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是怎么做新闻的》是一本由[美]尼基·阿瑟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纽约时报》是怎么做新闻的》精选点评:
●為了assignment囫圇讀過 新技術改革下的經典命題啊
●流水账,作者完全没有重点。
●从2012年英文版出版,到19年中文版面世,七年时间足以让它变成一本历史书。如今即时和互动已经成了新闻的日常,只有参与放到现在依然有讨论的价值。
●国内外都在讲新闻业的消亡,但是请注意消亡的原因不尽相同。
●放在快十年前,提出即时、互动、参与三个核心新闻价值理念还是很有洞见的。但感觉太过流水账+车轱辘话,阅读体验大打折扣。
●缺少实质性内容,翻译垃圾。关键点只要看最后两章即可,记者在面对信息洪流的时刻只能做到两点:保持独立和做深度新闻抵抗信息更新。拼1s的速度确实会令人impressive但更多对于专业性的要求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关于新闻互动性和社交性,现在已经不再是问题,想起TheNewsroom面临的同样问题。可惜对于我国新闻业,能称之为新闻人的人越来越少了。
●一口气读完,全程内心活动都是:对对对对对就是这样!纽约时报十年前就遇到的问题,今天我们又重新走一遍。可是,为什么前人踩过的坑,现在我们还要再踩一次呢?网络时代需要的绝对不是仓鼠型记者啊!
●很扎实且有启发意义的民族志研究,只是有些地方车轱辘话有点多了。
●人类学田野调查,写的是10年前刚刚转型数字新闻的《纽约时报》,不过即时和深度好像到现在也没能两全,记者KOL化、互动性新闻的编辑元素、媒体流量KPI、上微博找线索真的好好玩。
●社交媒体那章挺有意思 注释有点啰嗦...
《《纽约时报》是怎么做新闻的》读后感(一):《纽约时报》是怎么做新闻的
一本新闻行业的民族志研究,呈现了业内巨头《纽约时报》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的探索过程。书以作者提出的三种新兴网络新闻价值观——即时、互动和参与作为基础,观察了《纽约时报》是如何在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下图存求变、革故鼎新的,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旧有的新闻体制与新闻工作方式、制作方式同数字化所带来的新兴的新闻价值观及由此重构的新闻工作惯例、新闻实践,以及新闻记者的自我角色认知和新闻职责认知等产生了激烈的对抗和碰撞。一方面要适应时代,技术革新,一方面又要不断面对和解决新旧新闻体系产生的矛盾与激化,《纽约时报》在网络版和纸质版之间力求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平衡和融合之路,毕竟面对数字化时代变革,即便是如《纽约时报》这样的巨擘,也不得不审时度势,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不会为谁停留片刻,如果不去努力适应和改变,就只能被无情地拍死在沙滩上了。回头看看我国的报业纸媒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然而作为与之休戚相关的业内人士,我们所做的还不及《纽约时报》改革之万一。
《《纽约时报》是怎么做新闻的》读后感(二):具有史料价值,不具有现实价值
这本书的英文版出版于2014年,中文版出版于2019年,书中描述的案例,则是2010年《纽约时报》数字化转型中的例子。
互联网时代变化太快,里面所说的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转型问题以及转型阵痛,放到现在根本不算什么事,这样看来里面提出的互联网新闻新型伦理观——即时、互动、参与,放到现在也是理所当然的。
里面描写的案例,讲述传统文字编辑转型阵痛,没有切身体会,充其量也就具有资料价值了,失去了现实关照;
另外,书中还有一点值得参考,就是研究方法,社会科学中经常用到的扎根理论,就是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系统的理论。
这本书可以作为扎根理论如何应用的一个范例,不过不是扎根理论应用的经典著作。
《《纽约时报》是怎么做新闻的》读后感(三):《纽约时报》是怎么做新闻的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09/16/%e3%80%8a%e7%ba%bd%e7%ba%a6%e6%97%b6%e6%8a%a5%e3%80%8b%e6%98%af%e6%80%8e%e4%b9%88%e5%81%9a%e6%96%b0%e9%97%bb%e7%9a%84/
启蒙:思想运动如何改变世界 [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 / 祝薪闲 / 文汇出版社 / 2019-7
子扉我 2019年秋 季风异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19年9月17日
《《纽约时报》是怎么做新闻的》读后感(四):一部新闻世界的媒介观察
新媒体世界下的信息冗余是每个活在21世纪的人们所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每个人每日要面对的问题。移动通信和手持智能设备所开掘出来的内容矿藏更是有种取之不尽的态势,各类媒体形式,新老交融,每日高速流通运转的内容讯息,让注视着4-6英寸的一对对眼球目不暇接,所有分发、产出内容的机构和个人,都是可被称为媒体,或多或少都要以盈利为最终导向,哪怕是老字号的新闻机构也不例外,这就是尼基·阿瑟的观察背景之一。
正如书名所呈现的那样——《纽约时报是怎么做新闻的》,直白简单,直奔主题,仿佛直接传达给每日高速流转于不同媒介讯息的读者们,在你浏览的众多信息瀑布中,属于纽约时报产出的那一缕是怎么来的,它的源头在何方,经过何处,是以何种方式流经你的眼前与众多观者的眼前的。
新闻传播事业自诞生之日起便具有一种社会责任,这是作为新闻机构在商业面向的反面所要扮演的角色,同时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自诞生便蕴含于该领域骨子里的使命。
但这本书所要讲的并不仅仅是新闻的发展史或是一部新闻在新媒介时代的自我革命,在我看来,其更像是一部透过新闻机构之眼,慢慢体察现代数字媒体与社会的交融,是如何改变了人们对许多事物、现实的认知,最终改变了人们的行为和工作方式的,其中就以许许多多《纽约时报》的记者为载体,他们要么是身处于信息加速的洪流中而不自知,要么是无法适应互动式、参与型社交媒体对工作乃至个人的深度连结。但不论是网页、视频、社交媒体如何对当下新闻业进行冲击,《纽约时报》仍是遵循着自己固有的传统,努力在保有着新新闻价值观的革新状态下,将深度选题内容按最传统也是最为谨慎的方式留待第二天的纸质版新闻中展开,但这是否是今后仍能保持的一项新闻业的传统仍是存疑的事实。而我要说的恰恰就是作者在这个时代给新闻业,甚至是整个社会所提出的问题: 即时性、互动性和参与性,他们真的能在新闻业,乃至是整个传播产业中发挥正面的作用吗?当下信息冗余,假新闻成为一种日常现象,社交媒体高速涌动、深度社会化的环境中,如果新闻业也因这类新媒体的特性而渐渐失去对社会仅存的那么一点公共责任的话,作为身处于其中的新闻从业者应该如何应对?而作为受众,我们又是应该如何看待?
从尼基教授在书中所呈现的《纽约时报》记者、编辑们的日常工作中来看,还存在大部分的顶尖新闻从业人员是无法适应这种新的传播和新闻生产形式的,面对24*7的全时段新闻更新周期,某些记者或编辑虽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但就如作者所比喻那样,他们如同滚轮上的仓鼠,不断地为自己的专题报道进行时刻的更新,从传统新闻价值的角度来说,就连他们自己为何要这么做,其实心底也是一片茫然。新的价值观是基于新的技术和媒介形态衍生出来的,如何在这种新技术广泛运用的环境中,不管是什么行业,最初的适应期,或者说是过渡期必然是必不可少的,就《纽约时报》这家从全球范围来讲也是独一无二的传播机构来讲,它的适应阶段可以说是当下少有的成功转型的案例;但从其新闻生产的内核来看,它仍是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特别是相比于硅谷众多的新型媒介平台来说,它对于新时代下受众的习惯转变、技术等等,应用的还是非常的生硬。可是我们不妨转过头来看,传统而严肃,富有思考和讨论意义的文字,关乎的是我们自身的生活和所处的社会,它真的有必要再以另一种形式注入我们的思想当中吗?如果有,或者说当下新技术所衍生的这套方法就真的是一种能促进正向革命的新宗旨吗?我个人的看法仍是偏向于悲观的,在混乱的信息洪流中,严肃性新闻在经济价值层面的竞争力远不如原生的新型媒介平台,况且,本就是技术后来者的传统传播机构就如何运用新技术传达自身原有的价值观时,要么缺乏一种传播的自然性和完整度,要么就为贴合新型媒介的特性而强拧自身原有的价值体系,最终变得甚是尴尬,而具体如何将自身作为传统新闻业标杆的《纽约时报》正是时刻处于这两种状态之中,在新闻业和传统媒体业的黄金时代依然过去的当下,即使是一个时代的行业标杆,迈入当下仍是甚显些许吃力与谨慎,危机感的阴云时刻都笼罩着这家新闻界的老字号,关于它转型的成功,或许能让我们看到新技术在传播领域所能实现的革命性,而如果它在这个时代逐渐黯然失色或是失去自身所应有灵魂之时,那恰恰是新媒体时代的,我们共同的失败。
《《纽约时报》是怎么做新闻的》读后感(五):《「纽约时报」是怎么做新新闻的》#每天解读一本书
五星(满分五星) 一句话总结“什么样的信息更有价值”背后反应出“庞大的组织变革之下的矛盾与可能”。 整本书读下来,我一直不断有“这不就说我吗?”的感受,甚至是谈到《纽约时报》主动开始放弃追逐新闻的快,而引发了一些已经适应的记者不满时,我发现我甚至也有相似的感受,不由得感叹,作为个体沉浸在时代的图景中是多么容易迷失于眼前。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作者在2010年在《纽约时报》待了近半年时间,深度解读了在网络时代的冲击下,《纽约时报》在纸媒与网站间的犹豫,有宏观上两种新闻生产模式,甚至是价值观的冲突,也有微观上每个人,受到立场、利益影响的不同选择。 作者从这种“田野调查”中看到了在新媒体时代即时、互动和参与三个属性对新闻业价值观和生产流程的重新塑造,可以看到《纽约时报》中不同人物拒绝、接受背后的动力和原因,也指出了沉沦于网络会对报业造成的“同质化”和“指标化”的风险。 从今天来看(查阅了一些资料),《纽约时报》选择了一条领头者才能走上的道路,树起了“收费墙”,主动隔绝了网络对其新闻价值的稀释,这本质上是选择了信用变现的道路,2011年3月,《纽约时报》推出数字付费订阅,8年后已坐拥300多万数字内容订阅用户(在纸媒巅峰时期也只有180万订阅),营收与利润达到五年最高。 这也就可以理解《纽约时报》的一些“精分”报道模式,在抨击完别人后又报道别人的反怼,因为把“truth”作为口号它们,时刻都要维护自身的信用,“可信”成为其与用户间最重要的契约,这种契约不会改变它报道中的立场和色差,但至少可以保障它的价值不受动摇。 而回到本书去看这场变革,会发现“大而不倒”已经不成立了,“生态不倒”可能才是新时代组织的样貌。 以下是我的解读。 一、我的收获 作为从事相似工作的人,我一直在自己是新闻记者还是分析师之间不断的摇晃,而读完本书以后我没有了这些浮浅的身份问题,看到了更深一层的拷问“信息的价值是什么?”。 这背后实际上是整个媒体行业不断拓展,使得身处其中的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必须经历的重新定位的过程。当媒体从单纯的报纸、电视台等新闻机构泛化到了整个社会网络时,每个局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抱着过去那种大而全的想法的人无异于用局部对抗整体,那他们有胜算吗,如果有胜算在哪?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还没有找到答案,但这其实是每个从业人都该好好思考的,因为我们已经看到面临“信息真空”时,社会网络自发生产信息的力量,它没有像书中很多研究者“乌托邦”式的众人参与的美好景象,充满的是谣言、利益、恐慌和愚蠢,就像爬虫脑的反应一般,情绪、极端、稀缺感爆棚,或许这也证明了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尚处于原始阶段的事实。 以上的结论为我找到了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局部有可能战胜整体,前提是这个局部必须是“前额叶”,而这种战胜也不是驯服,是一种帮助。 这让我觉得自己的尝试和坚持可能是对的,提供更有深度的,分析预测的信息本身是局部在信息处理上胜过整体的机会,把速度让出去,用视野赢在未来,因为整个社会网络虽然算力无穷,但生存算法让它把太多资源投入了不同的可能中去,而为了稳定自身也会有大量算力的消耗,使得时效的快永远都是暂时的,它能随时看到每件事的发生,但它永远只看得到现在。 不过当开始这么想时,我的习惯又开始发作,“这会不会是我的自证偏误”,但不知道为何,越是有这种意识我越是安心,我开始找到自己的定位了吗? 二、本书解读 这本书实际上是从网络时代即时、互动(这里是指信息媒介的多样化)以及参与度的不断增加,对传统报业造成的冲击,但换个视角来看就是一个组织在遭遇不可逆的趋势下转型的范例,从书中我们会看到多元化的价值,权威的本质以及变与不变的思考,它们成为了一个组织想要变化的根基。 一是多元化的价值。多元化是什么,很多作品里都有轻松的说法,“包容”“创新”不胜枚举,而在本书中我们会看到,多元化的本质是冲突、矛盾甚至危机,而要能真正创造多元化,必须要一个超越以上动力的凝聚力。《纽约时报》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商业利益想要推动新媒体化的管理层,尝试建立个人品牌的一部分人,以及担忧和拒绝的另一部分人,他们有的稳固了其报道专业性的根基,有的提供了社交网络运营的成功经验,有的提供了媒体形态变化的土壤,这让他们果断跟进了实时更新的报道模式,也能主动放缓自己的更新效率。 作为个体,如何保持这种状态,除了持续学习以外,我们还需要深度的思考和对自我的质疑,我想这就是组织更容易做到的原因吧,组织可以换一群人,就更换一套新的逻辑,而个体很难动摇世界观的中心拼图,除非ta的中心就有深刻的怀疑与合理的信任。 二是权威的本质。从信息流的变化我们会发现,报业过去的权威性来自于“垄断”,而如今的权威性来自于“信用”,后者比前者脆弱百倍,却也坚韧百倍,前者会被技术快速摧毁,后者只要“说真话”就永垂不朽,但这一基础却也无比脆弱,只要有一次信任危机就可能永不复还。 但这背后也有矛盾,那就是“真话”究竟是什么?是先有的信任还是先有的真话? 三是变与不变的思考。身处变化中的人或许最该好好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常常看到变化,看到飞速的革新,却既没有真正看到变化的是什么,也没有看到哪些东西没有变。新闻业里,人们对增量信息的需求没有变,B站各种行业经验分享最近火起来也是一个佐证;而分发的模式在变化,这种变化不是从A到B,而是由一生二,时效开始和深度逐渐走远,第一个报道新冠会受到关注,回形针滞后但简单清晰的分析也能火。 这是一个分工重新兴起的时代,从来没有什么所谓的“U盘生存”,有的是更强的价值创造能力。 三、我想说的 今天还稍微想谈一谈我的一些脱离开本书的内容,因为谈到新闻就必然面对无穷尽的观点。 很多时候我们总认为有好坏、对错,就像以前我一直认为世界有最优解,就像博弈里有占优选择,有纳什均衡,可真正深入了解博弈论和世界之后会发现,它们都只能算作一种时间上的趋势。 而真正决定我们选择的是信念,谁选的数字小谁就获胜,所有人都会选0,而谁的数字更接近平均数的三分之二,就会体现出两个因素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和他对周围人聪明程度的预估,他非常聪明也可能选66以上的数字,因为他认为周围的都是蠢货,或者它可以确保其他人选100。 而我们在谈多元化的时候本质是什么呢?这不禁让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