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机器人同居》是一本由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组委会 编著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机器人同居》读后感(一):想象力
天马行空、奇异能量,这就是当今小学生所梦寐以求的生活。每天都生活在奇妙世界里,这也是我们最向往的方向。 而科幻就可以带你进入那里。人有特殊能量,马会飞,地球倒着转了,这就是科幻小说的特点所在。想象,是科幻的基本要求。 说到科幻,第一个想到的书,是刘慈欣的《三体》。2019年,随着《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垒》电影的播出,我渐渐的对科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遇到了星云志系列中的一本——《与机器人同居》 这本书是由七部短篇小说组成,以第一篇小说题目作为书名。那我就简单来说一下我比较感兴趣的一篇文章——《北京折叠》 这篇文章讲了主人公老刀生活在第三空间,与5000万人挤在一起,他的工作是垃圾处理工,生活中充斥着肮脏与霉气;第二空间是一群受过良好教育的金领精英,一共2500万人生活在秩序井然的高节奏工作中;拥有同样面积的第一空间人口最少,这里生活着北京的权贵和富豪阶层,他们制定城市规则和法律法规,人口只有500万人,仅仅是第三空间的十分之一。 而这三个阶层的差别不只是金钱,工作,生活,更是时间。三个空间每48小时轮换一次。第一空间能够享受从清晨6点到次日清晨6点的完整的24小时,然后睡去;第二空间苏醒,他们能够享受次日清晨6点到晚上10点的16个小时;而第三空间只能享受从夜晚十点到清晨六点的时间,也就是说,他们永远都看不见真正的太阳。这篇文章写出来了赤裸裸的现实。有些人从出生开始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像是老刀的女儿糖糖这类人。他们父辈们辛辛苦苦地建造了这样一个折叠城市,将自己的青春投入其中,却只能在第三空间做着垃圾分类的工作,这也是第三空间最好最光荣的工作,他们的孩子一出生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而老刀见了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新鲜,发现了依言的秘密,可最终还是被钱收买。无奈为了女儿只好隐瞒事实,最后重回第三空间上班。 像《北京折叠》一样,能够利用想象力反应出现实的残酷,也可以称的上完美作品了。
《与机器人同居》读后感(二):想象力
天马行空、奇异能量,这就是当今小学生所梦寐以求的生活。每天都生活在奇妙世界里,这也是我们最向往的方向。 而科幻就可以带你进入那里。人有特殊能量,马会飞,地球倒着转了,这就是科幻小说的特点所在。想象,是科幻的基本要求。 说到科幻,第一个想到的书,是刘慈欣的《三体》。2019年,随着《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垒》电影的播出,我渐渐的对科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遇到了星云志系列中的一本——《与机器人同居》 这本书是由七部短篇小说组成,以第一篇小说题目作为书名。那我就简单来说一下我比较感兴趣的一篇文章——《北京折叠》 这篇文章讲了主人公老刀生活在第三空间,与5000万人挤在一起,他的工作是垃圾处理工,生活中充斥着肮脏与霉气;第二空间是一群受过良好教育的金领精英,一共2500万人生活在秩序井然的高节奏工作中;拥有同样面积的第一空间人口最少,这里生活着北京的权贵和富豪阶层,他们制定城市规则和法律法规,人口只有500万人,仅仅是第三空间的十分之一。 而这三个阶层的差别不只是金钱,工作,生活,更是时间。三个空间每48小时轮换一次。第一空间能够享受从清晨6点到次日清晨6点的完整的24小时,然后睡去;第二空间苏醒,他们能够享受次日清晨6点到晚上10点的16个小时;而第三空间只能享受从夜晚十点到清晨六点的时间,也就是说,他们永远都看不见真正的太阳。这篇文章写出来了赤裸裸的现实。有些人从出生开始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像是老刀的女儿糖糖这类人。他们父辈们辛辛苦苦地建造了这样一个折叠城市,将自己的青春投入其中,却只能在第三空间做着垃圾分类的工作,这也是第三空间最好最光荣的工作,他们的孩子一出生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而老刀见了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新鲜,发现了依言的秘密,可最终还是被钱收买。无奈为了女儿只好隐瞒事实,最后重回第三空间上班。 像《北京折叠》一样,能够利用想象力反应出现实的残酷,也可以称的上完美作品了。
《与机器人同居》读后感(三):随着星云,让想象力去旅行
小时候就很喜欢看《科幻世界》杂志,几乎伴随了我整个学生时代。科幻是高科技时代的专属文化语言,而青少年可以从这些科学幻想小说中,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十年前,三个资深科幻爱好者为了引起全社会对科幻创作领域的关注,创建了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当时美国有英语星云奖,日本有日语星云赏,于是协会建立了一个华语科幻星云奖。没想到这样一个没有官方背景和固定经费来源的民间奖项,竟然坚持做了十届,并且逐渐成为国际公认的华语科幻最高奖项。
一直以来中国人所熟悉的科幻作品都来自于外国科幻电影,直到刘慈欣的《三体》获得了雨果奖,而这部作品之前就拿下了星云奖,可惜当时公众和媒体都不怎么关注由我们自己举办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十年来有几十位中国及世界华人科幻作家、上百部优秀科幻作品,获得了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其中一部获奖作品《流浪地球》被拍成了电影。而一直被炒的沸沸扬扬要拍成电影的《三体》小说,因为故事里创造出了一个极为庞大的世界,导致拍成电影很难。但也因为写的太过于牛逼,使得《三体》在国内形成了庞大的粉丝群体,影响力已远超科幻小说的范畴,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刘慈欣甚至被评价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了世界水平。”
为了纪念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创立十周年,组委会将历届获奖作品做成了精选集“星云志”系列丛书。《与机器人同居》是星云志系列中的一本,里面收录了7部中短篇小说,其中郝景芳所著的《北京折叠》也是一部获得雨果奖的作品。故事讲述的是为了解决人口过剩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人们把城市折叠成三层空间。大地的一面的第一空间,生存着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空间休眠,大地反转。反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生存时间从夜晚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独享二十四小时的第一空间和分享另外二十四小时的第二、三空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的隔离着,相互不干扰,而这座折叠城市本是由生活在第三空间人们亲手建设的。故事不但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而且充满了深刻的寓意,虽然是科幻小说,却真实的让人不寒而栗。
《与机器人同居》读后感(四):机械之芯
作为国内科幻文学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奖项,星云奖在科幻读者群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星云志”系列图书收录了星云奖自2010年以来的中短篇精彩佳作,代表了华语科幻近十年的最佳写作水平,以“让想象力去旅行”为丛书主题。《与机器人同居》为星云奖获奖作品精选集之一,内容主要包括阿缺《与机器人同居》、郝景芳《北京折叠》、王尚《搬运海洋》等几篇作品。
我最喜欢的一篇就是《与机器人同居》,阿缺用风趣的文字,讲述了一个越狱的罪犯遇到了一个遗失损坏的机器人,并在其可怜兮兮和呆萌善良的行为感化下,“改邪归正”,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作品生动刻画了家政机器人LW31温暖呆萌的形象,就如书中所说的:“LW31总会让我感受到这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冰冷的机器。我们都是冰冷的金属,但我们有灼热的芯。”
虽然现在科技不发达,市面上流行的一些人工智能产品,被戏称为人工智障,经常冒出让人哭笑不得的沙雕事件,但是人的想象力是没有限制的,机器人是科幻题材经久不衰的热点。
《与机器人同居》塑造的未来世界,科技发达,机器人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是的,人类只是机器人作为解放自身劳动力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工具。因此,当听到一个家政机器人想要拥有和人类同等地位的尊重和权力时,大多数人都觉得啼笑皆非。因为“机器人”“ROBOTA”这个词,意思就是“奴役”或“奴隶”。在人们看来,机器人不过是又冰冷的金属堆砌出来的产物,是人类的附属品,机器怎么可能会有心,怎么可能会有感情,它们就只是为人类服务的破铜烂铁,没有资格要求所谓的机器人权利。而LW31就是一个超乎人类想象,拥有人类感情的机器人。它本是一个懒惰、贪吃的家政机器人,也许是看人类的感情电视剧看的太多了,在遇到同是机器人的LJJ49时,竟然萌生出了爱情的种子。但是还没等到体会爱情的美好,LJJ49就被性格暴虐的主人毁灭,LJJ49的死刺激出了LW31,他请求自己的主人走法律途径告女机器人的主人犯有谋杀罪,可惜,他们的诉求没有得到支持。于是机器人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斗争。但是人类不相信机器人的爱情,即使LW31写出让人拍案叫绝的爱情故事,人类依然冷言相向。
一个帮别人拍拖的机器人,却因所爱女性机器人被报销,而走上维权之路。作者用科幻的手法将机器人LW31情感描写的坚定而悲凉,反之更衬托出N年之后人类情感的缺陷。到底是机器人技术的进步还是人类对情感的麻木,造成了机器人被创造却又为了权利而反叛的结果呢?
《与机器人同居》读后感(五):跟随想象力去旅行
最近阅读了一本科幻作品,这本书的书名叫做《与机器人同居》,这是一本包含了多部短篇小说的科幻作品,是星云志系列的作品,说道星云志可是国内科幻文学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奖项,星云奖在科幻读者群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本书能够获得这样的奖项也可以看出本书的故事内容确实非常不错。
科幻题材的作品,是当代的一个重要题材类型,也是对于人类来说最为重要的作品形式,这种题材的作品可以给人们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可以帮助人们提升想象力。科幻作品带有很多的超前性,这是一种在现实基础上的一种发挥想象,可以为科学道路的前行提供一些素材。当代是一个信息急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而机器人这种人工智能的产物也应运而生,所以关于机器人的科幻故事也层出不穷。
机器人作为一种人工智能登上舞台也有一段时间了,虽然现在的机器人还没有那么完善,可是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总有一天机器人会达到一个质的飞跃。本书的书名中与机器人同居,给人无限的联想,现在的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已经多元化,大自然的规律也被一些人们破坏。异性之间的组合也被现在的同性恋所打破,还有一些人不在和人类同居,而是选择一些模拟人,这样的生活方式也不再是一种新奇的事物。所以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人这种高智能化的产物出现,适合一些特定的人群进行同居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这本书中,还有几部其他的短篇故事,这些故事同样也是优秀的获奖作品,同样带给读者奇妙的享受。而且这些作品也都是一些非常著名的科幻作者所著,看到这样的作品不仅带来愉悦的享受,而且也能开阔读者的眼界,提升读者的思路,让读者跟随作者的思绪来一次超越时空的旅行,感受到科幻的魅力所在。
《与机器人同居》的作者是阿 缺,还有郝景芳,以及叶星曦等众位科幻名家,这些人的作品都是获得星云奖的,是科幻界的佼佼者。而作为星云奖的创始人,这三位德高望重的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其中董仁威是著名科幻科普作家,也是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创始人,还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第二位吴岩是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也国内首个科幻硕士、还博士专业开创者。第三位姚海军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科幻杂志《科幻世界》副总编辑和掌舵人。同时星云奖评委包括刘慈欣、郝景芳、韩松、何夕、王晋康等数十位著名科幻作家也是业界顶尖的人物代表。
《与机器人同居》是一本非常优秀的科幻作品,书中精选了几部比较不错的科幻短篇文章,都是获奖的作品。这些作品让读者对于科幻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提升了眼界,开阔了思路。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
《与机器人同居》读后感(六):携手科幻,尽情畅想
今年初开始接触科幻作品,一直听说《三体》的大名,也是今年刚刚读的。《三体Ⅲ·死神永生》的介绍中写着获得了星云奖金奖。算是对科幻入了门。此书乃是星云奖出版的十周年菁华,所以很感兴趣。
在序中,介绍了中国星云奖筚路蓝缕的艰难历程,也让人由衷佩服,十年是一个阶段的结束,更是新一阶段的开始。科幻在中国文学中还是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无论如何都希望能够开出更灿烂的花朵。
本书共收录了7个中短篇小说:《与机器人同居》,《北京折叠》,《天国之门》,《搬运海洋》,《晋阳三尺雪》,《造像者》,《二时代》。之前就听过《北京折叠》的名字,却不知道内容。看完之后却有意犹未尽之感,总觉得故事似乎还没有写完,北京现在已经是人口拥堵,但是北京真的有一天会被折叠起来吗?
老刀作为第三空间的垃圾工,为了让养女上学,需要钱,所以他铤而走险,选择去其他空间送信。他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不同空间的生活状态,看到了不同的人生百态。其实科幻意味并不浓厚,除了北京空间折叠,时间分配利用的背景之外,在故事中我们还是更多的看到人性,阶级。不同的阶级也会有相同的问题,钱是,生活是,爱情也是,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背景下,科技如何发展,这些都不会改变。人生而平等本身就已经是一个悖论了。
最喜欢的是《与机器人同居》这篇。机器人的未来被讨论的很多,未来是人还是机器人会占据主动呢?机器人会战胜人类吗?科学家对此的设想很多,其实我并不了解。但在这篇小说中,机器人会细化为为人类服务的帮手,从事各种细节的劳动,甚至是帮人看孩子。LW31就是这样,虽然“我”还没有孩子。他爱看电视,贪吃。但是还是会帮“我”追女孩子。他爱上了另一个机器人,甚至因为这个机器人的死去,开始写小说,发动了一场革命。有了自主意识。未来我们的生活中会怎么样?机器人会参与更多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像人类,我们如何区分,他们拥有什么样的权利,该给与什么样的地位?这些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都会需要去思考。
现在二维码在生活中的使用真的很频繁,但是我从没想过会生活在一个只有二维码的时候,一切都失去了颜色,那该是多单调啊。《二时代》中描绘的有点让人觉得恐怖。
科幻小说便是幻想小说,几十年前的小说中对今天生活的想象,描绘,有很多都已经实现,更是让人觉得神奇。登上月球,火星,对空间站的描述。都说科幻小说对科技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今天的幻想是否会成为明天的现实呢?科技发展的速度超乎我们的想象,10年前估计也不会有人想到今天我们只要拿着手机对着一个码扫一下就能付钱,坐公交。希望未来中国的科幻小说能有进一步的突破,未来可期。
《与机器人同居》读后感(七):如果可能,没有人会想要居住在一个折叠的城市中
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在2016年获得了“雨果奖”,一时之间声名大噪,给萎靡不振的科幻小说创作着实注射了一针强心剂。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早在此之前,郝景芳便凭借《北京折叠》拿下了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这是一个专属于华语作品的科幻作品奖项,但是遗憾的是该奖项距今虽然已经举办了十界,但是除了科幻作品爱好者之外,它并不能为更多地读者所知。日前,由万卷出版公司出版了一套名为《星云志》的科幻小说作品集,里面遴选了星云奖设立十年以来的优秀作品的菁华,希望借着此次契机,也有更多的读者可以了解到星云奖的存在。 郝景芳的《北京折叠》收录在该系列的第五部《与机器人同居》一书中。虽然这部作品这些年来获誉甚多,但是对我而言,这依然是一部全新的作品。因此,这次的阅读着实带给自己一些非常不同的体验。 当我读完《北京折叠》之后的第一感受,便是这部作品虽然是一部科幻作品,故事也虚构夸大的,但是他依然会带给我们一种极度真实的感觉,这在一般的科幻作品中可能还真的不大容易遇到。在这部作品中郝景芳虚构了这样的一种场景,偌大的北京被改造成了一座折叠城市,分成了三个空间,第一空间生存着500万人口,享用着二十四小时;第二空间与第三空间分别居住着两千五百万与五千万人口,共同享用着二十四小时。三个空间内居住的人类被分成截然不同的三种人,有权有势有钱的与无权无势无钱的,泾渭分明,壁垒森严,所有试图挑战这种规则的第二三空间的居住者都将受到惩罚。这实在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定,更加有意思的是,在这个故事中,郝景芳并没有明确的告知我们折叠城市出现的意义与初衷在哪里?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多精密复杂的机器设备开始进入工厂。高新技术的大量应用必然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似乎也必然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出来,但与之而来的是人机矛盾的白热化,机器取代人工,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普通打工者将会失去工作机会,成为无产业者。高失业率必然会带来的是社会的不稳定与更大的潜在矛盾。在《北京折叠》中,提到,在第三空间中居住着多达两千万的垃圾工人,足足占到了整个第三空间的四成,占到了整座城市的近三成,那么在如此发达的一座城市中,拥有着如此恐怖数量的垃圾工真的是合理的吗?在吴闻向某领导提出某新型自动化处理垃圾的方法之后,该领导的反应可谓是可堪琢磨。难道在此之前就没有人想到吗?如果真的实现了那几千万的垃圾工人又该何去何从呢?借着老葛的话,我们似乎可以明白一些东西,只有把这些人塞到夜里,彻底减少他们的生活时间,再给他们找到一些活干,这样对整个城市才是最好的。真的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解释啊,不是吗? 郝景芳的《北京折叠》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在未来可能的居住形式,同时也带给了我们不少意外的遐想。只是没有人会希望这种极端的生活方式在未来会降临在自己或者自己的后代身上吧,因为这种折叠城市下的生活,真的会让人感到绝望吧!
《与机器人同居》读后感(八):有态度也有梦的科幻小说
《与机器人同居》4.11 晴
刚开始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就在想,难道这本小说是在谈和机器人谈恋爱吗?说起机器人,浅薄的我,好像只能想起林俊杰的那首歌《编号89757》
收到书后,迫不及待的打开,封面就看到了刘慈欣的推荐,虽然我不经常看科幻,可是刘慈欣的《三体》确实赫赫有名的。我的科幻级别,让我只能够看完了第一部就停滞不前了。开始我也担心,这本书会不会也超出了我的认知范围。结果,看到了目录,好像就明白了,其实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优秀短篇科幻小说的合集。和最近比较火的《呼吸》科幻小说合集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不同的一点 《呼吸》的九个故事都来自一个作家,而这本书里面的七个故事来自七个作者。虽然是年轻的科幻小说,但是我读完两本之后,觉得这本《与机器人同居》更合我的胃口。好像里面的故事没有距离物理最差的我那么遥远或者高深,简单说就是能够看懂。里面通过科幻的篮子,却装着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科幻,让世界变得不同”——书里面7个科幻故事,分别把我们带去了不同于我们当下现实的世界。分享其中我最喜欢的三个故事。
书名《与机器人同居》
是选自里面短篇中的第一篇。这篇科幻也是我看后非常喜欢的,立意上,既关注了现在的热门话题,机器人是否应该享受和人类同等的权益,机器人保姆,是从很久以前的心理学家都研究过的话题。还有患有自闭症的小孩可能更倾向于和机器人保姆沟通交流,比起其他成年人而言。选题与我们的生活即接近,也遥远。争取人权,罢工游行,这种运动,美国的黑人也做过。所以,读起来非常的舒适,其中也很重视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之前情感的纽带。虽然故事结构布线简单,但是立意很好,情感发展,转折,方向都让读者非常喜欢。
《北京折叠》
从著名的繁华都市北京出发,北京出了名的繁忙,也是典型的分层,同样是生活在北京的人,可是现实中,城市居民不得不至少被分为了三等。主人公垃圾工代表了工人阶级,平凡的居民,每天挣辛苦钱,但是却为一座城市奉献了自己巨大的力量的人。委托主人公去第一空间的年轻人代表着接受了文化教育的新生知识分子,中产阶级,最后白发苍苍的老年人的一群人代表了北京这座城市里面实际的掌权人。也在立意上涉及到了智能机器人未来的普及,很多一般劳工会面临失业,大面积的人群失业必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我们即使现在已经拥有了智能的力量,可以替代社会大面积劳动力的力量,却是依然不确定是否应该大面积使用,而作者也把这个问题的答案,留给了我们的未来去回答。
《搬运海洋》
这本科幻小说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经典的套路——爷爷给小孙孙讲过去的故事。小孙孙和我们读者一样,跟着爷爷的故事而牵动情绪。最奇妙的连接点是,爷爷在讲故事中间离世,在我们惋惜没有听到结尾的时候,父亲接着把故事讲完了。
爷爷的科幻题材故事,是非常有趣的。希望能看到更多。
“世间凡事都有其决定性的瞬间”——而这本书就是科幻届支持创新的中国科幻小说所奉献的一片决定性的力量。决定了中国的科幻水平,能够走向一个新的台阶。
《与机器人同居》读后感(九):未来的共同体
《与机器人同居》是星云志第5本。讲的是未来机器人与人类共同生存的一个现实的命题,机器人为自己自身的权益而努力抗争。其实这个题材的结构在人类进行这么多年的演变史中多次发生。有名的就是美国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带领的黑人民权运动。他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一直鼓舞和激励着人们为了平等而努力。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嶙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争吵的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 因为人们都是平等的,大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没有什么特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会接受大家都是平等的这一看法。当年马丁·路德·金带领的黑人运动也用了很多年的努力,最终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才争取到了黑人的权益。但是在现今的美国社会中,还存在着白人对有色人种的歧视,黑人、黄种人、阿拉伯裔都是他们的歧视目标,比如说前段时间出现的美国禁止有些人员入境,打着所谓的反恐标语,然后检查某些人员的行李,随身物品、手提电脑、手机等私人信息,这是一种典型的赤裸裸的侵犯人权。 《与机器人同居》这篇文章主要也是讲在社会未来的发展中,机器人拥有越来越多的思维和感情,他们也会产生自己的思想会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会互相沟通,会有友情和爱情。他们也会为了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去抗争,那么也会通过互相沟通,发展一些团体,大家组织起来推荐领袖去游行去示威,去争取自己的权益。特别是当机器人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无缘无故的伤害、虐待、欺凌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他们的感情也会告诉他们必须要去反抗,要去做出某种努力,要去让更多的有良知的、有道德的、有爱心的人们的重视机器人,要去取得绝大多数人类的接受和接纳。要去制定一些必要的法律法规,来保护他们的权益不受到侵犯。这样他们才会在这个世界上觉得自己有一席生存之地,才会感觉到自己是这个世界上面的一部分,才会去努力的和人类和平共处,而不是因为这像那样的问题无把得到解决,然后去跟人类发生战争。现在的社会发展非常的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照此下去机器人会拥有自己的思想,拥有自己的感情,拥有自己的感知,运用自己认识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是迟早的事情,所以说本篇文章说的机器人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在未来的三五十年甚至更短的时间这种情况是可能出现的。人类如何跟机器人和平共处的生活,是我们现代人类需要思考的问题,因为我们既然生产制造机器人,机器人就有它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理由和生存的必要,那么既然我们制造了他们,如何跟他们和平共处呢?为什么不可以早早的为机器人这一特殊种群制定一个互相尊重,互相平等,互相关怀的一个生存环境。 科幻题材的小说一直是我们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我们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创造出来这么多伟大的发明,所以说星云奖是我们全球华人华语科幻小说大奖,值此10周年之际,感谢星云奖这么多年的努力付出带给我们这么多好的科幻小说。
《与机器人同居》读后感(十):想象力的边界
有人把联想比作思维的桥梁,把想象比作思维的翅膀。通过桥梁、借助翅膀,我们可以尽情的体验思维的乐趣。尤其是想象,它帮助我们拓展认知的边界。幻想类作品就呈现了作者插上想象翅膀后,所构造的奇妙风景。那是,一个又一个想象力的边塞风光。
在我看来,幻想类作品的范围要大一些,科学幻想只是其中一个分支。严格地说,这本小说集(七个中短篇)大部分不属于科学幻想,因为科学假想、科学假说的分量不重,我更愿意称它们为幻想类作品。这并不是说,孰高孰低,只是说科幻其实是一个很特别的领域,它应该有着鲜明的科学假想(说)成分,仅仅虚构一个非现实世界的作品,还跻身不了这个领域。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
七个中短篇,小说集以第一篇小说的名字命名。所以这一篇算是“同名主打曲目”了。
这个故事中,“我”和一个家政机器人LW31生活在一起。虽然,LW31号称是家政机器人,但是他并不热心家政,主要是来为“我”照顾小孩的,而“我”还没有结婚。所以,LW31就成了“我”的情感顾问,指导“我”如何约女朋友,甚至为了帮“我”留住女朋友,不惜让女友为其做“手术”。与此同时,LW31也开始恋爱了。他爱上了“我”们家对门的家政机器人LJJ49。然后,“我”又鼓励他去表白。随着两个机器人感情的发展,LJJ49被主人家暴的事情浮出水面。LW31鼓励LJJ49勇敢说出自己的感受,争取自己的权益。悲剧发生了,LJJ49被主人打死了。LW31觉得不能就这么算了,要“我”帮助他讨说法,到法院起诉邻居。败诉之后,LW31决定写一本小说,经过努力,小说《炙热的金属》获得成功,引起了公众的关注。LW31顺势呼吁立法,保护机器人的权益,要求人类尊重机器人。LW31遭到了网络暴力,有人说他是“痴心妄想的铁皮罐子”。LW31没有退缩,甚至参加了一场电视辩论。虽然没能赢得人类的支持,但是唤醒了很多机器人的权利意识,他们纷纷站出来支持LW31。于是,在LW31的带领下,机器人走上街头,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平权行动”。这期间,“我”因为人类的压力,规劝LW31放弃,未果后离开了LW31,躲在女朋友家避风头。运动升级,参加游行的机器人越来越多。“SF星人将要造访本市”,作者还是设置了一个高于争执双方的权力体系。最后,不是通过机器人与人类的博弈、谈判、妥协形成一种共同遵守的平权契约,而是通过SF星人这个青天似的存在,主持了公道,使得机器人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加入到联盟大家庭,从而和人类平起平坐。故事最后,LW31不眷恋权力,只做了一届机器人主席,就退隐了。堪称机器人中的华盛顿。那么,LW31去哪儿了呢?“我”有了女儿之后,LW31回来和“我们”一起生活了。
原谅我一不小心就剧透了这么多。之所以把故事的梗概说一遍,就是想说,你看,每一个情节,虽然参与的主体有机器人,背景是星际联盟下的人机共处环境。但是,你都似曾相识,是我们现实世界的映照。或者说,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在想象力的边界,还是如来佛祖的五根手指。
虽然,我说了故事的梗概,还是建议你读一读原作,很多细节处呈现的幽默与构思的巧妙,梗概是体现不出来的。