英国参观莎士比亚故居时。莎士比亚故居整理出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上百条谚语,比如‘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本书最大的硬伤。虽然这话恐怕是中国流传最广的莎士比亚名言,但莎翁全集中哪里找得到?莎翁故居怎么会无中生有的摘出这条来?这话可算是中式英语的一大发明,中英文版本都见过人引用,但你一看作者肯定都是中国人。《环球时报》2014年的一篇题为A thousand possiblities 的英文报道,讲的是为纪念莎翁诞辰450周年,北京举办一系列莎剧演出。开篇写道:Shakespeare once wrote that "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http://www.globaltimes.cn/content/854744.shtml 可惜,莎翁从来没写过这句话。据澎湃新闻“语录侦探”作者的考证,这话最早来自朱光潜先生讨论美学的文章《 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 :https://www.sohu.com/a/368054400_260616 】
p.165 “从18世纪初开始,特别是在1745年美国詹姆斯起义(Jacobite Risings)之后,很多苏格兰人移民美国……”【美国都闹起义了,打仗乱哄哄的,苏格兰人为啥要去啊? 很奇怪作者知道Jacobite Risings,但却把史实弄错了。这里指的是查尔斯·爱德华·斯图亚特在詹姆斯党支持下,为了夺回英国王位,在苏格兰发动的叛乱, 又称 Jacobite Rebellion. 苏格兰社会动荡,大家才往美国跑。】
《英国插画书拾珍》读后感(五):插画中的旧时光
作者/吕品 来源: 《看世界》2019年12月刊
两年多前,我从爱丁堡大学附近的一家旧书店里,买到几幅A3大小的建筑和风景素描画,题材都是爱丁堡中心和周边的景色,风格简约,线条清晰。仔细看说明,得知这些画都来自一本名为《旧时的爱丁堡》(Edinburgh in the Olden Time)的图册,“旧时”在这里是指1717至1828年,我买下的那幅爱丁堡市中心圣吉尔斯(St Giles)大教堂的素描,原作于1803年。整部画册共有63幅画,在1880年出版,证明怀旧心理不是当代人独有,现在的我们翻印老照片,19世纪末的人已经在重印旧时画。
话说回来,当时能印制这样的画册已是科技进步的体现,19-20世纪之间的几十年是英国图画书出版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像《旧时的爱丁堡》这样的图册,以及带有大量插图的小说和儿童读物。原因之一是平版印刷术的发明和成熟,大批量准确精细印制图画不再是昂贵而繁复的事情。
恰好最近在看的《英国插画书拾珍》(三联出版社)一书中也收录了一部描绘爱丁堡风光的图画书。《爱丁堡边际》(The Fringe of Edinburgh)一书出版于1926年,介绍的是周围的几个即将并入爱丁堡的村镇,书中共有16幅水彩画和43幅钢笔素描画。这些画在原书中印刷得应该相当精美,即使是新书中翻印的部分,也依然色彩鲜艳、层次丰富。
我对那个时代英国的插画书所知甚少,偶尔买下几幅画也是一时兴致所至。不过《英国插画书拾珍》的作者、也是我的同城邻居崔莹是真正热爱这一时期插画书的人,在过去几年里,已经收藏了几百本图书。翻看这本新书中收集的插画书,常常惊讶于其多样的风格、明亮的色彩、还有常常颇有幽默感的构图。
在题材上,儿童读物占比很大,可以理解儿童图书在当时也有很大市场,吸引了不少优秀的插图师。我个人最喜欢的是一部1917年出版的名为《荷兰旧童谣》(Old Dutch Nursery Rhymes)的儿童画册,给15首来自荷兰的童谣配上插图,由一位荷兰女插图师勒迈尔(Le Mair)创作。她画笔下的儿童,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非常生动:喜悦、好奇、期待、惊讶、紧张、惶恐、疲惫、忧虑,每一幅都值得细细品味。
在《荷兰旧童谣》一书的封面上,用大字印着勒迈尔的名字,这也符合19世纪末出现的趋势。当时由于插画书越来越受欢迎,插画家的地位也显著提高,上升到名字可以上封面的地步。我曾买过一本1903年再版的小说合集《拉克伦特城堡·外住地主》(Castle Rackrent and the Absentee),是女作家玛丽亚·艾奇沃思(Maria Edgeworth)19世纪发表的畅销小说,出版社此次便以“插图版”为卖点,请了一位当时赫赫有名的插图师克里斯·哈蒙德(Chris Hammond)来画插图,而封面上也只印了他的名字。
《英国插画书拾珍》共介绍了22本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版的插画书,重印了原书中许多插图。这些画本身就十分赏心悦目,加上文字介绍,更是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当时英国社会的窗口,很适合闲暇之时,随手翻开一页,仔细欣赏,想象一下流淌在插图中的旧时光。
《英国插画书拾珍》读后感(六):绚烂多姿的维多利亚风情
作者:陈卫卫 来源:2019年11月11日《文汇读书周报》第6版
1846年,大英帝国正处于鼎盛期,7月15日这天,脑子里装着全世界的维多利亚女王邀请了一位客人来到她的宫殿。这是一位30多岁的男士,高个儿,略驼,近视,带着一种不设防的单纯气质。当天的日记里,女王写道:“李尔来教我绘画课,他在我面前画草图,无论是风景画,还是水彩,都教得非常好……”7月17日,女王又写道:“李尔又给我上了一节课,他称赞我画的第二幅画……”这位让女王变女生的人物,就是当时著名的插画师爱德华·李尔。李尔“童言无忌”,对女王也不例外。一次女王向他展示宫里的宝贝,李尔很震惊,大声问道:“我说,你从哪里弄来的这些好东西?”
这个故事来自于爱丁堡大学博士、资深撰稿人崔莹所著《英国插画书拾珍》。看着这段文字,再看看李尔的照片,不禁感到他那一脸大胡子和“地中海”额头也有了一些呆萌。
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的高光时刻,“米字旗”插遍全世界——北美作林场,澳洲当羊圈,印度种香料,南非送黄金,就像一场漫长而盛大的烟花晚会,直到一战戛然而止。今天,烟花的碎片散落在各地博物馆、纪念碑和艺术作品中,但最直观的记忆还是那些珍贵的照片,还有数量众多的插画——对,英国的插画可不只是“小人书”,它受众广泛,题材丰富,除了文学外,还包括时政、社会、生活、旅行等,读者大部分是成年人。19世纪后半叶以来,英国插画业空前发展,书籍报刊层出不穷,记录着万千世象,今天读来仍活灵活现。这本《英国插画书拾珍》就精选了22本插画书,让我们窥视到维多利亚时代人的精神和现实世界之一角。
航海大发现以来,英国人逐渐培养起对大自然的热爱,户外探险、钓鱼打猎等都是时髦的爱好。书中介绍的《英国的草、莎草和蕨类植物》,就是这样一本“森系”读物。近百幅植物画栩栩如生,通过精细的平版印刷术印在白卡纸上,立体感和质感非常强,连叶脉和茸毛都清晰可见,如同夹在书页中的一张张标本。
那时的插画师描绘植物都采用纪实风格,常常占满一整页,哪怕一根狗尾巴草也表现得如贵族肖像般庄严,是对自然之美的礼赞,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除了出版图书,还可以印成装饰画,让家里增添自然的气息。17世纪以来,帝国殖民事业“蒸蒸日上”,表现异域物种的题材尤受欢迎。比如乔治四世就收藏了很多描绘中东、北美植物的水彩画;18世纪一本叫《奇趣的芳草》的书描绘了很多来自“新世界”的药用植物;库克船长探索太平洋时,带着艺术家一路探险一路画。
同理,如果你的花园育有几株异域植物,装饰一些印度或东南亚元素,其格调立马上升好几个level,代表你有国际化视野,渊博学识,甚至有着惊险离奇的海外殖民经历也未可知,身上的光环无疑能增加一层。客厅书房摆几本旅行画册也具有同样效果,书中美妙的风光插图和翔实的地理知识,让人大开眼界,可作绝佳谈资。
至今,英国人还是喜欢房前屋后各有一块绿地,哪怕只是巴掌大,堪称他们最后的倔强。
另外,对于维多利亚人来说,行走坐卧忌讳散漫,有身份的人站起来都是笔挺的,“葛优瘫”要不得。插画中所有男士都戴着帽子,这相当于公鸡的鸡冠,凤凰的尾巴,戴上合适的帽子,男人才能出门面对世界。帽子也有几种,首先得有一顶常见的圆筒大礼帽,贵的要花上普通工人两三个月的薪水,但是为了威仪毕露,这笔钱值得花。随和些的是圆顶礼帽,跟头部比较贴合,而且显得亲切闲适。鸭舌帽最初是一种运动型着装,戴上它会显得有活力,跟今天的白领穿耐克是一个意思。
对女孩的着装要求就多了,简单说来周身轮廓要塑造得像一只蜜蜂:上身紧绷,腰部纤细,臀部以下陡然夸张,膨大的裙摆像波浪般荡开。无论哪一阶层,紧身胸衣是必备的,哪怕是监狱里的女囚。它用棉板、鲸鱼骨之类做成,长长的系绳可以拉紧、固定,像裹一只粽子。如此庞大的行头让女人的出行相当有“仪式感”,当然也成为一些漫画家善意的玩笑对象。比如青年男女接吻,男人怎么也够不着女孩;在公车上女士一坐下,裙摆就把旁边的男人撞出窗外等等。
那么,作为一位维多利亚人,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呢?自信。19世纪的欧洲占据着当时人类发展的巅峰,而英国又是当仁不让的峰顶。所以书中这些嘲讽、劝告、垂怜、搞笑、诗意,都是生气勃勃的,透着一股坦荡。虽然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仍能感受到那些面孔的精气神。
《英国插画书拾珍》读后感(七):看见生活中的美与好
翻阅『英国插画书拾珍』,是我在近期繁忙却稍嫌单调的全职妈妈生活中的小确幸,它带领我认识了画风令我着迷的童书绘本插画家,也让我对插画之美感的欣赏更上一层楼,并且,在英国生活的我,开始期待等宝宝大一点了可以和我一起按图索骥(书后附有淘书地图)去淘书,或随著作者崔莹在各篇章的步伐,去她笔下那些她淘到珍贵古董书的旧书店造访。
『英国插画书拾珍』作者崔莹好比一位朴实、坚定且胸怀无限包容力的母亲,为读者娓娓道来她所珍视的孩子们的故事。她为我讲述了英国最好的童书创作女作家凯特˙格林纳威的成长历程与创作风格,或许我的文化背景让我和她所创作的童谣有距离感,但插画所能传达的远比文字还多,看着格林纳威的插画,我很自然的将她所画的与我阅读过的同时代英伦文学作品连结了起来,该时代女性的穿着、生活方式、社交、举止等一一活灵活现在插画家的笔下。往后,当我回忆起读过的文学作品或再阅读其它作品,我脑海中对于该时期人物样貌的想像区块不再是一片荒漠,而有了画面感。
更值得一提的是,『英国插画书拾珍』让我印证了在其他书上读到的事。身为新科母亲,我读了几本不同文化背景人士写的育儿书,其中,一位在法国生活与育儿的美国记者介绍法国童书与英美童书在故事风格上的差异,她发现,英美童书的故事主人翁常是经历了挫折与困难,但最终都能雨过天青、云开见日,然而法国的童书往往没有一个充满喜悦祥和的结局,没有刻意为儿童营造出来的美好。法国创作者不偏好为现实裹上糖衣,他们的童书结局往往是历尽沧桑的主角在結尾仍是过着和原本一样的生活,比如说,一段友谊中较挨欺负的那个小主人翁在满腹委屈决定离开这段友谊后,过不了多久,仍是决定和朋友重修旧好,继续原本的“你愿打我愿挨”相处模式。生活是什么面貌,现实较常如何发展,给小小朋友读的故事就如何呈现。从崔莹写法国插画家莫里斯˙维尔画的『我们的孩子』中,我意外的证实了育儿书上说的。『我们的孩子』中的小女孩芬妮,不满胆大的小鸟们丝毫不考虑胆怯的小鸟,迳自吃光了所有面包,她为胆怯鸟儿抱不平,向吃光面包的鸟儿一番劝说后却无济于事,“世界就是如此”,崔莹解读到。崔莹还提到另一个小女孩玛丽,玛丽渴望摘天上的星,“但星星就是摘不到,有些欲望注定永远无法实现”。『我们的孩子』一篇带给我的,还不只是证实了我先前的知识,就在此篇章,我找到了我目前最喜欢的插画风格!『英国插画书拾珍』里有二十多篇不同插画风格的古董童书介绍,谁知道阅读者会有什么样的际遇和惊喜呢?
我一直向往以创作为志业的生活,看崔莹笔下这些划时代的知名童书作家与插画家,每位都是那么的令人激赏,他们创作的才华、热情和专注力令人既佩服又欣羡,能创作出如此美好作品的人,我几乎要神化他们了!然近看书里对于他们成长经历、学画历程与创作之路的介绍,会发现他们也不过是和你我一样过日常生活的凡人,但他们找到了一生的爱好与志业,以及赏识他们作品的人们。读后,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对一件事,一件自己喜爱并擅长的事有所坚持,那就足够了。
我希望我有一天能够亲手翻翻『英国插画书拾珍』中写的几本让我一见钟情的古董童书。我热爱童书,喜欢插画,也偏好二手书店,但我没有作者崔莹的淘书精神与毅力。或许,我永远不可能拥有这样珍贵稀罕的古董童书,然庆幸的是,从阅读『英国插画书拾珍』体验中,我已经得到了许多美与好。《我们的孩子》中劝说鸟儿的小女孩芬妮英国享誉盛名女插画家凯特·格林纳威画笔下的女性
《英国插画书拾珍》读后感(八):艺术与野心——当我们和孩子谈艺术时,我们谈什么
继《英国插画师》出版两年以后,崔莹女士的新书《英国插画书拾珍》也由三联书店出版了。顾名思义,前者自然以人物为顺序,后者则以插画书为线索,排篇布局各具其趣。
比如我手上这本新书《英国插画书拾珍》,它分为春、夏、秋、冬四篇,每一篇下面收入的插画书都具有季节的气息。春天是给孩子的,夏天且吟且歌,秋天适宜旅行描写风物,冬天则萧索,与政治有关。
所有“记录在案”的这些插画书,都是由崔莹女士在上千种插画书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她为读者挑选了那些内涵丰富的具有不朽价值的插画书,细致入微地介绍它们的因循来历,当然少不了那些“野心勃勃”的插画师。
但是,这本书之所以能够打动我,甚至打动读者,我觉得并非是崔莹女士下了多大的功夫去收集、整理,并解答这些插画中的谜题。它能够打动读者的地方,恰恰在于这些可以称为不朽的艺术品的背后的故事,它们与人有关,也与当时的环境密不可分。
艺术,之于人类社会是一种不可做选择的存在。即使是乡村野夫,在他的心底,也存在着朴素的艺术追求。这些天然本质可能在儿童生命的早期被激发出来,也可能在同样的时候受到抑制。在一个不断追求人的完整性的当下时代,艺术绝不仅仅是为着艺术而存在,它必须得到流传,获得拥趸,哪怕是小社群,它也需要来到阳光底下。它需要得到认可,也就是说,它需要“成名”。这也是当下社会语境对艺术作品的期待。
然而,在我们儿童的早期艺术教育中,大部分的家长还只停留在给予孩子一些绘画的实践经验上。这就好比,我们学习数学和语文,学会解题与作文,却终究无法得到文学与数学的艺术真谛。
作为一位从事儿童图书出版的编辑,虽然崔莹女士这本书并非纯粹写给儿童,它更符合大众图书的定位,但是从艺术教育来看,我发现了它在这一层面的非凡价值。这就好比《鲁宾逊漂流记》与《格列佛游记》的出版初衷只是为了表达政治见解,但是最终却被儿童“据为己有”一样,我同样期冀《英国插画书拾珍》能够成为儿童的艺术教育启蒙。因为它不仅仅是为着艺术而艺术,它还展示了作品背后人的追求与他对环境的服从和点点滴滴所达到的成就。
一个标题:为了生活的艺术
这个标题其实是要讲“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标题看起来很宏大,但是我要说的却很简单。也许你家里很有钱,所以你可以用很高档的绘画工具来表现你的艺术创作,或者你买了很贵的钢琴,参加一小时好几百元的钢琴课。这就是我们教育的现实。
在有贫有富的社会里,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正在逐渐被打上“追得起与否”的印记。但是,这并非我要说的“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全部。是的,可能因为有钱,你早早受到了艺术的教育,但是最终,你可能仅仅终止于考个级,为自己将来争取一个好工作加分。这个时候,艺术与你毫不相关。
我想说的“艺术与现实”,是你如何自己学习艺术,如何真正在未来让艺术“服务于人民”。在崔莹女士的《英国插画书拾珍》里,你找得到这样的故事。而艺术最好的启蒙,也是故事。
“梅多斯童年住在灯塔里,他家里很穷,从来没有吃过饱饭。”“梅多斯能够成为插画师完全靠自学,他靠模仿同事、前辈们的画作入行。”
是的,我引用这个段落的意图非常明显,我就是想说,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一个真正想要追求的灵魂。艺术实践锻炼了人的肌肉,但是它无法激活想象力,想象力依靠的是内在的激情和动力。所以,无论是有钱与否,艺术带给你的不应当是一种工具性的体验,它应当满足你追求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欲望。
“艺术与现实”的另一个启发点在于,你必须“服务于人民”才能拥有骄傲的生活。这个说法可能会引起很多的争议。
我的意思是,在崔莹女士新书里写到的几位插画师起初的梦想是画油画,或者其他什么,总之并非是插画,但是,由于社会对插画的巨大热情和需求,使得他们为了谋生不得不转行画插画。这最初是无奈的选择,但是却因为他们画的插画得到了追捧,而令画者也红极一时,他们最终能够用赚来的钱帮助他实现对其他艺术形式的追求。
专门提到这些的原因,是我认为艺术启蒙教育需要它。它给儿童提供一种逻辑认知,艺术与社会的粘性来源于画家对百姓爱好的满足,当然,也有一种预先的运气在里面。乔布斯喜欢把这种预先的运气定义为“需求引领”。
任何一个时代,艺术家的自我要有拥趸,就好像在欧洲的浪漫主义时代,拜伦成为英国的共同想象,是因为他以十足的个性修改了人们对传统的依赖,并满足了新时代人们的共同的解放需求。
对孩子的艺术启蒙,或者延展开去,无论是文学启蒙,还是其他的什么启蒙,都不能仅仅停留在肌肉训练的阶段。肌肉训练很必要,但是要想获得一种深度的认知和感觉,需要孩子们自己阅读。这是无论哪一个老师都教不出来的,最多是受到影响而已。
在《英国插画书拾珍》这本书里,孩子们不仅仅能发现很多趣味盎然的插画,这些插画会帮助孩子构建一种对美的认知、体悟和鉴赏眼光。孩子们还会与众多的插画师相逢,与许多名著作品相逢,了解到关于它们的“细枝末节”,而这些“细枝末节”才是影响和启迪儿童艺术心灵的地方。
我衷心地希望,家长能够放手一搏,买下这本书。因为,它会成为艺术界的“格列佛”。牢记:孩子们有一双比成人更善于发现的眼睛,更善于领悟的灵魂。
�jC�O
《英国插画书拾珍》读后感(九):英国插画书里的绚丽世界
《四件礼物》插画,四个哥哥排队给妹妹送礼物,选自童书《宝宝的花束》(1878年)。
1898版《格列佛游记》插画。
《伦道夫·凯迪克的图画书》插画,约1900年。
《不可宽恕的小羊羔》插画,选自童书《宝宝的花束》(1878年)。
《疯狗的挽歌》插画,主人被狗咬伤,人们抢着为他包扎,选自《伦道夫·凯迪克的图画书》(约1900年)。
《可怜的小狗》插画,选自《古老的荷兰童谣》(1917年)。
《英国插画书拾珍》 作者:崔莹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年8月
“我有四个哥哥,他们每人送我一件礼物,包括没有骨头的鹅,没有核的樱桃,没人能读的书……”这则名为《四件礼物》的脑筋急转弯,源自1878年的一本英国插画书《宝宝的花束》,作者露丝·克莱恩是一位童谣收集者和译者。
在脑筋急转弯的旁边,配了英国著名插画师沃尔特·克莱恩的精美插画(左上图),画中一位金发长袍的妙龄姑娘坐在凳子上,一个哥哥正捧着一枚硕大的鹅蛋、单膝跪地向其献礼,另外三个哥哥则分别端着樱桃花、石板书、牵着绵羊等候一旁。原来,脑筋急转弯的谜底就藏在这幅惟妙惟肖的画作里。克莱恩的插画备受读者追捧,他在画中描绘了一个个优美、精致、充满魔力的想象世界,画中人物大多神态安详、气质优雅、服饰高贵,富有生活气息。
插画书是随着印刷技术的改进而开始普及的,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英国的插画书迎来了黄金时代,诞生了沃尔特·克莱恩、伦道夫·凯迪克、凯特·格林纳威和毕翠克丝·波特等著名的插画师,他们的画作表现日常生活的各种主题,或谐趣生动,或辛辣讽刺,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生活风貌和精神气质。
十余年来,《英国插画书拾珍》的作者崔莹被这些古旧而亮丽的插画书所吸引,陆续淘到200多本出版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的英国插画书,有铜版画、钢版画、石版画、木刻画。她一遍遍地赏析把玩,并从中挑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22本,刨根究底,去追索画作背后的作者故事和文化内涵,于是有了这本小巧精美的艺术拾珍。
撰文/徐学勤
《英国插画书拾珍》读后感(十):《英国插画书拾珍》是插画 还是迷宫?
作者:戴怡美 来源:晶报 2019年10月18日 版次:A14
在这个电子时代,我们获得娱乐的方式变得更加简单粗暴——电视、电脑、手机等让我们被动接受动态画面带来的眼球刺激;而在过去漫长遥远的时代,人们想要打发百无聊赖的日子,往往只能依赖书籍。可无声又黑白的文字与我们之间似乎隔着一条河,文字在此岸,我们在彼岸。如果想要品尝到文字的美味,我们须得耐下躁动的心,缓缓地舒一口气,静静地用想象力建造一座连接两岸的桥。或许就是在人们希望更加完全地享受文字的时候,插画这门艺术应运而生。
插画一词源于拉丁文illustraio ,意为照亮,英文illustration一般指安插在文字中间用以说明文字内容的图画。插画对于我来说,它们往往是一本书最有致命吸引力的地方。所以我每每去图书馆或者书店,一定先奔向插画图书的区域,找到封面最花哨的那本,让自己浸泡在欢快色彩的强力冲击中,心满意足地在含蓄的文字世界里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但是读罢《英国插画书拾珍》,我却猜想该书的作者崔莹博士与我有着不同的插画观。插画对她来说,应该像是一座迷宫,一步步地探索出新的风景。作者在幸运淘到的二十二本英国插画书中挖掘到每本书背后的人与故事,为我们展现了淹埋在匆匆历史进程中的那个遥远的梦幻世界。
1
这本书的目录无疑使人惊艳,它独树一帜。作者不仅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整理了这珍贵的二十二本插画书,还对每个季节做出自己的理解——春天属于孩子,夏天属于歌谣,秋天适合旅行,冬天适合沉思。这是多么巧妙又贴切的总结,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春天”篇目中的“有歌谣的纯真童年——《古老的荷兰童谣》”使我感触颇多。作为一个刚刚迈入“成年关卡”的00后,我凭借着年少还未消退的记忆还能够回想起儿时童谣完整的调儿。其实中国儿童耳熟能详的歌谣并不少,“丢啊丢啊丢手绢”“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诸如此类。但却鲜见广为流传的插画童谣集,我猜孩子们收集歌谣的来源往往是妈妈夜晚的哼吟,或是同伴游戏时的顺口溜。在这篇文章中介绍了英国童谣集的历史,作为儿童文学大国,英国对于孩童精神世界的关注,可谓渊源有自。
童谣是历史的另一面镜子,因此世界各国的童谣都千姿百态,荷兰的童谣则与荷兰历史有关,比如作者举的例子《纸帽子》唱道:“一二三四,纸帽子,如果你没有帽子,用礼品纸做一个帽子”,它影射的是1830年荷兰威廉一世国王的征兵事件:由于缺少军事装备,政府做了荒唐可笑的措施,发给士兵们纸帽子或布帽子来防御敌人的攻击。成年人不难看出这首童谣的讽刺意味。
似乎,中国童谣罕有耐得住成年人咀嚼品味的主题。我们童谣的受众仅限于儿童,它们对于成年人来说可能只剩下怀念童年的作用,除此之外再挖不出什么新的内容,当然在某些特定的时代下,一些童谣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或隐喻,但仍谈不上有什么新意。如《三国演义》里诅咒奸相董卓的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卜十日,不得生”,以及革命年代那些“猴皮筋,我会跳,三反五反我知道”等等,这些童谣虽然反映了特定历史背景,但却耐不住三思。
毫无疑问,童谣还能看出家长的教育方式。书中的《鹳鸟叼来一个小弟弟》给了欧洲孩子们一个浪漫且诗意的梦,即他们是由可爱的鸟儿用尖尖的喙儿衔着,扇动着柔柔的翅膀,轻轻地送入妈妈的怀里。我从哪里来,是东西方孩童们共同的问题,荷兰童谣里的诗意表述,着实生动有趣。
2
秋的分栏同样令我爱不释手。因为现代化将人与自然进一步隔绝,所以秋的这个分栏中关于维多利亚到乔治五世时代的英国人如何崇尚自然的描述,对于处于现代化进程的我们,颇有思考价值。读图时代,人们对视觉享受的要求趋于高质量和多样化。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和高强度的生存压力,使得人们回归自我与自然的心灵诉求日渐强烈。
《我们的村庄》与《露丝·道森的狗》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原因也是如此。19世纪前期,英国工业化突飞猛进,随之而来的还有冰冷的城市化,拥挤肮脏的住房和日益减少的绿植成为英国市民的日常环境。《我们的村庄》用文字和插画描绘着乡下质朴简单又富有生趣的生活,慰藉了当时身处于被工业污染包围的城里人。
维多利亚后期以降,伦敦人口膨胀导致家庭生活幸福感降低,城市里动物的数量也在急剧减少。为了增添家庭生活的乐趣与温暖,伦敦人将天性活泼忠厚的小狗也当作自己的家人。中国人说,“乱离人,不如太平狗”。英国工业时代,狗的地位与人齐平,当然是太平狗,但却是人的悲哀。《露丝·道森的狗》的作者露丝·道森用粉彩笔为人们呈现了狗的动态,表情和心境,我相信即使是没有养狗的人通过这本书也能感受到养狗的乐趣。如今希望留住青山绿水的中国人,似乎与当时的英伦三岛居民有着同样的处境。这些穿越历史的插画书,似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解药”。
3
当然,《英国插画书拾珍》并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趣味横溢的随笔集,它还是一部独一无二的英国史、人物传记。作者细心又耐心地找寻着每本书背后的人与故事,将这些书的内容、出版背景、印刷方式、作者或插画师的生平、书的影响力等等作为谜底,一一揭晓。赏析解析这些插画师的同时,作者也在向读者重现着不同时期的英国。无论是画坛巨擘,还是无名之辈,在《英国插画书拾珍》中,他们都拿到了主角的剧本,演绎着自己的故事,而不是藏匿在作品的背后那位神秘的隐身人。
《英国插画书拾珍》的意义远远不止是对二十二本插画书的解析,它对于图像史以及推动英国文化史走向公共学术的贡献不容忽视。作者以兼容中西的人文情怀,试图力透纸背。直抵读者的心灵,亲和温润又独具魅力。总之,不论是插画书兴趣者还是文化学者,《英国插画书拾珍》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