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是一本由吴军著作,中信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20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格局》读后感(一):受益匪浅
好书值得一读,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格局》读后感(二):作者被美国文化洗脑了么?
全书充斥着作者对美国及美国文化的崇拜,作者用整本书来论述美国及美国文化到底有多么好,相比之下中国存在诸多的不足。看的出作者在多方面对中国及中国文化持否定态度,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写出这样的书,实在不忍卒读。
我想问问吴老师,您真的是在国外的环境中浸染太久了,被美国给洗脑了么,难怪将国籍都改成美国国籍了。
《格局》读后感(三):Altitude和Attitude
吴军在书中说Altitude和Attitude只差一个单词。的确它们面对的是两个层面的东西。在我最近心情低潮的时间里,阅读它让我像是抓住什么东西而没有在山坡滑的太远。无论是用来谋生的术,还是用来为人成事的道,都值得我们花时间停下来好好思考。学会把眼光放得长远些,打开视野,提升格局。才能走的更高更远。书中多少与吴的其他书中内容有些重叠,但无大碍。同样的事例,视角不同,结论也就不一样了。希望自己早日重回自我。 2019年9月24日于北京
《格局》读后感(四):成功学
吴老师的书越来越像成功学了,不知道为啥他的书总是重读,翻来覆去,真心觉得他纯粹是为了挣钱,出一本新书跟上一本书好多重复的地方,有的地方硬讲道理,就跟我们有时候写作文凑字一样,没啥实质性论据,就是为了证明某句话而硬把文字挤进去。吴老师的书越来越像成功学了,不知道为啥他的书总是重读,翻来覆去,真心觉得他纯粹是为了挣钱,出一本新书跟上一本书好多重复的地方,有的地方硬讲道理,就跟我们有时候写作文凑字一样,没啥实质性论据,就是为了证明某句话而硬把文字挤进去。
《格局》读后感(五):做对的事情,远比把事情做对重要的多.
吴军老师讲的很透彻,从几个方面系统的讲述了观点.
1.观点不代表就是可直接用的方法,在思想上的认知会有所认知和一语点破梦中人.
2.凡成大事者,以识为主以材为辅,见识要比才能更重要,没有远见有更多的方法和知识也知道用到什么地方.
3,视野所及,及是格局边界.,后边几个标题讲的内容感觉和格局没多大关系
总而言之对于思想过于陈旧的人来讲,不喜欢出去走走的人来讲,本书是一本打开见识的不错选择,值得花时间花金钱。
《格局》读后感(六):见识--态度--格局
收到吴老师给得到读者的信,读了想哭出来。想到世界上还有人关注我们的格局,只能告诉自己千万别放弃。书中对比了很多不同格局的不同结果。特别看到上帝喜欢主动的人,很有感触。
见识--态度--格局 是进阶的步骤。在《格局》一书中,吴老师用位置--方向--方法--速度--节奏概括了根据的方法。很多人觉得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是废话,其实很多人还真看不清。很多所谓的专业从事金融投资的人,依然把眼睛盯在每天的细节上,不清楚当下的形势。方向就更不用说了,方向错了,越努力,离目标差的越远。另外,让我有感悟的是节奏,节奏太快会摔跟头,一个跟头永远就爬不起来了。
《格局》读后感(七):一碗不咸不淡的鸡汤
格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对于我,这个道理似乎已经无需再多说。但是这本书基本上全是这方面的内容,我是有点看不下去的。看了一本我已经知道的道理,以及看起来并不太高明的例子,或者耳目一新的例子。
看一本书,我并不太会记住全部,但是总会给我一些感触。就如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我记住了:犹如我这样的工作,即使没有管理一个人,那么也是管理者,也要对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负责;几乎所有管理者的时间都是碎片,都要把碎片合并和腾挪,以保证大把的时间。又如《谁说大象不能跳舞》,让我对转型之路有了认识。
但是这本书,实在没有让我记住什么特别有感触的事情与描述。我想原因有二:一是翻书前我已经对格局的重视程度很高了,书里面并没有给我新意;二是大概我确实格局不到吧。
《格局》读后感(八):格局有感
吴老师的真心著作,最近这几本书都很好,很适合自己现在在这一个阶段看,既有方向,也有具体的方法,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知行合一,不断学习,增长见识,提升格局,在我心情低落的时候,阅读它让我像打开窗户那样,呼吸到了新鲜空气。无论是用来谋生的术,还是用来为人,成事的道,都值得我们花时间停下来好好思考,学会把眼光放的长远点,打开视野,提升格局,才能走的更高更远。希望自己以后能有个不一样的人生。
《格局》读后感(九):适合停下脚步思考时的读物
对于作者吴军老师我是通过得到课程《硅谷来信》了解到的,课程讨论的内容很广,也不乏对生活有颇多启发性的观点引,我也颇受启发,因此有了后来订阅《谷歌方法论》以及买了这本《格局》。
《格局》首发当天,冲着是吴军老师所著,没看简介便决定买来一读。读完《序》并翻两页后确定这本书主要内容还是来自于《谷歌方法论》,想毕竟已经听过这门课程,不免对内容的重复有些失望。但又恰逢近期生活中的一些烦恼,还是认认真真的一页页去读完了。
个人感受,本书尤其适合包括我自己在内,对于生活的方向不坚定,看不清而疲于奔命的人们。适合在停下脚步,认真思考自己的努力是否朝着初心时捧起翻阅的读物。(我自己之前就习惯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时不时打开《谷歌方法论》以及一些其他的课程或书籍,去找一些曾经带来启发的观点)。这本《格局》给我的是一种对从容面对生活的鼓励与方法,克制浮躁的踏实,任意枚举2个启发最深的观点:
“以正合,以奇胜”——面对不断变化的未来,“正”是常态,“奇”是非常态,把握常态是关键。在任一历史时间段上,主流方法即便不是最好的,也是较好的,如果相信未来是光明的,那就应该打正规战,静下心来,成为一个乐观派,实力派,这样成功的概率大的多。
敬畏命运的力量 —— “无论多么强势的人都难逃命运的安排,认命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的生活态度,可能有人会觉得认命太消极太迷信。恰恰相反,不认命才是迷信的,以为世界上所有事情自己都能控制,这是一种妄念……世界上有很多我们自己甚至整个人类都无法控制的力量。承认这一点,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
不光是书中内容,在收到附上的《致读者的一封信》也备受鼓励与庆幸,庆幸通过书籍与课程收到吴军老师的指点,也庆幸他将从其周围卓越超群的人身上的获得见识分享与读者。
回过头来看,对于重复部分的内容,阅读的体验胜过听音频。听音频的过程让自己的思维不游离是很难的。阅读的过程更能自己去把握思考与汲取信息的节奏。也正因如此,阅读本书的过程也是对之前学习课程一种很有质量的复习。
读完这本《格局》,让我想到曾经读《活法》时一种类似的体验,对于认真做事这是一种培养心性的过程,塑造一个人的格局。做事如此,生活亦是,愿与所有读者共勉。
《格局》读后感(十):纯阳书评第365期《格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烦恼,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问题,因而每一代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奋斗,他们不但要通过这种奋斗最大程度地化解这些烦恼,解决这些问题,还要通过这种奋斗在先辈们的知识底座上沉淀出新的感悟。而在一代人中,注定会有一些人视野更开阔,阅历更丰富、触角更敏锐、洞察更有力,因而他们的感悟会更加耀眼,更加夺目,也会对别人更有启发。本书的感悟就是这样,很值得关注,看点有不少,我们只说一个,最关键的一个。
所谓感悟,往往都是有感而悟,感是输入,悟是输出,没有输入,就不可能有输出。寻常的感悟有三种,一种是感史而悟,即输入的全是历史,全是过去的事,天天钻在故纸堆里下功夫,然后有所触动,有所发现,然后有感而发,告诉人们他在历史中发现的可能的规律和可能的模式,这种感悟离读者的具体生活要远一些,可用性也要低一些,因为毕竟过去和现在并不完全一样,谁都不能,也不敢保证过去有效的还能应验。
第二种是感时而悟,对历史知识掌握不足,或者是压根对过去的事不感兴趣,更多的是关注,甚至是亲自参与了当下发生的事,所以输入的全是当下的信息,然后有所收获,有所生发,不吐不快,这种感悟就具有很强大现实感,无论是说的具体事,还是讲的具体道理,只要没有讲错,那么读者既能感同身受,也能拿来解决具体问题。
第三种就比前两者都要高级一些,既要感史而悟,也要感时而悟,是前述两者的综合之体,这样的感悟质量更高,效果更好。但是作者的感悟实现了对上述三种的超越,在第三种感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趋势维度,实现了既有感史而悟,有感时而悟,还有感势而悟。通过这个维度的增加,作者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也为当下的事物附上了新的意义,而这种新的意义虽然还只是江湖之毫末,但是却很可能在未来影响整个大局。
比如作者讲到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并没有像人们原来想的一样,让人们更加平等,而是恰恰相反,互联网本身充当了一个巨型的差异放大器。只要一个人相对其他人有点些微优势,互联网就很可能出于本能地把他拉到一个正向反馈之中,假以时日,这个人的优势将会不断成长,由起初相对于别人的些微优势,变成差距巨大的优势,从结果上看过来,他的优势被放大到了极致。而这意味着什么呢,对个人来讲,这意味着一种机遇,一种需要主动把握的成长和进步模式,需要自己主动利用互联网进入自己的正向反馈之中。对企业来讲,这既意味着自己需要在招聘员工中找到这样的员工,也意味着企业自身也要研究如何进入这样的正向反馈之中。
这样的洞见显然要有历史积淀,要有当下观察,更要有对未来的预判,我想这应该就是格局要考虑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