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是一本由[德] 赫尔曼·黑塞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悉达多》精选点评:
●时间只有在哲学范畴内失效。万物都是薛定谔的猫,过去和未来都存在于此刻。所以我恰好遇到了这样的万物,这种恰如其分的缘分让我顶礼膜拜。 我可以爱万物,爱一片树皮,爱一朵残花,但我不爱道德,不爱思想,不爱一切可以说出来辩解的语言。世界上不存在涅槃,只存在涅槃这个词。 我向万物学习。 学会思索、斋戒和等待。 学会思考、忍耐和聆听。//也许会买实体版
●翻译流畅,但感觉精髓不够
●唯一能做的事情是,能够爱这个世界,不蔑视它,不憎恨它和我自己,能够怀着爱、惊叹和敬畏的感情去观察它、我以及其他一切生物。
●还没有得到过就谈不上放下,还没有体验过欲望就谈不上看破欲望,知识可以口耳相授,智慧却不行。于是一代又一代人在轮回,在执迷,在顿悟。
《悉达多》读后感(一):简单内容
婆罗门富家子悉达多锦衣玉食长大成人,决定听从内心的呼唤离开父母去当苦行僧,多年苦行僧后爱上了一个美女,还俗挣钱娶妻生子,多年后觉得人生无聊想跳河死,没死成当了摆渡人,并长年聆听河水。后来养育儿子,可儿子叛逆不愿当摆渡人逃回繁华中。
他的一生某个部分过了每个人所向往的某个部分。发人深省,我也没太明白,最后发现是个轮回,回归自然。每个人都被自己的目标控制。
我只读过两本黑塞的书,感觉他的书表达了一种注重内心感受,听从内心的意思。《悉达多》读后感(二):个人感受,也就三星
诺奖得主的豆瓣9分作品,想必并非空穴来风,但是读完感觉并没那么好,也许是没get到精髓,说一下我的感受: 1,这部是文学作品而非学术著作,所以我认为,相比于阐述真知高见,更重要的是引发共鸣。简单来说,对于普通读者,共鸣即是好。 它并没能引我的共鸣,只是“哦,这书还行”。 2,该书作于1922年。排除掉历史影响,以今眼观之:道理我都懂,若想让我觉得你讲得好,总得手法巧妙吧。 人物刻板、脸谱化符号化,仿佛所有人都只是主角内省悟道之路上的工具人;情节带有生硬的宿命感,让我感觉表面主观能动、实则被安排,而且安排的突然且硌脚。 这使得故事本该由宗教出发、超脱宗教的局限,去触及自然大智慧的无限,却因手法问题,让我觉得还是在这儿讲一个宗教哲学气息浓厚的醒世故事。 所以,也就三星吧。 不过,扉页的那句话,我是真喜欢: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他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赫尔曼·黑塞
《悉达多》读后感(三):人与人之间宿命般不可理解
因为一些取舍的事情难过、沮丧的时候,张老师说,“读读庄子吧”!每次想到这个就又会沮丧起来,怎么办呢?因为有太多太多没读而焦虑的要死。张老师那时告诫的,许多话至今也无法接受,总觉得人与人之间像是被无形大手操控了一样,明明快要相互触碰了,却又被一点点一点点小小的力量轻易拉开,像宿命一般的不可相互理解。
不管那个与改变相关的词如何表达,是叫涅槃还是想通了,它终究是一个人的事,悉达多永远孤独,就算你我有幸找到了华苏德瓦,亦或成为别人的华苏德瓦,也仍旧有天天年年的孤独。年轻人的孤独是好的,里尔克的想法。当然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并因此承担代价。生命的过程中的不断的重复,有些印证了代价,有些还只是新生。
在尘俗中,无法成为悉达多,无法理解,无法实践,只能一如既往的去保全不被时间、欢乐、逆境触动的这颗核心。
2020/4/25-2020/4/26
2020/4/26晚
秦言于家中
《悉达多》读后感(四):道就是和谐统一
耗时三天读完,觉得自己看懂了,又觉得自己没有看懂。悉达多出生于婆罗门,天资聪慧而又不用为一切担心、发愁,但他却放弃了这一切,因为他认为无法通过学习别人的道而获得自己的道,所以他狠心的逼迫自己的父亲,离开家成为了一名沙门。在途中,他学会了挺多,掌握了挺多,在听到乔达摩的事迹后便又离开了老沙门,准备向乔达摩“取经”。虽然乔达摩是一名佛陀,一名圣人,但悉达多也没有从他身上找到成为圣人的道。他选择离开,而弋文达选择留下追随乔达摩。他来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他爱上了名妓,他成为了富商,也成为了赌徒,而这一切并没有让他感到快乐和满足,他再次选择离开,来到了渡他过河的华苏德瓦身边,他们一起向河水学习,一起倾听。经历了爱人的死亡,儿子的离去后,船夫华苏德瓦也找到了自己的道并引导悉达多领域河水的道后离去。原来道就在自己身边,道就在河水之中,道就是和谐统一,只是我们自己被自己设定目标所控制,所支配。世间的一切都会不断的重复,河水会蒸发,又变成雨水回到河中,会经历不同,也会领会不同。自己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最终也会回到自己身上。在悉达多狠心离开家成为沙门时,他怎会想到自己也会受到儿子、爱人离去之痛。最后,希望弋文达也能找到自己的道。
《悉达多》读后感(五):河中歌咏
悉达多,这个婆罗门的漂亮男孩,所有人都爱他,但他不满足。他心中有很多问题,他想寻找内心深处的自己,他想去寻找智慧。
有一天,他离开了家,选择做一个苦行僧,他学习摆脱欲望,丢掉感官,逃离世俗。他变成一只鹰、一条鱼、一具尸体、一块木头。
悉达多的话语中总是潜藏智慧,很自信的一种智慧,每个阶段的智慧都是不同的,但又是合理的。
悉达多遇到佛陀乔达摩,这位圣人与他的谈话,是我觉得这本书里最精彩的环节之一,“一个人怎么思想都是合宜的,不论这种思想是美是丑,是聪明还是愚蠢,每个人都能够对它们加以追随或者予以摈弃”。
在这次谈话之后,悉达多的人生轨迹开始发生重要转变,他再次远离所有人,又开始回归世俗生活,世界让他心醉神迷,一切都是美丽的。
他遇到一个船夫,又遇到一个名妓,他沉醉于女人和金钱中,他沉迷喝酒和赌博,他的灵魂里渗入了世俗气和懒散习气,这些习气渐渐充塞了他的全部灵魂,使他的灵魂变得沉重、疲倦、麻木、僵化。
终于有一天悉达多惊醒,他再次离开,来到当年渡过的那条河边,遇到当年遇到的那个船夫,船夫说一切秘密都在河水里,只要你认真的聆听河水的声音,你可以听到一切。
悉达多留在这里,也成为了船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向河水学习,学习聆听的本领。直到他儿子到来,他又开始坠入轮回。
但华苏德瓦一次次以他的智慧开导和化解他,终于,悉达多放下了。
最后的部分,戈文达来求助悉达多时,悉达多已经得道了,悉达多说“他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华苏德瓦并非思想家,但是他懂得一切必要性”(这句话说得多好啊),悉达多感谢一切,所有他遇到的人都是他的老师,但他学习最多的是这条河。每一种真理,其对立面也同样真实。悉达多得道了。
黑塞的《悉达多》如诗一样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般温柔又有力。聆听、永恒、爱、放下、轮回。学习聆听,万事万物都能教会我们很多东西。所有孩子身上都具备老年的东西,一切婴儿身上都带着死亡,一切死亡者却有永恒的生命。该放下时要放下,没有哪一位父亲、哪一位母亲可以保护自己的孩子,让他不去经历自己的生活,让他免受生活的喜怒哀乐。
保持宁静的心境, 接受对立面的存在,学习聆听的本领。
以上,是这本书教会我的。
读之前,对比了几个版本,我选择了张佩芬翻译的版本,觉的更通顺。姜乙的版本翻译的也好,文字更像诗,更有韵律美,打算重读时,读他的译本。
最后,黑塞真让我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