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是一本由[美] 马赛厄斯·德普克 (Matthias Doepke) /著作,格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页数:3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读后感(一):很好的一本书
如果只看标题,会认为没有意义的一本书,逼着自己看了下去,内容很接地气,我也对未来生活更有规划性,爱是付出,付出是需要金钱来做基础的,孩子是爱的对象,也是爱的体现。生活一点一滴通过这本书学习到了。值得推荐,看了就算不感兴趣也比看手机强,嘿嘿。对我这个文笔很low的人,逼着自己写了那么多字的书评,真的好苦逼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读后感(二):为什么不静下心看书呢
嗯,很久没有静下心看一本书了。好朋友推荐的,非常不错的一次看书经历。看完之后深受启发。虽然还没有小孩,但是能从中了解到生儿育女的一些道理。如今开放二胎之后,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是在金钱物质上还是精神灵魂上,这是一个问题,但越来越发达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需要的是精神世界与品德的提升。培养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家长需要从自身做起。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读后感(三):育儿是一场国家战争
从这本书,能看到父母为什么这样养育我,也会思考我以后要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如果把孩子当成一场投资,其实是不会在金钱上有正比回报的,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也不是只有某一对父母这样育儿,而是整个社会,国家乃至全球的父母都在这样育儿。这本书告诉读者如此的原因。没有人天生是父母,当孩子降临,婴儿床、学区房、升级考、兴趣班,我们每个人都被卷入这场育儿“战争”。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读后感(四):8.2分
视角非常独特的一本书,并不是教你如何教育孩子,而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家长育儿的策略。 书中核心观点就是社会的平等程度和教育回报率决定了父母的教养方式。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北欧家长大多是放任型,而美国家长则大多是权威型。我个人理解,中国家长是从专断型向权威型过渡。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很多父母几乎从孩子出生开始就为他们的表现而焦虑,因为上一个顶尖的幼儿园(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过程,父母和孩子都要被面试)意味着之后上一个顶尖小学的概率更高。这进而打开了顶尖高中的大门,并最终打开名牌大学的大门。” 当人人以为这是在说北京上海时,其实书中提到的是纽约和洛杉矶。这么一看中美家长的教养方式和焦虑程度是一致的。 读完本书,你不仅能以经济学家的眼光看待教养方式,还能真正了解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养育情况,我觉得非常值得一读。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读后感(五):就我看得懂笔记
娱乐休闲个人自由机会平等
竞争促进人们努力奋发,但得小心消耗性努力与建设性。
利他主义与父爱主义的冲突在于你是满足他的意愿还是让他吃苦为未来做准备。
育儿决策是人一生所做最重要的决策之一,是社会不平等演变的主要决定因素。
教育方式的选择会对孩子的价值观、人生态度产生重要影响,最终将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决策。
音乐课与体育活动帮助孩子学会专注。
直升机+61意大利例子 69页独立人格,非工具
一起阅读>讨论政治>讲故事:密集型教养方式与学校表现显著改善相关
权威34%>放任30%>专断24%>不参与20%,亚裔39%不参与、56%权威(文化行为差异):数值解释
100页勤奋正相关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读后感(六):初等教育的重要性
不知道当前二十多岁的女生心里都在想些什么,但是于我自己而言,目前并没有步入婚姻,也没有自己的宝宝。
但是眼下的中国,各种教育的焦虑,由于现在的军备竞赛式育儿,导致我恐惧即将而来的婚姻、生育。
本书里举例了两个典型的北欧国家,一样都是高福利国家,但是初等教育的结果确截然不同。芬兰和瑞典,芬兰的初等教育和我们的现状完全不同,他通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初等教育平等化,所以芬兰的初等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邻国瑞典,通过给居民教育券来引导居民进行初等教育,看似是政府在负责初等教育,但其实教育券和金钱性质差不多,所以初等教育通过教育券而变成了教育的半市场化,所以初等学校就会出现资源分化。
本质上教育是为了改变,而商业是为了迎合。
但是我们国家的现阶段,由于贫富差距的分化,每个家庭都对教育、对子女寄以厚望,所以,我们需要想要做一个理性的父母,想要做一个负责人的父母,想要子女更幸福、更优秀,可以看看这本书。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读后感(七):透视虎妈背后的社会学逻辑
很有趣的一本书!除了对不同国家的教养方式的分析之外,还有几点比较吸引我。
1.为什么贵族在工业革命中逐渐丢失了优势?因为贵族的教养价值观不强调耐心和节俭,一旦金融工具发展起来,他们可以利用地产价值借款,却不用改变自己奢侈的生活方式,而耐心的缺乏会演变为逐渐加重的资金负担,所以他们没有从工业投资中变得更富有。到了后面贵族就只能靠和“美国公主”们的结合维持自己的生活水平,但是这只能解一时之渴。
2. 工业化对人力资本有了要求,父母看到了教育的激励,教育回报率的增长使童工的数量减少。 所以,童工什么的,虽然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但其实也跟经济激励相关。
3. 为什么现代社会开始从大家庭向小家庭转变? 还是跟经济激励有关,生得多得到的效用没有生得少多。
4.对男孩和女孩的教养方式的转变还是跟经济地位有关。当女性有了自己的事业,现代社会对体力要求越来越低,女性跟男性之间的差距就几乎可以无视。这样的情况下,对男孩和女孩的教育就不需要有区别了。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读后感(八):贫困家庭的孩子怎么办
看了这本书后有点发散性想法。那么多焦虑的家长,他们到底在焦虑什么?是害怕孩子无法立足社会?应该不至于,因为这些家庭的孩子再差也不至于生活不下去。我想,大概是害怕孩子未来的生活比现在差。父母总是希望孩子比自己更成功,但是中产家庭的孩子要比现在更好,就只能再往上走。显然,往上走要比往下困难得多。所以,一个个家庭为了孩子都卯足了劲儿,一场没有硝烟的育儿竞争就这么开始了。而贫困家庭的家长哪会焦虑这些?他们的孩子再差不会比现在更差,只要继续接受教育就会比现在更好,但是也不会再更好。之前有篇文章讲“寒门难出贵子”,我觉得算是揭露了一些现实。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每个人的生活总是会越变越好。但是好的资源就那么多,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中产家庭的父母焦虑,想要让孩子更好,这个想法是人之常情。但是我想得更多的却是贫困家庭的孩子。他们限于家庭因素,能享受到资源非常少,只能从现有的公共体系中获得教育资源。所以,现在讲扶贫,我觉得教育扶贫才是最关键的。尤其是高校资源,有些地区(地级市)就那么一两所高校,怎么发展呢?(歪楼有点厉害,见谅)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读后感(九):值得一读
书中一些值得记录的观点: 1.不同族裔采用不同形式的教育方式,这跟文化和宗教有关 2.教养类型和教育体制相关 3.和20年前相比,教育不平等越来越突出 4.政府在采取政策来减小教育不平等,但不同政策效果不同,有些取得一些效果,有些产生了更恶劣的影响 5.教养类型和其回报率有关,在经济欠发达时候,专断型教养方式回报率更高,在经济发达时候权威型和放任型教养方式回报率更高 6.不同的教养类型都有利弊,在不同得经济环境下选择合适的教养方式 7.现阶段教养方式有越来越朝着密集型教养方式转变的趋势,但是未来的发展情况不明,主要原因是技术的升级会取代大多数中产的工作,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也可能发生转变 8.男孩和女孩的教养方式从前有区别,但是目前差异越来越小 9.上层和中产的教养方式从前夜有很大差别,但是目前上层的教养方式也趋于密集 书的局限性: 1.书中主要是欧美的教育现状,教育类型的选择有可能和政治体制也相关,但是书中并未提及 2.书中提到了各国都制订了教育政策,但是没有说各国政策的目标是否一致,是否都是为了减少教育的不平等,还是在有意的增大教育不平等
摘录:
选择正确的专业将逐渐变得比进入正确的学校更加重要。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读后感(十):爱、金钱和孩子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08/06/%e7%88%b1%e3%80%81%e9%87%91%e9%92%b1%e5%92%8c%e5%ad%a9%e5%ad%90/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 [美] 马赛厄斯·德普克 (Matthias Doepke)、[美]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Fabrizio Zilibotti) / 吴娴、鲁敏儿 / 王永钦 校对 / 格致出版社 / 2019-6
子扉我 2019年夏 季风异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回响工作室微信2019年8月6日,发表时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