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垄断》是一本由[美]尼尔•波斯曼(Neil Postman)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技术垄断》读后感(一):个体的抗争
刚看拿到这本书,仅仅读了一章就感到深深的共鸣。我,个人,正在努力的跟所谓的技术进步在抗争:强迫自己少看微信、微博,卸载抖音,日常生活消费用现金和信用卡,节日问候傻傻的打电话……但我还不是又登陆豆瓣写下这段书评?!少数个体的觉醒和抗争就是螳螂挡车,历史的车轮到底开向何方?这本书也给不了答案,迷茫……
《技术垄断》读后感(二):情感与体验为主的电影技法和逻辑与语言文字的表达
作为一位搞心理的人,我要对大师中的大师库布里克进行一次心理分析,希望喜欢库布里克的人和我分享我对库布里克内心世界的观察。 库布里克是电影大师,因此谈库布里克之前要先谈谈电影这门艺术。 电影在我看来是科技发达后人类新的造梦形式,当然大部分导演都在给人类的非理性狂热和幻想造意淫梦,白日梦等帮助人类逃避现实世界,从这点来看人类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生物,我们本质上是以前一群披着文明外衣的魔鬼
《技术垄断》读后感(三):好书
随然不是太赞同作者观点,但是看完这本书有所感慨。这本关于技术方面的书,让我对技术有了跟深层次的思考,重新认识技术这类问题。技术垄断的产生其实本是必然的结果,人大多数是懒散的,我们会不断方便自己,这样就会伴随科技的进步,也随之被科技深深影响着。这在人类历史很早比比皆是,从猎杀动物到农耕的诞生,人们在养活大部分人时也出现了更多的疾病。技术垄断只是这一现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人类在朝着自认为进步的方向前进着,这种道路注定不是平稳的。时不时会有像作者一样的观察家来像群众发出『我们自身出问题』的呼吁声。总的来说作者思维逻辑严谨,笔法到位,有很强的洞察力与思考水平,见识丛书都值得一读。
《技术垄断》读后感(四):漫威电影公式化和特效轰炸的预言
至少不赞同本书一半的观点。但波斯曼写得非常好,对现象的分析准确而敏锐,他所说的技术垄断既包括了科学主义,对技术的顶礼膜拜;还包括对工具理性、纳粹技术官僚的批判,也包括中国大学从美国学来的那套学术评价体系等。对此类批判我当然没意见,波斯曼自己也说技术是“利弊同在”,他不是否认技术的优点。但是,需知此书是写给美国的盛世危言,而且波斯曼是对哲学意义上抽象出的技术予以批判。我不赞同的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科学尚未昌明的地方大谈技术过度、科学过度。而且,一旦笃信文化高于科技,那么在中国并不会推动文化如何发展,反而会加剧dang性对科技的驾驭乃至奴役。郢书燕说,何不食肉糜,现阶段我仍然要高声呼喊科学万岁。
《技术垄断》读后感(五):正确的废话+反智的事例=这本书
含混不清的概念定义, 将"技术"和"工具"两个事物强行拆解以及对立. 东拉西扯的列举一大堆看似旁征博引事例, 使得本来就非常不清晰的逻辑线条变得杂乱不堪, 而作者本身的叙事风格又非常碎嘴子. 到最后强行抛出"不能成为技术的奴隶"的绝对正确的废话作为观点.
这本书居然在美国能成为畅销书, 也不难解释美国近段时间各种反智言论,组织的盛行了.
然而令人惊恐的是, 这本书的中文版的几个版本在豆瓣上居然都高过8分......
《技术垄断》读后感(六):比《娱乐至死》差些
先下结论:跟《娱乐至死》相比差了些。
相比《娱乐至死》中很明确的抨击泛娱乐化带来的危害,“技术垄断”不是一个十分明确的靶子,作者也明确表述技术发展本身并不是他批判的对象。通篇下来,其攻击的更像是“技术发展带来的思维定式和思维窄化”,举例如医学发展过于细分之后,专科医生仅关注自己的学科,可能会忽略常识本可以发现的问题;又如社会科学套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但研究的问题实际并无法用量化的方式解释(让我想起读书时经常看到的说法:经济学不是科学!)。
对于这一论断我抱怀疑态度。跟使用这种固化的思维逻辑相比,完全依靠自身经验进行思考和行动,实际是更危险的一件事情。仍以医学为例,过往经验及通盘考虑固然重要,但不基于技术思维背后的科学鉴定(如体温、血液等类型的检测)和治疗(多少剂量的药,什么程度的手术等),则不免有江湖郎中之嫌。更何况,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科学思维本身的推广仍然任重道远,现在就奢谈担忧其副作用,有些因噎废食。
《技术垄断》读后感(七):技术如梦
正如电影盗梦空间里讲的,我们经常不知道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等意识到的时候,我们就会醒来,否则就会一直沉醉在其中。
这本书把技术描绘的像梦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中,侵染并且改变了我们的文化。
例如0这个数字,当人们还在使用罗马数字的时候,零这个概念是不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但当人们开始使用它时,对于计算的阐述和理解就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当苹果的产品成为了一种潮流和时尚,它一方面是基于其自身的良好做工,而且更重要的是使用场景和氛围,星巴克,工作室,都市办公室,单身公寓等等。物品不再成为物品,功能不是功能,它的环境和context逐渐取代了主角。
当我们出生的时候,就已经verfallen了这个技术为主流的世界。我认为作者的批判精神是好的,但潮流终归是潮流,我们即使要逆潮流而上,也要去尽量精准评估自己在这片潮水中的定位,在其中,学会让心灵快乐和舒服,我觉得是我想要去追求的。
以上说法,非常主观,只为纯粹记录一下罢了。
《技术垄断》读后感(八):高开低走
三点五星。
书本身的立意是不错的,警惕唯科学主义和技术至上的观点,但是我认为还不够深刻。 技术垄断的现实是技术导致的还是意识形态导致的?将工具作为批判的对象是不是有点肤浅了? 如果说技术是含有意识形态的偏向性的话,那么我们不是更应该讨论意识形态本身而不是就技术论技术吗?
当然作为提醒读者警惕技术至上和唯科学主义的小册子而言,本书是达到了它的目的的,只是我觉得非常可惜,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当然作者作为美国人的局限性让他不由自主的捍卫美国的制度和信仰,捍卫现行的意识形态,这本小册子只是想起到警惕的作用而不是颠覆,这也是我为什么评论为高开低走的原因,不挑战体制自然谈不上深刻。 近现代科学,自从伽利略将人的因素从科学研究中分离开来,就注定科学观本身是不关心道德的,也就注定了我们现代和后现代的现实中道德的缺失以及虚无主义的必然结局,社会科学则试图弥补这一点,但是叫科学不能和科学本质划等号,社会科学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对某些社会现实的剖面的意识形态下的阐释,在意识形态下研究道德根基性本身就是一个二律背反。 技术作为现代科学在社会上的实现,我们必须对此予以清醒的认识,技术是反道德的,只有主体才有道德可言,客体是无道德的。永远记住康德的忠告,把人当目的而不能把人当手段。这样活很累,但是不累何来本真?
后浪今年出的一本《新黑暗时代》可以看做本书的精神续作,不过作者更聪明的不给出思考的结论而将之留给了读者,也就避免了波斯曼这般高开低走,算鸡贼吗?也许吧,有空的读者建议去看看。
《技术垄断》读后感(九):技术垄断
为什么技术垄断论在美国大地上找到了肥田沃土?所谓技术垄断论就是一切形式的文化生活都臣服于技艺和技术的统治。技术垄断为什么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人又为何容许它兴旺发达?这个问题有4个相互关联的原因。第一个原因和所谓的美国国民性有关系,托克维尔在19世纪初已经对相关的方面进行了论述。他写道:“美国人生活在一片神奇的国土上,他们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运动中,每一次运动似乎都意味着进步。因此,在美国人的脑子里,新的观念总是紧密地和改善的观念联系在一起。环顾四周,不存在大自然对人的创业设置的任何局限;在美国人的眼里,不存在的东西不过是尚未尝试的东西而已。” 第二个原因和第一个原因关系密切:这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资本家的天才和胆略。美国资本家比其他国家的国民更加机敏且更加专注,他们一心一意开发新技术对经济发展可能做出的贡献。 第三个原因是,20世纪的技术给美国人提供的东西应有尽有,便捷、舒适、快速、卫生、丰裕等等无不一目了然,前景光明,以至于没有理由去寻找成功、创造或效用的任何其他源泉。针对旧世界的每一种信念、习惯或传统,过去和现在都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来替代。 蔚为壮观的技术胜利如日中天之时,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原有信念的源头深陷围城。 由于以上众所周知的原因,美国人从事技术创造的精神准备胜过其他人。然而,技术创新的盛世还需要另一套条件,不那么明显、较少为人知晓的条件。这些条件提供了技术创新的背景和语境;美国人对碍手碍脚的东西不信赖,他们的工业领袖具有技术开发的天才,技术高歌猛进,传统信念贬值,这些条件的重要性都被放大了,这些条件把技术统治文化推进到技术垄断文化。
《技术垄断》读后感(十):摘抄
# 技术垄断
虽然你看见了周围的混乱、错误和愚蠢,你必须随时牢记曾经使美国成为世界希望的故事和符号,牢记那些尚有活力再次成为世界希望的故事和符号。
成为爱心斗士:
1. 除非知道民意测验里设计的是什么问题并为何这样问,否则就不理睬民意测验
2. 不接受效率是人际关系最优先目标的思想
3. 摆脱对数字魔力的迷信,不把计算当作替代评判的充足根据,也不把精确的计算和真理划等号
4. 不让心理学或任何“社会科学”占据优先的地位,不让它们排挤常识里的语言和思想
5. 至少对所谓“进步”观念抱怀疑态度,不把信息和理解混为一谈
6. 不认为老年人无关紧要
7. 认真对待家庭忠诚和荣誉的意义,准备伸手去接触人时,期待他人也有同样的需要
8. 认真对待宗教的宏大叙事,不相信科学时产生真理的唯一体系
9. 理解神圣和世俗的差别,不会为了追求现代性而漠视传统
10. 钦慕技术独创,但不认为技术代表了人类成就的最高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