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是一本由[美] 马赛厄斯·德普克 (Matthias Doepke) /著作,格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页数:3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读后感(一):很好的一本书
如果只看标题,会认为没有意义的一本书,逼着自己看了下去,内容很接地气,我也对未来生活更有规划性,爱是付出,付出是需要金钱来做基础的,孩子是爱的对象,也是爱的体现。生活一点一滴通过这本书学习到了。值得推荐,看了就算不感兴趣也比看手机强,嘿嘿。对我这个文笔很low的人,逼着自己写了那么多字的书评,真的好苦逼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读后感(二):为什么不静下心看书呢
嗯,很久没有静下心看一本书了。好朋友推荐的,非常不错的一次看书经历。看完之后深受启发。虽然还没有小孩,但是能从中了解到生儿育女的一些道理。如今开放二胎之后,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是在金钱物质上还是精神灵魂上,这是一个问题,但越来越发达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需要的是精神世界与品德的提升。培养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家长需要从自身做起。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读后感(三):育儿是一场国家战争
从这本书,能看到父母为什么这样养育我,也会思考我以后要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如果把孩子当成一场投资,其实是不会在金钱上有正比回报的,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也不是只有某一对父母这样育儿,而是整个社会,国家乃至全球的父母都在这样育儿。这本书告诉读者如此的原因。没有人天生是父母,当孩子降临,婴儿床、学区房、升级考、兴趣班,我们每个人都被卷入这场育儿“战争”。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读后感(四):透视虎妈背后的社会学逻辑
很有趣的一本书!除了对不同国家的教养方式的分析之外,还有几点比较吸引我。
1.为什么贵族在工业革命中逐渐丢失了优势?因为贵族的教养价值观不强调耐心和节俭,一旦金融工具发展起来,他们可以利用地产价值借款,却不用改变自己奢侈的生活方式,而耐心的缺乏会演变为逐渐加重的资金负担,所以他们没有从工业投资中变得更富有。到了后面贵族就只能靠和“美国公主”们的结合维持自己的生活水平,但是这只能解一时之渴。
2. 工业化对人力资本有了要求,父母看到了教育的激励,教育回报率的增长使童工的数量减少。 所以,童工什么的,虽然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但其实也跟经济激励相关。
3. 为什么现代社会开始从大家庭向小家庭转变? 还是跟经济激励有关,生得多得到的效用没有生得少多。
4.对男孩和女孩的教养方式的转变还是跟经济地位有关。当女性有了自己的事业,现代社会对体力要求越来越低,女性跟男性之间的差距就几乎可以无视。这样的情况下,对男孩和女孩的教育就不需要有区别了。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读后感(五):贫困家庭的孩子怎么办
看了这本书后有点发散性想法。那么多焦虑的家长,他们到底在焦虑什么?是害怕孩子无法立足社会?应该不至于,因为这些家庭的孩子再差也不至于生活不下去。我想,大概是害怕孩子未来的生活比现在差。父母总是希望孩子比自己更成功,但是中产家庭的孩子要比现在更好,就只能再往上走。显然,往上走要比往下困难得多。所以,一个个家庭为了孩子都卯足了劲儿,一场没有硝烟的育儿竞争就这么开始了。而贫困家庭的家长哪会焦虑这些?他们的孩子再差不会比现在更差,只要继续接受教育就会比现在更好,但是也不会再更好。之前有篇文章讲“寒门难出贵子”,我觉得算是揭露了一些现实。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每个人的生活总是会越变越好。但是好的资源就那么多,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中产家庭的父母焦虑,想要让孩子更好,这个想法是人之常情。但是我想得更多的却是贫困家庭的孩子。他们限于家庭因素,能享受到资源非常少,只能从现有的公共体系中获得教育资源。所以,现在讲扶贫,我觉得教育扶贫才是最关键的。尤其是高校资源,有些地区(地级市)就那么一两所高校,怎么发展呢?(歪楼有点厉害,见谅)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读后感(六):爱、金钱和孩子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08/06/%e7%88%b1%e3%80%81%e9%87%91%e9%92%b1%e5%92%8c%e5%ad%a9%e5%ad%90/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 [美] 马赛厄斯·德普克 (Matthias Doepke)、[美]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Fabrizio Zilibotti) / 吴娴、鲁敏儿 / 王永钦 校对 / 格致出版社 / 2019-6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读后感(七):2019-7-1《育儿经济学》------鸡蛙已成为国际性问题啦
近一个星期读的一本有意思的书,鸡蛙是个国际性问题啊!本书不是育儿指南,只是对当下世界教育风气和状况的一种经济学解释。
君不见,关于培训孩子的海淀黄庄各种段子满天飞,已有魔幻色彩。我们这个城市的4大名校之一的鸭梨中学附近也号称“妖圈”,各种各样的琳琅满目的培训机构让家长们瞠目结舌,总有一班适合你的蛙。据说韩国高考更是残酷,近来一部现象级的电视剧《天空之城》(和宫崎骏的动画没半毛关系哦,只是其中的sky=中国的清北复交)更是将这种竞争的残酷体现得淋漓尽致。
东亚国家读书是出了名的发狠,印象中对孩子一直宽松自由欧美呢?
也一样!自从80年代以来, 越来越多的欧美“直升机父母”盘旋在孩子头上,那种高度参与、高度控制儿童的教养方法越来越多,而他们自己的成长时代(70-80年代)却都是“放养”的,其实这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地位越来越不平等以及教育回报高(文凭社会没有985/211真的难谋到个好工作)所引起的,书里作者用各种数据和图表、经济学的统计回归分析来证实了这一观点。
像皮凯提的《20世纪资本论》所揭示的,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的贫富分化越来越大,现在又像美国20年代那“镀金时代”一样了,50-60-70年代的中产阶级的好日子已然消逝,财富越来越向金字塔顶尖的一点点人汇聚,这是个“赢家通吃”的社会,世界已经折叠分层。
其实回忆我们70后成长的80年代,基本也是放养的,那时哪里可以见到如今这五花八门的培训班啊,成绩拔尖的自然考到重点中学,成绩普通的就上普通中学,基本都顺其自然,大家都没这么焦虑。自从2000年后吧,好像各种私立、国际、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冒出,演化到现在,从生源到师资,优质初中教育已尽数被各家民办所垄断,而公办学校越来越落于平庸化,牛蛙基本都在小学毕业前考入了民办,谓之“上岸”。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弄得许多小学生甚至幼儿园就疲惫不堪,被各种各样的奥数、特长班、信息班,超前学,弄得晕头耷脑,快乐的童年只是个传说了。家长们陪着、推着、鸡者,曾经的文艺女青年变成了龇牙咧嘴的中年老母亲,成了失去自由的“孩奴”。因为自己的蛙也在初一,所以这一切都经历过,深有感触。
北欧国家是个例外,他们能够放任自由的养育孩子,不是因为维京人骨骼清奇、不食人间烟火,还是得益于他们公平的社会制度,再怎么落后也不会沦落到生活艰辛,普通工作者和医生、学者也没有天壤之别。在他们的文化里,"想象力"比“勤劳发奋”更加受人推崇。
总而言之,中产阶级注定是最焦虑的,上层的精英阶层孩子再怎么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而底层遭遇了贫穷的陷阱并困于其中,很难改变命运而放弃抵抗,全世界的中产阶级担心阶级滑落,注定焦虑到不行。只有鸡娃再鸡娃!
本书还有其他一些相关话题,如 文化价值观也是有阶级性的,英国的贵族们(大地主)以闲雅从容社交为重,不善经营,工业革命后财富地位被新兴的信仰“勤劳律己”的中产阶级所取代。这一现象在《唐顿庄园》的情节中也有体现。
总而言之,这是本有趣的书,鸡娃的家长读了后,可能不会那么蕉绿了,不会怀疑自己神经质了,毕竟全世界的家长都朝这个方向喷涌而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问题是,大家都这样做,就一定是对的吗?这可能无人能回答了。
写笔记 写书评《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读后感(八):不是育儿指南,但比育儿指南更让人清醒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是一本通俗经济学读物,着力于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父母会选择不同的教养方式。所以,这不是一本实用类的育儿指南书,而是一本分析类书籍。 本书的作者有两位,马赛厄斯·德普克和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他们分别是美国西北大学、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同时又有丰富的多国工作、生活、育儿经历,这使得他们对为人父母的心态有切身体会和充分了解,同时又具备从经济学理论高度分析其所经历和观察到的育儿现象的能力。 人们普遍认为,父母选择不同的教养方式,主要是源于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本书作者并不否认文化传统的作用,比如他们也认为宗教信仰会影响父母的育儿方式,但作者强调,育儿习俗的差异根植于父母自身成长的社会经济环境,经济激励与约束能够解释大部分父母的行为。 作者在书中将教养方式分为放任型、权威型、专断型三种,其中后两种类型,又被作者称为“密集型”教养方式。作者反复强调,他们并不试图在教养方式之间分出高下,而只是致力于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父母所面临的激励(如学校组织方式、经济不平等程度、教育回报率等)和约束条件(如财务资源、能力、时间等),是如何影响他们对教养方式的选择。 不过在我看来,这本书比很多育儿指南更加值得推荐给中国的父母。现在中国父母育儿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网上常常看到陪孩子写作业陪出心脏病的新闻,可能有些是段子,但也能看出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学业重视程度是越来越高。这一切,真的仅仅是由于部分中国父母的执念和非理性疯狂吗?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中国父母的疯狂并不是非理性的,恰恰相反,这种疯狂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对环境做出对合理反映,中国父母,是理性的疯狂。 作者在书中指出,影响父母育儿行为的关键因素有两个,其一是孩子未来收入水平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成功,二是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程度。具体而言,在低不平等和低教育回报的国家,父母往往更宽容,如受到很多人推崇的芬兰,放任型的教养方式被普遍采用;而在高不平等和高教育回报率的国家,父母可能会更专断,并更倾向于向孩子灌输出人头地的理念,比如中国和美国。这种分析方法不仅仅在横向比较中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而且在历史纵向比较中也同样如此。 跟许多中国父母一样,我更关心的是书中跟中国有关的内容。这本书的作者之一法布里奇奥是清华大学的访问学者,从本书第9章中对高考的细致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中国的情况相当了解。作者认为,中国属于典型的经济不平等程度较高、受教育程度对收入水平影响很大的国家,并且中国的教育系统围绕高考这样的高风险考试设计,中国孩子未来的成功取决于通过单次考试,这种“教育系统加强了教养方式选择的回报差异,中国家长有更强的激励去采用密集型的教养方式”。 读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跟教养方式看似无关实则大有关联的事例,就是女教师在婚恋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在中国,单身女教师绝对是婚恋市场上的香饽饽,基于经验我们也能想到,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女教师作为孩子的母亲,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其中包括学校的教育资源,也包括教师更灵活的工作时间使其能够花更多时间精力在孩子身上,教师通常也被认为比普通人更擅长辅导孩子的学业。从这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出,对子女的教育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多重要,以至于在择偶时会不自觉地把子女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进去。 中国人如此重视教育,我们常常认为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导致的。确实,中国人自古就重视教育。但是按照作者的分析方法,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中国人自古就重视教育。古代中国的经济不平等程度显然是十分严重的,这在世界各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如此,倒也不足为奇,但科举制度却是中国独有的。学而优则仕,科举让寒门子弟有了通过教育进入上层社会的机会,使得教育回报率大大提升。在今天,政府官员、金融机构等社会地位高、收入高的职位,都有明确的学历要求,只向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开放,很多职位甚至明确只招985、211,有的职位要求硕士以上学历。就业市场上的学历、学校歧视在中国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对收入有显著的影响。 诚然,也有很多人认为,人生有许多比“成功”更重要的事,不能为了追求“成功”牺牲孩子童年的幸福和快乐。很多持有这种观念的父母都信奉“快乐教育”。 但是对绝大多数父母来说,让孩子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够依靠自身在社会上立足,并尽可能过上舒适的生活,是他们最首要的任务,也是对孩子来说最现实的选择。据我个人有限的生活观察,这些信奉“快乐教育”的父母,多半是孩子尚在学龄前的父母。一旦孩子上小学,这些父母很快会摇身一变,成为“虎爸虎妈”。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个很深的感慨,很多我们以为自己能决定的事情,其实并不真的能由自己决定。在现实环境的激励和约束下,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家长,一个利他主义的、重视孩子当下和未来幸福的家长,你很难摆脱大环境的束缚。就像人们说的“剧场效应”,前排的观众都站起来了,你也只能站起来。 作者在本书中还提到了“育儿陷阱”这个概念,指的是因育儿差距“可能会成为一个闭环中的链条,一些家庭从繁荣走向繁荣,而另一些家庭却从贫困走向贫困”。这让我想起了当年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无心爆出的大实话:“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在中国,连十几岁的孩子,都已经敏锐的感受到了这种育儿差距。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呼吁政府应当重视税收、教育等领域的政策对育儿的影响,减缓不公平和育儿差距,以扭转令人担忧的不平等和社会流动的发展趋势。我想,这应该是作者写作本书最重要的一个落脚点。作者想要指导的并不是父母应该如何育儿,而是政府应当如何制定政策,这才是经济学家真正关心的问题。 不过对我们身为父母的普通读者而言,我们关注的依然是如何选择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虽然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任何一种教养方式都有自己的优劣势,但作为一名中国妈妈,下次再有人向我鼓吹“快乐教育”时,我恐怕要敬而远之了。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读后感(九):面对育儿焦虑,我们能做什么?
这两天看到一条转发的朋友圈:
问:孩子四岁,英语词汇量只有1500,是不是不够?
答:看在哪儿,在美国够了,在中国可能不够。
英语词汇量1500是什么概念呢?依稀记得,我小学毕业可能也就这个词汇量。当然,时代在进步,我作为一个90后,跟10后相比几乎差了一辈,用以前的标准衡量现在不是很客观。但是横向比较呢?在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够用的词汇量,到了中国竟然就不够了。也许这条朋友圈夸张了,但是从中可以看出现在的孩子压力之大,家长焦虑之深。
现在一个幼儿园的孩子起码要参加英语外加一项艺术类补习班,等上了小学、初中,学业压力就更大了。说到这里,我们不禁又要问了,为什么补课之风屡禁不止,减负越减越重呢?是父母不希望孩子轻松吗,还是教育部门没行动?都不是。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们认为与当下的快乐相比,还是未来的成功更重要。从这一层面讲,中国父母是最有耐心的一个群体,花几十年时间培养孩子,为孩子付出一切,只希望孩子能幸福。
西方父母尤其是北欧的父母可能会觉得中国父母的做法很奇怪,为什么要为孩子规划好一切,让孩子自由独立地成长不好吗?从文化角度讲,中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父母对孩子具有更多权威。从劳动力角度讲,过去是农耕时代,孩子意味着劳动力,父母尤其是父亲作为一家之主,具有分配家庭资源的权力,父母在无私产,父母对子女自然就有了绝对权威。文化的影响是深厚的,尤其是几千年的文化,但是随着社会和生产方式的转变,父母对子女的这种绝对权威已经逐渐瓦解。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父母更多地是与孩子平等地相处,但为子女规划未来、铺好道路、掏空一切的做法依然没有变化,简直就是“不疯魔不成活”。
面对这样的育儿焦虑,我们能做什么?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各国儿童福利进行的一项研究将荷兰儿童列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儿童。紧跟在荷兰后面的分别为挪威、芬兰、瑞典、德国、瑞士和丹麦等不平等水平较低的国家,这些国家的父母重视独立性和想象力,并且不太执着于对孩子灌输严格的职业规划。那么,这样宽松教育下的孩子的表现如何呢?
我们首先来看荷兰。在PISA 2015中,荷兰学生是欧洲表现最好的学生之一。在数学考试中,他们的成绩仅次于瑞士,在欧洲排名第二。在数学和科学考试中,荷兰的低分学生的比例始终小于美国。在参加PISA的所有国家中,荷兰的小学生报告的生活满意度最高。
荷兰的模式有什么特点呢?
荷兰父母不会时刻监视孩子。游乐场通常位于咖啡馆或餐厅旁边,父母在那里聚会和聊天,而他们的小孩则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一起玩耍。父母甚至容忍一些冒险的行为。
学校的规章也反映了这种宽松的育儿文化。在荷兰,10岁以下的儿童没有作业。在低年级中,学生之间几乎没有竞争,而不及格也十分少见。
此外,荷兰更多地采用水平型教学方式,即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师生关系的重要补充,师生等级关系更为弱化。在水平化的环境中,学生在群体中学习,一起做课题,老师鼓励学生提问甚至挑战自己。孩子竞争心更弱,更不愿意进行持续不懈的努力,但是他们有极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第二个例子是芬兰。在没有高风险考试激励的情况下,芬兰学生依然能在各种版本的PISA学生表现研究中持续取得高分。除了低竞争性和低压力的特点之外,芬兰教育系统还有一个特点——重视教师资质。
芬兰国家教育局坚持对所有层次老师的高学历要求,所有老师都要有硕士学位。此外,即使是教育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想要当小学老师,也需要在其他学院上课,精通至少两个其他领域。虽然当老师要求严格而且工资基本与国际平均水平一致,但是教师仍然是最受芬兰大学生欢迎的职业选择之一。很多学生会申请教师专业,大学得以在每一届中选出最有资质的学生来培养。
芬兰如何做到拥有高质量老师而不必支付高额工资?原因之一是教师在芬兰有很高的社会地位。高学历要求保证了只有最好的学生才能成为老师,使他们受人尊敬。只有10%到15%的老师放弃他们的职业,这可以反映教师的受欢迎程度。而在教师职业不那么受欢迎的国家,政府需要支付高额工资来吸引同等质量和教育水平的人。芬兰能够创造有吸引力的工作条件,使老师对自己的职业感到满足,这可以很大程度上解释芬兰在教育上所取得的成功。
当然,芬兰等北欧国家是高福利国家,它们的模式在中国可能还没办法完全做到。但是,我们希望在未来能给孩子们一个更宽松的学习环境,而不是用一场考试来定终身。
这两年,毛坦厂中学的新闻一直备受关注。有人对其密集型的应试教育模式表示质疑,认为它不过是个“高考工厂”,但是白岩松却说对于毛坦厂中学,他“无论如何做不出任何嘲讽的事情”。我深以为然。毛坦厂中学的背后是一个个普通甚至贫困的家庭,他们只能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读书很苦,高考这种制度可能有不合理之处,但是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它也许是目前最公平的选拔方式。对于努力的人,我们无论如何都报以最真心的祝福。
当然,我们并非鼓励学生只能通过应试教育和走“高考独木桥”来决定未来。我们希望通过所有人的努力营造一个教育公平和机会平等的社会,减少育儿差距。比如,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学前教育或优质的幼托服务。最著名的儿童早期干预计划之一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Perry Preschool Project)在1962—1967年间为生活贫困的非裔美国儿童提供了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每名儿童每学年约11000美元(以2007年美元计)。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克曼的一项研究则证明该计划使孩子长大后的暴力犯罪减少了65%,逮捕拘留减少了40%,失业率降低了20%。这些计划一方面使得弱势儿童受益于合格的教师、更好的榜样或较小的班级。另一方面,它们会影响父母在育儿上的投资和教养方式,有利于父母更好地育儿。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政策、措施减少不同家境的孩子之间的育儿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优质的教育,享受美好的人生。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读后感(十):如何在不平等的时代抚育下一代
格致出版社的朋友推荐了一本他们新引进的书——《爱、金钱和孩子》,不同于市面上的育儿书,这本并不是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或者虎妈、猫爸们的大作,而是两位经济学教授通过数据分析和个体实例对养育方式进行探究的成果。与本书配套的是各个国家的大量数据和学术报告,所以这本书得到了《经济学人》杂志的支持,也在经济学界受到关注。
虽然名为《爱、金钱和孩子》,但作者默认父母总是尽最大可能为孩子在社会上立足做好准备,所以在“爱”上没有下多少笔墨,实际上,书中探讨的是金钱与养育的关系。在引言中,作者就直截了当亮出观点:“经济条件及其历史变迁方式对育儿习俗及良好教养方式的认知产生了重要影响。收入不平等比整体的经济水平对教养方式的影响更重要。影响父母育儿行为的关键因素,其一是孩子未来的收入水平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成功,其二是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程度。在低不平等和低教育回报率的国家,父母往往更宽容,在高不平等与高教育回报率的国家,父母可能更专断,并倾向于向孩子灌输出人头地的理念。”
第一章, 介绍了育儿经济学的主要内容,用经济学解释父母育儿为何选择了某种特定的教育方式,同时结合了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第二章, 通过对比这一代人和父母的不同教养方式,谈论了富裕国家过去几十年中教养方式的变化。“直升机父母”流行背后的理论依据,明白积极“推娃”是当代社会环境下父母做出的理性选择。
第三章, 比较了各国教养方式的差异(荷兰、瑞典、德国、瑞士、英国、中国、日本、美国),理解各国教育强度差异的背后原因——教育机会不平等程度和教育回报率的差异。
第四章, 关注社会经济不平等对教养方式的影响。不同群体的收入、教育、种族背景对育儿选择的影响,以及这些差异在经济环境变化时如何影响育儿行为。不同社会经济群体日益增加的育儿差距导致下一代不平等加剧。
第五章, 回溯过往,分析了几百年前的父母与今天父母在教养方式上的演变。
第六章, 考虑了性别维度上父母对待男孩与女孩的差异。
第七章, 关注了父母的生育决策,家庭规模与抚育方式的相互作用。
第八章, 社会中不同阶层(以英国为例,贵族、中产、工人阶层)的生活状态与其抚育决策的关联及其后果。
第九章, 教育制度、教育体系的组织方式对育儿带来的影响。
第十章, 如果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持续下去,教养方式会怎样改变,以及公共政策在塑造下一代的教养方式时扮演怎样的角色。呼吁政府重视政策的巨大影响,应根据国情制订合适的教育、就业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