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地球无应答》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2-24 00:36: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地球无应答》的读后感大全

  《地球无应答》是一本由王诺诺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球无应答》读后感(一):评《地球无应答》

  厉害啊诺诺。能在科幻小说里感受到浪漫,是我没想到的。这本书里面最喜欢的短篇应该是《春天来临的方式》和《最后一天》。《春天来临的方式》以山海经为创作背景,整个故事像是山海绘卷般铺展开来,像是能身临其境一样。而《最后一天》则是让我想起沃卓斯基姐妹的《云图》,不同的人,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时代,同样的矛盾,同样的主旨,相互交织又相互平行,但最终都汇向一个主题。

  《地球无应答》读后感(二):信息,自由和家

  “我这么总结——记录个体的精准数据,能够改善个人生活;记录群体的庞大数据,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利用大数据技术‘算’出我们想要的生活,就这样我们终于告别了混乱,这就是我这些年来看到的改变。”

  数据的高度即时反馈就会产生这样的信息黑匣子,让人单调又愚昧。

  ——只有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曾经走过的路,遇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才构成了一个人核心的价值。

  “‘连接一切’变成必然,那么‘从系统中分离’就变成了最脆弱的奢侈品……”

  如果人类可以选,他们会不会宁愿放弃真实,去做一个完美又绵长的梦?又或者,离开地球,去深空里寻找新的边界?

  《地球无应答》读后感(三):关于最后一篇《一天的故事》

  最后一篇写关于文明的争论,讲人类分化成物质文明、信息文明和能量文明,三种文明不同的活法很有趣。比如信息文明的人生长度只有30年,“无意识的悠长睡眠的体感时间或许比不安中度过的一秒钟更短”。这让我想到视频码率压缩。有的人生很短但是“体积”却很大,因为每一帧都不相同,而有的人生很长但是“体积”很小,因为都被帧间压缩了(作者说灵感来自于盗梦空间的概念,梦境每一层往下流逝时间会更慢)(Clash:是在悲惨而荒谬的现实世界度过短暂的人生还是在天堂获得永生?)在书中,虽然提出了问题,对于数字文明的描述还没有详细到让我们看清该文明真正的哲学:设定是1现实世界一秒等于数字文明一天2文明中的人可以分身到不同的环境做不同的事。这其实和无限拉长生命本身无异,只是加法和乘法的区别。

  不过,分身让我想起dissociative disorder,人格分裂的人体验的人生会实际上更丰富吗?普通人或许也或多或少根据不同的环境分化出不同的社会人格,譬如现实人格、微博人格、知乎人格、豆瓣人格,可能拥有多个人格的人,相应地体验的经历也会更丰富,所以如果转化到数字文明的概念的话,人生的“体积”也会更大吧

  《地球无应答》读后感(四):文科生写的科幻,赏其美忽其科吧,呵呵。

  “改良人类”,一般,科幻爰好者水平。

  “地球无应答”有点意思,一只被流放的无刹车系统的飞船,随着时间的流逝, 见证了地球的过去、现在、未来。

  “全数据时代”,渐入佳境,这一篇点中了我的穴道,正中我的“菜”。数据时代,我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恐惧中。我总在下意识的减少对阿里和腾讯产品的使用,也在很多的场合提出不用它们产品的建议——当然,这一切都几近于无效。试问2019年末的今天,在中国,谁不能离得开这两家公司的产品呢?

  “春天来临的方式”把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写得如此优美,间或还带着小科学知识,挺适合小朋友看的。

  “为什么猫咪要在深夜开会”,一篇脑洞大开的小短文,把主角“猫咪”换成任何其它动物,故事也能成立,呵呵。

  “最后的复盘”也是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就是AI拥有自我意识的故事翻版,但因为主角是 AlphaGo而变得多一点接地气的味道。

  “算法佳人”行文形式上貌似步子迈得太大了,无法坚持看完,掩卷而罢。

  “一天的故事”结构上花了心思,值得二刷。能量、物质、信息,如果只能三选一,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选择,就会走出一条完全不同的发展之路。

  《地球无应答》读后感(五):当故事书还是可以一读的

  每当空闲的时间就看书,目前在教室看的是王诺诺的科幻作品《地球无应答》,总体上来说,这本书当故事书还是很好看的,也能得到一些启蒙,并且还能思考一些问题。比如书的封页上那个写着“在地球生活时,总想见识宇宙星空的奥秘,可是在星舰渡过的岁月里,脚底踩着土地便成了奢望”,其实这很像是在说故乡,故乡就是我们小时候拼命的想逃脱,长大后又想回来的地方。开篇写着:每个乌托邦构建者,忽略了人类本身的欲望。其实这本书如果当做科幻作品来说,还是比较稚嫩的,与三体作比较来说的话,就是小巫见大巫。对于文学方面的作品来说,更是稚嫩的。不过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或者是思考,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作者深度的在描写人性的欲望,人性的贪婪,未来世界的崩溃,每一个作品背后都是从未来展望现在,每个作品也都在诉说着人类的欲望永无止境。由于作者的学历方面还是比较可以,所以对于天文和物理方面的知识描写的十分到位。(这第一天读书的启示。)

  利用第二天的时间终于将这本书读完,其实也是略读,到后面写的内容比较有失水准,许多内容并不是写科技未来,有许多事为了拼凑的内容,比如,几段小的关于科技人工智能的笑话进行拼接,还有阿尔法狗和天才少年对弈,以及一些远古神话故事等等。

  其实这怎么说呢?许多内容在我看来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即使有可能发生,也不是近几个世纪可以发生的。比如说阿尔法狗人工智能有人的思维,可以为了赢一局棋而摧毁整个人类,只懂得编程的思维,为了赢而不达目的不罢休。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好故事书,但是如果真的一个科幻迷来说,和《三体》不是一个档次,一个是幼儿园水平,一个是博士水平,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地球无应答》读后感(六):《地球无应答》读书笔记

  《地球无应答》读书笔记 看完《地球无应答》后,我不禁想起了基因编辑婴儿事件: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由于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病毒HIV。这一消息迅速激起轩然大波,震动了中国和世界。 其实,每一次的科技进步,都将对人类的道德、伦理、思想认识、文学等造成深刻的影响,当人类的思想、道德伦理认识水平达不到应对处理能力和处理水平时候,科技水平对人类而言,不是一个可造福人类的技术和工具,反而是一种对人类更大的伤害。试想一下,20年前,人类就掌握了克隆技术,如果不加限制克隆人类,那将对伦理道德将是多大的冲击,七十年我们掌握了核科技,如果不加限制用在战争中,地球可能是一个人间炼狱了! 《地球无应答》将千年、数百年以后的能源、交通、建筑、航天、天文、生物等科技发展水平进行了大胆的想象,针对高科技对人类的社会、伦理产生重大的冲击。进而反思人类对自身行为,越好的技术和科技手段,人类对自己的限制应该是越多、越严格,而不是任由科技来塑造完美的人类个体来替代自然选择! 《地球无应答》由若干短篇小说组编而成,年轻的作者对高科技术对人类自身和社会影响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忧患意识强烈,并运用科幻手段预测人类不控制自己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 《地球无应答》并没有阐述复杂的情节和宏大的叙事场景,对于相关的科技技术细节也没有过多纠缠,而是用简洁扼要的语言一笔带过,这也显示了作者对科学技术这一相关领域的专业认知。作者重点对不加限制的人类行为产生的后果进行了预测和大胆的设想,相对而言,是少科多幻。 正如恩格斯所说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善对科技就是善对我们自己、善对我们人类的未来!

  《地球无应答》读后感(七):科幻小品,点到为止就很好

  一个寻常工作日《地球无应答》放在手边,短短十几个科幻故事,跟喝水一样,在间歇的时间里还没察觉就读完了。

  科幻故事的架构和脑洞一般都很宏大,读起来颇需要几分体力,《地球无应答》却不然,架构轻简,篇幅短小,故事流畅,将关于宇宙和未来的幻想融在故事里,大有一叶知秋的感觉。不过也觉得还是缺乏打磨,不够精巧,没有足够的逻辑和细节进行串联,纵然想象再好,也会有些遗憾。

  科幻总带着些机械感,这本小集子也不例外,专注于“科幻”本身,丝毫没有因为是女性作者而多几分感性,倒是字里行间能看出这个古灵精怪的少女,无所顾忌地,蹦蹦跶跶穿行在无垠的宇宙和时空里。她驾驭故事的轻盈降低了科幻作品的沉重感,而又很干脆利落,废话不多,像是女学霸的风格。

  合上书再想想那些故事,我最中意《 风雪夜归人》,四个人在封闭的飞船里,飘荡在星辰里,向着不知道哪一个故乡而去,这样的设定就已经很诗意了。至于开头就是一桩命案,孤岛悬疑简直振奋人心!随着不同人物角度对故事进行解读和阐释,真相渐渐浮出水面:隐藏身份移居外星的最后一位地球人,一个人驾驶飞船回到地球,呆了三年,又返航到争执去哪个星球的中间点,总共耗时55年。

  对于一个故人,三年在地球的时光能做什么?而故乡又变成什么模样?他亦没有用冷冰冰的数据塞满返航的飞船,这些写意留白,是寻常科幻难以见到的,是最后一个中国地球人会有的浪漫情怀。

  这本书读下来觉得通畅,也可能是构建于一个我们熟知的科幻世界,种种均有端倪: 让人想到《黑镜》《疑犯追踪》的《全数据时代》,想到《大鱼海棠》的《春天来临的方式》,至于宇宙时空那些穿越来去的飞船,或者移民其他星球,仅靠《星际穿越》就有了深入人心的设定,并且还有一个调皮过头的AlphaGo……这些故事蜻蜓点水一样碰触到我们对未来的种种考量,又不拖泥带水长篇大论,所以显得十分可爱。

  《地球无应答》读后感(八):一部理性思考未来科技发展的科幻作品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变换万千,AI技术、基因技术、高仿真技术无疑引领着这个时代。作为引领技术变革的科幻小说自然变得更为重要,前端的科幻思想往往做着未来几十年人类发展的预判。就像法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中畅想的当时不可能的故事一样,现在已经或者正在变为美好的现实。

  中国近期火热的科幻小说及《流浪地球》的热映,正在带动着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由之前歌颂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满足自身成就向展望未来的途径上进发。

  “每个乌托邦的构建者都忽略了人类本身的欲望,盲目用技术和体制来改造社会,制造理想国,如果修改人本身的欲望呢?”这是《地球无应答》这本书中的经典论断,虽是一本科幻小说,但对人类盲目用科技满足自身私欲的行为却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地球无应答》是一本短篇科幻小说合集,每一篇的主题和态度都不同,但无疑都将矛头直指人类:科技是把双刃剑,通过科幻描绘的是对人工智能的不屑,鄙视乌托邦的科技生活。

  对于其中的《风雪夜归人》这一篇来说,我们能看到作者内心中对地球的深深眷恋之情。对于嘉阳来说,他定居在一个离自己家乡10.5亿光年外的星球上。“在地球上的时候,我仰望星空,我是真真切切地想征服它们,可是到了星舰上,我又渴望安定的土壤。从一个星球到另一个星球,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我始终不曾忘却地球上的家,尽管隔着茫茫的宇宙。”他,最终一人降落地球,并且在地球上生活了三年,三年之后,最后一个拓荒者嘉阳又乘飞船返航。随着嘉阳的死,最后一个拓荒者也不复存在了。嘉阳的死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是那代拓荒者最终的归宿。

  《春天来临的方式》又是一篇唯美、浪漫的短篇小说。“爱是什么?句芒觉得海棠花很美,现在,他想每一年都把春天带回来。”作者所描写的流星、愿望,很美很虚幻。“看到流星的人类许下愿望,愿望就会蹭上流星的尾巴,跟着一起飞上天。流星到了天穹最高点时,如果玄鸟从旁边飞过,看到了愿望,便会让愿望实现。”作者细腻而唯美的笔法又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科幻小说。

  之前读过《三体》这套书的读者都会感觉到这本脑洞大开的书非常晦涩难懂,但《地球无应答》这本书却很浅显易懂,推荐给初入科幻小说的菜鸟进行阅读和赏鉴。

  《地球无应答》读后感(九):【雨枫试读】不可逾越的原则是为人类文明而工作

  哲学与科学在许多方面是互相促进的——罗蒙诺索夫

  作者王诺诺为我们带来的这本科幻小说《地球无应答》,让我们除了看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推进人类进步时所做出的贡献,更多是值得我们人类进行反思和深恩。

  《地球无应答》由九个短篇小说组成,涉及的均是科学技术应用于人类,比如基因改良,选择优质淘汰劣质基因,比如机械体,比如现在数据时代,信息时代等等。

  作者王诺诺把科幻从另一个角度切入,深度解剖了我们人类自己,揭开所谓完美的表面,露出了人类的自私,人类的贪婪,以及无耻的劣性。无论科学多么进步,人类的这些本性却所无掩蔽。无论是《改良人类》中的梨子教授为了从我的身上获得未改良的基因,用所谓真诚的眼光看着。用无数的借口掩盖他们犯下的错误,企图蒙骗刚刚苏醒的我。或是《地球无应答》中因为坚持科学真理而被放逐太空的我,人类追求完美,根本不在乎群体差异,可能存在的问题,也被用谎言盖起来。还是《全数据时代》中人类全凭数据上传,数据造就人,人与数据合二为一,隐私不再存在。数据是完美的,不会骗人的。而实事上人类永远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吗?恐怕不是,哪怕是意识到,人类也不会承认是他们错了。

  在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基因改良的各种优点,似乎没有什么缺点。其实基因改良是一把双刃刀。人类享受着基因改造带来的好处,同样人类的进化也受到了基因改造的影响。事实上人类的基因是在不断进化过程中,进行优胜劣汰,自我平衡的。即使有些基因不利于生存现状,也会留下来,成为一种隐性的基因,就是我们常说在隔代或是隔隔代身上存着某种相同处。其实这种多样化的基因。但是人类在追求自我完美的时候,却抛弃,只要改良的基因,最终受到反噬。

  如果当这些故事成为现实,人类或许是走向辉煌的顶峰,亦或许是破灭的深渊。既然未来有许多的可能性,我们就不得不得深深的思考一下,所谓的进步,就一定是正确的吗?要知世间万物皆有两面性,对待科学更要严谨的思考。无论是对面人类自己,还是面社会关系,还是宇宙,或是外太空,我们需要进行深思和反思。从内心感叹于作者的心思缜密,细细思考觉得极其恐怖,确实某些不可逾越的准则,在科学实验推广的时候,不仅要走一步看一步,更要高瞻远瞩,走一步看万步,只有可持续发展的,才是可行的。

  《地球无应答》读后感(十):【雨枫试读】对抗虚无的最好办法或许就是关心粮食和蔬菜

  虽然内容对我来说有些浅显直白,但还是能带来不少想象。

  这本书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也许正是切割成这种小短篇,才没把故事写得更深刻。可以看到作者尽力想构建一种宏大叙事,却只能点到为止。不过还是不乏作者的反思在里面。比如说,对人工智能涉及的大数据以及隐私问题的争论;面对虚无,对时间是什么样存在的思考;当所有人外貌个性都差不多的时候,谁是谁还重要吗这样的反思……我觉得一部好的科幻作品,作者的想象力一定是高于读者的,用大家想不到的视角或观点来叙述。但是有些可惜,书中的很多观点我都可以预想得到。

  下面分享几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片段吧。

  1、利用人类基因改良技术,所有的人类都变得美丽、健康、温和、礼貌。读到这里,我瞬间汗毛竖立,若都是那样千篇一律,世界就真的像《黑镜》或是《西部世界》那样,冷冰冰、硬邦邦的了。抬眼看看窗外马路上的人,突然觉得真实存在的世界太可爱了。高矮胖瘦,豪爽洒脱,或生气吵架,或把酒言欢,每个人都那么分明,都那么有生机,这是多么难能可贵。面对美好,心向往之,但也不曾想让自己变成一个完美的圣人。因此想到过往的一些迷茫、困惑、忧虑、害怕,一下子就想开了。这些不过都是人生道路上的必经之路啊。比起把这些坏习惯、坏思想全部改造成自信、果断、勇敢理想的样子,我更乐意保持我的这些缺点和负面,不然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呢?

  2、在遥远的宇宙中,听到来自地球200多年前的恋人的留言在呼唤:付晓云,我喜欢你。还有一对年轻人,为了执行任务,相隔两地,时隔200多年,在太空中听到对方留在宇宙中的摩斯密码,是一首情歌。我的天啊,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浪漫的呢。

  3、孤独,应该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课题吧。朋友曾说“没有在深夜里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当时还对这种脆弱到只能自己躲在被窝偷偷哭泣的 人嗤之以鼻,慢慢地开始理解。每个人其实都是一个个体,没有一辈子的伴侣。大多数时间,都是自己与自己独处对话。对于星际人尤其如此,广袤无垠的宇宙,受静谧和虚无感支配着,该是怎样的体验?在成百上千年中,冬眠、醒来执行任务、再冬眠,如是往复。是什么才能支撑自己活下去呢?而我们每天面对应接不暇的生活,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从开解人生的角度来看,这本书还是成功的。情怀还是有的,作者还是美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地球无应答》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