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十讲》是一本由朱刚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轼十讲》读后感(一):生命就是一首诗
苏轼纵然一生如鸿风飞,流落四维,但终拣尽寒枝不肯栖,以乘桴且恁浮于海作为谢幕之音,可敬,可爱!
雁过长空,影沉寒水,但苏轼在荒唐时代里孤独的理智,在残酷生活面前深刻沉着的表达,他逆风飞过的样子已经深深留在了人世间,千年绝唱,万年回荡!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轼十讲》读后感(二):苏轼导读
刚看完,相当可读。大学苏轼精读课的讲义改编增补而成,所以读起来比较轻松,但是没有很多字词的讲解,对古文基础差点的需要其他书帮助理解一些引用的文字。不是完整的传记,也不是文学赏析。大量的历史背景介绍和诗话笔记故事,为阅读增添了很多色彩。与同时代其他作者的相关作品的介绍引用,更对了解苏轼这个人和他的作品都很有帮助。可以算作是对苏轼人生和所有作品的综合导读。
《苏轼十讲》读后感(三):这书不适合
这书不适合一般的读者,不适合那种对苏轼和他的诗词、还有宋史研究不深的人。里面还有很多古文,像我这种读者读起来很费力气!这书适合那种对苏轼诗词和宋史的研究有一定基础的人,适合做学术研究的人,适合那种已经对苏轼和宋词宋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并能通读古文的人,然后在此基础上给你一些新的知识,让你更完善的了解苏轼诗词宋史!如果你只是想粗略的了解一下苏轼和他的诗词,或者只是想读读他的一些小故事,那么这书不适合,
《苏轼十讲》读后感(四):楞伽经里的庄周
每讲入题的方式与全书结构很别致。
略有瑕疵。第一讲,以“鸿”字喻此生,过于附会;作为开篇,格局小了。第二讲贤良进卷,尤为惊艳;第六讲王苏关系,扎实耐看。第五讲庐山访禅,“谬论”过多,“禅宗,其实并不在指导士人研读佛经上下功夫,禅师们主要通过人际交往,包含了世俗化的谈论,乃至诗歌唱和等容易为士人所接受的日常交流的办法,去影响士人。”这种道听途说的观点,令人惊讶。不知道陈尚君先生是怎样“检读书稿”的。第七讲东坡的家,关于凤翔缺少分析;而这段经历是苏轼“一生时期划分”的界岭。
对禅宗的理解偏颇,与苏轼北居阶段的分析阙如,都是小的细节。但正与研究苏轼,少了“苏轼与庄周”一样,会对全书的“结论”有很大的伤害。第十讲个体诗史,是同类研究中少见的亮点,也因为(1)禅宗(2)北居(3)庄周三个方面的乏于深入,使得对苏轼美学的认知少了(1)通达、(2)格局、与(3)豪逸。
依然令人期待。
2020.10.13
《苏轼十讲》读后感(五):《苏轼十讲》随笔
“涉世多艰,竟奚所为?如鸿风飞,流落四维。” 将苏轼的一生比做“鸿”真的是很恰当了。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赢牛踏旧踪。 但愿老师真似月,谁家翁里不相逢。 两首关于鸿的诗分别为苏轼少年和老年时所作,心境不同,对人生的体验也不同。 除了这两首诗,我还有一首特别喜欢的苏轼的诗: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春。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苏轼真的是一个乐天派,在“唱和《千秋岁》”这一讲中,几乎每位诗人唱和的诗词都表达了悲伤忧愁的思绪,因为他们都被秦观这种至哀至悲的情绪所感染,可是苏轼唱和的词却一扫悲哀低调的气氛,肯定了自我的操守,顽强地追求生命价值:
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 珠泪溅, 丹衷碎。 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 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哪怕最后“道不行”,也要学孔子“乘桴浮于海”,人间自有逍遥处,何必秋风悲画扇。苏轼致力于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在坚持自我主张的同时,也并未愤世嫉俗,怨恨当朝,“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可谓真儒士之风,真君子之范!
《苏轼十讲》读后感(六):正在读书的一点感想
王水照先生评价本书是“以普及读物而优入学术著作之林”。优秀的学术著作也应该是用清新流畅的语言把问题讲清楚的。
或许最应该借鉴的是朱刚教授的一些研究角度和论述方法。法无定法,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最好的,这其中当然要有严格的学术规范。这恐怕就是文学研究的魅力所在…
诚然,这本书的论述范围已经超出了文学的范畴,党争、禅宗等方面也是作者向来关注的话题。文学研究与其他领域的交融实属必然,但如何更好地有机结合并非易事。这个问题对于宋代文学研究而言,更加值得深思。
书中p333关于苏轼和沈括关系的一段来自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引文,其实作者漏引了一句,“轼益薄其为人。”这就意味着苏轼并没对沈括曾经的陷害真正释怀,原书p334却说,“他们的关系改善了。”再者说,沈括对苏轼的陷害本身就存疑,《续资治通鉴长编》也质疑了这一事实的可靠性。
这本书是去年出版的,看起来似乎是新书,但成书的过程并不新。另外,全书的行文风格更倾向于是一个讲稿,所以引文不精确尚可原谅。
但是,漏引了一句后导出的结论完全是相反的…因为这一部分是在讲苏轼和敌人最后也能相处很好的事情,就有点“带着自身目的和预设搜集材料”的嫌疑…
从编辑的角度来看,照理说编辑是有义务把引文再进行核对一遍的,这样的话也不至于出现这种漏引的问题。因为一个优秀的编辑本身就应该是一个优秀的学者。
当然也没有必要抓住一点点问题不放。希望才疏学浅的我以后能提出更有价值的质疑…但是,对于材料的辨伪以及处理利用方式是我们必须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哎毕竟语言是不可信任的…(滚回去继续看书了…还没读完QAQ
《苏轼十讲》读后感(七):走入学者笔下的东坡
2020年阅读的第三本与苏轼相关的书,不愧是压轴之作,认识到了与众不同的苏轼。这本书的分类不同于传统的人物传记,而是是人物研究,以时间叙说是基本线索,集中讨论十个专题,对于对苏轼生平没有一定了解,诗词与文言阅读没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有点不友好,但哪个作者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有那么点点门槛呢?至少全书没有那么多诗词翻译、文言翻译的水分,干货满满。接下来看作者如何吊打其他研究者:
雪泥鸿爪讲鸿、牛、月三喻,世人多津津乐道飞鸿之喻,而疏于牛、月之喻,全书开篇就能感受作者不同的视角与严谨的考证,比某些翻译热门作品的所谓学者扎实不少;贤良进卷,更让大家一观作为官员的苏轼的作品,世人多对苏轼的应举高中津津乐道,而埋头梳理苏轼中举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策论文的学者,少之又少;乌台诗案,任何苏轼作品都无法绕过的话题,作者更是以史料为基,以案说苏,让读者一观作为案件的诗案,而不是作为诗话的诗案,与某些一笔带过的作品相比,功力高下立见;三咏赤壁,更是作为文学研究者的“主战场“,作者不是简单的再次自译作品,而是站在词、赋文学转变中看苏轼,更加理解作为文人苏轼的魅力何在;庐山访禅,一改我对《题西林壁》的看法,作者也不是简单的刻画可爱参禅者东坡居士,而是从思想脉络,师承关系去介绍,更见功力;王苏关系,也不是简单的转述江宁对话的宋人笔记,而是以时间为线,再次复盘二人关系的变化,有论有据,不偏听偏信;东坡居士的家,更是抓住苏轼作品中家的不断更迭,置于谪贬半生的背景中,去体悟苏轼对家的看法;元佑党争,梳理苏轼的政敌,让作者明白作为官员的苏轼的艰难;唱和《千秋岁》,以小论大,讨论谪贬心态,比那些无病呻吟的文字更有力量,更能感受苏轼的变化与达观心态;个体诗史,从苏轼作品的词题特点出发,讨论作品中个体性的生活体验,某种程度上说,读了本书才知道词题的信息量对理解苏轼作品的重要性!
通观全书,史料翔实,而且能做到跳出苏轼论苏轼,从父子、兄弟、政敌、诗友等多重社会关系中去还原东坡。最后再赞一下书籍毛边背脊的设计,翻阅十分给力。读罢此书,可以说市面上至少八成以上关于苏轼的作品,不读也罢!
《苏轼十讲》读后感(八):一蓑烟雨任平生——主体意识与自由
《苏轼十讲》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入。当是时,若有思而若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 ——《书临皋亭》 最近读《苏轼十讲》,重新审视他人生经历中的几个片段,感触最多的就是他借由贬谪而起并贯穿一生的主体意识,我想这样的感触必是人近中年才可能产生的共鸣。 纵观苏轼一生,仕途坎坷,身不由己,“涉世多艰,竟奚所为?如鸿风飞,流落四维”。嘉佑五年,为母守孝期满后的苏氏兄弟返京,在次年的制科考试中联名并中,初入仕途的苏轼必定是意气风发,但即便如此,仕宦生涯飘忽不定的前景已经让他有了“飞鸿雪泥”的无常之感。至熙宁时期王安石主政,新党掌权,苏轼被迫离朝外任,仕途失意、安守寂寞之余,仍不乏“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和“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政治期盼。及至被贬黄州后,面对政治生命的巨大波折,对身世之飘忽、个体之渺小的体会更加深刻,孤独冷清的贬居生活促使他将关注点从无法掌控的外在世界转向内在“自我”的深入省思,不仅催生了他流光溢彩的创作丰收,更是唤醒了主体性的自觉——“拣尽寒枝不肯依”——即使是颠沛转徙孤怀寂寞的“孤鸿”,仍然对栖身之地有所选择,不再被动地飘荡辗转。纵使风雨骤至,“何妨吟啸且须行?”,任其自然,索性就“一蓑烟雨任平生”吧。由此,主体性的觉醒与建构,使得他以从容的姿态应和跌宕难测的命运,主动接纳、适应和感知外部世界并积极与之互动,在逆境和孤独中构建自我,变被动为主动,不再听命于偶然,而是在变动的生命中以超然的心态去回应——世事变化,人如蜉蝣,终生辗转“团团如磨牛”,逃不出人生境遇的重复无趣,然而那又怎样呢?“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不以世间得失萦怀的“闲人”,因为无所得,也就无所失,身心俱闲,则“重门洞开”,“林峦坌入”,自然万景取之不尽赏之不竭,以超越得失的心态与万物共适。 苏轼青年时期的策论《贾谊论》里评价贾谊“不善处穷”,即不能够适应逆境,这也映衬了苏轼的人生态度,即“善处穷”,不知这是否是天性使然。这天性,加上贬谪时期对人生终极关怀的体悟,形成了他秉持一生的价值观,并且贯彻在他生命的每个阶段。倘若没有这样的主体意识,在他流动的生命里,很难有跟政敌和解把酒言欢的豁达胸襟;也难有《记游松风亭》中“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不再为目标牵绊为得失所累的随遇而安的自由;更难有包容的心态坚持文学和政治上异议的正当性,坚持对多元文化追求的赞同和对文化专制的反对。 我想,这就是不假外物,反求诸己的意义吧。构建出清晰明确的自我,成为有主体意识的人,自由随之而来,内心世界才能有包容一切但又有所坚守有所选择的力量。
《苏轼十讲》读后感(九):写着就不想写了
读苏轼,先读《苏轼诗词文选评》,到古文便有些读不动,暂停。后买《苏轼十讲》,见故宫六百年纪念展中有苏轼展,遂开读,每日睡前伴着纸黄灯三十页上下,半个月读完。
边读边感叹,若是论文都能写成类似讲义,学术都能析捋分条如此,该是读者多大幸事。书中并无野史,考据甚多,交叉论证,旁征博引,使阅读有些许符合形式逻辑的路线快感。讲苏轼,却不止于此,也讲那时的其他风流人物、北宋的朝堂变换、科举制度的细节、文坛的形成与公共化、禅宗与道家、诗史等,是苏轼的切面传记,也是北宋政治文化史中难得的一个断面。
开始几讲都超爱,读到中后部分讲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元佑党争时,宫斗感使人心累,可以想象处于漩涡中心的苏轼心境如何大起大落。
是以苏轼诗词中常见的三个意象开篇的,“鸿”“牛”“月”,将这三意象出现的诗词按时间汇总,恰好能串联出苏轼的生平。雪泥鸿爪是渺小的个体在巨大的空间里飘荡的偶然,对应苏轼随着朝堂偶变的来去。“鸿”在来去之间,是飘零迁徙的孤鸿,也是一年一度回到固定处的秋鸿、归鸿,有飘荡也有重逢。磨牛是人生中守故蹈常的重复无趣,黄犊是步履轻健的精神气象。“月”是赠予僧人的自我期许,是心灵澄澈,而后解脱与等闲视之。
制科是致仕快速通道,需要提交五十篇策论、去秘阁做六篇能交代题面出处的命题作文、回答实际政治问题的御试对策。文学价值最高的乃留存的策论,即贤良进卷,类似于文章专集,代表出仕前的学问与观点。策注重具体建议,论注重原理,五十篇策论是有结构的整体,能系统地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意见。贤良进卷的滥觞是唐代的行卷,唐代学子自发的投递被宋代制度化了,是科举影响文学的成果。它的写作需要作者广泛深入地阅读典籍、形成自己的学说,且关注现实、研究具体问题,需有创新性、专业度和通识能力,是士大夫文学的典范。
乌台诗案是文字狱,举报者是沈括——写《梦溪笔谈》的沈括,也就是王者荣耀里沈梦溪的原型,炸弹喵在游戏里贱贱的形象原来是符合史实的。乌台诗案的来由是王安石变法,大家自然可以抒发对作为宰相的王安石的不满,但当王安石罢相后,变法的主导者便成了宋神宗本人,依旧在诗词文里批评与讽刺变法的苏轼这下就变成了皇权的批评者,老虎屁股摸不得,皇权岂容得下任何异议?乌台诗案的审讯着重在与他人的唱和中,在审讯中,苏轼得交代自己每一句的意思,包括用典、构思、技巧,这使得乌台诗案的资料变成文学批评史上难得的”诗话“。乌台诗案流传于今的文本主要是三种,分别是御史台本、审刑院本和
《苏轼十讲》读后感(十):雪泥鸿爪
苏轼的几篇传记,我都读过。总体的感觉是,文采有余,而深度不足。比如说余秋雨的名句: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读着美则美矣,然而对东坡以后思想的发展,则完全没有进一步的揭示。而朱教授的这本新著,却依托其强大的古典文化修养,在深度上有新的突破。
开篇即让人眼前一亮,通过对苏轼作品中种种意象的解读,大尺度的还原了苏轼的一生。自比飞鸿,牛与月,这些传统意义上有悲情色彩的事物,也对应了苏轼悲剧的一生。以苏轼的大才,至于谪仙,而一生漂泊不定,变幻莫测,终究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除了司马光主政初期一段还算顺遂的仕宦生涯之外,其他大部分时期均在地方遭贬。幸而诗人达观,早期写的《贾谊论》之中也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像贾谊那样想不开,终究成就了一个坚韧而超脱的灵魂。
第三讲乌台诗案是一个亮点,体现了作者考据的功夫与严谨的态度。一般的看法是,新党之流希望将苏轼置于死地,幸亏宋神宗在太后的影响下网开一面,最终将他贬谪黄州。作者则根据乌台诗案的案卷记录,还原了当时宋朝的司法官员顶住御史台的压力,对苏轼作出了有罪当赦的处理。而后宋神宗找个台阶,作出了苏轼安置黄州的惩罚性措施。这无疑更加符合逻辑。按照宋神宗的性格以及当时的情势,希望他来原谅苏轼无疑对人性进行了过高的估计。这一点从苏轼到黄州后生活的每况愈下也能推断。如果皇帝果有不追究的想法,地方官员也不至于对他如此严加看管。
接下来对《后赤壁赋》的解读也很精彩。相比前赋,此文的主旨相当不明确,除了夜景与梦境的描写,似乎更无一物。初看去颇有人生如梦的感觉,如此则与其词赤壁怀古意境高度重合,似无必要。而作者则通过对苏轼午夜独自攀缘一段情节的解读,表述了其人生的艰难之路与其长啸一声带来的时局震动。则其后来的梦见道士一段也顺理成章,表达了从现实世界中的解脱。苏轼大概属于敏感的人格,其内心的纷纷扰扰并不易平静。所以在前赋中已经表达了如此达观的思想境界之后,仍会在午夜梦回之时感觉一阵酸楚,所以才反复咏叹,方得内心平静。
以往的传记,多把东坡视为谪仙,仿佛其凌然于尘世之上,而第七讲则谈到东坡居士的置地之道,让这个传奇一样的人物带上了一丝烟火气息。诚然,少不入川,早年间苏轼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并与自己从政的第一站凤翔相比,认为处处不如家乡。这当然是人之常情,如同今天的春运一样,多少人把外乡的种种不如意消解在对故乡一往情深的回乡路上。然而杭州实在太富魅力了,以至于苏轼后来发出故山归无家,欲卜西湖邻的感叹。但是事与愿违,东坡终于被贬谪黄州。在初期的苦闷之后,苏轼在此安定下来,吟诗作赋,俨然又产生情愫,以至于在离去时依依不舍。但这次去汝州之前,他终于出手在常州购置了房产,从此便可自称家住江南黄叶村,安居田园了。然而造化弄人,这时他又得到重用,成为翰林学士。政务繁忙,有家难回。继而风云突变,又成为贬谪岭南的罪臣。诗人已老,顿觉将长居岭南,于是又在惠州建造了白鹤峰新居。这不算完,再贬海南,终于让诗人无可奈何。不久诗人赦免北还,在向常州返归的江上溘然长逝。真可谓有家难回。都说文章憎命达,难道要憎的如此之深?
元佑党争一讲则有微瑕。作者一厢情愿的认为,苏轼晚年除了吕惠卿之外,与所有的政敌都达成了和解。其证据往往是某人的只言片语,难以为信。按照苏轼颇具锋芒的性格特征以及稀世罕见的卓绝才华,似乎很难与新党之中一些人品与才华皆下的宵小之辈达成和解。否则也很难解释为何苏轼晚年总体上受到的政治压迫一点也没有减轻的现象。若非宋哲宗病逝,苏轼可能就终老于海南了。作者可能希望进一步表现苏轼在三教皆通之后的广阔胸怀,然而果真要达到这样的写作目标,似乎还需要进一步的收集相关证据才好下论断。
书的开篇确实精彩,充满了人生的哲思,录之于下:苏轼的诗词中对鸿的书写非常多,经常是用来自喻的。鸿是候鸟,随季节的更换飞来飞去,苏轼是个官员,也要随朝廷的差遣跑来跑去,于是他觉得自己像鸿。进一步说,不但是跑来跑去的时候像鸿,整个人生也就是在时间的一次匆匆旅行,所以人生在整体上也像鸿一样飞过这个世界。那么留下来什么呢?也许有些痕迹,就是雪泥鸿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