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新闻业的救赎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3-08 02:28: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新闻业的救赎读后感精选

  《新闻业的救赎》是一本由彭增军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1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闻业的救赎》精选点评:

  ●语言相当犀利且接地气,提出的问题都很迫在眉睫,没有故作高深地援引大量无关紧要的理论,而是实事求是切中利弊地剥析。从这本书里我真的看到了未来新闻业是什么样子(将不再有专业新闻机构,或者新闻机构不再单单提供新闻),以及新闻业的出路和改革方向。

  ●坐而论道,且读且思考,且观察且领悟。

  ●写的深入浅出,语言非常易读明快。涉及面很广,包括后真相/媒介融合/新闻伦理等等。彭老师的干货还是挺多的,都是真知灼见。

  ●秋江水冷鱼先知,比较接地气的学术著作,后半部分有些重复

  ●彭教授字字珠玑,为即将开启研究生生活的我,给予不少启迪和警示。

  ●优点:浅显易懂,通俗白话,有点理论基础的人都能看懂。看待当前新闻业所面临的困局和窘境客观而理性,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彭老师谦虚,只是说是理论上不成熟的看法。总体来看,理论上挺切中要害,问题分析的也还算客观,但是有些观点不敢苟同。缺点就是像彭老师说的一样,学界在口吐莲花滔滔不绝,业界却哑口无言。理论上如此,实际上会怎样不得而知,但这也不是彭老师的错。还是最喜欢那句话,报纸的衰落,不代表新闻业的消亡。有品质的新闻依然在路上。

  ●作为一本专业书,价值密度比较低,有很多正确的废话。

  ●前面几篇写的好,中间有些内容和前边有重复,更像在拉家常。总得来说,这本书提出了新闻业的困惑和问题,但是还是没有解决和落实之策。迷茫依然在,新闻的未来何去何从?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嗯,要唯精唯一。

  ●内容简单,框架内发言,规规矩矩,没什么惊喜。

  《新闻业的救赎》读后感(一):新闻业的好书

  看过公众号的推文,非常感兴趣,所幸找到了资源,距离复试还有一个礼拜,抱着功利的目的看的,以后此等好书还是需要慢慢思考与品尝。

  我们总是说新媒体冲击传统媒体、公民记者出现、传统媒体生存困难,我们也知道新闻娱乐化、过度迎合受众、专业素养降低,记者应该及时发布信息、深挖新闻、进行舆论引导、适应新媒体发展。

  我们看过太多现象,脑海里也有那么点想法,但却并不明晰,而这本书就是梳理和解惑的最好指引。

  一个行业要想存在,必须有需要性,而这需要就是不可替代,传递信息本就不是新闻业的核心,公民记者的冲击也只是媒体的外围,立足专业性生产品质内容,有门槛有界限才无可替代,这也是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业的救赎与出路。

  书籍本就是给人解惑、予人启发的,所谓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而不是告诉你具体的做法。

  矛盾的特殊性告诉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种方法怎能适应大千世界?一种理念和思路才能和现实整合与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新闻业的救赎》读后感(二):消息不是新闻

  消息不是新闻

  微博、微信、抖音的出现,打破了报纸、电视、电台等权威媒体对消息的垄断。出现在第一现场的往往是当事人或者旁观者。这些现场的消息人可以说“无组织、无纪律、无规律” ,具有很强的偶然性和随意性。

  但是消息不一定是新闻。

  一则优秀新闻,包括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看。消息在是什么方面有很大优势,但是新闻要在为什么和怎么看方面下功夫。

  但是,真实性原则是新闻的灵魂,新闻的使命就是为公众提供真实和准确的信息,不发或者不转发任何未经证实的消息。新闻的本质在于验证核实,去伪存真。

  新闻媒体存在的意义在于能告诉公众发生了什么,怎样发生的,为什么发生。而在新闻报道过程中,真实、准确、负责是专业与业余的分水岭。

  淘宝网可能会消逝,但是商业不会消失。新东方可能消失,但是教育业不会消失。

  只要消息不是新闻。传统新闻机构可能消失,但是新闻不会消失。

  《新闻业的救赎》读后感(三):后真相时代新闻的立场与担当

  本书的内容围绕这样一个主题: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新闻作为理念(idea)和行业(industry)的生存问题,并由此引发的专业理念和商业模式的矛盾,传统媒体的困局和出路,以及在大变革中新闻人的职业危机。

  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客观”论述那一章,客观是方法,从来不是原则。

  甘斯在《决定新闻》中说过:新闻的客观性从认识论上讲,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一开口问问题,就是在做选择。同时,新闻对现实的呈现是需要通过语言,而语言本身就是主观的。另外,判断客观的标准多半也是取决于主观立场。因此,新闻的客观及容易被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

  客观是一种是技巧而不是目的。在《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并没有客观中立。所以,我们有了第三人称、平实文字、避免文学语言、规避利益冲突等等。

  但是,客观不等于没有立场。比如新闻求真的立场、公共服务的立场。

  新闻不应该站队,但是必须站位。比如面对人权、男女平等、种族歧视、性取向、童工、恐怖行为等等,怎么能够中立?

  而担当与立场紧密相连,有立场不一定有担当,站出来的立场才是担当。

  全书都能感受到作者的新闻理想。他在媒介伦理上,推崇康德的道德律,人永远是目的,不是手段。优秀的新闻,尊重人性。《新闻业的救赎》对于处于新闻学路上功利性学习的我来说,是一盏明灯。

  《新闻业的救赎》读后感(四):谁将占据新闻的王座?

  【摘自微信公众号:又是不想读书的一天】

  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读这本书,我分分钟有一种自己走上不归路,即将身陷水深火热之中的错觉。 我还没有进入职业领域,无法亲身体验新闻一线的运作实况,但是清晰可见的事实是,大家基本上都已经不读报纸了。 纸媒在走向消亡,媒体生态在经历剧烈的震荡、变化和重组。没有人知道是穷途末路还是凤凰涅槃。 然而,最可怕的不是行业体系的坍塌,而是人心的迷失。 新闻的商业经营和公共性本来就存在矛盾,种种变革又将新闻人们推离自己信仰的职业认同。这使新闻的未来又扑朔迷离了几分。 但是新闻媒体的重要性对我们来说是不言而喻的。 正如书中所说,新闻保障着民主,为大众代言,承担着求真的道义责任、提供背景的知识责任、提供舆论阵地的组织和政治责任。 还有,新闻能导向人心。 这在这次疫情中便可见一斑。 疫情早期,一则轻视疫情严重性的报道足以让人们放松警惕,当时是抚慰人心,后面看来却是麻痹人心。 以李文亮为代表的“吹哨人”们借助社交媒体,得以发布消息,这种未经新闻报道证实的言论有理由被认为是“流言”,遗憾的是官方认定其是“假”非“真”,剥夺了真相成为新闻的权力。 然而再后面,又是新闻报道抽丝剥茧,为李文亮们正名,让真相大白于天下,激起人心的波澜。 再到最近,西方媒体对中国敌意不减,社交媒体上更是恶意沸腾。 从以上便可看出,新闻的报道引导着人心的向背,权威媒体的新闻发布仍是我们获取真相的主要渠道。然而新闻角度的选择,话语的呈现,也能扩大人心间的裂痕。社交媒体时代,受众更可以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从而让偏见不断蔓延。 中国在西方新闻舆论场中的弱势,体现着中国新闻话语体系的不健全,实质是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缺失。 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也要依靠新闻媒体的有效输出。 从这个角度上看,新闻媒体一方面处于时代变迁的漩涡,一方面也任重道远。 自制内容梳理导图

  《新闻业的救赎》读后感(五):读书笔记

  我完全同意作者对新闻的阐释。比如如下观点——

  新闻是民主的代名词。在新闻体制上,自由是第一位的,责任是第二位的。客观性不是新闻的目的而是手段,借此接近真相,同时新闻必须拥有自己的立场。传统纸媒的死亡除了互联网、社交媒体和新媒体的冲击,自身的僵化和信用透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报纸不是从用户那儿挣钱,而是把用户本身当作商品跟广告商兑换,报纸曾经令人嫉妒的利润率反而成了创新和改革的最大阻碍。新闻的速度和准确是相矛盾的,网络新闻的流言泛滥没办法遏制,核查准确是专业与业余的分水岭,是媒体存在的理由之一。还有一个理由是深度,由此新闻专业主义是必需。

  关于流言和谣言:

  网络新闻中的rumor意思是流言。之所以用流言不用谣言,是因为谣言在汉语中有贬义,多指捏造的或者与事实严重不符的信息。而英文中的rumor是中性的,指的是未经证实的消息,是非官方的道听途说或者小道消息。无论怎样,流言并非完全没有根据,多半反映了公众心中所想、所念、所怕。流言可真可假,不然就不会有虚假的流言(false rumor)这样的说法。流言只有经过验证,才能有事实和谎言之分。

  实际上,在许多情形下,所谓的谣言是一种贴标签式的对信息源的歧视,某些信心之所被称作谣言,多半是因为非官方。同样的信息,出自官方就是信息,出自民间则成了谣言。

  在人类社会,流言是对不确定或者危险状态的一种认知反应,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并非都是居心叵测。人们出于好奇心,或者在焦虑和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多半会传谣信谣,社会心理学家更是直截了当地说:恐惧产生流言。(p105—106)

  美国博主Rebecca Blood提出的博客/自媒体六项伦理原则:

  (1)只发布你认为真实的事实。如果只是臆断,请如实指出。

  (2)如果所提到的内容网上有,请提供链接。让读者去判断你引述的准确性。

  (3)公开纠错。

  (4)像定稿一样写每一篇博客。你可以补充,但一经发布,不要随意改写。

  (5)声明存在的利益冲突。

  (6)标出有问题或者有倾向性的新闻源。(p130)

  科瓦奇和罗森斯蒂尔在《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归纳出的新闻专业标准:

  (1)新闻首先对真相负责。

  (2)新闻人首先忠于公民。

  (3)新闻的根本是核实。

  (4)新闻须独立于报道对象。

  (5)新闻须独立监督权力。

  (6)新闻须做公众争论和协商的论坛。

  (7)新闻须努力使重要的信息有趣且贴近公众。

  (8)新闻须全面均衡而不失重点。

  (9)新闻人可以凭良心从事。

  (10)公民对新闻有权利也有义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新闻业的救赎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